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下)
2014/03/29 20:09:29瀏覽54|回應0|推薦0

<經文網址:http://book.bfnn.org/books/0355.htm 淨空法師講述>

<目錄>

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憒鬧‧世話‧睡眠‧眾務之過失

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

略說戲論過失有二十大類

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

流通分

<重點整理>

若好憒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
是故應捨利養。

修於少欲。
我們一天三餐飯吃得飽,有一件衣服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你的心就安了。心安了才能辦道啊!也就是說你才能夠得清淨心。不要去看別人,人家住大房子,出門開什麼高級轎車,不要去看這些,不要跟人家比賽這個。那些是什麼呢?你不要看那個車很漂亮啊!往那裡開啊?往地獄、餓鬼、畜生道在開啊!你這看清楚的時候,不對勁啊!別看我們沒有車,走路啊!我們往西方極樂世界走,不一樣啊!方向目標不相同,一定要看清楚。他們天天在搞貪、瞋、癡,煩惱增長;我們是智慧增長,心一天比一天清淨。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捨諸憒鬧。
樂於寂靜。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10點睡4點起


1、十一種嚴重的障道法
不捨利養。不修少欲
不捨憒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不捨世話。不觀實義。

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
繫念思惟。不捨眾務。
好諸戲論。
於出世道。不能修行。
於諸眾生。不生慈念。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應捨諸法。當須捨離。
應修諸法。當須修習。





初業菩薩當觀利養過失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吝耽著。生誑惑故。
為了貪圖利養,於親友、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個心常常牽掛著他們。
為什麼呢?
貪圖他的恭敬、供養。你把清淨心忘掉了
念那些有錢、有勢力的信徒,常常想著他、念著他,希望把他身上的錢念到我這兒來。他念這個了。
怎麼個念法呢?
到最後就不擇手段,用種種方法欺騙他、迷惑他,這就造了重的罪業了。果報就是三途。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
這是貪圖利養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講察顏觀色,看人家臉色,怎麼樣巴結人、討好人。第十三、
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
貪著利養的人,他喜歡的那些東西損壞了,他心裡面就憂慮,就生煩惱了,得失心太重了。第十四、
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處』是佛教人修學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處』是講正確的、智慧的觀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修慧。貪著利養的人,把佛這些教訓忘得乾乾掙淨。『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第十五、
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學的科目,他都退轉了。
能令一切。他論勝故。
『他論』是外道啊!與外道相處,你抵不過別人。第十六、
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
這在現前我們也常常遇到,為了貪圖利養,詐現異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開悟了。這個『智慧』就是一般講開悟了。他開悟了、他有神通了。這一些言行,完全是違背佛陀的教誨,『違背生故』。用這種方法來騙取眾生的恭敬、供養,這個造作罪業就重了,這是犯大妄語。沒有得而說得到。第十七、
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
這是爭名奪利。為了爭名奪利,當然就產生許多的怨憎。這些怨憎要不捨,禍害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啊!第十八、
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
這是彼此的鬥爭,鬥爭最初從言語上互相說過失。『多覺觀』,『覺觀』就是雜念、妄想;粗念叫『覺』,細念叫『觀』。此地的意思,覺就是雜念,觀就是妄想。第十九、

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
四者。多饒貪欲。
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七者。離出世語。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九者。捨離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十三者。多諸覺觀。十四者。損減多聞。十五者。不得禪定。
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
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
這就是違背了三寶。你看我們一入佛門,先受三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把佛、法、僧都丟得乾乾淨淨,去搞熱鬧去了。
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鬧二十種過。

 PS『覺觀』在此叫雜念、妄想,都是妨害清淨心

衣食無勝利。亦不證涅槃。
這是舉個例子。
世間人忙什麼?
忙衣食。衣食並不是殊勝的利益(勝利),所以衣食這個事情,足就夠了。
特別是在臺灣,真正覺悟,那在臺灣是真有大福報。
為什麼呢?
衣食容易,不難求啊!不要跟人家競爭啊!每一天吃得飽、穿得暖,這個條件在臺灣太容易了。
我有一年也是去講經,坐一部計程車,那司機給我訴苦:「賺錢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我就問他:「你何必要賺那麼多錢呢?難道你沒飯吃嗎?難道你沒衣服穿嗎?一件衣服穿個十年、八年都穿不壞啊!」
他聽聽:「也有道理。」
如果安於自己的生活,每個月工作五天就夠吃一個月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啊!你說這個多自在呢!
為什麼天天辛苦呢?
跟人家比賽啊!人家今天穿著時髦衣服,明天不買一件覺得趕不上時代了,這個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臺灣可以工作一年休息一年,這是實實在在的話。在外國很多其他地區不行,那個真是辛苦啊!
一個月不做工,一個月就沒飯吃了,在臺灣不會的,做一個月的工,要省吃儉用的話,也許可以吃一年啊!

不應見人過。
佛在前面教給我們,第一個方法,是最重耍的方法——不求他過。不應見人過啊!
自謂最尊勝。
看到別人都有過失,自己自尊自大,認為自己沒有過失;殊不知見人過失就是自己過失,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自己沒有過失,你決定見不到別人過失。這一句是自尊自大。

莫輕下劣人。彼於遺法中。漸次而解脫。
比丘雖破戒。深信於三寶。是則解脫因。不應見其過。
往生淨土有兩種人,一種是平常念佛積功累德,一種是臨終懺悔,品位高下,看他懺悔的力量。阿闍世王那是真心懺悔,所以品位提得那麼高。這就是我們不可以輕慢這一些造作惡業的人,『不應見其過』。


所以見到有這過失,也不須要說;回過頭來看自己——我自己有沒有。
看自己很難啊!看別人很容易啊!正如同眼睛看外面,不能看自己啊!
可是一個覺悟的人,那就了不起,他看別人就是看自己,自他不二啊!看到別人的過失,他就知道自己有這個過失,希望別人怎樣改過,
他就自己認真去改過,這個人有智慧,這個人善修啊!會修行啊!


 

禪悅為食。這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他自自然然精神飽滿,壽命長久,青春永駐,他不老啊!
這色界天人,他得的是禪定,禪定就是清淨心。由此可知,這五樣東西你沒有離開,你決定在欲界,
你不是在色界。也由此可知,這五樣東西統統可以捨的。不要說佛、菩薩、阿羅漢,世間的高等的
凡夫(色界天跟無色界天人),他們都捨棄掉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修道的人,這個五欲愈少愈好,
知道它是煩惱,它不是好東西啊!睡眠要少、飲食要少。飲食少你的身體才會健康啊!千萬不要迷惑,
認為一定要吃好東西、吃什麼補品,你的身體才會好,騙人的啊!沒有這個道理。
你翻開歷史看,中國古代的這些帝王、大臣、豪門、貴族,天天都是進這世間最好的補品,
壽命都不長,這不是很明顯的例子嗎?你仔細去觀察,就不會受騙了。
佛教給我們是真的,不是假的,最好的營養——清淨心。最好的補品——少欲望,愈少愈好。
飲食,你能夠一天吃一餐最好了,你說你多省事啊!

我們真的修了淨業嗎?

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修淨業了——我每天念幾部《無量壽經》、幾遍《彌陀經》、念幾聲佛號,這就修淨業了。
「淨業」是心清淨。你心不清淨,念佛也是在造業、讀經還是在造業,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消除業障從那裡消起?
多少人沒找出門道!
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第一不求他過,第二不舉人罪。從這裡消起,真正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
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過失。第二句:不要說別人的過失。我們想想對不對呢?非常正確啊!
這業障消不掉,是口業。
天天心裡面專看別人毛病,口裡頭天天說人是非,你還修什麼行?

智是從清淨心來的。你心不清淨,那裡有智慧?心不清淨說有智慧,這個經上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啊!
因為你的智慧、辯才是從煩惱裡生的,這個煩惱就是從你的分別、執著裡生的。真正智慧是離妄想、分別、執著;
那個生起來,是真智慧。真智慧能斷煩惱——『智斷行者』。在宗門裡面這樣的工夫,叫「觀照」的工夫得力了。
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這個工夫叫工夫成片,我們念佛的工夫初得力了。在其他法門工夫達到這個階段,不能算成就。

「讀誦」——念了,有沒有修行呢?
沒有修行。所以這個是口在修啊!除了口之外,心不相應,心裡面還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應。
怎樣這一句佛號念得相應呢?
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是不是一樣的?
願跟阿彌陀佛的願是不是一樣的?
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彌陀佛的造作是不是一樣的?
身、語、意果然與阿彌陀佛相應,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啊!

那業障要怎麼消除呢?
一定要修懺悔法,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
怎樣懺悔呢?
是不是要去拜個梁皇懺、水懺呢?
不是的。大師教給我的——發現自己的過失,從今而後再不可以造同樣的過失,這就是懺悔。他教給我這樣懺悔、這樣消業障。這真懺悔啊!那個法會是搞熱鬧形式,如果你不明其義,不能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那只有形式,與懺悔法毫不相干。這一定要知道。

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何等為十。
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世論』,世間的學術言論。這個地方是叫『不著』。並不是講這些東西你不可以接觸、不可去看、去學習,不是的;是不能貪著。如果貪著,對這個東西產了愛好,麻煩大了。不能有愛好,可以隨緣。這個心裡一有貪著、愛好叫攀緣。攀緣就壞了,隨緣好。隨喜功德嘛!『於菩提分』,菩提是覺,不迷啊!『著』是迷,貪著是迷;不迷啊!覺而不迷,這個『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世法善根有三條: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一切善法從這地方生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
出世間大法,我們講菩薩善根。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ightbuddhalight&aid=1209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