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探抗戰史
2023/03/28 00:26:02瀏覽791|回應0|推薦10

網路文摘】重探抗戰史

郭岱君主編

   花了三個多月,總算陸陸續續地讀完了這三冊巨作。我因此對抗戰之史實以及抗戰與中國的命運,有更多全盤性的瞭解。因為這套書的史料與作者分別來自台灣、大陸、日本以及美國,我相信應該比過去很多抗戰史的說法更為周延與嚴謹。對我而言,收穫最多的是第三冊。我簡單做些摘要。

   第三冊討論過去歷史極少談論的汪精衛等人所組成的各個偽政權,以前我以為抗戰時只有東北的偽滿州國以及南京的汪偽政權,讀了此書才知除這兩個偽政權外,日軍還建立了華北、內蒙、華中等好幾個偽政權。其實,這也反映當時的中國並不是真正統一的國家,日軍要利用各地方勢力分而治之來瓦解中國人的抗戰決心。說來難過,抗戰是中國 nation building 的重要過程,因為經過抗戰,中國人的國家意識才真正發展出來,這也為日後共產黨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人站起來了」的共識基礎,但這個國家意識建立的代價實在太高了。

   第三冊也討論了國共在敵後的勢力衰長,抗戰前四年國共在抗戰上算是合作地不錯,共同團結抗日。但後四年則衝突不斷,而國軍的正規軍對日節節敗退下,又沒有系統性的進行敵後工作,共產黨也就趁勢而起,「國退共進」,鞏固力量。在第二冊曾討論日軍在1944年發動的「一號作戰」,中國稱「豫湘桂大會戰」,國軍節節敗退,嚴重地削弱了國軍戰力以及蔣介石國民政府的聲望,美國因此懷疑國府的能力而積極地希望蘇聯參戰,這個大會戰也種下日後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的主要敗因。可以說,抗戰勝利的前一年,共產黨的民間力量已經超越國民黨,而抗戰勝利來得太快,國民黨完全沒準備好如何接收勝利的果實。

   宋子文做為國府特使,駐美三年達成很多重要成就。相對而言,國府的正式大使胡適使美成就平平,蔣介石日記有嚴厲批判胡適並不適任,認為他重視個人聲譽遠超過國家利益,但礙於其國際形象而沒有撤換胡適。但蔣介石與宋子文後來為了盟軍參謀長史迪威的去留發生嚴重衝突,宋子文奉蔣介石之命花了很多功夫取得美方同意,要把史迪威調回美國,但蔣介石卻臨時猶豫反悔,宋子文為此與蔣力爭,蔣乃冷凍宋子文。後來的開羅會議,蔣因此負氣而沒有帶宋子文隨行,使得蔣對開羅會議的準備不足,羅斯福總統因為這次會議而看輕蔣介石,開始有用共產黨取代國民黨的念頭。以前總以為開羅會議是國府重大國際成就,現在才知反而是國府失去美國支持的重要轉折點。蔣介石到台灣後在晚年日記中對此有所反省。

   史迪威事件是國民黨失去美國支持的導火線,過去我對此有所耳聞而不甚理解,過去歐美史學家對史迪威的正面評價要高於蔣介石,但現在已經有不少史學家檢討史迪威的問題。可以說,抗戰的後四年,國府因為得到美國的支援而得以勝利,但美國支援所引起的誤會與戰略上的不同視角,卻也是導致國府贏了抗戰,卻輸了大陸江山的重要關鍵。第三冊也有討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及抗戰勝利後國府與蘇聯的折衝,讀之令人悲戚,蘇聯參戰以及日後中蘇關係的惡化,也是導致國府失敗的一個要素。

   讀完這三冊的重要心得是,當時的中國真是可憐可悲,國際列強從沒把中國的利益或立場放在心上,也打從心底看不起中國人,中國對日抗戰前四年,蘇聯因為希望中國能箝制日本,所以對有些援助,但其他列強則幾乎完全沒有援助中國,中國當時還是個沒有統一國家意識的農業社會,要完全孤軍獨力作戰對付日本,確實太不容易了,後四年雖有美援但金額數量遠不及實際所需,且國府治理能力不足,也難怪國軍的紀律不彰,導致民意導向共產黨。

   蔣介石把日本侵華的路線從北向南,誘導日軍從華北到松滬戰役,改成延長江流域的東西向作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確實是中國最後得以「慘勝」的重要戰略。日本政府事權不一,內閣首相無法指揮軍部。陸海軍彼此之間觀點利益不同,少壯派軍人與老成派軍人立場不同,也是日本最後失敗的重要因素。日本沒料到蔣介石如此頑強,拒不投降,而不得不逐次漸次的增兵,如果抗戰一開始日本就大舉入侵,或許日本有征服中國的機會。

    第三冊第437頁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描述。蔣介石日記在1940年12月27日仔細檢驗自己在當年初(2月14日)對世局所做的預測,那些正確,那些半正確,那些不正確等等。對於這個檢驗,蔣介石有些自得:「以上本年預期事項,為我所料中者約十分之八,自覺思慮漸切實際矣。」(p.438),這種把自己原先的預測拿來檢討是否符合後來的現實,是改善自己預測判斷力的重要方法,蔣果然是努力自我檢討學習之人。蔣介石是個人,當然有很多人性的弱點,但抗日能夠堅持而取得勝利,蔣介石的堅忍領導與正確的大戰略絕對是最主要的因素。

鄭重推薦含金量極高的《重探抗戰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257&aid=7199053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tokei&aid=1787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