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富國島的故事
2022/04/12 01:39:11瀏覽485|回應0|推薦9

「網路文摘」富國島的故事

眷村雜誌第5期封面報導-富國島部隊來台的故事-讀者回應系列

眷村雜誌第五期刊出「富國島部隊來台的故事刊出」後,讀者蔣濟翔(政戰學校第十八期畢業)看到本刊第14頁的「留越國軍及軍眷在富國島上自耕自種」的照片,認出了是他的父母親及姐姐。有感而發,寫了以下的文章。所寫的是富國島豫衡流亡學生流傳的一本讀物《古文觀止》的故事,字字血淚,見證了戰亂時代的真情。本文藉眷村粉專轉載刊出,也要謝謝蔣濟翔先生。

只因當時年紀小  枕上常聞有啼聲 

答應朋友,要把這故事記錄下來,但遲遲未動筆,除經常忘辭,很大一半也是深覺自己的文字功力,不在自己期望的層次上。但今夜難眠,不如披衣而起,試寫如下:

一如世人都知道的,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黨屠殺猶太人。但卻少有人知道日本人在中國的南京大屠殺。如果不是中國如此沉痛的、悲憫的,擴大紀念這段苦難和殘忍的記憶,恐怕知道的人更少。同樣的,台灣至今有很多人記得,澎湖山東聯合中學學生流亡案,卻少有人知悉國共戰爭中,覊留在越南富國島的河南豫衡中學師生的故事!

民國38年,國共戰爭,我才一歲,父親帶著能走路的兄姐,隨軍走了,那時候還以為只是打打停停,來來去去,母親就帶著我和四歲的哥哥在家,後來看著情況不對了,咱母子三人,也加入了尋找父親的逃難人群,一路從湖南追逐着父親的部隊,經過廣西進入越南富國島。因此一機緣,富國島故人之子,近日借我數本當年島上豫衡中學的孩子們,來台後讀書、就業、相互找尋,聚集後相繼出的幾本紀念文集《豫衡通訊》。在記憶深處,尋找他們自己的斷腸故事,悼念他們逝去的年華。我讀着當年孩子們如煙的往事,卻是他們流淌在骨髓裡的傷痕!-------

烽火硝煙燒到了河南,南陽的學校奉命成立豫衡聯合中學,孩子們甚至還來不及稟告父母,就跟著校長老師,開始了離鄉背井的流亡,這其中,也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請求一塊帶走的。

流離的日子,一如龍應台的《大江大海》、齊邦媛的《巨流河》,甚至鄧克保(柏楊)的《異域》,斑斑血淚,此處就不多臚述。

五千多個孩子、師生一路隨軍徒步,從河南南陽,走過湖北、湖南、廣西、再翻越重重原始關山,進入任由人欺凌的法屬越南。

走著走著,有想家回頭的,有走散了的,有走不動進退兩難的,有大多數搶不上火車的,有追擊中死在同學懷抱的,有亡於毒蛇虎口的,有病死的,……進人法屬越南後,再經數次遷移,最後落腳富國島。我讀到令人傷痛的數字是五千多個孩只剩一百多人!

舖陳半天,現在才能說到主題:逃命的孩子中有位馬淑玲,同學趙連發的母親是馬的乾媽,她稱趙為五哥,到了河南澧河下遊,馬走不動了,且想家,就將一本從家鄉帶出來的《古文觀止》,交給了趙。

到了越南,陸續又有各地送來孩子,學生有了高、初、小二百多人,顛沛流離,弦歌不輟。趙將這本書,交給了當年碩士出身的校長張子靜先生,成為全校唯一的國文教材。

張校長親自講授,有筆的學生抄寫,傳給大家背誦。沒有墨水就用紅藥水代替,沒有紙,就用舊報紙的空隙抄寫。每人規定要背30篇以上,為孩子奠定了深厚且紮實的國學基礎。張校長如父母親般的身影,授課時滿懷家國之痛,一腔悲憤,寄託在課堂裡,也不斷的影響著孩子們日後的人格發展。

一次房舍火災,只見張校長抱著《古文觀止》,赤腳跑到房外,什麼也來不及帶。

趙連發(五哥)在台時探望老校長,張老校長(來台後任職為政戰學校文史系主任)立即從書房取出那本斑駁的《古文觀止》,要趙俟兩岸開放回老家時,交還書的主人馬淑玲同學。並告訴她:校長代表全體師生向她表示謝意。此話說完,校長和在場同學均感傷淚下。

六十年後,豫衡中學母校校慶,已旅居美國的趙五哥返鄉,才到馬家,馬淑玲遠遠的就認出「五哥」,五哥親手把書交還給了已作奶奶的馬同學,也說了這血淚交織的故事,又是一場痛哭。

馬同學也親筆寫下了心靈塵封已久的一封信,給全體師生同學,請趙五哥㩦回。

前台大校長孫震說,他的老師王昌福,想留給兒女的遺產,是雨果的《悲慘世界》,我則喜歡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而對富國島「豫衡」的學子來說,《古文觀止》恐怕才是他們最想得到和留傳的書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257&aid=7163397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tokei&aid=17322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