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最牛"追日族"看過48次日食
2009/07/20 21:19:45瀏覽580|回應0|推薦0

最牛"追日族"看過48次日食 蜜月在飛機上看日食

2009年07月20日 12:53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張渺

 

追“日”青年支起三角架拍攝日食過程。

 

 

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紙上扎出一圈小孔,一圈日食的影像就可以反映在手上。楊磊/攝

 

    他們像追星族一樣追逐著日食,足跡遍佈每次日食出現的地方

    7月22日,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約7分鐘左右)即將在中國上空出現。面對500年一遇的天文奇景,全世界熱愛“逐日”的人們,正在紛紛涌入中國。他們中既有天文學家,也有來自民間的天文愛好者;他們也不僅現身於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觀測點中國,而是很多年來一直追著日食奔波在世界各地。

    偶然成就“瞬間的永恒”

    說起自己的第一次“追日”行動,已經52歲的北京科學院教授閻陽生仍然非常激動。12年前的1997年3月9日9時9分,日全食和海爾-波普彗星同時出現在我國最北部的邊陲小鎮漠河。比起今年日全食的“500年一遇”,那次則被稱為2380年一遇的日彗“世紀幽會”。

    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氣溫下,突然,天慢慢就變了。“在黑龍江邊界巡邏的狗突然就豎起耳朵不動了,光就像光譜掃描一樣,赤橙黃綠青藍紫。忽然天暗了,之後就看見一圈光環在黑太陽周圍,就像日冕一樣。”

    當專業攝影記者們因快門和鏡頭被凍住無法拍攝時,閻陽生卻無意間拍下了那個珍貴的瞬間。“我有一台老相機,和周圍專業的攝影設備比實在自慚形穢,我就把它捂在懷裏,手動調焦手扳過卷,沒想到竟拍下了那張被稱為孤品的《瞬間的永恒》。”這次的追日活動留給閻陽生的,遠不止一張孤品,更多的是思想的轉變,“我有了追逐年輕的感覺,對視日全食的那一剎那,我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突然我就理解自然了。”

    執著的“追日族”

    植物向陽而生,潮汐被月球吸引。有一群像閻教授一樣的人,為了追逐日月浪漫的相遇,像追星族一樣追逐著日食,他們的足跡遍佈每一次日食出現的地方,他們就是“追日族”。

    世界上看日食最多的人,共看過48次!他就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日食組主席巴薩喬夫。為了看得更清晰,有5次他是專門坐飛機在空中看的,就連他的蜜月旅行都和日食分不開——和妻子在飛機上看日食。

    人類對日食的追逐,體現了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曾經,西元前585年呂底亞人和米底人交戰時出現日食,雙方馬上宣佈休戰,重建太平盛世。今天,追日族從各行各業的普通群眾到科學家,他們在追逐自然的震撼神秘和尋求內心的安寧時,也在用他們的執著感動著世界。

    為了追逐日食,美國人比爾·克萊曼去過夏威夷、智利、庫拉索,還專門為“追日族”建立了一個網站,他深情地寫道:“我1999年觀日食回家,得知我的父親去世了,我還沒來得及告訴他我們在巴伐利亞看到的日食他就走了。希望這個網站可以讓他跟隨我們的步伐繼續追逐日食。”比爾的網站中,追日計劃已經羅列到2099年。

他們這樣看日食

    追日族們最常見保守的方法,就是準備一副日食觀測眼鏡。這種眼鏡上有特製的濾光膜,可最大限度濾掉對人眼殺傷力較大的紫外線。比戴著眼鏡看更刺激的要數坐飛機觀賞了。據預測,如果航線及航班選擇適當,觀者將有18分鐘和日全食親密接觸的時間,確保看到的日全食為最佳效果,不會因雲層的影響,帶來終生遺憾。

    如果你沒有這些條件觀測日食,不妨學學古人。古人的土法包括:墨水觀測法,就是取一盆清水,加入墨汁,通過水面的反光觀看;小孔成像法,取兩張白紙,一張白紙上穿一個整齊的圓形小孔,將其對著太陽,另一張放在小孔後面,讓太陽光通過小孔在另一張白紙上成像;樹蔭觀測法,在日食的時候,樹蔭的縫隙就會成為天然的小孔,在樹蔭底下的小亮點都是太陽的小孔成像,你可以看到那些小亮點由圓到虧,每一個小亮點都是一個小小的日食影像,並且它有可能就在你身上!

大批境外"夸父"長三角逐日 露宿野外觀測點(圖)

2009年07月20日 11:03   來源:解放日報   徐永明 沈軼

 

洋“夸父”們滿臉興奮。


    雖然距7月22日“日全食”奇景還有幾天時間,但眾多的“追日族”已經躍躍欲試,作為日全食觀測黃金地帶的長三角地區更是吸引了大批中外籍天文愛好者紛至遝來。據統計,浦東機場7月16日至18日的入境旅客人數突破20萬人次,創下今年新高,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境外的追日“夸父”。

    前天下午3時許,正值浦東國際機場入境高峰時刻,一群身著專業戶外運動服裝、肩背帳篷的外籍旅客引人注目。原來,這群旅客是德國某大學天文俱樂部的會員,這次來中國就是為了觀測難得一見的日全食奇景。這群天文愛好者選擇的觀測地點是浙江嘉興,他們不但帶來了專業的觀測設備,還自帶戶外帳篷,準備在21日晚露宿野外觀測點。

    由澳門前來內地觀測日全食的學生科普夏令營團多達近百人,成員均為澳門大中學生中的天文愛好者。據該團帶隊孫老師介紹,澳門地區還有多批天文愛好者將於近日陸續來蘇州、上海等城市,“大家都不想錯過這三百年一遇的天文奇觀”。

    加拿大籍旅客羅伯特帶領全家六口來中國觀看日全食奇景。他在辦好入境手續後告訴邊檢民警:他和4個孩子都是天文愛好者,去年9月就定好了酒店,這次專程帶放假的孩子來觀看“日全食”。

    據浦東邊檢部門統計:目前已有來自日本、南韓、德國、英國、美國、義大利、荷蘭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萬餘名天文愛好者入境,大量港澳臺天文愛好者也將趕在7月22日前來內地。

古代日食二三事:讓天文官丟腦袋 阻止戰爭(圖)

2009年07月20日 11:06   來源:光明日報   王玉民

 

古人在日食時“救護”太陽


    作為罕見的天象,在不知成因的古代,日食的發生會讓人極度恐慌,因為太陽如果從此消失的話,大地上的生命將註定滅絕,所以古代幾乎所有的民族都認為日食是一種凶兆。後來人們從經驗上知道日食發生的時間很短,太陽不會永遠被“食”,但仍然認為日食是老天對人間的“嚴正警告”,直到人們徹底認識了天體的運行規律後,日食才卸掉這背了幾千年的“黑鍋”。下面,通過幾個小故事,我們看一看古人怎樣認識日食,以及這些認識又是怎樣逐漸進步的。

    讓天文官丟腦袋的“仲康日食”

    話說在夏朝仲康時代的一個金秋季節,麥浪滾滾,晴空萬里,農民們正在田裏收穫一年的勞動果實。中午時分,人們突然發現,原本高懸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線在一點點減弱,仿佛有個黑黑的怪物在一點點地把太陽吞吃掉。“天狗吃太陽”!面對突如其來的“凶險”天象,百姓們個個驚恐萬狀,急忙聚集起來敲盆打鑼——按過去的經驗,這樣就可以把“天狗”嚇走。

    那時,朝廷已經形成一套“救日”儀式,每當發生“天狗吃太陽”時,監視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時間觀測到,然後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報朝廷,隨後天子馬上率領眾臣到殿前設壇,焚香祈禱,向上天貢獻錢幣以把太陽重新召回。可這次,時間過去了好久,眼看著太陽一點點消失,無盡的黑夜就要籠罩大地,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宮殿前,卻獨不見羲和的身影。已經錯過了最佳救護時間,仲康大帝顧不得多想,連忙主持開始了救護之禮。

    這時,天色越來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幾步之內難辨人影,太陽被“天狗”徹底“吞”了!仲康大帝率眾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寬恕……

    不知過了多久,就在人們徹底絕望時,太陽的西邊緣露出了一點亮光,大地也逐漸明亮起來,日盤露出得越來越多,“天狗”終於把太陽“吐”出來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舒了一口氣。

    發生了這麼大的事,身負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見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惱火,立刻派人去尋找。幾個差役趕到清臺(當時的天文觀測臺),好不容易在旁邊守夜的小屋裏找到了羲和。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問下屬,才知道他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爛醉如泥。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還是混混沌沌,不知幾分人事。仲康大帝得知羲和酗酒誤事後大怒,下令將羲和推出斬了首。

    這個故事記錄在中國最早的一本歷史文獻彙編——《尚書》中。雖然記錄中沒有“日食”二字,但早就被認證為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中國最早的記錄,被稱作“書經日食”、“仲康日食”。

    阻止了一場戰爭的日食

    西元前6世紀~7世紀,伊朗高原上強盛的米底王國向西進兵小亞細亞,遇到呂底亞王國的頑強抵抗,兩國在哈呂斯河(今柯孜勒河)一帶展開激烈的戰鬥。腳下的土地被爭來奪去,戰役一個接著一個,就這樣一打就是5年。

    一天,兩軍對陣,激烈的廝殺一直持續到太陽偏西。忽然,士兵們發現,一個黑影闖入圓圓的日面,把太陽一點點吞食,眩目的太陽光碟逐漸減少,大地的亮度慢慢減弱,好像黃昏提前來到。隨即,太陽全被吞沒,頓時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臨,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閃爍。士兵們從來沒見過這種景象,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廝殺。

    過了不久,太陽重新出現,日食很快結束了,但雙方認為這是上天不滿兩國的戰爭而發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就這樣因偶遇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為玉帛。

    這個故事記載在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希波戰爭史》中。據說,著名學者泰勒斯預知這次日全食後,打算利用當時人們對日食的恐懼心理來消除戰禍。後人對此做過種種考證,推測他可能使用古巴比倫人發現的沙羅週期(即日、月食經過18年11天又8小時後會重復出現)來預報的。不過沙羅週期只是個近似週期,特別是日全食的全食帶很窄,同一週期裏每次發生的位置都不一樣。看來,如果泰勒斯作了預報的話,也是僥倖說對,因為全食帶恰好落在兩國交戰的戰場上。

李淳風知天不懼命預報日食

    中華民族的天文曆法在唐代取得了長足進步,曆法、觀測儀器、天象記錄等方面都出現了總結性或突破性的成果。李淳風就是那時涌現出的奇人。

    唐代初年,國家行用《戊寅元歷》,25歲的李淳風對這部曆法做了仔細研究,發現它存在缺陷,於是上書朝廷,指出《戊寅元歷》的多處失誤,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開明,採納了他的建議,並選派他入太史局任職。

    李淳風綜合前人許多曆法的優點,又融入自己的新見解,編成一部全新的曆法。他對自己的新曆法充滿信心。一年,他按自己的曆法計算某月初一將出現日食,而按照舊曆書,這天是沒有日食的。他把自己算出的日食發生、結束的精確時刻上報到朝廷。既然太史丞預報,李世民不能不理,於是到了這天,他半信半疑地率領眾官趕到殿前,準備好救護儀式。

    快到李淳風說的時間了,天上圓圓的太陽還是毫無動靜。李世民不高興地說:“如果日食不出現,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殺頭的,李淳風卻毫不懼怕地說:“聖上,如果沒有日食,我甘願受死。”李淳風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墻上,他在墻上的影子邊劃了一條標記,說:“聖上請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這裡時,日食就出現了。”果然,過一小會兒,天上的太陽開始被一個黑影侵入,跟他說的時間絲毫不差,於是百官下拜祈禱,鑼聲、鼓聲響成一片。

    麟德二年(西元665年),朝廷決定改用李淳風的曆法,並將其命名為《麟德歷》。

    此故事見於唐代劉餗所著的《隋唐嘉話》。正因為李淳風編撰的曆法精密,他有這份自信,才敢冒風險預報這次前人漏報的日食。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能預報了,說明人們已經知道它是自然現象,為什麼還要搞救護儀式?這反映了在人們認識提高的同時,封建體制和傳統意識的相對頑固和滯後性。到明末和清朝,這個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按傳統觀念,日食是上天的警告,統治者必須舉行儀式救護;另一方面,天文學家對日、月、地的運行已了解得很透徹,日月食已能精確預報,說明它們與地上的人、事沒關係。比如到清朝,雖然仍有龐大的司天機構,曆法和天文儀器的精密度也達到歷史最高水準,但天文官對政治的影響卻大大降低了,除了曆法頒布仍是皇家的大事外,朝廷對天象的關注只剩下象徵意義而已。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iss02&aid=315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