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8.共作一天花雨 : 七夕傳說解讀
2009/02/21 17:53:51瀏覽473|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3 推薦) 留言 1 / 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2005/8/11 下午 06:41

七夕傳說解讀

傳說背後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民俗觀念

  郭翠瀟:從牛郎織女傳說的發展演變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傳說的完形過程中有許多新的要素被加了進來,如老牛、一雙兒女、織女下凡洗澡、王母娘娘設障礙、鵲橋相會等等,請問這些要素的增加有什麽社會的、時代的背景嗎?它們都反映了哪些民俗觀念?

  賀學君:正像前面已經談到,牛郎織女傳說發展有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開始是兩顆星辰間的故事,到老牛、兒女情節的出現顯然是相對較後的事,在以後的傳說中這條通人性、懂人語老牛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平時是牛郎的好夥伴,關鍵時刻是他的有力助手,如嫂嫂要毒害牛郎,是老牛讓他不要吃嫂嫂做的餡餅;當織女下湖洗澡時,是老牛指點他偷得衣衫,從而得到美麗的妻子;當織女被抓回天宮時,又是老牛獻身,讓牛郎殺了自己,披著它的牛皮飛上天去追趕。有的傳說對老牛的作用,更是強調尤加,比如說牛郎的哥嫂常背著牛郎自己做扁食、蒸包子、炸油糕等好吃的食物,由於老牛的幫助,每次都能讓牛郎回家趕上;老牛設計讓牛郎與哥嫂分家,分家後牛郎在集市上想吃什麽就吃什麽,費用都記在它的賬上;老牛還告訴牛郎在還織女衣服時要先吼三聲“老牛”,由於牛郎忘了此事,織女得到衣服就飛回了天宮;但是後來牛郎還是乘牛皮追至天宮,並按老牛的教導,順利闖過金獅、銀獅和鬼把持的“三門關”,最後按照老牛所示的方法,找到了妻子。在傳說中老牛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牛(普通的牛),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普通的人),它兼有牛性、人性和神性的特殊形象。故事中人和牛的親密關係,既傳遞出人類早期與動物間的關係,也明顯地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生産方式和形態。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我國農業生産的重要工具是與土地有關的各種牲畜,它們中有的甚至是某社會集團或族群的圖騰,被賦予神性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卡塔·於育克(Catal Huyuk)新石器時代(西元前6000年)岩畫中碩大的公牛形象,暗示出牛不僅是人們狩獵的物件,也是一種聖物。牛郎織女傳說中老牛被賦予超現實的本領和品格是有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的,我國勞動人民對牛的崇拜,一方面來自現實生活,農業經濟社會裏,牛是人的忠實幫手,同人的命運有著直接的聯繫;同時也可能與佛教的影響有關。在南亞信佛的國家,牛被視爲聖潔的動物。印度、尼泊爾等國家都有崇牛風俗,牛被稱爲神牛,受到法律和社會的保護,有禁止屠牛的教規。據佛教的記載,牛的臉、頸、背分別住著濕婆、比濕奴和大梵天,牛屎是聖河,牛奶是聖海,牛眼是日月神,牛尾是蛇王神。牛的全身都是聖物聖地。在我國的甘肅天水東南90華里的麥積山石窟中就有專門祭牛的“牛兒堂”,塑有牛的塑像,當地農民稱它爲“金蹄銀角牛娃”祈求豐收時就來禮拜撫摩“神牛”。此外,我認爲,老牛身上的人性,如忠誠、正直的品質是同牛郎的品質融爲一體的,可以說是牛郎品質的一種延伸和昇華。它生動地體現著世代勞動人民對牛郎這類勤勞善良而又受欺侮者的深深的同情和真誠的援助,是正義美好力量的化身。至於“一雙兒女”,是農業社會中普通百姓理想家庭的模式。是中國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道德倫理的典型反映,至今還有“一兒一女一枝花”,“有兒有女老不怕 ”的諺語在民間流傳。

  “仙女下凡洗澡”情節至少傳遞出兩個文化資訊,1,人神共界2,湖即“水”在習俗中的重要作用。仙女因脫了衣服或羽毛下湖洗澡,成爲人間的人;因爲沒有了衣服和羽毛不能在回到天上,表層上看衣服和羽毛是她們轉化的重要媒介,但是深層隱含作用的卻應該是“水”。 “水”是人轉化爲神或神變爲人,甚至人變鬼的重要媒介。這從許多民族的習俗和儀式中可以發現。舉一個小例,但可以說是十分典型的。在我國南方,以前小孩受了驚嚇,有叫魂儀式,一隻盛些清水的碗上蒙一層薄紙,大人一邊喊著孩子的名字,一邊用手指蘸著大盆裏的清水,往薄紙上甩,當薄紙上出現了一個個小水圈時,被認爲孩子的魂已經回來了,這碗帶有“魂“的水讓孩子喝下,孩子的驚嚇病就好了。這裏的大盆、小碗裏的水以及紙上的小水圈都被認爲是魂可寄住之處。此外,沐浴使人的社會角色發生變化,如贊比亞女孩的成年禮有一項儀式就是“沐浴”,通過“淨化儀式”她才轉化爲可以談情說愛的“大人”了。

  王母娘娘設障礙表層上是封建社會反對男女自由戀愛的反映,而深層次上則是成丁禮和服務婚的曲折反映。《牛郎織女》傳說在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異文中,有不少作品具有這樣的情節:牛郎追趕織女到達天宮以後,織女的父母(天公、天母)不予接納和承認,他們出了許多難題來刁難牛郎,企圖以此破壞他同織女的婚姻。例如苗族《牛郎織女的故事》講:牛郎上天後,天公大爲不滿,屢出難題,欲加害於他。先是帶他去趕場,趁他不注意,自己悄悄溜回,想讓他迷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不了家;接著讓他爬到樹上去剝杉樹皮,又乘機抽掉梯子,想把他摔死或餓死在樹上;接著又讓他去燒山欄,當他走到半坡,就從下面放起大火,想把他燒死;當牛郎在妻子幫助下一一戰勝了上述困難和風險,最後天公便親自用毒酒把他毒死。善良智慧的織女又請來動物,救活了丈夫。這時,天公只好同意他們結合。他們帶著孩子重新回到了人間。上述“難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完成生産勞動任務;二是經受生死磨難的考驗。這些內容,從表層看來,是岳父母對女婿(牛郎)生産技能、智慧才幹以及勇敢、意志的檢驗;但是再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看到人類早期“服務婚”和“成丁禮”的遺風。

  郭翠瀟:您能爲我們解釋一下什麽是“服務婚”,什麽又是“成丁禮”嗎?

  賀學君:服務婚在人類婚姻史上曾經是一種普遍盛行的婚俗,它是以男子赴女方家無償勞役爲條件的一種婚姻形式。其具體表現是:男子到女家,和女家一起生活,無償地從事女家的一切生産勞動,待到一定年限(勞動所得相當於妻子的身價)後方可將妻子(子女)接回父親家或自己另立門戶。男方必須到女方“服務”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以勞動抵償妻子的身價;一是接受女家父母對自己是否有主持門戶、養活妻兒的能力的考驗。這種婚俗,是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婚過渡時期的産物,它同遠古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相適應。在對偶婚時期,由男子嫁到女家,參加女家的勞動,所生的子女屬於女方。到了一夫一妻制時期,女子嫁到男家,並在男家勞動,所生子女屬於男方。這樣女方便由原來多一個勞動力變爲少了一個勞動力,經濟上受到雙重的損失。爲了彌補這個損失,有錢的人家就用財禮作爲對女家的贖金;“家貧無有聘財”者,便只好“以身爲質”,用辛勤的勞動來證實自己的能力並作爲對女家的經濟補償,不然就得不到妻子。於是服務婚就出現了。

  成丁禮,是未開化部落通過一系列艱難嚴酷的考驗,接納一個適齡青年男子入社,所舉行的儀式。經歷過這一儀式的青年男子,表示他已由“童子”進入了“成年”,從此他對社會(部落)負有一定的責任,並且也獲得了一定的權利,包括結婚成家的權利(有的部落對女孩也舉行這項儀式)。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並有著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其“儀式”的舉行十分神秘,婦女和部落外的人嚴禁涉問。主要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知識教育,一是肉體精神的磨難。據民族學者調查發現,成丁禮儀式中所進行的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廣泛,比如要掌握部落所信奉的諸神的名字,熟諳有關的神話以及祭祀的方法,熟悉本部落的各種禁忌、秘密,還要掌握農耕、狩獵、漁業等生産技術,包容了一個成年男子必須具備的一切社會生活知識。關於肉體、精神上的磨難更是千奇百怪,嚴酷殘忍,有的孩子竟在這種儀式中喪生。具體做法,有的是讓少男們脫離家庭和部落,放逐到森林或荒野中經歷艱苦生活的磨難;有的是進行割禮、文身、拔牙、燒炙瘢痕;有的是將他們關在神秘的房子裏,不許說話,不許笑,不許睡覺,只能吃一點點食物;有的是讓他們隱居,全身塗白(表示童年的死亡),接受儀式後再洗去白色(表示在成年社會中的再生),或者讓他們血流滿身;有的則是要他們穿越火堆,或在狂風大雨中奔跑,或在冰水裏游泳,或讓蟲子叮咬;還有的是給以各種突如其來的恐嚇。

  郭翠瀟:牛郎織女的傳說由兩神之間的相戀,後來演化成人神之戀,由神變成人的不是織女而是牛郎,故事不是人間的女子嫁給天上的神仙,而是天上的仙女嫁給了人間的放牛郎。有學者稱這種類型的故事爲“仙女下嫁窮漢”型,這種現象的出現應該不是偶然的吧?請您談談原因好嗎?

  賀學君:我粗翻了《故事類型索引》好像具體類型中沒有“仙女下嫁窮漢”型,有的是“天鵝處女型”、“七夕型”、“難題型”等等,但是像這樣內容的故事是相當多的,比如“七仙女”、“畫中人”、“龍女”甚至“田螺姑娘”等等。這類故事的出現、數量之豐富以及流布的長久和廣泛,我想主要不外乎三點:一是在現實中存在著數量不少無力討得妻子的窮漢;二是男女婚姻受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禮教的束縛,而不能自主,;三是無論男女都有著對於美好婚姻的強烈希求。最後一條是最爲重要的。對於現實中不能獲得的東西,人們便在日常的“嘮嗑”、“擺龍門陣”講故事、說唱等民間藝術的精神世界中去尋找,獲得滿足。所以不難理解女性故事家、聽衆也喜愛這類作品。當然它們所反映的不是亂婚、群婚社會階段,而應該是對偶婚社會中的狀況。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3 推薦) 留言 2 / 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5/8/11 下午 06:41

神秘的日子——七·七

  郭翠瀟:牛郎織女傳說最初沒有“七夕相會”這一情節,爲什麽後來選擇了七月七日這一天呢?這種選擇有什麽必然性嗎? 

  賀學君:“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象,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象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爲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首先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是與數位崇拜有關。它不僅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不僅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常見,宗教儀式、經書中也多有出現。佛教有釋迦牟尼面壁七天頓成正果的傳說。基督教中說,上帝創造萬物是在七天之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伊斯蘭教把天堂依次分爲純銀、純金、珍珠、白金、紅寶石和不可企及、無法言喻的聖光等七層。古代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認爲天上存在著七顆神聖的星:太陽、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現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謂“七德”,回避所謂“七種會遭天罰的罪過”;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禱所謂“七福神”降福;我國謂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光有七譜:赤、橙、黃、綠、青、藍、紫;音譜有“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瑰寶有“七珍”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此外,立體化學理論中有“七味”,人的記憶量常數爲七;如此等等。可見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一個“七”尚不尋常,那麽由兩個“七”組成的“七·七”當然更具神秘色彩。據我國古書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爲陽數,故以麋爲珍”(《太平禦覽》卷31)“七月七日爲良日”故把它作爲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爲集會遊樂之日。那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當然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爲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漢武故事》記敍漢武帝與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後牛女的會期被“開創與情人相會的王母”親自指定爲“七夕”,實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蘊的希祈。不能不說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的。我國民俗學專家汪玢玲先生認爲,“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 是因爲先有了“七夕”——情人相會的諸多傳說,最後才把牛女相會放在這樣的日子,至於和“七夕”相關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習俗均是由此生髮而來的。我很贊同她的見解。 

節日習俗與傳說的結合

  郭翠瀟:請問賀老師,七夕“乞巧”的習俗爲什麽會盛行一時,並與《牛郎織女》傳說相聯繫呢? 

  賀學君:我想至少有三種原因。首先是經濟原因。自秦漢以來,我國長期處於以農業爲主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中,在這種經濟狀況下,紡織成爲廣大婦女的必修課,她們渴望在經濟生産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就爲“乞巧”習俗的萌生、盛行提供了廣泛的群衆基礎和物質基礎。其次,傳說中的織女是王母的孫女(也有的說是女兒),她心靈手巧,尤其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想獲得靈巧的姑娘們當然十分自然地把織女當成自己崇敬的榜樣,向她乞巧。再者,人民津津樂道的《牛郎織女》傳說所表現的牛郎與織女的真摯愛情,特別是男耕女織,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正充分反映了廣大民衆,特別是婦女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這也可能作爲一種心理因素,促成了節日與傳說的結合。

  郭翠瀟:七夕的習俗不僅僅有乞巧,還有乞子、拜魁星、曬書曬衣服等等很多,全國各地也頗有差異,那麽請問賀老師,一個傳說怎麽會同幾種習俗相關聯呢? 

  賀學君:一個傳說附會幾種習俗,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附會于完全不同的幾種風俗,如《牛郎織女》既與“七夕節”相連,又同“端午節”有關(某種異文)。二是附會於幾個名稱相同、內容互異的習俗。如《牛郎織女》附會的“七夕節”就是如此。黃河流域,“七夕節”稱爲“女兒節”。在陝西,相傳這一天,出嫁的女兒都要被接回娘家,不然天母如果發現小夫妻常年同居是要將他們分開的。在廣西等地,“七夕”又稱“雙七節”,那兒的習俗不是“乞巧”,而是貯水,據說用那日貯的水洗澡,可以免除疾病。在福建、浙江一帶,同是七夕乞巧,又有各不相同的風俗。福建,把七夕乞巧的供食分給孩子們,說吃了可以增進友愛,不會吵架;浙江則是外婆給外孫送“巧食”,認爲孩子吃了就能生巧。 

  上述情況的出現,主要原因在於傳說的變異性。變異性是民間文學的根本特性之一,包括傳說在內的任何有生命的民間文學作品,都要世世代代地在民衆之間流傳,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人民群衆作爲作品的接受主體,傳承主體,實際上也是創造主體。這種主體,由於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形成互不相同的需要和個性,也就是不同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在對某一傳說進行接受和傳承的時候,必然要抓住其內在結構所提供的生長點,將自己的需求和個性注入進去。在主客體的交流結合中,傳說的變異,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牛郎織女》的“七夕節”,在各地之所以會與不同的具體風俗相結合,正是不同群體主體的創造、變異所致。《牛郎織女》同端午節的聯繫,也是它在特定地區流傳時,被那裏的群體主體創造、變異的結果。 


回覆
推薦  留言 3 / 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緣淺不由人傳送時間: 2005/8/11 下午 11:36
萬大師   晚安
 
好應景的文章
 
 

回覆
推薦此留言的會員數 0 則推薦  留言 4 / 7 的問題討論 
傳送時間: 2006/7/31 下午 02:27
這個留言己被張貼者刪除。

回覆
推薦  留言 5 / 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心蓮☆傳送時間: 2006/7/31 下午 08:26
 
 
 
 
問安  萬老師
 

回覆
推薦  留言 6 / 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空自在卍任我行傳送時間: 2006/8/1 上午 09:08
七夕“乞巧”的習俗爲什麽會盛行一時,並與《牛郎織女》傳說相聯繫呢? 
這是國家教育˙小弟不想評論
有關乞巧的 習俗
在台灣可能台南人最清楚
其實˙也是皮毛而已
因為它是星相的 演化
所以˙在時間上也有它的 計算法
 

回覆
推薦  留言 7 / 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8/8/7 上午 11:55

林傑〈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j1565&aid=267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