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感懷長征
2009/01/13 14:04:01瀏覽102|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17/11/2006 20:35

感懷長征

 

長征勝利七十年,英烈往事夢如煙

血染湘江危亡迫,四渡赤水凱歌傳。

生死同心過草地,壯志淩雲跨雪山。

挑戰極限何所懼,人類壯舉史空前。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7/11/2006 20:38

永遠的長征

木 人

    

    隨著年中的臨近,民族的集體記憶再一次沈浸於一種“宏大敍事”的語境。在日漸濃厚的“紅色記憶”氛圍裏,難以從日常喧囂和浮躁中解脫的當代人,可望體驗某種精神與情感上的洗禮。
    
中囯共產黨85年的非凡歷程,特別是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這一驚天動地的壯舉,其中所蘊涵的精神資源,早已超越了党的傳統的範疇,而成爲對全民族都具有重要認知價值的不朽的歷史文化樣本。不瞭解中共黨史,是不會明白中國現代史的;而不懂得長征,則無法瞭解中囯共產黨。如果當代中國人是索爾茲伯里所說的“長征的孩子”,我們可能發現,2006年是一次心靈的尋根之旅。
    
作爲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迹,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在反“圍剿”失敗的情況下,被迫進行的戰略大轉移。在前有堵軍、後有追兵的征途中,紅軍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足迹踏遍半個中國。
    
長征是一個“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生死抉擇。由於這個原因,當時身在千里之外的“剿匪總司令”蔣介石指著軍事地圖說:“他們是在走向深淵,走向死亡”。他確信,紅軍是“石達開第二”,將重演全軍覆沒的悲劇。但紅軍就是在去路渺茫的“死亡地帶”獲得了新生。
    
實際上,國共之間的較量,在長征結束時就決出了勝負。這一點,魯迅先生當時就看了出來。他在給中共中央的賀電中說:“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
    
也正是因爲長征的“不可思議”,西方人往往賦予其“超自然”的色彩。在歐美三位“長征作家” 的筆下,長征既是人類挑戰自我極限的史詩,又是一個“完美的神話”。
    
《西行漫記》作者斯諾把長征所表現的“不可征服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稱爲“東方魔力”。曾與紅軍同行的瑞士傳教士勃沙特,將所記錄的“紅軍長征秘聞”題爲《神靈之手》。前《紐約時報》副總編索爾茲伯里把長征類比爲“猶太人走出埃及”和“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但又指出,作爲“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奇迹”,“長征是不可比擬的”。至少在這個意義上,長征具有普世價值。
    
當然,長征絕不是一場慘烈的“極限運動”,甚至也不僅僅是一種軍事意義上的自救。索爾茲伯里在其1985年出版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把長征視爲“人類信念的豐碑”,認爲在 20世紀沒有“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爲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壯烈總是因爲崇高。毛澤東同志曾無比自豪地試問和解答:“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共產黨並不是超人,支撐著長征的,也不僅是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而更多的是執著的信念和堅定的使命感,這就是全人類並首先是中華民族的解放。
    
得人心者得天下。對於紅軍,長征是考驗也是饋贈。這裏並沒有任何“天命觀” 的意味,但或許像孟子講的,是“天降大任於斯人”所必經之苦難。以長征爲轉捩點,中囯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中國近現代史從黑暗走向光明。這恐怕就是“長征改變世界” 的說法的依據。
    
在沒有人迹的地方開闢出一條通達的道路,這是長征的本質性象徵,也是迄今爲止中共黨史的基本經驗。85年來,中國革命和建設始終是在探索中航行。實際上,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歷史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道路問題。無論是清末民初的共和與立憲之辯,或以後國共間政權之搶奪乃至黨內的路線鬥爭,都不是權力之鬥,而是道路之爭。那就是,究竟是什麽樣的發展道路或發展模式,能夠使落後於世界的中國以最快的方式實現現代化。歷史證明,跨越了“卡夫丁峽谷” 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的正確選擇。
    
長征還象徵著一個政黨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命力。中囯共產黨也有過重大失誤,但爲什麽不僅避免了蘇共和東歐共產黨倒臺的厄運,而且還日益壯大?除其他原因外,關鍵是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向錯誤和失敗學習的能力。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之所以對黨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具有生死攸關的轉折意義,就是因爲在軍事和組織上徹底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之後包括長征初期的錯誤傾向,從根本上確立了党的正確領導。
    
無疑,長征並不能使一個政黨或軍隊獲得一勞永逸的免疫力。但因爲長征,我們會牢記——如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說的:“任何文明都不能想當然地自以爲是”,因爲,稍有不慎,“就會有一個黑暗世紀在前面的路口等著你”。
    
歷史是一部常讀常新的書。旅英作家孫書雲在其新作《長征》中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建國傳奇。對現代中國,這便是長征。” 的確,“長征”作爲一種精神的意象,已成爲當代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當代人群的一處精神家園。顯然,“長征” 並沒有在70年前的陝北或後來的什麽時候、什麽地方結束。
   
(《環球視野》摘自2006年第12期《環球》)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秋月涼風§傳送時間: 17/11/2006 20:44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Daris秋水長天傳送時間: 17/11/2006 21:34
 
 
爭戰的路途辛苦倍極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又见棕榈傳送時間: 18/11/2006 16:29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6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9/11/2006 12:11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顔。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j1565&aid=25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