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殲20 削弱美在亞洲威懾力
2011/01/20 21:24:17瀏覽175|回應0|推薦0



殲20 削弱美在亞洲威懾力






■南方周末/姚憶江、雪峰報導






January 17, 2011 06:00 AM | 1932 觀看次數 |  | 2 2 評論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圖片 1 / 3

網路上流傳的殲20飛機在成都機場低空飛越的圖片。(路透)






 


 


從來沒有一種中國的先進武器,尚未列裝,便公然展示於眾目睽睽之下;從來沒有一款中國的在研武器,剛開始測試,就登上了世界諸多知名報紙、網站的首頁;從來沒有一款中國的常規武器,甫一亮相,便被賦予了廣泛的地緣、政治、戰略意義。

陰雨終於停了。發動機再次轟響在四川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機場上。機場圍欄外的情緒,瞬間便被這轟鳴聲引燃。


是2011年1月11日中午12時50分。自從2010年的最後幾天有好事者把「黑絲帶」傳到網上,圍欄外的觀眾便一天天多起來。那不時響起的發動機噪
音,彷彿最勾魂的音樂,把很多人吸引到這裡。然而,每一次的轟鳴之後,都帶給觀者小小的失望,因為傳說中的「首飛」竟被一拖再拖。

這一次有點不同。發動機的聲音從低沉轉為高亢,在持續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後,一個滑音突然跳了出來,而不是往常的轉低。「飛起來了!」圍欄外一片歡騰。

有網友用「給力」來形容中國四代機的首飛。的確,18分鐘的平穩飛行對一個全新機型的首飛測試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尤其是,降落時遇到較強側風,四代機仍輕鬆自如。飛機落地,已有人迫不及待地放起了鞭炮。

打擊力遠及關島

「黑絲帶」飛起來,滿世界的流言也可以落地了。最初那張模糊的「絲帶」照片是流言之源。由於中國官方對網路照片沒進行任何阻止和澄清,這一大反常例的做法反而讓各國專業人士謹慎了起來。

「中
國尚不能獨立研製符合標準的航空發動機,並且五至十年內都未必能解決」,「至今,中國還沒展示過成熟的主動相控陣機載雷達」……這些分析中有不少懷疑。和
專家們的審慎相比,普通人的不信任和嘲諷就表達得直接多了。南韓一個網站出現一幅用起重機吊起四代機的PS試飛圖,明諷其飛不起來。

難怪當「絲帶」首飛的視頻上網之後,一干軍迷頃刻間「內牛(淚流)滿面」。美國軍方主要負責人,包括國防部長蓋茲、海軍情報負責人在一周內兩次公開表態,承認中國四代機進度「超過預期」。


對於海外眾多的猜疑,美國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軍事分析家理查德‧費雪是首先確認中國四代機的專家之一。費雪確信它是由成都製造,認為其擁有躲避雷達的隱身
特性,將安裝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一句話,費雪僅憑照片就基本確認了中國四代機名副其實。費雪還表示,憑藉其超音速巡航能力,配合空中
加油,該機打擊能力可遠達關島。

歐盟限武未成功

當然,中國四代機也並不是完全和蓋茲無關,它的出現的確同時向歐洲、俄羅斯等航空強國表達了中國正在迎頭趕上:


盟至今未解除長達21年的對中武器禁運,中國要告訴歐盟禁運政策並不成功;俄羅斯沒有及時提供給中國包括蘇35戰機在內的最先進武器裝備,現在也只不過拖
慢了中國的步伐而已;對於美國,這下感受到中國的透明了;當然,對於那些對「中國製造」感興趣的國家,表明中國也有生產先進戰機的實力。

據了解,編號為2001的中國四代機是一架驗證機,處於各項技術指標的初始研究狀態。4S,即「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和短距起降」,被視為四代機的主要技術特徵,其中最具革命性的就是隱身性能。

隱身性能將使戰機在面對非隱身戰機時具備理論上的不對稱優勢,比如隱身戰機能夠讓敵機直到被擊落都不知道是誰發起了攻擊;或者和對方的預警飛機來個近距離「親密接觸」;隱身還意味著,能更安全地穿透對方的防空系統……。


於中國四代機的鴨翼和腹鰭,海外有專家分析認為,這是中國在技術力量不足以全面支撐4S時,以提高機動性換隱身性能的不足。那麼四代隱身性能如何?一位不
願署名的專家分析,四代機為鴨翼加三角翼佈局,有兩個類似T-50的全動垂尾及兩個小面積的腹鰭。外形與美國F-22類似,機翼與機身平滑過渡,前部機身
包圍著尖銳的邊緣,機身表面的傾斜角度要比F-35還大。

即便中國四代隱身性能不如F-22,只要能和F-35對抗,那麼周邊國家就會出現新購F-35還未交貨,便面臨效用大減的局面。畢竟,現代空戰屬於體系對抗,主力戰機不弱,那麼沒有體系對抗能力的國家無法應對有體系對抗能力的國家。


以說殲10戰鬥機實現了中國航空工業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的跨越,但在戰場上,「望其項背」就往往意味著失敗。海外預測,最早將於2017年列裝
部隊的中國四代,不僅能夠提升部隊戰鬥力,更會大大帶動航空產業甚至整個工業體系的進步。中國在高強度資金投入之後,終於開始開花結果。第一次讓中國民眾
看見了將能夠與軍事大國「並駕齊驅」的希望。

黑絲帶 刺激戰鬥機市場變局

中國四代的出現,讓世界戰鬥機市場面臨變局。面對美、俄一直壟斷的國際戰鬥機市場,現在,遲到的中國在小步快跑。

斯里蘭卡、委內瑞拉、奈及利亞、摩洛哥……都是中國「梟龍」戰機的潛在買家。 2010年,殲10又開始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黑絲帶」的出現,更有助於中國航空工業開拓國際市場。

有外媒以中國目前尚沒有14.5噸級的渦扇發動機,沒有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這都是研發四代機的瓶頸,斷言中國不具備研製四代機的能力。在此敏感時刻,1月6日,中央軍委舉行了給航空發動機專家甘曉華記一等功的慶功會。獲獎人和表彰事件隨即引起廣泛關注。

「成
都飛機公司工程師之所以能夠精確複製美國戰機外形特點,因為中國技術人員具有很強的逆向分析研究能力。」而且,中國專家並不是簡單逆向複製單一產品,他們
經常是合成各種海外技術,這種完全不同科技流派產品的合成需要擁有非常強大的自主能力。中國專家應該會在兼顧其他性能的基礎上,突出部分性能,甚至哪怕就
一、兩項性能,製造一款有「中國個性」的戰鬥機。

中國當年立項研製殲10戰鬥機之時,甚至連一台自主知識產權的渦噴發動機都沒有……。在那種情況下,中國不僅研製了殲10戰鬥機,而且創造了電傳飛機試飛過程沒摔飛機的成績。


際上,擁有強大航空工業基礎的俄羅斯,在設計T-50時似乎也沒有苛求面面俱到。俄羅斯設計師根據自己的理念,對T-50的性能進行了大膽的取捨,儘管算
不上劍走偏鋒,但也絕不是四平八穩:從其整體設計而言,突出了機動性和隱身,在探測系統上也別具一格;而在隱身設計方面則著重前方和側方等高威脅方向的雕
琢,但是幾乎放棄了後向的隱身設計。

在空中作戰史上,突出一、兩項性能,降低甚至放棄其他方面性能,最終卻獲得成功的例子並
不鮮見。1982年爆發的英阿福島戰爭中,英方亞音速的「鷂」戰鬥機憑藉著推力矢量噴管和具有迎頭攻擊能力的「響尾蛇」空空導彈,殺得阿根廷空軍超音速的
「幻象」戰鬥機丟盔棄甲;波灣戰爭中的伊軍米格25截擊機,固然做工粗糙,材料落後,但是也依靠巨大的速度優勢,幫助伊拉克軍隊完成對「大黃蜂」的唯一一
次獵殺;F-117A速度固然很慢,載彈量也很小,但是就是憑藉著「隱身」的特點而自由出入嚴密設防目標的上空;蘇聯的不少超音速反艦導彈體積笨重,但是
憑藉極高的速度和編隊突防技術,卻能夠穿越當時美國的航母防空網,重創美國航母。

中國俗語說,「千招會不如一招鮮」,「一招鮮,吃遍天」。這是總體技術不占優勢的國家,研製新型武器的可以借鑑甚至是必須遵循的一個思路。

日本壓力大增 恐逼美賣F-22A


身戰鬥機、反航母彈道導彈……中國將具備削弱美國維持其在亞洲威懾力的兩大關鍵支柱,這顯然會對美國在亞洲的政治和軍事領導地位帶來影響。可以看出,這與
中國整體的「反介入」戰略息息相關。國際政治現實主義認為,軍事力量越強大,對敵威懾力越大,防止敵國發動戰爭、進行軍事挑釁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就越強。


來俄羅斯去年1月29日首飛的第五代戰機T-50,是近十年來出現的唯一一種能夠與美國F-22A戰鬥機比肩的第五代戰機。與此同時,印度通過注資T-
50項目,希望與俄羅斯分享T-50的成果;日本雖然已決定購買F-35,但仍惦記著F-22A,同時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心神」;南韓人也在雄心勃勃,試
圖開發本國的下一代戰鬥機。

中國「黑絲帶」的出現,當然會改變亞洲的力量對比。如果中國四代機性能堪比F-22,對於日本人
來說,在目前中日糾紛頻出的情況下,日本的壓力無疑會很大。壓力甚至可能導致日本棄美自研,或是非逼美國賣F-22A不可,而美國一旦開這個先河,其他國
家必定效仿。「黑絲帶」的出現,海外要重新考慮四代機空防問題了。

美國的F-35屬於單發戰機,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到2015年能裝備美國海空軍的時候,F-35的造價恐怕1億1000萬美元(約7億多人民幣)都不止。而中國四代機的出現,恐怕會讓經費已經捉襟見肘的美國軍方重新開足馬力投入新一代戰機的開發。


於歐盟,這個三代機製造商在錯過中國這個四代機製造商後,封閉狀態下的優勢來日無多,為重新贏得先手,歐洲恐怕會傾盡全力拔高競爭平台,直接跳入六代的開
發。當然,前路遙遙。「成都飛機公司的目標是先擊敗F-22,然後等18噸推力的發動機就緒後再製造自己的F-35。這將對美國空軍戰略構成全面挑戰。」
費雪的言過其實,聽起來更像是在為美國軍隊爭取經費。

美國媒體就認為,中國新開發的隱形戰機在十年內不會改變中美兩國間的力量平衡,它的誕生也比美國F-22晚了將近20年,這種平衡,取決於美國六代機的研製,也取決於中國何時讓「黑絲帶」飛出去。

而中國著名航空動力專家江和甫斷言,「隨著中國整個工業基礎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發展,按照現在的設想,可能過個40年左右,或許我們能夠把與國際的差距從現在30年縮短到5、6年的時間,這很了不得。」

(大陸新聞組整理)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殲20 削弱美在亞洲威懾力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48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