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蔣介石與「以德報怨」
2011/01/18 09:24:59瀏覽210|回應0|推薦1



蔣介石與「以德報怨」






段瑞聰






January 16, 2011 06:00 AM | 950 觀看次數 |  | 6 6 評論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圖片 1 / 5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的「停戰詔書」正式播發,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宣言),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以中國的慘勝而結束。


一天,蔣介石發表廣播講話指出:「『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為我民族傳統至高至貴的德性。我們一貫聲言,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為
敵。今天敵軍已被我們盟邦打倒了… 但是我們並不要報復,更不可對敵國無辜人民加以侮辱…
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覆敵人從前的暴行,以奴辱來答復他們從前錯誤的優越感,則冤冤相報,永無終止,決不是我們仁義之師的目的」。

這篇講話是蔣親自起草的,可以說是他的肺腑之言。這個講話後來被日本媒體稱為蔣的「以德報怨」演講,蔣在二戰以後的對日政策特別是放棄戰爭索賠也都統稱為「以德報怨」政策。

其實,蔣在廣播講話裡並沒有直接使用「以德報怨」這一詞語。「以德報怨」一詞出自「論語‧憲問」。從他的講話可以看出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此外,基督教對他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據當天他的日記,1945年8月15日上午7時前接到吳國楨電話,得知日本正式投降的消息後,立即開始默禱。他在靜默中聽到日本投降的播音,但是他「並無
所動,一如平日,靜坐卅六分時」。他還寫道:「今晨接獲敵國無條件投降正式覆文以後,惟有深感上帝所賦予我之恩典與智慧之大,殊不可思議,尤以其「詩篇‧
第九章」無不句句應驗,毫無欠缺為感。上帝所予我之祝福如此其大,豈可不更奮勉戒懼,以竭盡其工具之職責乎?」

蔣當時對日本
採取寬大政策自有其政治背景,那就是希望聯合日本共同反共。再進一步講,也是為了阻止蘇聯社會主義勢力滲透中國。1945年8月15日,蔣對日本中國派遣
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發出訓令,要求日軍聽候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之命令,拒絕向共產黨八路軍投降。日軍投降後密切配合了國民政府的受降活動

除了反共這個政治目的外,蔣介石的日本情結和亞洲情結也是重要因素。蔣早年留學日本,對日本有著一種愛憎交織的特殊情結。所謂愛,是指對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成為亞洲唯一現代化國家的贊許;所謂恨則是指對日本軍閥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批判。


為民主主義者,蔣介石有著濃厚的反帝意識。他希望中國強大並幫助亞洲被壓迫民族獲得獨立。1942年蔣出訪印度,一方面為了說服印度國大黨與英國合作,另
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英國同意印度戰後獨立。1943年開羅會議時,蔣主張收復台灣,讓朝鮮(韓國)獨立。這些舉措都表現出蔣的亞洲情結。蔣的亞洲情結與他的
反帝意識是分不開的。同時,他的反帝意識也是對國父孫中山政治理念的繼承和發展。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是中國近代以來所面臨的最大的課題。


麼,放棄戰爭索賠是不是也是蔣「以德報怨」政策的一部分呢?答案是否定的。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國民政府就開始為戰後索賠做準備。抗日戰爭結束以後,國共內
戰爆發。由於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美國逐漸對國民政府失去信心,最終在1949年8月5日發表白皮書,將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蔣和國民政府身
上。

在此之前,美蘇冷戰格局已經在歐洲形成。1949年10月1日,中共政權在北平成立,對美國等自由主義陣營產生很大衝
擊。1950年朝鮮戰爭(韓戰)爆發,促進了東亞地區冷戰格局的形成。為了防止共產主義勢力在亞洲擴大,美國開始改變對日政策。那就是希望通過減輕日本戰
爭賠償負擔,扶植其成為亞洲反共基地。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開始對國民政府施加壓力,使其放棄對日本索賠。

事實上,蔣也反復
斟酌索賠之事,他認為亞洲各國和平相處,比什麼都重要。1951年3月2日,他在日記中表明「遠親不如近鄰,對鄰國之仇恨應設法解除,務使遠東各國今後能
永久和平相處,則比之金錢利益更不可以道里計矣!」
3月18日也提到日本無力賠償,則主動放棄「有名無實」的賠款,「使日可以此與其他各國要求免賠之理由,此實於日助益不小。」

同時,日本政府也以承認中共政權相要挾,如果中華民國政府不同意放棄索賠,東京就要跟北京的中共政權打交道。為了獲得美國的支持,為了獲得代表中國政府的合法性,蔣不得已作出讓步,放棄要求戰爭賠償。

1952
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簽訂之前,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先簽訂「中日和約」。蔣在4月日記「上月反省錄」裡寫到:「中日和約本月時陷停頓與決裂之
勢,而以月初為甚,最後至28日卒告完成,然已橫遭侮辱,實已為忍盡人所不堪忍受之苦痛矣。然而此約果能訂立完成,亦為我革命歷史奮鬥中大事之一也」。


所指的「本月被辱受侮」乃是指被逼放棄日本賠償,他認為這是幾個月來最大的屈辱,所以「憂患亦甚,因之失眠最劇,體重亦覺減損。」
好在隨後「諸患卒能消除於無形。」 而在最後達成協議,是依靠上帝的保佑,他在日記中一再表示「感謝上帝之至。」
由此可知,蔣的「以德報怨」是不對日本人報復,但是,放棄對日索賠,則是其不得已的選擇。從蔣日記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內心的苦楚以及對上帝的感恩之
心。(作者為日本慶應大學準教授)(系列之三)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蔣介石與「以德報怨」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480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