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经济发展=毁灭就业?
2010/08/22 09:33:15瀏覽216|回應0|推薦0

2010年08月20日 06:13 AM

经济发展=毁灭就业?

 

我和我的妻子只会在大事上发生争吵:例如她把用过的厨房器皿统统放在洗涤槽里是不是个好主意。在此我要郑重声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样一来,原本只需快速冲洗一下的咖啡过滤漏斗和过滤器就会沾上其它盘子上残留的油迹。我妻子简直是在制造工作。


一天,我一边往洗涤槽里注入热肥皂水,准备清洗咖啡过滤漏斗,一边思考着其中的矛盾之处:我们对于在更广泛的经济中创造就业表示称赞,却对在家里制造工作的做法强烈抱怨。



众话语中到处可见对创造就业的迷恋。在宣传可再生能源补贴时,相对于这或许能放缓气候变化的暗示,创造就业的理由似乎更容易被接受。在我看来,如果考虑丧

失的就业(而非丧失的服务),英国执政联盟削减公共开支的计划似乎会变得更不受欢迎。国际贸易也因为破坏就业而受到谴责——在它之前是新技术,从经济学家
的观点来看,两者大致相同。


这其中存在很多荒谬之处,我们应更多关注厨房洗涤槽提供的见解,即创造不必要的工作并非好主意。即便我有意雇用
一个清洁工,来清洗那些脏得毫无意义的盘子,表面上创造的就业也是一个假象。我被迫花在清洁工身上的钱,本可以用来下馆子,让厨子和服务员有活干。哪怕我
把这笔钱存起来,它也能增加储蓄总量,降低借款和创业的成本。



经 济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毁灭就业的过程。最早是农业毁灭了猎人的工作,然后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电子邮件、手机和文字处理软件的问世又毁灭了秘书的工作。在 这个历史过程中,失去工作的那部分人,有一些发现了更有用的事情去做——教书、行医或学习工程设计——而不是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长肉。


从原
则上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又称“毁灭就业”)可能会让我们用更少的工作获得同等的物质回报。这或许会令人愉快——欢迎进入每周工作5小时的世界,也或许

会令人讨厌——只有少数精英人群有工作,而大多数人则没有工作并被边缘化。实际上,会令不久以前的未来学家感到困惑的是,当所有的家务事都可以由机器人处

理时,我们并没有过上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当作更多财富来享受。(我们确实拥有了更多自由时间:更长的假期、更短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
——尽管人们的整体寿命延长,却更晚工作,更早退休。但我们享受到的空闲时光却远远没有可以享受的那么多。)


尽管如此,在有些情况下,创造
就业的机制也可能是合理的。我们目前的境况就是其中之一:经济环境疲弱,公共部门裁员又可能抑制私营部门。英国执政联盟对于减少公共开支有着不错的理由:
加税也会抑制私营部门,而持续借款不可持续。但认为减少公共部门就业本身将有利于私营部门创造就业的看法是一派胡言。


那些经济一直难以从一
个行业的毁灭中复苏的地区又会怎么样呢?一个简单化的经济模型显示,这些地区的薪资将下降、私营部门企业将涌入、而增长也将恢复。而现实则更为残酷,无论
是左翼还是右翼阵营都未能提供解决之道。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工作。但我们还没有找到创造这些工作的可靠处方。


译者/梁艳裳


蒂姆‧哈福德上一篇文章:

选择靠直觉? 2010-08-19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玩游戏知种族倾向 2010-08-11
好奇与新知 2010-07-27
中国崛起的好处 2010-07-12
本文涉及话题:卧底经济学家

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

排序: 时间倒序 时间升序 热门程度 评论总数 [ 4 条 ]
2010-08-20 13:58:54lycmy1111 来自广东省深圳市
道理讲得很明白。
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改变社会的财富分配体制,让全社会的人都受益,同时提高教育水平、鼓励创新,制造更多有价值的工作。
创新的根本,如果没有创造,人类也就退化了,说不定哪天被其它动物超越,呵呵。
转贴 回复 支持(6) 反对(0)
2010-08-20 13:03:06yes_fan 来自北京市
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是关键
转贴 回复 支持(2) 反对(0)
2010-08-20 10:51:53理智复兴 来自上海市南汇区
只能通过完善福利制度,把懒人、烂人养起来,不让他们造反;同时通过系列教育政策,在国家产业转型的同时实现人力资源的转型。
转贴 回复 支持(2) 反对(3)
2010-08-20 08:44:59liujunsong 来自北京市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实际上已经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工作了;但作为社会大众和政治家的考虑,让那么多人失去工作是要冒很大政治风险的.
工作,对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需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需要.
这就是当年国企大规模破产下岗带来社会动荡的心理因素,固然有经济方面的,但心理方面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据说这种设法创造工作和就业的事情,古已有之,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都是集中消耗大量劳动力,从而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的典型案例.
经济发展本身是中性的,但未必每个人都能享受其中的好处,总有一些人要为这种进步付出代价,希望人人都从中获利是不切实际的.
当年欧洲有了工业革命,结果很快产品过剩,无处推销,于是开始在世界上大量扩张,搞殖民主义,最后把大清拖垮了.现在美国的金融产品过剩,打包又打包,美其名曰金融创新,空手道无中生有,最后搞出个次贷危机出来.
很多时候,经济发展,只是一个幻象而已,如果把这个幻象打破,就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有真正改变.
转贴 回复 支持(23) 反对(2)
[查看所有评论 ( 4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434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