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琴与共和国同龄,是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村民。先后获得全国治沙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联合国拉奥博士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
大女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牛玉琴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从来没有上过学,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多的殊荣
呢?诗人庐雪将她比喻为地球的保姆,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个中奥秘。原来她带领全家人,在15年时间里治理绿化了11万亩沙漠。 在
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她。 2000年3月12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上牛玉琴说:"西部大开发我先走了一步。" 1966
年,由双方父母包办,牛玉琴从陕西定
边县嫁给沙漠边上的金鸡沙十队张加旺。俩人的母亲是亲姊妹。牛玉琴面对的是一个生活水平算村里最困难的人家,队里分的粮不够吃,多数时候得向别人借粮。牛玉琴没上过学,可身体非常结实,生产队
劳动女人挣工分通常是7分,她却和男人一样挣10分。张加旺身体虽不如牛玉琴好,可上过一年初级中学,是村里的秀才。 牛玉
琴为什么要治理荒沙呢?解放前金鸡沙村紧靠内蒙古自治区的毛乌素大沙漠,吃尽了无情荒沙的苦头,处于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全村社员
艰苦努力,治沙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一到春天刮风时,大量的沙子漫天飞舞,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牛玉琴家的屋后就是沙漠。她和丈夫常常望着漫无边际的荒
沙,暗自盘算:什么时候能彻底治理好它,让它为人做点好事呢?当时,他们只能把想干的事深深地埋在心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承包
荒沙的热潮在靖边广为推行。牛玉琴一家承包了万亩荒沙。 1996年,牛玉琴前往美国接受联合国拉奥博士奖,并作了发言。 1980
年,农村落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牛玉琴家分到30多亩地。全家人苦干了一年,各种粮食共收了几千斤,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1982年牛
玉琴和丈夫商量,买来了40只羊,在沙窝窝里盖了一间房子,让公公、婆婆和大儿子赶上羊住进沙窝里。 1983年他们又买了头骡子。劳动了
一年,产粮一万多斤。养的猪、鸡、羊和种葵花籽卖了2500元,全家人高高兴兴的。在这个基础上,牛玉琴和丈夫对全家人说:"现在有党的好政策,我们要为
后代造福,想大干一场。"他俩和老人、儿子商定,承包万亩荒沙进行治理。 1983年春,牛玉琴家进沙放羊。为了让孩子放羊有个纳凉的地
方,两口子就试栽了几棵果树,结果都活了。他们因此想在沙窝里多栽些树。只是没有树苗,也没有钱。 一次,村党支部给村民宣传了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精神。牛玉琴两口子立马召集左邻右舍,打算联产承包万亩荒沙地种草种树。 但谁也不肯包。人们说:"万一政策变了,工夫就白费了。"别人不干,他俩的计划就成了
泡影。可他们不死心:"别人不干,我们一家子干。" 他俩把想法告诉几位亲朋好友。得到回答是:"你们真傻!那千年不耕的干
沙地,栽不活一棵树;就是栽活成材,你光凭一张小小的纸片就能保证归你所有吗?我看你们是没事找事,到头来鸡飞蛋打一场空,还少不了戴一顶什么帽子!" 亲
朋好友的告诫不得不认真考虑。牛玉琴和丈夫反复思考后认为:"承包荒沙造林种草,是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也是件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就是政策有什么变
化,又会把我们怎样呢。" 正在牛玉琴两口子犹豫不决时,县三干(乡、村和村小组三级干部)会的精神和地区关于林木管理方面的十条规定下达
了。于是他们向村支部提出一户承包荒沙地,支部很支持。 1985年元月,张加旺和村里以及乡里签订了承包合同,年限15年。并在公证处做
了公证。 记者询问牛玉琴:"当初谁提出公证呢?"她说:"我老头子提出的。他说订了合同,还应该公证,怕今后出民事纠纷。所以,我们去县城公证
处做了公证。" 签订合同后,他俩做了认真的规
划。1985年的乡三干会,领导要求张加旺两口子在大会上表态。他俩提出"一年覆盖,三年补齐,五年初见成效"的口号。 会后,全乡有三分之二的人说他俩吹牛不拉牛屎巴。也有人夸他
俩胆大能干。这些话有人当他们面说。牛玉琴一家人多次商议,认为:沙一定要治,就是憋死骡子挣死马也要把万亩荒山全绿化。说话要算数! 可是,至今还让牛玉琴内疚的是,
当时没给孩子和老人穿件好衣服,把钱全部献给治沙了。她告诉记者:"我省10块钱,能种好几棵树呢。" 要完成一年的任务谈何容易!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三缺劳
力。最头痛的是缺资金。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事先不把树苗准备好,一耽误就是一年,计划就会落空了。因此他俩费尽心机凑资金。一家人省吃俭用,把家里能卖
钱的东西全卖了。光牛玉琴养的250多只鸡就卖了200只。 一次,小儿子病了,几天吃不进饭。牛玉琴很伤心,拿出两个鸡蛋准备给孩子吃。站在一旁的孩子很懂事地说:"妈妈,我不吃。咱们把鸡
蛋换成钱好买树苗。"牛玉琴听了这话很难过,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泪水止不住地流着,说:"我的好孩子!" 经过努力总算凑
集了2500多元钱。光这点钱怎么够呢。他们就向乡信用社贷了4000元,同时贷了私人的500元。这时,县林业局为他们送来了1000斤草籽和30000株榆树苗,于是,实现一
年覆盖有了坚实的基础。 劳力也是一个问题。牛玉琴以每天每人3元钱雇了16个帮工,又动员老幼病残共5个人。每天鸡叫时,
他们一家三代七口人,一齐出动。张加旺担心地对妻子说:"你要照看母亲,还要进沙地劳动,能行吗?"她说:"你放心吧。人家愚公还搬山呢,咱们治沙造林比
愚公省事得多了。" 他们植树实行责任制。分10个小组,每组两人,定时间,定任务,还组织专人一株一株地检查,不行的当时就返工。运树苗
遇到了个大困难,牛玉琴就以每天每辆6元钱雇了5个架子车。她和大儿子连背带拉着。车空走一趟都够戗,再背上几十斤树苗谁能受得了。而在干沙梁上栽树,掀
起铁锨就是半坑沙。头天栽好的树苗,一夜风吹得稀稀拉拉。水多了站不住,水少了不够喝。一天下来众人嘴角都是火燎泡。陕北的春季十天九天刮大风,沙漠里风
助沙势,风吹得背树苗的人东倒西歪直不起腰,挖树坑的人睁不开眼,迈不开大步。 就这样,牛玉琴一行人早上吃饭满天星,晚上吃饭星满天,坚持了40多天,拿下了春
季造林任务。当时在沙窝里吃水实在困难,第二年,牛玉琴夫妻俩决心在几里路外打口井。他们治沙之余,还养猪、鸡、羊,一年的收入也不少。 可
是,至今还让牛玉琴内疚的是,当时没给孩子和老人穿件好衣服,把钱全部献给治沙了。她告诉记者:"这次来北京,人家出门我不去,出去要花钱。我省10块
钱,能种好几棵树呢。" 但是,公公年老体弱;婆婆又害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已有30多年。正当他们向荒山开进时,张加旺突然因小腿肿瘤,
住进了医院做手术。 医院里要人伺候,家里栽树人手又紧,牛玉琴没办法,只好让12岁的二儿子退学去医院伺候他爸爸。当时一个手术就做了5
个多小时,病人昏迷不醒。儿子怕得整天地哭。 牛玉琴每天4点起床,大儿子带着工具进沙漠后,她步行到镇上,6点坐车到县医院,把药买好,
挂上输液瓶。9点她从县城坐车回镇上,再走回家,这时已12点了。牛玉琴一回家就开始劳动。 常言道:祸不单行。牛玉琴做梦也没想到丈夫还
没出院,自己又因得了阑尾炎住进医院。这一下家里老的哭来小的叫,乱成一窝蜂。牛玉琴人在医院,心想治沙。不顾医生的再三劝告,与丈夫一起学打针。在大夫
的辅导下,他们俩学会了打针随后就带药提前出院。每天,夫妻俩互相打针,牛玉琴进沙劳动。张加旺因不能出门干活,就在家里出主意。牛玉琴就在他的指点下,一边干一边学。为了及时下种栽苗,她每
天不仅要安排地里的活,给工人做饭,而且还要拉树苗。他们家离承包地很远,往返15公里,每天都要走一个来回。牛玉琴感觉不到疲劳,心里只想栽树,只想怎
么栽活为好。 有人来劝牛玉琴把树卖了,她回
答:"这是我俩和全家人共同为子孙后代创下的大业,就是十万元、百万元也不能卖。他死了我还活着嘛,我要带着孩子继续干下去。" 张
加旺的肿瘤一天比一天大了,每年都要做两次手术。但是他住院如坐监,每次住院,都急着要回家栽树。1987年,肿瘤向全身扩散,为了保全性命牛玉琴就送他
去银川医院诊治。到了银川,她几次坐错了车,走错了路,找了好半天,找到了三边林业局的张介龙(现国家林业局某司长,曾担任3年东坑乡乡长)。他带着张加
旺去医院锯掉了左腿。 从银川市回家时,牛玉琴呆呆地坐在寒风飕飕的车厢里,眼前一片空白。她不知该怎么办。加旺劝她说:"别想那么多了,
病来不由人,会慢慢好的。我锯掉了一条腿也要栽树。"一进门,一家人都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儿媳妇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叫公公给取个名字。加旺说:"我
们子孙后代都要治沙造林绿化祖国,孩子就叫张继林吧。" 一个多月后,加旺就拄着拐杖出去买树苗。一到东坑乡,刘乡长看见了,问:"你怎么
一个人出来了?"他说:"家里很忙,我干不成重活,准备出去买树苗。"刘乡长送他上车。到县城没几天,县政府的车帮助把8万株杨树苗和14万株槐树苗运回
来。加旺一手拄拐杖,一手扶树苗,在沙地和家人一起栽树。牛玉琴说:"1988年,造林的最后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二,加旺信心百倍,从林地里走回家。上沙梁
时,他把拐杖先扔上去,然后往上爬;下沙梁时他抱着拐杖往下滚,就这样走回家。" 加旺的肿瘤恶化了。在短短的3年里做了7次手术,住了9次医院,前后花了
7000多元钱。1988年5月17日,加旺永远离开了牛玉琴,离开治沙事业。犹如晴天霹雳,全家人陷入悲痛的深渊。牛玉琴很坚强,她哽咽着对死去的丈夫
说:"你在天之灵放心吧,我一定要实现你的愿望。"她又转身对孩子们说:"要继承你爸爸的遗愿,咱们要尽快地把荒沙治理好。" 19
年的夫妻生活就这样结束了。牛玉琴深情地回忆说:"我们没吵过嘴,有事一起商议。我提出的建议也好,他提出的也好,只要可行,就采纳。" 这
时,有人来劝牛玉琴:"快把树卖了,过上几天好日子。"她回答:"这是我俩和全家人共同为子孙后代创下的大业,就是十万元、百万元也不能卖。他死了我还活
着嘛,我要带着孩子继续干下去。"1989年清明节,县林业局为了鼓励牛玉琴,推动治理荒沙的工作进一步开展,给加旺立了治沙模范碑,还给牛玉琴送来一万
株杨树苗,还有一些杨树条和沙柳。牛玉琴一家人坚持在沙窝里,春夏秋冬四季都在努力扩展新的林草地。1991年一年,他们栽8万多株杨树、5.4万多斤沙
柳。 "沙区人苦,
苦在有沙;沙区人穷,穷在没文化。"牛玉琴这样认为。因此,她育树不忘育人。1991年,牛玉琴创办了旺琴小学,1994年担任了镇办中学--东坑中学名誉校长。 牛玉琴为什么动起办学的念头呢?1991年,省农业厅在金鸡沙
村召开现场会,奖励牛玉琴4000元,她全家人因此产生了兴办小学的念头。一方面能实现加旺的夙愿,让当地的学龄儿童就近上学;另一方面给当地群众办点好
事。于是,全家人东奔西跑,能借来的就借,借不来的就贷,不到10天就搞回来1万多元,再加上家里零花钱,总共2万多元,用砖木结构修了8间校
舍,1992年正式开学。 自从1985年承包合同签订后,牛玉琴就开始尝到没有文化的苦头。因为每天的开支她都得记下来。
借了谁多少钱,工人干了多少活,买了哪些东西等等,都要记清楚。这可把她难住了。在这之前,她连乡政府还没去过,更别说远一点的地方了。 牛
玉琴拿出一本稿纸,上面有她学文化写的字,其中"驻"字写成了"住",但用铅笔改正了。她说:"我从1985年开始自学,基本上是利用每年外出开会的近
20天时间学的。这是这次会议空闲时写的。"15年前,牛玉琴去乡里,认不得哪是乡政府,因为牌子上的字她不认识。1986年,她去县妇联开会,在街上,
分不清东南西北,到哪里去都得要人带着。 一次,作为三八红旗手,县妇联主任带她去地区妇联开3天会。报销路费时,工作人员请她签名,她既不知道在哪里签,也不知道自己的名
字怎么写。玉林地区妇联主任当即要求一位工作人员立马教会牛玉琴写自己的名字。她写的第一句话就是:"陕西省玉林地区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牛玉琴。"但学
起来非常吃力,歪歪扭扭的字要写好半天。主任于是写了"牛玉琴"3个字后,叫她照着写。末了还教她认"男"和"女"两字。因为她上厕所困
难,得等有人出来或进去了才能判断是男厕还是女厕。 回到家里,牛玉琴对丈夫说:"你看我出去有多难,叫我写名字都不会。"当晚,已锯了腿
的加旺教妻子学文化。这点学习时间想挤出来也很不容易。牛玉琴除了劳动和家务外,还要为孩子做布鞋,为家人补衣裳、做衣裳。 1988年,
牛玉琴参加陕西省人代会。会议报
告中很多字她都不认识。她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背熟了,就写。会写了,再一个字一个字往后认。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啃,这次会议,她识的字增加不少。她还买来学
生作业本,做练习。作业本一本1元,10本8元。她就一次买10本。 牛玉琴兴奋地对记者说:"我在美国领奖时,发言稿子的字写得实在不好。现在进步很大。"她还利用这次空
余写了一个林场发展的远景规划方案。 仅十几年时间,承包总面积11万亩,共种草种树4万亩,其中杨树8798亩,沙柳
11674亩,榆树300亩,柳树560亩,柠条650亩,花棒5000亩,沙蒿7846亩,沙米沙笕5367亩。十几年中雇人工资和买树苗与草籽钱等项
支出共计854364元。这都要靠牛玉琴一字一字地记下来。 1994年,香港杨志明先生通过西安国施投资5万元,由县教育局承
办为旺琴小学修了9间楼式校舍,使村里更多的孩子能就近上学。牛玉琴还为中学争取到一笔国外工程资金75万元,建起了一幢教学楼。 原先屋后是一眼望不见边的沙漠,如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15年
来,牛玉琴一家有痛苦,也有欣慰;有艰辛,也有收获。 在治理4万亩荒沙过程中,牛玉琴一家历尽了千辛万苦,承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和痛苦,在多灾多难中艰苦奋战中,治沙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 这一干就是15年,通常大年三十和正月
初也不例外,用牛玉琴的话说就是:"冬天一身水,夏天一身泥,刮风当梳头,下雨当洗脸。"年年就这样地坚持在茫茫的沙海里,发展多种经济林。 牛玉琴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期间,西北电力局局长提出与牛玉琴
合作,建立绿园有限公司,投资20万元,牛玉琴当董事长。 1998年3月,牛玉琴承包了内蒙古的一万亩荒沙地进行治理。这一家人经过多次商议,征求
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决定建立一个家庭农林牧场,取名叫加玉林场,主要任务是适时陆续治理荒沙。建场的目的和规划是: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林场。用林地的收入
滚动发展,在林地中间发展120亩苗圃地,打机井两眼,基础设施配套,建立沙地农业示范区,在中部发展120亩沙产业,种甘草、麻黄、大黄、洋芋、玉米、
高粱等。通过综合开发,增加收入,就可以解决目前的困境。另外在加玉林场的周围再种植适合沙地发展的经济林增加收入。还准备在林场大力发展养殖业。 一万亩荒沙经过治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牛玉琴自信地对记者说:沙漠是能治理的,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十几年的实践也明确地告诉我们,治理沙漠需要投入,尤其资金投入。像我们这样的农业型的家庭,仅靠30亩责任田,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无法积累治沙造林的资
金,万亩沙漠要继续治理,而且仅靠农田的收入不能还清前期工程的投资,这就是我们治沙目前所处的困境,要摆脱这个困境靠我们全家人的团结一致,靠全社会的
大力支持,开发新项目。 牛玉琴和东坑中学联合起来扩大治沙面积。1998年,牛玉琴由东坑中学两千多名生龙活虎的学生,想到了她的林地东
边伊当弯村的7万亩没人治理的荒沙,她想:"能不能动员学生去治沙,学生治沙,不仅仅能治沙而且能很好地教育学生,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这不是两全齐美嘛。"牛玉琴的性格是
想到就做到,而且要做好。她开始谈协议,写合同,做准备。在学校的大力配合下,1999年春季已经种树近万亩,预计7万亩荒沙4年可以得到初步治理。这一
计划得到了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 工夫不
负有心人。原先屋后是一眼望不见边的沙漠,如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15年来,牛玉琴一家有痛苦,也有欣慰;有艰辛,也有收获。 牛玉琴说:"我们一家人愿意在加玉林场继续辛勤劳动,再过10
年,这里的沙漠会变成绿色银行。" 过去,
遇事牛玉琴和张加旺商量,如今她和儿子儿媳妇商量。他们一家人很团结。大儿子还办起了一个养猪场。大孙子张继林16岁了,在读林业中专学校。他很勤快,有
空就进沙地干活,牛玉琴叮嘱他说:"要好好上学。"他说:"向您学习,植树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