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籍上將與中共政委的60年兄弟情
2010/04/17 23:08:31瀏覽867|回應0|推薦0


台籍上將與中共政委的60年兄弟情

報導/藍博洲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
仇」。這是魯迅1933年〈題三義塔〉中的一句著名詩句。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在寫給蔣經國勸其「早日回歸祖國」的信中引用了這句詩。


三月中下旬專程從北京返台參加第一位台籍上將郭宗清告別式的前中共政協委員陳炳基說,他和郭宗清的確是「渡盡劫波兄弟在」,但他們並沒有任何「恩
仇」需泯;他們只是在青年時代選擇了不同的報國之路,因而在國共內戰的時代悲劇中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在長達四十五年的分隔期間仍然互相掛念著彼此的
安危。


二月六日,前國防部副部長郭宗清上將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年八十三歲。


三月二十五日上午,治喪委員會在三軍總醫院懷德廳舉辦告別式。據軍聞社電訊,總統府祕書長廖了以特地代表馬總統頒贈褒揚令,「悼念郭上將一生為國為
民犧牲奉獻的付出與辛勞,並表達政府篤念耆勳的至意。隨後並由三軍儀隊擔任襄儀覆蓋國旗,以彰忠勇;國防部參謀總長也代表國防部長率領各聯參次長、高階幕
僚到場悼念致敬。」此外,「由於郭上將平時為人忠厚、待人以誠,結識多方好友,包括巴拉圭共和國大使、海軍官校三十九年班同學等故舊親友,也從各地前來參
加公祭儀式,希望陪伴郭上將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然而,軍聞社電訊中沒有提到的是,「從各地前來參加公祭儀式」的「多方好友」中,還包括一位專程從北京返台弔喪的前中共北京市政協委員陳炳基;陳炳
基同時也名列治喪委員之一。


一個國軍高級將領的公祭儀式上出現一位曾是中共高幹的治喪委員,這樣的畫面反差的確是夠大了,可它也恰恰反映了兩岸之間錯綜複雜、水乳交融的歷史現
實吧!


因反日一起入獄


根據治喪委員會的〈郭宗清上將行述〉,郭宗清的父親原於新竹擔任警佐一職,後因於日本律師事務所擔任通譯,舉家遷至台北,育有兒女六人,食指浩繁,
僅靠其一人之微薄收入維持家計。儘管如此,他還是非常重視兒女教育。不同於當時一般家庭送兒女入日式幼稚園修習日式教育,他在郭宗清六歲時就將他送入隔鄰
的真人廟私塾,學習漢文與基礎日語,藉以提醒他「不忘自己本是漢人」。


〈郭宗清上將行述〉強調:「日據時期,台灣人在日本殖民地歧視政策統治下受到種種不平等的待遇。將軍個性直爽,富於正義感,常為被日本學生欺負的本
省學友打抱不平,並曾因謝娥事件遭牽連而被日本憲兵隊誘捕入獄,足見青年時的將軍當時已有很強烈的民族意識。」


陳炳基與郭宗清之間的兄弟情誼,恰恰是建立在因為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而一起入獄的戰鬥基礎上。


一九二七年,陳炳基出生於萬華的小商人家庭,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老松公學校;一九四○年四月,與郭宗清同時考進台北二中(光復後的成功中學)第十九
屆。他也因為日籍教師的歧視教育而開始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


陳炳基回憶他與郭宗清共譜的那段青春之歌說:就當時的教育狀況來說,除了少數家境富裕的台灣人子弟之外,台北一中根本就是日本人子弟才能就讀的學
校。一般的台灣人子弟,儘管成績再好,也只能到台北二中就讀。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1678期時報周刊〉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395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