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CFA可以解決台灣的經濟困境
2010/04/14 15:46:24瀏覽330|回應0|推薦0

ECFA可以解決台灣的經濟困境

  • 2010-04-14
  • 旺報
  • 【林
    建甫】

     台灣近幾年的經濟寫照是消費不足,投資
不振
,電子業一枝獨秀,也因此拉大 了所得分配的差距。而未來的經濟發展,如果沒有與大陸的ECFA加持,會更加的險峻。


     從1990年後,台商大量西進,估計現在就超過百萬人口在大陸,因此最有消費能力的族群,不在家消費,台灣的消費當然就不振
1980年
代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還有接近10%的高成長,其中消費就貢獻了一半。2000年後,民進黨執政8年,經濟成長率平均4.1%,是亞洲四小龍的最低,也比東
南亞五小虎來的遜色。這時消費能夠貢獻只剩下四分之一不到。因為經濟成長率的低沉,台灣人就不敢消費。


     最有指標性的汽車市場,以前台灣一年高峰期可以賣到54萬量新車,現在只剩下一半,27萬量的量。台灣各行各業的低氣壓由此可見。又例如
天母等過去的精華區,現在租售,或是空著的店面比比皆是。南部,尤其是大高雄地區,景氣的低迷,百業的蕭條,舉目可見。難怪很多人感嘆之餘,也發覺在台不
見的老朋友,竟然是在機場、在上海新天地、在北京王府井碰頭。


 



     活絡台灣的投資


     投資更是面臨嚴重的問題。因為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台灣能吸引的外人投資越來越少,近幾年歐僑商會、美僑商會的會員數目,逐年遞減,跨國
公司撤離台灣。連台灣本土的資金,也想盡辦法的外移,遑論投資
。而因為全球化,跨國公司贏者通吃,傳統產業的西進,台灣白手起家的機會越來
越少,投資的門
檻也越拉越高,使人越發不敢投資。民間投資不振下,國營事業、政府的投資雖依政策任務來指示增長。但困頓的經濟,也無法造就大量的投資來轉動經濟。台灣經
濟寸步難行之下,製造業及若干生產性服務業在「東協加一」下也面臨外移的壓力。


     但簽訂
ECFA之後,代表兩岸談好了。台灣的各行各業有了大陸的市場,就容易恢復過往蓬勃的發展。而外資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保障下,將
會匯集到台灣來,甚至以台灣為跳板,策略聯盟台灣的廠商,一起進入中國市場。台灣的投資就可以活絡起來


     全功能運籌中心


     尤有進者,我們可以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大陸市場之優勢。因為台灣銷往中國大部分工業產品之關稅降為零。台灣將較日韓等競爭對手國更早
取得進入中國市場之優勢,進而有可能取代日韓之地位。以石化原料
例,2007年中國進口總值約763
億美元,台灣占15%,韓國占20%,日本占18%;如平均進口中國關稅由6.17%降為零,將有助於我國取代日韓原有38%之市占率,約380億美元的
產值。


     台灣也將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市場之優先合作夥伴及門戶。因為台商比歐美日等國更了解中國市場,同時智慧財產權保護也較周全。歐美日企業會選

擇將台灣作為進入中國市場之門戶,並將區域研發、生產或營運總部設在台灣,讓台灣成為跨國企業「全球創新中心」及「亞太經貿樞紐」的第一選擇。而由於大三

通貨物及人員流通之便利性,配合雙邊貨品關稅降低及非關稅障礙消除等貿易自由化效果,將可重新塑造台灣成為兼具轉口、物流配銷、終端產品加工等全功能運籌
中心之機會。


     
之,ECFA可以讓兩岸經濟都得利,台灣的經濟將可以全面的提升。當台灣人的所得提高,消費力量就會源源不絕,人民也會有更大的幸福 感。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


更 多
新聞請看《旺報》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3942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