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最新統計,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高達67倍,也疑似罹患產值過度集中於一、兩個產業的「荷蘭病」。解決失衡現象,最難的不是拼發財,而是拼薪資收入。新上任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似乎找到了打破僵局的方法。
台灣社會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卻正在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泥沼中淪陷。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所公布的2021年家庭財富分配,台灣超過一半、62.7%的財富,集中在前20%家庭的手裡。
回顧30年前,前20%財富家庭與後20%的差距,為16.8倍,如今30年過去了,前20%家庭平均財富為5133萬元,後20%家庭平均財富僅77萬元,兩者差距竟飆破66.9倍。
從16.8倍拉大至66.9倍,形成一道天塹,阻礙著社會的公正與和諧。或許,一則是因為政府在分配資源時過度傾斜某些產業,二者是因為經濟成長的果實難以「雨露均霑」,凸顯了社會分化問題的嚴重性。
服務業匯聚60%就業人口,要拉昇
新上任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曾任職於IBM外商和資誠會計師事務所,並在政大開設大數據學程,面對財富天平失衡的現象,提出了可能的解方。
「台灣的GDP成長是好的,但是產業不平衡,」劉鏡清指出,60%的就業人口身處服務業,但台灣的服務業不像製造業出現了眾多國際知名公司,台灣比較缺乏國際知名服務業。
即便是製造業,也有結構失調的現象。
包含半導體在內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2022年附加價值率攀升至48.5%,資通訊製造業約為10%,兩個產業就「吃掉了」將近六成,這意味著其他諸如金屬加工、零售、化工等如此眾多的產業全部加起來,僅41%左右,產業之間差距明顯。
當然,層出不窮的是部分傳統產業在GDP的成長過程中,趨於成熟而沒落,或者面臨來自新興國家的高度競爭「受傷很重」。
順著這個思路,劉鏡清主張拉昇服務業,第一個要「拉」的便是資訊服務業。「目的是為了AI的發展,」劉鏡清說,希望資訊服務業的GDP要翻倍。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的定義,資訊服務產業所提供的服務範圍相當廣泛,舉凡企業資訊化所需的硬體設備、應用軟體設計、系統整合、入口網站經營及網站代管等服務,皆包含在資訊服務產業的服務範圍之內。
鼓勵成立控股公司「出海打天下」
職種則包括軟體架構師、系統分析師、資料分析師、資訊產品設計人員、程式設計師、網路工程師、資訊安全人才等。台灣以科技立國,AI是未來發展核心,資訊服務業涉及到軟體開發、系統整合、網路安全等,為AI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和基礎設施。
劉鏡清還有個想法──整合服務業走出去,而且是以控股公司的方式打進國際市場,政府從旁鼓勵並提供輔導。
控股公司這一概念,看似專業高深,簡單描述就是數家公司組成一個公司,但各公司仍然保留獨立品牌,並共用財務等行政體系。譬如出版業,例證之一便是城邦。
服務業以產業控股公司的形式進軍海外,優勢之一是擴大資本規模,提高在海外的成功機率。
「如果是每一家小小的分開出去,其實它的擴張跟競爭都會變得比較小一點,發展比較不會那麼快,」劉鏡清說。
優勢之二是議價能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業務整合,客戶整合,對全世界的行銷能力也隨之變強。
進軍國際為員工加薪
想像一下,當各業者共同努力將控股公司培育成國際級的服務業巨頭時,如此的飛躍,不僅能讓台灣服務業的影響力躍升至全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還能提升員工的薪資水準和福利待遇。
因為若公司仍停留在小規模的階段,大部分的盈利將不得不用於擴張,每賺100元,其中的80元甚至90元都可能投入到開新的店和增加人手上,如此一來,在為員工加薪和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上,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服務業「出海」拼搏之際,若能AI化,更將是如虎添翼。
以手搖飲產業為例,進軍海外跨國管理,必須要有很好的情資管理,可以電腦打開,一鍵掌握各海外店的營運狀態、潛能跟機會。另外,也必須通過電腦系統做流程的管理,避免將來發生弊端或服務效能不彰。再者可以透過數位化提升服務效率,像是自動點餐、智慧零售等。
「台灣科技產業一支獨秀,不利用科技的優勢去帶動其他的產業是有點浪費,」劉鏡清笑說。
以手搖飲產業為例,進軍海外跨國管理,必須要有很好的情資管理以手搖飲產業為例,進軍海外跨國管理,必須要有很好的情資管理。(情境圖)photoAC by cheetah服務業AI化,The future is now
拉昇服務業,也將加大對服務業的投資。
國發會已經規劃,未來4年達到每一年新台幣1500億元的投資量能,其中主要投資標的,是服務業以及傳統產業的創新創業。
再細分傳統產業的轉型,一是從既有營運產品的優化發展,一是投資新的領域。以半導體材料、ABF電阻薄膜為例,目前壟斷於日本的味之素公司,國發會便希望輔導化工業者朝半導體材料的方向轉型,以創新創業的形式成立新事業。
翻轉產業,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劉鏡清直言「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
「我一直喜歡一句英文,The future is now,未來就是現在,現在就是未來,」劉鏡清說,如果到了未來才解決未來的問題:「我們就會掛。」
相較於各國政府是透過最低工資政策、職業訓練等方式,加上社會福利措施來解決貧富差距擴大,劉鏡清提出的解方之一是先消弭產業不平衡,堪稱有創意,只是能否根治問題,就看執行力和未來的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