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事事干預養出沒主見的孩子!專家曝1教育心法:與其保護孩子,不如讓他們認識危險
2024/05/05 17:22:31瀏覽35|回應0|推薦0

事事干預養出沒主見的孩子!專家曝1教育心法:與其保護孩子,不如讓他們認識危險

 
2024-05-05 09:30 

30 人氣

 
 

想讓孩子進一步,父母就要退一步,不要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這樣才能讓孩子離你越來越近!(示意圖/pakutaso)

先吃麵包,不要空腹喝牛奶。

都說了多少次了!回家之後先換衣服再幹別的事。

都是朋友有什麼可吵的?你先低個頭,打電話道個歉事情不就過去了嗎?

不要穿這件衣服,這件不好看,試試那件。

艾寶不知道有多少次想沖著媽媽大吼「煩死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她小時候開始,媽媽就喜歡打著「為她好」的旗號控制她,媽媽總是事無巨細地安排好關於她的一切事情,這讓艾寶覺得自己是媽媽的一個「分身」。隨著年齡的增長,艾寶越來越渴望脫離媽媽的掌控。

艾寶也嘗試過反抗,但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總是以媽媽的勝利而告終。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高中畢業。大學選擇科系的時候,媽媽突然把決定權交給艾寶,並對她說:「現在你長大成人了,以後的事情你自己做決定吧」在媽媽看來,她做到了收放有度,在合適的時候放開了手,而艾寶此時卻不知道該做怎樣的選擇,甚至有一種被父母拋棄的感覺。

孩子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少不了要給予關愛和呵護,但是隨著孩子長大,父母也要學會慢慢放手,讓孩子脫離自己的掌控。如果過度關心、保護孩子,一直插手孩子的事情,那麼不僅孩子不會按照你預想的那樣成長,你還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阻礙。

有機構對上萬名小學生做過問卷調查,主要內容是關於遇到挫折和困難會如何應對。讓人想不到的是其中超過97%的孩子都選擇了向老師和家長求助,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孩子會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資料出人意料,但也反映出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過度關懷,導致孩子的習慣性依賴、缺乏自信、缺乏主見、面對挫折時沒有應對的勇氣等性格特徵。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學習和體驗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必須要學習和經歷的事情,如果媽媽總是打著關心的幌子代勞孩子的一切事情,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生長的斷層,抑制了某個階段的成長,在後續要彌補這個斷層就需要孩子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脫離父母掌控,自己去嘗試一些事情,而媽媽這個時候什麼都干涉,更像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這樣做的結果很有可能是把自己推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上。

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很多事情都會成為人生閱歷的一部分。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和獨立意識都會逐漸完善,而媽媽在孩子不願意被干涉的時候插手他的事情時容易帶有負面情緒,這種情緒也會傳染給孩子,使得雙方都不愉快。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由,解放自己也解放孩子。

小德的媽媽就奉行體驗式成長的理念,在小德很小的時候,小德媽就開始「放養」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從不干涉小德的行動,孩子摔倒後也不會大驚失色地趕緊扶起來,而是笑著讓小德自己站起來,而這時候小德也不會大哭。

有一次親戚來小德家吃飯,夾菜的時候小德拿起一個辣椒要往嘴裡放,坐在一邊的小德姑姑站起來就要奪下辣椒。姑姑的過度反應把小德嚇壞了,當即抓緊了手裡的辣椒,大哭不止。小德媽把姑姑拉到一邊說道:「沒關係,他自己吃一口下次就不會吃了。吃一口沒事的,你越是不讓他嘗試,他越要偷著嘗試。他在你面前做危險的事你可以阻止,那不在跟前呢?」

就像小德媽說的那樣,小德吃了一口辣椒之後被辣壞了,吐著舌頭找水喝,從那之後小德再也沒有要吃辣椒了。

大部分媽媽都會像姑姑那樣選擇出手阻止孩子去做大人自認為危險的事情,實際上與其不讓孩子接觸危險,不如讓孩子認識到危險,這樣他以後面臨問題的時候就會知道避開。

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反叛心理本來就強,不管媽媽怎麼強調哪些事情不能去做,出於叛逆心理,孩子也一定會去嘗試一下,因此,不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是原則問題就不要越線,孩子都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給孩子信任才能讓孩子的青春期配得上他的青春年少。

如果媽媽們不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可以參與,哪些不能干涉,那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評斷:

首先,在生活方面,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不要去干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且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孩子生活習慣上有一點小瑕疵,媽媽也別心急火燎地要求他立馬改正。

比如孩子做事懶散,媽媽可以適當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如讓他幫忙清潔打掃,這種讓孩子靠近自己的方式好過直接命令孩子,不會讓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侵犯。必須注意的是,媽媽不要帶有負面情緒去要求,而要用正常語氣去商量,這樣孩子才不會一開始就帶有情緒。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脫離,媽媽可以像放風箏那樣,但不能完全撒手不管。畢竟在這個階段有很多孩子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媽媽要做的不是幫孩子解決,而是在孩子允許的情況下參與其中,可以適當引導孩子,或者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孩子可以嘗試怎樣解決,又或者給孩子一些提示,引導孩子獨立思考,這樣孩子才能在一個安全的範圍內自由生長。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去實踐和學習,因為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經驗是非常寶貴的,即便是失敗和痛苦,也是不可錯過的人生墊腳石。

想讓孩子進一步,父母就要退一步,別因為孩子試圖脫離自己的掌控就直接發火,心態要平和,不要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這樣才能讓孩子離你越來越近!

作者介紹|易小宛

她是一名小學生的媽媽,育兒觀點不局限於理論派的象牙塔,而能夠真正深入家庭核心,為父母找到教育孩子的著力點,讓媽媽不再焦慮無措,進而成為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驅動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如何《當媽是一種修行:焦慮的大人聽不見孩子心聲,做一個不那麼累的媽媽!》(原標題:希望孩子好 不等於為孩子好)(相關報導:台灣家長就是輸在「太認真」,真正成功的父母是:孩子到了18歲,還願意跟你好好說話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游舒婷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18057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