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點教育》一位交換生對臺灣大學生的針砭
2024/01/29 17:37:55瀏覽18|回應0|推薦0

點教育》一位交換生對臺灣大學生的針砭

 
2024-01-29 05:50 

7222 人氣

 
 
 

馬英九基金會來台訪問的陸生團至政大參觀交流。(資料照,柯承惠攝)

開放陸生或其他國家的大學生來臺灣就學,與同學們相互切磋,不只讓他們認識臺灣,也可提升臺灣學生的學習動力,從中拓展國際視野,並感受世界各地不同族群的文化。但是過去我們很少深入瞭解這些交換生,怎麼看臺灣同學的學習情形。以下是一位交換生對臺灣大學生課堂表現的描述,我們的大學從他的細微觀察,應當好好省思,在學生的學習品質或課堂要求方面,要做些什麼樣的改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看我的臺灣同學

應老師邀請撰稿「我看我的臺灣同學」,實在有些惶恐,害怕言辭過於犀利傷了臺灣同學們的心;又怕言辭過於柔和,沒能起到一丁點作用,實在是左右為難。坦白說,我如何看我的臺灣同學是個小問題,要看,便是要看出了什麼臺灣教育的大問題,這就更難講好了。

前幾天去臺大參與了一場名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理念呢?」的專題講座,其中一位來賓做為兼職教師談及他對於臺大教育狀況的不滿,認為學生太過功利化。我倒認為功利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是件壞事:功利意味著要強且有目標。你大膽放眼望去,似乎可以談得上要強有目標的臺灣學生,就聚集在那麼幾所頂大了。當然我不是來鼓吹功利的好處的,我只是嘆惋我所接觸到的臺灣學生之困境。除卻頂大,剩下的多數學生甚至達不到功利的層面,還算不上有目標、很要強,只是在自己的最寶貴的青春時期茫然無措、焦慮不安。

茫然和焦慮的後果便是怠惰,這在課堂、課後以一種顯著的、無法忽視的氛圍瀰漫在整個校園。我這樣講不是說大家都不來上課了(但據說部分學校確實學生都不怎麼去上課),而是大家對於上課的態度,是曖昧的、不清不楚的。課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要上的,但怎麼上便各憑底線。我不願細談課堂上的百態,因為只要對高等教育現狀有所關注的人,都知道大學生的課堂有哪些姿態。但這樣一股濃烈的風氣和氛圍,在校園內凝結成學風、校風,最終成為了大學的氣質。

我一向崇尚有氣質的大學,如芝加哥大學被稱為修道院,普林斯頓被稱為僅錄取天才和瘋子等等,好的大學大多都有自己的調性。這個調性不來自於學校的規模、華麗程度、裝潢或是請了多少名師,而是來自於在這所學校學習生活的每一位學生。所以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學生自然而然擁有了這所學校的氣質,而這所學校的氣質又從這些學生身上凝鍊。這不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究其源頭,是這一所學校是否有品味,有風骨,有傲骨。臺大的那場小小的專題講座上,另一位來賓提問引入外方辦學是否可行,主講人連連搖頭。搖頭的原因不在於有沒有校舍和大樓,不在於有沒有資金和生源,主講人擲地有聲地告訴我們,「國外的大學教授可以直接給學生不及格,可以驕傲宣布我們今年多少學生沒有畢業,臺灣可以嗎?不可以,所以這並不是錢的問題。你什麼時候解決了這個,再談外方辦學。」我深以為然,目前在我看來,有些大學已經開始沒有底線了。

以我接觸到的教師和課堂來看,不要談直接硬氣地讓大批不學的、亂學的學生不合格,甚至有時會給我一種感覺,即「教師好像在求學生學」。這實在是個奇怪的現象,畢竟高等教育階段是自由的,不單單是說大學內自由,更是說你選擇上大學與否是自由的。高等教育是每一位大學生的自我選擇,而自由選擇理應是讓那些主動求學的人進入這一學術象牙塔才是。換言之,既然進入了大學,學習便是自己的事情了。怎麼會落得教師企盼學生能多學一點,求著學生多讀一些呢?當然,我也認識到,自我選擇也不一定是主動的,受社會、家庭、同輩壓力等的影響,這也極有可能是一個被迫完成的自我選擇。但如此一來招了一大批不想學的學生進校園,再讓老師委曲求全,實在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恐怕我的想法會遭致批判,因為學生在大學內會面臨很多身不由己的選擇,無論是上的課不喜歡,還是社團活動太多、校內工作太忙,多少都對學業懈怠了。

對學業的懈怠也不啻體現在課堂的慵懶肆意,也體現在學生的課後作業情況。這一學期來聽了不少發言和報告導讀,實在是有些觸目驚心。有時候我分不太清楚,是我的標準太嚴苛,還是課程要求太寬鬆。如果對於一份英文材料的導讀僅僅是全程誦讀其中文翻譯,這恐怕是我見過最拙劣的報告方式。當然,我並非對全程誦讀中文翻譯有何偏見,我只是認為「導讀」一事,似乎不太可以這樣應付。當然,還有課後作業。僅針對我所就讀的這所學校,不少同期的交換學生和我談到,這裡的課後作業有些兒戲:缺失起碼的學術要求,甚至連參考文獻和引用都可以不註明,這在他們的國家屬於學術不端。我急忙為臺灣某大學開脫,這般要求可能需要循序漸進地來。交換學生不置可否,因為在他們的國家,作業要以Essay的格式上繳,即包含完整的學術規範;報告的投影片需要在每一頁註明引用,需要在最後附上參考文獻。有一位交換學生甚至和我笑談:「這哪裡是大學,這是高中。」言外之意是:在這裡,沒有這些規約束縛的嚴肅而濃厚的學術氣息,一切都那麼輕鬆愜意。

輕鬆愜意的後果,是大家開始選擇「知難而退」。我斷不是在這裡鼓吹苦難云云,但世上這般多的難事,退到何處是好?古人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倘若是現在,恐怕大家先跑光了。我擺出一個認同古人的論斷:要想做成世界上的任何的偉大的事情,都需要苦難的磨礪。因為簡單的事情早就被做完了,剩下的都是難事,很多時候欲成大事我們便無路可退。可現在的現實是,大家開始知難而退,最終無人做大事,擔大任了。這實在有點恐怖了,因為拒絕大事的心態很複雜,先是知難而退,一直退下去難免良心不安,就不得不安慰自己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在我過往的閱讀、想像之中,所謂大學,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如今再看,好像不太妥帖了。這些事哪一件是容易事?又有哪一件事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呢?

不過我也不是要用這般宏願綁架勒索各位,只是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我大概能知曉為何多數大學生們茫然無措而焦慮不安了。如果學生不能懷揣理想進入自由之地,那恐怕便好似無頭蒼蠅,失去一切的重心和目標,亂飛不滯,惱人不止。不過哪怕我們的學生向臺大看齊,倒也好像無法擁有這般經世濟民的宏願,畢竟連在臺大任職的老師都講,學生太功利了,不過這又是另外一碼事了。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先想想辦法,起碼讓高等教育有個底線,讓學生成為學生,讓大學成為大學。(相關報導:林靖宇觀點:中國對台灣經濟制裁升溫,台灣經濟該何去何從?更多文章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1803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