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17 02:16:34瀏覽155|回應0|推薦0 | |
數位捐款方便,但你可能意外上了詐騙名單?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於本週二(15日)舉行「2022數位時代下的公益現況」記者會,公布民眾「數位行善」趨勢,揭露國人善用LINE Pay等新工具捐款,愈來愈普遍。然而,台灣詐騙猖獗,公益平台也受害,竟有四成非營利組織曾遭詐騙業者偷捐款人個資,再經由他們拿去利用騙人。公益團體已提出因應新方案,並呼籲捐款人小心。 網路、手機普及,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就連捐款行為也有所變化;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今公布最新統計數據指出,近一年來超過85%民眾使用線上捐款,除了透過信用卡在各組織官網做線上捐助,高達三成左右的民眾,採用LINE Pay方式發揮愛心。不過這幾年受疫情影響,出現「不定期不定額」比例超過「定期定額」將近兩倍的情形,這對公益團體的長期發展,會是不小的隱憂。 歷經半年調查,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於週二舉行「2022數位時代下的公益現況」記者會,公布民眾「數位行善」趨勢。 「以前只懂郵政劃撥,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這樣方式,」自律聯盟理事長鄭信真坦言,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過去大家模式已經改變,希望透過這次研究,讓各組織能找到未來發展方向。 超過85%轉線上捐款 LINEPay最受青睞本次共1515人完成問卷調查,自律聯盟秘書長沈怡如表示,這些接受調查的民眾當中,高達1411人在過去一年有捐款行為,其中以女性居多,比例為74.1%,最多參與的方式(皆為複選),第一名為捐贈發票(46.5%),依序為支持購買非營利組織商品如庇護工場生產餅乾、肥皂等(41.%)、加入追蹤該組織社群(31.9%)、捐贈點數紅利或回饋金(20.8%)。 至於捐款原因,高達74.1%的民眾認為可以幫助更多人,接著是認同該組織理念(63.4%)、自己非專業人員,捐給專業組織執行(32.5%),較特別的是排名第四的選項,很多人將捐款視為一種社會投資,期待後續能看到影響力產生。 沈怡如坦言這點跟過往相比是較不一樣的部分,很多人捐款,已認知這不是一個單純幫助弱勢行為,而是更積極追求社會參與,希望之後能會出現一個「善的」循環。 至於捐款所關心的議題,最高比例為兒童福利的51.5%,沈怡如研判這可能跟台灣少子化,小孩愈來愈受到重視有關係,接著依序為身心障礙福利(43.8%)、急難救助(37.8%)、動物保護(30.3%)、長者福利(25.7%)、環境保護(20.8%)。 在實體及線上捐款的選擇上,沈怡如指出,本次統計顯示,已有超過85%捐款人使用過線上捐款,最常利用的方式,還是線上信用卡刷卡(82.7%),其次為手機行動支付工具(28.7%)、線上郵局或銀行轉帳(22.7%)。 平台的部份,除了各組織的官方網站為最大宗(77.8%),但在各支付平台競爭廝殺激烈情況下,由LINE Pay一馬當先領先群雄,佔32.1%比例,而這些使用者中,有將近4成5的人不到30歲。 沈怡如分析,這樣的數據已顯示,年輕人非常有意願投身公益,利用數位工具做公益也成為當前趨勢,對公益團體來說,必須要趕上這樣的潮流,讓軟硬體上升級跟上腳步,像是捐助流程、資安控管等都應該加強優化。 詐騙猖獗 四分之一組織受害不過,近年來詐騙猖獗,就連公益平台也深受其害,成為不肖人士犯罪工具;沈怡如指出,近期出現不少無良組織,企圖偷取公益團體個資,光是去年就有近四分之一非營利組織受到侵害,發生這樣的情形會破壞公益團體的公信力,破壞捐款人的信任度。 為了防範類似情況再發生,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特別創立「好事大平台」,上頭有近300家公益團體,讓大家的信任不會被濫用。 鄭信真強調,自律聯盟有請律師,針對近300個盟友進行查驗,檢視財務報告、工作報告,相信內容都禁得起考驗,他相信公益團體99%都是良善的,大家不要因為那1%產生懷疑,影響自己的行動力。 捐款人素養仍有待加強 不定期不定額超過7成、半數「捐後不理」 台灣人愛心不落人後,但有些細節部分仍有待改進,沈怡如坦言,對公益團體來說,能得到「定期定額」的捐助是最理想的狀況,因為該團體能獲得穩定的支持,原先制定的計畫才能順利執行。 但調查報告中發現,捐款民眾中僅36.1%採「定期定額」方式捐助、「不定期不定額」者佔70.9%,顯見推廣「定期定額」觀念還有努力空間。 鄭信真特別指出,這幾年台灣受疫情影響,許多人蒙受經濟損失,連帶影響捐款意願,大家都要學習在疫情中調適自己,但還是呼籲大家,若能力還是要多多站出來,因為疫情期間有更多人社會資源挹注。 此外沈怡如也提醒民眾,捐款前後的責信與追蹤行為也很重要,現階段超過8成的民眾,在捐款前會搜尋相關資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但捐款後,卻有17%民眾從未追蹤後續,27%民眾偶爾追蹤後續。 若進一步探究「捐後不理」的原因,發現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因為信任組織,自認不須特別追蹤,高達46.2%表示「純粹想發揮善心,有捐款就好」,沈怡如呼籲大家除了捐款前做功課,也應該了解這些組織會做什麼事情,才能檢視自己愛心是否有做最大發揮。 本次記者會除了公布大家「數位行善」趨勢,也調查公益團體募款數位化發展情形,在252份有效樣本中,發現88%公益團體在官網募款,也有5成左右單位,提供LINE Pay、臉書募款方式。 沈怡如指出,目前各團體所收到的款項,最大宗還是來自組織官網(複選),比例為88%,依序為臉書(51.9%)、LINE Pay(48.1%)、igiving公益網(44.9%)、街口支付(36.6%)、YAHOO公益頻道(31.5%)。其中成長最快速的還是LINE Pay,在2016年進來台灣時,原先只有跟10幾家公益團體配合,到了2022年底,已經成長到近百家,直逼第二名的臉書。 從這數字也能有效反映,公益團體已清楚知道,要用數位工具跟大眾連結。以前要擺攤實體活動,現在透過網路無遠佛屆,大家都能接觸到更多受眾,透過這樣多元機制,70.8%成公益團體都自認收入有增加。 教授教導捐款五守則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馮燕也在現場教導大家「捐款五守則」,民眾首先要多「關注」,減少衝動捐款,選擇有感的議題長期關注。 再來要多透過網路搜尋「估狗」,主動檢視公益團體相關資訊如工作及財務報告、服務成果、捐款使用說明等;接著要常「追蹤」,無論透過社群媒體或訂閱電子報,時常追蹤組織的現況與服務進度。 再來是多「求證」,對於網路上的公益訊息都要保持警覺,若無法判斷,可參考像是「好事大平台」具公信力的單位。 最後要「承諾」藉由出錢、出力、或分享,持續支持公益團體,以長期承諾的形式成為公益團體實現變革的合作夥伴。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