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影評心得 - 馬克白夫人 Lady Macbeth (2016)
2017/09/21 10:57:08瀏覽10662|回應0|推薦0
注:本文夾敘夾議,特別介意被劇透的,建議看過片子才來讀~ 


(我覺得豆瓣的分嚴重偏低了!)


《麥克白夫人》是一部新上映的英國電影,改編自俄國同名小說。故事挪到了19世紀的英國。窮家少女凱瑟琳被賣到英格蘭郊區做媳婦兒,終日困在無愛無性的婚姻中。公公與丈夫出遠門時,她被家裡的馬夫點燃慾火。為了這份“愛情”,她決定消滅擋在兩人面前的所有阻礙。


女主角叫凱瑟琳,嫁為人妻後跟夫姓是李斯特夫人。“麥克白夫人”是誰?


——很顯然,指的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裡的那位。


先來說說電影內容本身,後面再談莎士比亞和其它。


凱瑟琳嫁入英格蘭北部農村,從新婚之夜開始,丈夫就沒碰過她。



每天早上,女僕會走進房間,幫她打開窗子、伺候她起床、梳頭、套上撐裙、係緊塑身衣……然後,凱瑟琳就要坐在客廳裡。幹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坐直、不能睡覺、不能出門。



丈夫整天不在家,去哪兒也不打招呼。凱瑟琳試圖詢問丈夫工作上的細節會被立刻製止。餐桌上,丈夫只跟公公交談,把凱瑟琳晾在一邊。公公對凱瑟琳也是一樣的冷漠態度。凱瑟琳好像一個在模型屋裡的娃娃,每天穿戴齊整著呆坐、吃飯、睡覺。第二天,再來一遍。她渴望愛情的滋潤、親情的溫暖,可無論是丈夫還是公公,都從未考慮過她的情感需求。丈夫不碰她,她連生個孩子來作伴的願望都無法實現。列斯科夫的原著裡寫:“商人的少妻心情苦悶到了發痴的程度” 、“據說這種無聊令人請願去上吊”。



某天,丈夫和公公都因為工作上的緊急事故進了城,留凱瑟琳一個人在家。她在屋裡聽到莫名的嘈雜聲就循聲找去,發現是男下人們把女僕衣服脫光、裹著布吊了起來,還一起調笑。



凱瑟琳用丈夫在臥室命令她的台詞命令下人:“對著牆、不許笑”(“Face the wall, and stop smiling.”),搗亂的男人們靜止站立,女僕趁機跑掉了。



一直受著高壓束縛的凱瑟琳看到這黃暴的場面,彷彿嗅到了新鮮的空氣。她對著牽頭的馬夫塞巴斯蒂安問,“我體重多少?”在此刻發生的情境下,簡直是最性感的撩人金句。第二天,她在暴風雨將至的壞天氣中出門散步,故意讓塞巴斯蒂安看到,但也故意不搭理他。


果然……當天晚上,塞巴斯蒂安就來敲門了。


凱瑟琳先是關門拒絕,再推開塞巴斯蒂安的強吻。然後,主動的就變成了她:



早晨女僕進來房間後,發現凱瑟琳的睡裙在地上,她本人裸體趴睡在床上(那個時代可沒什麼女人裸睡)。女僕沒有叫凱瑟琳起床,又躡手躡腳地出去了。凱瑟琳臉埋在枕頭上哈哈大笑。






白天,凱瑟琳終於有事兒乾了。


——幹塞巴斯蒂安。


但這偷情藏不住。家裡有人盯著,到外面散步凱瑟琳也會被別人看到。“被看到”有問題,“不被看到”也有問題。比如,不再去教堂。神父來訪,提醒她平時別老出門亂晃,該去去教堂了。森林裡,女僕更是用語言遊戲借“bitch”這個雙關詞(母狗和婊子)隱晦提醒塞巴斯蒂安別太放肆。



女人在那個時代裡,不僅是丈夫小家庭的“老婆”,還是整個兒父權社會的“老婆”,一切行為都要符合社會準則。在“婦道”的共識下,任何人都覺得自己有教育出格女人的權利。別說在19世紀的英格蘭,2016年的北京還有人拍下蹲著等地鐵的兩個女孩兒,公開批評她們沒有教養。


而“婦道”是什麼呢?


從古代中國明文寫下的“三從四德”,到如今集體無意識的默契。在不同時代裡,“婦道”有著不同的定義。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家基本都會認為女人婚後要做家務、帶好小孩兒、對老公忠貞不二。但時代的發展也造成了新的矛盾,現代女性多和男人一樣有工作,那麼做家務、帶小孩兒這樣的要求是否還合理?再比如,最新出爐的中國大城市離婚原因調查里,全職太太的出軌數據佔第一位。那麼,是不是在全民默認男人在婚後難免犯天生易癢的毛病時,女人在不幸的婚姻裡,也可以去找找另外的快樂?《我的前半生》裡,羅子君若不是去購物,而是去談戀愛,會怎樣?




弗洛依德講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組成。


本我:位於潛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慾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製本我,遵循“理想原則”。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而是始終處於衝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之中。本我在於尋求自身的生存,尋求本能慾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我在監督、控制自我接受社會道德準則行事,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係;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慾望,並找到途徑滿足本我慾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監督,還有反映客觀現實,分析現實的條件和自我的處境,以促使人格內部協調並保證與外界交往活動順利進行,不平衡時則會產生心理異常。

長期被“超我”管教的凱瑟琳,在遇到塞巴斯蒂安時,“本我”迅速勃發。原始能量戰勝一切,她決定不惜餘力地和塞巴斯蒂安永遠在一起。



凱瑟琳毒死了公公、與塞巴斯蒂安合力殺死了丈夫,目擊者女僕嚇成了啞巴。已經殺了兩個人的凱瑟琳,感覺自己漸入佳境,而此時才第一次沾血的塞巴斯蒂安,慾望與道德價值觀產生了矛盾,開始覺得噁心。



(凱瑟琳與被毒死的公公)


(凱瑟琳與塞巴斯蒂安共進早餐。請注意凱瑟琳沒換衣服,且盤著腿兒!塞巴斯蒂安則非常拘謹。)


凱瑟琳丈夫在外生的私生人和其監護人仗著有合法的繼承文件,住進了莊園。塞巴斯蒂安自然不能再與凱瑟琳同居,他穿回了原本的馬夫服、住回了他的下人房。經歷過殺戮後,塞巴斯蒂安對凱瑟琳的感情也起了變化,他和女僕搞在了一起。


發現自己已懷孕的凱瑟琳,慫恿塞巴斯蒂安一起殺死了那個來爭財產的私生子。這,壓倒了塞巴斯蒂安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在來檢查孩子死因的醫生面前坦白認罪,並把自己說成是凱瑟琳逼迫的受害者。


“我以為我愛她,但她讓我窒息”,塞巴斯蒂安說。凱瑟琳萬念俱灰,否定了他的說辭,將罪行反推到了女僕和塞巴斯蒂安身上。



影片的這個結尾,凱瑟琳成為最後的倖存者。這和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列斯科夫的《麥克白夫人》結尾都不一樣:莎士比亞劇作裡的麥克白夫人在丈夫不再與她一起討論政變行動時崩潰,發瘋、自殺死掉;列斯科夫小說裡,麥克白夫人拽著愛人的新情人一起跳河、同歸於盡。


從人物心理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亞和列斯科夫的麥克白夫人都以愛情為自己生存的意義,當失去了愛人,她們就失去了繼續活著的力量。其中,列斯科夫版的麥克白夫人多了一個報復+證明的行動(我愛你愛到死,可你不愛我,那我也要把你喜歡的搞死)。可見2017年電影這版的麥克白夫人多現代!她也經歷了生存動力——愛情消亡的時刻,但在看清塞巴斯蒂安的真面目後,痛的領悟幫她進入了下一個階段:以自己能活下去作為生存意義。在轉換完畢的時候,塞巴斯蒂安和目擊者女僕,就成了凱瑟琳人生的新障礙。於是她用階級地位賜予的話語權,將他們攆出了自己的生活。



知乎裡有人描述他的見聞:一個女人在餐廳等餐的過程中,因為服務員犯了錯一直狂罵,直到店經理出來,女人還不依不饒。經理說“您真是太像麥克白夫人了”,女人突然消了氣兒說“你過獎了”。


這個段子說明人們對於“麥克白夫人”有著不同的解讀。尤其是男性和女性間認知的分歧。



(網絡中狠毒版麥克白夫人的插畫)

為準備舞台劇版“麥克白”,美國演員伊桑·霍克(Ethan Hawke)去請教研究莎士比亞作品的專家。他認為要扮演好麥克白,當然也要了解“自己”的老婆。“女巫”、“最毒不過婦人心”、“娶這麼個老婆可真倒霉”……很多男人如此評價麥克白夫人。伊桑·霍克幽幽地說,“顯然,男人更喜歡這個說法:要不是那個夏娃,我才不會犯錯呢!”


是啊,“都是你的錯,如果不是一直聽你說說說,我怎麼會落到現在這個地步”彷彿已成了婚姻的Top 10吵架金句之一。因深知丈夫內心的渴望而行動、因被丈夫需要與被信任而行動,最後因被拋棄而沉淪,麥克白夫人成了父權社會的犧牲品、男性慾望的替罪羊。雖然莎士比亞的劇叫《麥克白》,但在女性主義視角下,麥克白夫人的悲劇色彩似乎比她丈夫更加厚重。


希拉里·克林頓,這個去年冬天差點兒當上美國第一個女總統的人,當初也曾被稱作“小石城的麥克白夫人”。



(截圖自紀錄片《揭秘莎士比亞》)

而事實上,正如很多人羨慕《紙牌屋》裡的夫妻模式,在莎士比亞評論家的眼中,麥克白與麥克白夫人是莎翁作品中少見的一對相愛夫妻。丈夫不想被妻子看不起,妻子希望丈夫得到想要的。我看過黃盈版的小劇場話劇《麥克白》,用貓王的“Stand by Me”做主題曲是個絕頂了不起的主意!這支歌在劇情的不同段落響起,現在想起,還是非常感動。



*此處插入歌曲:Elvis Presley - Stand by Me


*公眾號裡有最完整文章排版


麥克白夫人盡心盡力做著啦啦隊長,只是沒有預料到自己會激活一頭野獸。麥克白獨自殺了好友後,兩人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同謀聯盟被破壞掉,麥克白變成孤獨的暴君。有著共同黑暗秘密的兩個人,開始討厭看見對方。因為見到對方,就像在提醒自己的罪惡。



(2015年電影版《麥克白》,邁克爾·法斯賓德和瑪麗昂·歌迪亞)

正如從現代女性角度重新改編過《包法利夫人》的香港舞台劇導演林奕華說的:重要的是性格,而不是性別。以上是人性角度的分析。但若將研究的對象調整到“性別”,這對夫妻的感情變化似乎會變得更微妙。


評論家認為麥克白夫人是“雙性同體”的代表,她同時具備男性特徵如勇敢、剛毅、強悍,和女性特徵如柔弱、細緻、母愛。在莎士比亞的《麥克白》中,麥克白夫人在殺人前說了這樣一句:“unsexme here”。她迫切地想消除自己的女性心理特質,只剩下男性的那一面,以激勵自己不顧一切地去殺人。可惜,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往往不是這樣的。身為一個女人,有智有謀,卻不能安分守己,充滿了對金錢和權力的慾望;無法溫柔順從,所言所行甚至比男性還殘忍:這些對男人來說,一點兒也不性感。女性性別的遺失會引起男性的焦慮,而女性一旦失去原有的性別氣質也意味著她對男性領地的侵犯以及對男性生命的威脅,甚至可能引起男權社會的混亂與顛覆。而這些潛意識的恐慌,會化為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想法:她不美了。



GIF

(兩人協力殺死兒童後,塞巴斯蒂安抗拒凱瑟琳的親近)

莎士比亞的《麥克白》開幕時,麥克白在信中稱呼夫人是“最親愛的有福同享的伴侶”。麥克白夫人自然認為自己要全力幫助丈夫實現他的理想,也算實現兩個人的理想。結果呢?


想想現實中那些和老婆一起白手起家做到了大企業的商界鉅子,甚至女強男弱的couple,現在多少成了分飛燕?他們需要伴侶爆發出超越女性傳統性格的力量,但在兩人協力達成目標後,他們又選擇了另一個在傳統價值體系中更具有女性特質的妻子。(不過公平地說,這種性別思維定式的情況反過來也會發生。例如,有的女人會在丈夫事業不如意或生重病時,漸漸失去她們對丈夫的愛意。這種不愛與道德無關,她們只是單純討厭丈夫膩膩歪歪不振作的樣子,覺得不再具有男性魅力。)



從世界體育賽制的設置可看出,女性體力不如男性是科學界的共識。而《人類簡史》更是把女性的生理劣勢追溯到了黑猩猩變智人的時期。書中說在智人直立行走的進化過程中,女性臀部收窄導致產道變窄,生產的危險機率比做雌猩猩時提高了,變得更容易死。宿命般的自然選擇彷彿釘死了這個性別的社會地位……好在,有別的辦法。


精神文明的進步、經濟狀況的改善,都有助於女人擺脫天給的生理劣勢。比起被他人指指點點“身為女人”,應該怎麼怎麼樣…… 真正身為女人的人們(是故意這麼寫的),對自身的認識顯然已經比男人進步了不少。看過許知遠對俞飛鴻的訪問嗎?兩人在討論武則天時觀點的南轅北轍,就是最好的論證。


回到我剛才講的餐廳的小段子,那個被說像“麥克白夫人”的女人不覺得被冒犯,反而開心,正代表了現代女性對麥克白夫人的觀感。拋去殺人這個事兒不說,女人們顯然對果敢堅強、聰明冷靜、向著目標堅定前行的麥克白夫人抱有好感。民智開了嗎?嗯,還是開了點兒的。



作為一個50萬英鎊(約等於426萬人民幣)的小成本電影,導演威廉·奧爾德羅伊德(William Oldroyd)完成得很好。更何況,這是他的電影(長片)處女作。(導演新到甚至沒有官方的中文譯名!)


我非常喜歡電影中一些用影音手段表達情節內涵的段落。


例如:


1,凱瑟琳的公公被毒死時,導演並沒有讓我們看到他慘死的過程,而是拍了凱瑟琳邀女僕一起進餐、拉家常。觀眾可以聽到被椅子堵住的門的另一邊公公痛苦掙扎、直至徹底安靜的全過程。導演拍了一個空間,但同時表現了兩個空間的事。——表現了凱瑟琳冷靜(或說狠毒)的性格



2,凱瑟琳半夜殺死來分財產的兒童後,對著孩子的屍體呆坐著落淚。導演用了固定機位,這個段落持續了超過半分鐘。特效加速的光線變化暗示了時間的流逝,直到陽光從凱瑟琳身後的窗戶縫漸漸透進來,天亮了。——表現了凱瑟琳本性的善良與母性。



演凱瑟琳的是19歲的女演員弗洛倫斯·皮尤(Florence Pugh),有評論稱她的心型臉和潛伏危險感的氣質,讓人想到年輕的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 ,我個人是覺得更像詹妮弗·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



(左:Christina Ricci,中:Jennifer Lawrence,右:Florence Pugh)

說回正題,雖然很年輕,皮尤的表演卻充滿了生活的細節,準確地表現了以下的層次:對新婚之夜的緊張期盼、對壓抑婚姻生活的失望、對激情慾拒還迎的爆發、對愛情執著的神經質、沉著冷靜的連環殺人、對愛人另有情人的隱忍、殺死兒童後的悲傷、遭到背叛後的重生…… 網上還有英國本地人指出,皮尤表演時說的是影片故事發生地:北英格蘭農村那帶有愛爾蘭味兒的土腔!(她本人不是這兒的人)


服裝造型很好地幫助了皮尤塑造凱瑟琳。白色的棉質睡裙、淡粉色的絲綢家居服;具有像徵意義的、令人窒息的塑身衣;與灰濛蒙場景格格不入的亮藍色裙子……在劇情的不同發展階段展現了不同的凱瑟琳。


女性編劇和攝影也從劇本和視覺的層面加持了這部片子的女性視角。


正如上文提到的,從莎士比亞劇中的自殺、到科斯列夫小說中拖著情敵一起死,再到這版電影中“倖存”的麥克白夫人,改編的結尾是具有時代革命性的。它完成了莎士比亞劇作中麥克白與麥克白夫人的兩性對換,或說:合體。另外,黑人女僕的加入,觸碰到了原作中沒有的種族題材。


攝影更要特別一提。在電影工業裡,女性攝影師真的很少見!!!32歲的澳大利亞攝影師,在這麼低的預算下,呈現出浪漫如詩的寒冬薄霧,和美麗如畫的室內場景。對演員的表演細節也都敏感地捕捉到了。


總之,我覺得豆瓣的評分嚴重偏低了。



GIF

♥ 參考資料:


楊曉笛:自我的解體——評莎士比亞與列斯柯夫筆下的麥克白夫人


徐麗:從女性意識角度解讀《麥克白》的悲劇意義


張靖:從女性主義角度解讀麥克白夫人的悲劇


姜穎、李碧玉:麥克白夫人——盲目愛情的犧牲品


黃珊珊、孫媛:從“雙性同體”角度評麥克白夫人


於笑溪:雙性同體:麥克白夫人的悲劇


黃馳:麥克白夫人與女巫:男性權欲的替罪羊


江琳:被曲解與被損害的——評麥克白夫人


紀錄片:《揭秘莎士比亞》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639944&aid=10862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