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7 13:08:20瀏覽360|回應0|推薦0 | |
更新日期:2009/09/15 16:33 文/黃亦筠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5/122/1r56w.html 八八水災之外,在南台灣,還有大事正在發生。六月三十日,國內第二大不銹鋼廠唐榮公司,舉行民營化三年,首次董監事改選。 選舉結果,泛官股拿下六席;唐榮的競爭對手、民營不銹鋼龍頭廠燁聯拿下五席。六比五,雖然官股保住經營權,但「官股卻是脆弱的多數,」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組長何華勳坦言。 事實上,五月份,公平交易委員會就否決了燁聯掌握唐榮超過三分之一股權。理由是,同屬不銹鋼上游的兩者,結合後超過市佔一半,扭曲市場結構,制衡價格的機制恐瓦解,提高下游加工業的成本。 但是,一個月後,燁聯派透過委託書,掌握唐榮超過三分之一的股權。「官股不是最大股東嗎?竟然讓競爭對手進入董事會,官股到底在做什麼?」一名不銹鋼下游業者憤怒地說。 「唐榮被燁聯吃掉是遲早的事情,只是分階段吃,等新聞熱潮過後,再安靜吃,更不會引起注意,」中經院WTO研究中心助理執行長李淳,更悲觀地指出,台灣正上演一場新的財團蠶食國營事業資產的鬧劇。 理由是,政府需要錢。八八水災後,重建需一一○○億龐大的預算,政府一度把財源瞄準台酒、中華電信、土銀、台銀等官股。儘管後來財政部改用舉債,但外界預期,國庫舉債愈來愈逼近法定上限,政府遲早會重啟釋股。比起立法院緊盯、看得見的釋股爭議,像唐榮這樣半套民營化的國營事業,其實問題更大。 根據經建會統計,目前有六十八家國營事業,排在民營化時間表上,○八年底已完成民營化的共三十七家。所謂已民營化的唯一標準是,政府持股低於五成。其中,超過一半是採出售股權、上市上櫃的方式民營化,但大股東仍為官股。 三十七家可查詢到的「半民營化」企業,資產總額高達十三兆,相當於一個台灣的GDP。事實上,這個數字恐怕還是低估,因為部份資產並未重估。 這些「半民營化企業」,脫離國營企業身分後,不必再受立院監督,成為財團最覬覦的肥肉。以唐榮為例,因欠缺清楚的民營化目標,加上減資後上櫃的民營化方式,讓競爭對手能輕易透過資本市場就寧靜掌控。因股本、資本額都不大,未來容易成為財團眼中「肥肉」的半民營化企業,還有關貿網路、台船、台鹽等。 曾有研究民營化的學者提出,「為什不幫(這些)公司主動找好東家?或者找好的國際策略投資人?」國營會何華勳說明其難處。他指出,台灣的民營化很難找策略性投資人,因為容易被人質疑圖利特定財團;找外國投資人,又會遭立法院反對,覺得被外國人掌控。 眼前,台灣有三十七家這種官股比例低於五○%的已民營化事業,它們對台灣民生物資的影響仍然深重。「五○%以上,什麼都可管;四九%以下,都不管,」何華勳吐苦水,「民營化後的管理,大家確實不怎麼重視。」 監察委員李復甸總結,雖然真正的民營化就是民間管,政府不插手,「但既然政府仍是最大單一股東,有絕對的掌握權,就不該放任,」他說。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