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閒逸閱讀之趣(五)-前少年A《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讀後感
2017/09/03 13:58:16瀏覽3483|回應0|推薦0


      我小心翼翼翻閱每一個篇章,深怕那躍然紙上的惡意、驚世駭俗的悖德、異態的情慾流動,稍不留意就滲肌蝕骨。有人說:「當你試圖了解一個人時,你就成了那個人」。這不正是美國影集《人魔》中的男主角威爾葛蘭姆每次在犯罪現場作側寫時最大的心魔嗎?
      最近看了兩本與刑案有關的書,一本是犯下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的加害者-少年A所寫的自傳《絕歌》,少年A不是他的筆名,是因為他當初犯下殺害事件時只有14歲(1997年),依照日本少年法為了保護未成年的加害人不予公開姓名,於是給予代號少年A。案發18年後,出版了這本書,此時他也已經30幾歲,故稱前少年A。
      另一本是平路的《黑水》,是根據轟動一時的八里雙屍命案為藍本所寫的小說。兩者說來相同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相同處都是對犯罪者的動機與成因有所敘述,但因後者的案發地在台灣,被害者的家屬都還健在,為免爭議,《黑水》的感想用比較隱晦的方式寫,寫在如是我聞的第一百篇。而會去買這兩本書的原因是剛好在新聞挖挖哇看到介紹,文末都有附連結,如有侵權,煩請告知,立刻刪除。

一、關於作者:

      提到作者少年A(本名東真一郎)首先要提他的犯行,一般對案件的認知大略如下:第一事件-兩名國小女童遭少年A從背後用榔頭襲擊,其中一名女童受到重傷,作者在書中提到此事件,說明因為多次虐殺貓後失去新鮮感,所以萌生想殺害真實的人而採取的行為。
      第二事件:第一事件後一個多月,少年A襲擊國小女童山下彩花後逃離現場,因為逃逸時被另一名

女童看見,又拿小刀刺傷該女童腹部。這次事件中的兩個受害者,彩花送醫後不治死亡,另一名女童則是負傷兩個星期才痊癒,但在此書中,依作者所寫是故意假裝跟後一名女童擦身而捅她腹部,若是按作者所說,那麼他在傷害彩花後毫無悔意,接著又找一名女童發洩,這與因為想要滅證而企圖殺害目擊者的犯罪動機不同。
      又過了兩個多月,少年A誘騙其同學土師淳,將其勒斃後,把屍體藏在樹洞中,隔天又回到藏屍處將其頭顱割下,用塑膠袋包著,帶回家中對其頭顱自慰、割眼、飲其血,幾天後又帶至學校,並且在旁邊放一封信昭告天下,並挑釁警方。三個事件中,第三事件最駭人聽聞,因為涉及分屍、毀屍還有向警方寄送挑戰信,警方原本以為這是殘忍至極的成年人所犯下的連續案件,沒想到一公布兇手是個年僅14歲的少年時,震驚了日本社會。(少年A在這本書裡描寫第三事件中的種種細節與維基百科有很大的出入,就不一一列出)

二、關於內容;

      本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一開始就寫到警察憑藉著他所寄送挑戰信上面的筆跡,循線逮捕了自己(冤獄一說指出筆跡鑑定不符,但少年A最後仍坦承犯行。這案件不可能是冤獄,只是警方依照甚麼證據逮捕在本書中並非重點),接著以倒敘的方式回想他的童年,包括因為外婆的死亡讓他痛苦萬分,又在意外中發現自己有性偏離的症狀(當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病,他的狀況是關於死亡的事物會伴隨著性愉悅),接著開始虐貓,在一次又一次的虐貓達到性高潮,後來因為耐受性降低,於是有了想殺個真正的人的想法而襲擊兩個小女孩,接著殺害彩花與土師淳(下稱淳君)。又寫回被逮捕後偵訊、現場模擬、進入少年觀護院接受精神鑑定的過程。最後經過審判,判決應該送到少年輔育院接受感化教育。

      第二部分則是以更生為起點到出院後接觸社會的細節,寫來很瑣碎,有點像日記式的流水帳。兩個部分中,以第一部分的自我剖析較具犯罪心理學研究上的價值,以文學性來說,第一部分的文采異常優美(鮮少有殺人犯能有這樣的文筆來剖析內心),其中孤獨的囈語,寫來很有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那種感嘆,但太宰治最後輕生,儘管總是有女人跟著他一起自殺,但這與少年A完全採主動式去奪取他人性命完全不同,少年A因為再加上性偏離與對人群的疏離、價值觀的扭曲,種種加在一起成了恐怖的殺人犯。

三、感想:
      對照著書中兩個部分的編排,也將感想分成兩個部分:
     (一)第一部分:
      我覺得有三點較為突兀的地方,如下所述:
      1、帶點獵奇的敘事方式-消費被害者之嫌
      多數由兇手寫成的回憶錄都是帶點懺悔意味,但是在這裡投並沒有給人這樣的感受,不僅是敘事的先後、心境描寫、心路歷程,
在作者的安排下,成了有高潮起伏的故事,令人感到作者寫來別有居心。特別是描寫犯行的時寫來輕鬆,好像為惡與吃飯睡覺一樣理所當然,又每每在描寫完犯行後插入一段類似私小說的獨白,輔以優秀文學作品的引用,更巧妙地跳過在他眼中可能不那麼嚴重的犯行不寫,在在有消費被害者之嫌,讀來頗為突兀。但也許作者在書中刻畫內心世界如此深入,不同於其他的懺悔錄,才顯得此書在研究犯罪上有獨特的價值。

      在本書導讀部分有提到:「日本著名的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無差別殺人的精神分析》提到,性偏離患者有時會因為性幻想而做出殺人的行為,如果不想要讓奇妙的性幻想化為實際上的行動,那麼繼續不斷地書寫,把心中的特異性幻想用文字發洩出來,或許就是讓他們不把幻想化為行動的良方」,這是一個不同的觀點,稍可解釋為何將虐貓的過程描寫的鉅細靡遺。

      在文學作品的引用上也有很大的玄機,包括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杜斯朵也夫斯基的《罪與罰》、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等等,在我認為,以他僅有14歲的年齡就犯下如此重大的罪行,當時對於自我內心的審視是無法確切、清晰地表達的。試想,一個童年時內心混亂、矛盾糾葛,並深受性偏離的病所苦惱,導致整天沉浸在虐殺貓的異常快感而導致後來演變成淫樂殺人,時時被這種異樣的情緒充斥心中的人,怎容得下這些文學作品。簡單的說,我比較相信這些作品都是在他犯案後所讀,用以加工、改造、潤飾他當時內心兇殘的惡意,或是為他的不知為何而作的行為找到一個帶點戲劇性而合理的藉口。「啊,原來我當時就跟那個溝口想燒毀金閣寺的想法一模一樣,是一種對美的堅持,為了將這種不屬於世界上的美永存心中,所以用毀滅性的方式讓映照在淳君澄澈雙眼中那形而上的無邪永續存在,所以我破壞其眼珠」,可恨,他一定很慶幸在三島的名作中找到相符的藉口。

      2、連續犯下的三個案件中為何沒有一一敘述?
      連續犯下的三個案件中並沒有在第一部分一一敘述,像是第一事件就完全沒有提及,第二事件對於彩花的描述也少得可憐,僅僅只在最後對所有的受害人草草道歉,這些寫法讓讀者覺得被殺的女童完全沒受到重視,即使看完了第二部分裡寫道對幫助他更生的人充滿感謝,還是會讓人懷疑作者本身是不是真有悔意,社會大眾對於如此異作,沒有一個不關心其寫作動機,這不僅在日本甚至是與此事件毫無關聯的台灣媒體都對此大肆批判與懷疑,再加上本書非常暢銷,所得版稅也沒捐贈受害者,種種都使此書飽受批評。但此書並非毫無用處,如同《二十四個比利》、《冷血》儘管出版時爭議不斷,前者被許多人批評加害人是演技高超的犯罪者,騙過了許多專業的精神鑑定專家,後者被批評作者寫出加害人童年時期的不幸是在淡化他們犯罪的惡性,但這些書都成了犯罪學、心理學家、精神病學等相關領域研究者很好的資料。

      3、寄聲明稿的行為與其所描寫的內心世界矛盾?
      一般來說,會寄挑釁言語給警方的罪犯有兩種人格特質:一是心理受到創傷,強烈渴望受他人矚目,所以選擇驚世駭俗的方式來引起他人的注意。二是對於犯案過程規劃縝密的智慧型犯罪,在眾人矚目下,與執法人員展開鬥智,並不時誤導警方辦案,在聲明中常常以強迫他人接受自己價值觀的行為來找回支配、控制的自尊,也許在挑釁的過程中已經挑好下一個謀殺對象,並給予線索、謎題,期限一到尚未解開就連續犯案,享受宰制他人生命的快感。這兩點與作者所述的人格特質都不太相同。少年A在書中提到,因為外婆的突如其來的死亡讓他一時無法接受,也從此在他的內心對外界築起高牆,他將自己鎖在「擬似子宮內空間」的孤獨聖域裡,將別人的關心與讚美感到歇斯底里的仇恨與絕望,對於他人的接納與赦免感到無比害怕的他應該不會特別想要以這種方式來受到大眾的肯定。不僅如此,他的犯行中,挑選大白天隨機拿著榔頭攻擊他人、把頭顱帶回家清洗、其後又放在顯眼的校門口,種種舉動與智慧型犯罪完全扯不上邊。他的犯罪模式比較偏向價值觀扭曲與因為患有精神疾病態而犯下的罪,所以寄聲明稿的行為也應該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另外,在他書中寫到在殺害淳君之後,模仿黃道十二宮殺手的方式來寄信挑釁警方,對其署名還猶豫不決了一番,最後決定以他平常畫的暴力漫畫角色「酒鬼薔薇聖斗」,由此可見,他當時感興趣的書籍、電影、新聞,不是暴力、B級的邪典電影,就是惡名昭彰的連續殺人犯,難怪媒體有一說是這些邪惡題材的漫畫書籍電影漸漸扭曲了他的人格也是有所憑依的。
      再者,維基百科提到有第二封聲明信,這部分少年A在書中完全沒提,所以我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有第二封信,因為第二封信對教育制度有強烈的批評,內容寫道「強迫性的教育造就了我,一個透明的存在」而且承認犯下土師淳的割頭案,還威脅會犯下更多案件,並以酒鬼薔薇聖斗署名,如果在警方公開第一封信件前就又收到第二封,那第二封是少年A寄出的可能性就很高(因為只有兇手才知道這個署名),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很多東西都得重新評估,這個造就他變成殺人魔的壓力來源便指向家庭與教育制度,不純粹是少年A因性偏離的病而喜好虐殺,還有種種過多期待下的壓力,與學校的不適應。我想,他在書中雖然用了很多語境與修辭來美化自身的惡意,但是還是可以看出他對「學校」這個處所的憎惡,原因大概是這個時期的少年亟欲得到同儕的認同,即使人際關係好的孩子還是得小心翼翼地維持這個受歡迎的光環,更何況是那個總在牆角遭人忽視的少年A,我覺得雖然少年A提到殺害淳君的原因與內心有多隱蔽、多抑鬱,於是他視學校為監獄囚牢,剝奪了他的快樂與自由,所以他才決定要將淳君的頭顱放在學校,要將校園鬧得雞飛狗跳當作報復。
      當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通常不太可能完全切割的,尤其是在國中時期,這時就要提到他的原生家庭。引用記者葛瑪·恩庫瑪(Gamal Nkrumah)的話:

關於「酒鬼薔薇聖斗事件」,最糟糕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可能不會是最後一次發生的類似事件。無論是該名少年的家人、或是整個日本,都忽略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跡象。日本的兒童在六歲時就要面臨一個極為困難嚴苛的考試。孩子的表現大大影響了他們的整個人生和未來,這是會決定孩子能否進入良好的私立小學,或是進入受人鄙棄的公立學校。家長對於國家的系統和制度沒有信心,「酒鬼薔薇聖斗」的母親也不例外。即使社工已警告她的兒子的精神狀況不穩定,但她還是繼續強迫她的長子在學校要有突出的表現。他在當時已經把虐待和殺害小動物當作「嗜好」。很快的,當他進入學校之後,便開始對女生進行身體上的攻擊。

      發生這樣恐怖的連續殺人案,他們的父母肯定受到指責,雖然無法證明少年A的父母是不是對他過於嚴苛的要求而導致他適應不良,但從他的手足並沒有偏差的情形來看,少年A的父母應該沒有對他施加太大的壓力使其不堪負荷。一般認為,會犯下這種重大案件的兇手從小可能活在暴力或嚴厲的對待,但是少年A的家庭相處情形卻與一般家庭相差無幾,在少年A的父母所寫的《生下少年A——父母的悔恨手札》,讓許多讀者看完感到惶恐,因為這種平凡的家庭竟然也會造就如此恐怖的殺人魔,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防範憾事的發生。

(二)第二部分中,詳述了離開輔育院後進入社會的種種歷程。更生是一個犯罪者窮盡一生都要面對的難題,在感化機構裡,懺悔師與工作人員也許都是設身處地希望犯罪人可以重新開始新的人生,但是一旦脫離了感化機構所設置的保護傘,進到現實而殘酷的社會中,特別令與世隔絕許久的更生人難以招架,多元的人際刺激、媒體惡意的挖掘與中傷,都有可能讓長年的感化工作毀於一旦。從另一個角度想,假設少年A出院後真如書中所述感念很多幫助他的人,並背負著罪惡想在社會上低調的生存下去,這些版稅的確可以加快他還清所背負上億日圓的民事賠償,能夠早日進入正軌,進而不讓那些幫助他的人心血白流,也許這是他不捐版稅的原因。

五、結語
      無力的是,當我看完這些作品,益發覺得人心幽微難測,即使透過影片、文章呈現,甚至是多次的面對面對談,相處數十年,都未必能真正了解一個人內心的想法,就像小數點後面無限延伸的數字,只能趨近於一但永遠不等於一。也許「真正」了解一個人本來就是緣木求魚的想望,在當事人都無法確認自己的情感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純粹」時,透過敘述的過程又會摻雜許多雜質,資訊接收者當然對這些未經確認的想法只能照單全收,再依照接收者各自不同的人生歷程任意解讀下,看似單純的解譯程序,處處充滿玄機,與當事人原初的想法很難契合,自然沒有甚麼所謂真正了解的完美詮釋。平路在《黑水》一書所言:「人心是遙遠的國度,試圖抵達,必須一斧一斧的敲,敲在堅硬的岩石上,在峭壁間闢出良港」,而這些作品,一斧一斧,只是真相的開始。

      這個事件相關的書籍不少,包括受害男童父親、女童母親,還有少年A的父母都寫過書,最後,附上女童母親所寫給少年A的信,作為結束。
     
「現在,想要見到你與絕對不要看到你的臉這樣複雜的心情交織著。我的寶貝愛女,被你用那樣的方式奪走了,你的行為,是我絕對不能夠原諒的。想要你作為母親,讓你的女兒也遭遇同樣的事情,無論怎樣做,憤怒、悔恨和憎惡都同時存在著。但是另外一方面,作為一個母親,無論時間怎樣流逝,也同時期待著你可以得到新生,這樣的話說出來並不是違心的。就此看來,背道而馳的兩種感情同時居住在我的心底,它們各自佔據的比例每一天都不一樣,卻不可思議的保持著平衡。

假如我是你的媽媽,首先想要抱住你,狠狠的哭泣,不需要任何語言,和你一起忍受痛苦。那現在,你的視線穿過作為母親的我,究竟看著哪里?我的聲音有傳達到你乾涸的心裡嗎?難道沒有動搖到你嗎?緊緊抱住你,溫暖的血液流動能夠傳遞到嗎。做了那樣恐怖的事情,把自己逼到絕境的事情,為什麼不更早一點覺醒呢?為了你唯一的媽媽,為什麼還要一意孤行呢?
     
你的心像冰一樣冷而且堅固,沉入了深海之下。但是,用父母的愛,把它從深暗的海底找出來,小心的慢慢的把冰融化,一定可以解開它的。尤其,媽媽的愛像太陽一樣溫暖包容,這是唯一的解決途徑。
      
如果意識到自己有罪,從心底湧出很多悔恨和謝罪的想法充塞著胸膛,沒有微塵沉澱的澄澈淚滴,在逝去的兩人墓前,痛苦的受害家庭面前流淌,那我會相信你是真正的得到了新生。一起痛苦、一起戰鬥到那時,因為你是我重要的孩子。」


神戶連續殺傷事件書封


新聞挖挖哇:殺人魔的內心世界160701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vpaladin&aid=10825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