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1/18 08:52:33瀏覽1424|回應2|推薦5 | |
美術科連明仁 主任 寶藏巖(I),2004,油性粉彩、紙,108×78cm 從台北經福和橋回永和,總會瞥見這一個奇特的景觀--「寶藏巖聚落」。有人說它是台北市的一塊「苔癬」,的確,苔癬是不需經過刻意栽培、只憑著吸收大自然提供的養分就能自由成長茁壯的,就如這個只憑撿拾別人廢棄或二手建材所構築而成的社區。它那簡陋的建築形式似乎與繁華台北顯得格格不入,但卻又十分具有「台北性格」。 這個聚落曾經混雜了外省老兵、原住民、本省籍的外縣市移民、學生等邊陲性格強烈的社會網絡;住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與根源,唯一的共通點可能是他們的社會經濟條件較差,藉著自力救濟,到處尋找廢棄或二手建材,緊依著新店溪邊在坡地上搭建遮風避雨的家園,甚至在緊密的房舍間經營出特有的眺望平台、聊天的小廣場等等讓鄰居互通聲息的社交場所,形成一個脫離都市計劃的有機聚落。 這樣特殊的聚落組合,突顯了在都市發展過程中不同族群的相互依存與角色認同問題。這裡的住民有許多是當初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老兵,由於從前這個水源保護區設有軍事崗哨及倉庫,部分軍人在這裡搭建了臨時的簡陋房舍,他們原本沒有準備長居於此,在這裡搭建的只是臨時的、存在著不確定感的「家」,心裡還抱著隨時可能「回家」的希望;對於這些移民而言,離鄉後抵達一個可以落腳的城市並不就意味著動盪的結束,往後反而是另一階段擺盪的開始。而其他的住民則包含了被「台北錢淹腳目」所吸引的外縣市移民、原住民等等,其實台北有許多住民都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為追求更具有發展性的經濟或社會條件到城市打拼的移民,這些外來客有許多人是由生活條件較差的都市外圍開始進住,靠著努力累積財富與資源,再一步步向繁華的市中心邁進。 此作分上、中、下三條左右延展的水平式構圖形式,以寫景的方式來強調此處空間的氛圍,畫面以聚落陳舊的建築景觀為表現主體。技巧與媒材是:先以水彩打底色,再用油性粉彩近似平塗的技法,刻意嚴謹的方式來描繪層疊房舍的形象,週邊景觀則以較隨性輕鬆的筆調留下筆觸,製造素材運用的對比與趣味。 |
|
( 創作|繪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