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09 09:25:32瀏覽63|回應0|推薦0 |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五集)
2009/9/6 台灣 檔名:12-047-0095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頁,我們還是從第四行看起: 【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即事不滯於理。隨事成差。謂前門中攝相歸體。今此門中。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 我們就念到此地。昨天我們學過這一節,也講得很多,可是末後這兩句很重要,『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這兩句就是前面所講的四德裡面,第二種「威儀有則德」。法界,現在人講宇宙萬有,佛法講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心現識變的,性德本來就是有秩序的,清淨本然,無比的殊勝。如果你要不相信,你可以想想,我們自己這個身體,身體的構造夠複雜的,每個器官有一定的位置,有一定的功能,它一點都不亂,由許許多多的經脈把它連起來,連起來什麼作用?就是互助合作。誰設計的?設計得這麼巧妙,細細觀察,人身如是,鳥獸亦如是,再細心去觀察,單細胞的動物,你細心觀察亦復如是。再觀察到植物、到礦物、到自然現象,是不是還是跟我們這個身體一樣複雜?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只是它沒有色相,我們看不到。譬如我們用眼見色,用耳聞聲,用意來感得外面境界。可是江本博士用的水實驗,水沒有眼,它怎麼能見?它沒有耳朵,它怎麼能聽?它沒有意識,它怎麼能知道我們的意思?我們想想,水有沒有眼耳鼻舌身?佛經典裡面有講水神。你看《華嚴經》裡面講的大海,海神、江神、河神、湖泊神是水神。而在佛門藝術裡面,把這些神也塑造成人的樣子,他也有眼、有耳、有鼻。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色法意思很廣,色是物質,色裡面有一種叫無表色,它有沒有色?有色,但是我們看不見叫無表色。譬如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你有沒有感覺得有色法?有,可是夢醒之後就沒有了。我作夢的時候,我有,你看不到;你作夢的時候,你夢中有,我也看不到。可是在中國,佛家跟道家都說有定功的人能見到,就是心地很清淨的人,你夢中的色他看到,你在作夢,他在旁邊看,像看變戲法一樣。唐人傳奇小說裡面有「黃粱夢」,一個秀才進京趕考,路上走到一個涼亭休息,看到一個老道在那邊打坐,他也在旁邊休息一下,打個瞌睡做了一場夢,夢醒了,老道跟他講你在夢中做些什麼、做些什麼,全說中了,他非常驚訝。老道看到,你在夢中種種活動他全看到,老道給他開示,他也豁然覺悟,人生一場夢,那些名聞利養他立刻就淡泊,不再追求。幾十年真的是一場夢,我民國三十八年到台灣,今年九十八年,一甲子中國人講六十年,六十年想想當時來的時候就跟昨天一樣,確確實實一場夢。同來的許多朋友大半都不在了,所以老朋友見了面都非常感慨。重要的,這一生當中做了些什麼,有什麼成就,要不然不白來一場嗎?真正的成就,不是一般人講世間事業、名聞利養,不是,這個曇花一現。真正成就是覺悟,唯有覺悟能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真實的成就。古大德常常給我們講,名聞利養帶不去,帶不去的是假的。我們這一生,你做了些什麼事業,事業那個業會帶去,事帶不去,業帶去。你的德行帶去,你的願望能帶得去,這一生沒有完成來生再繼續做。佛法裡面講功德、福德、業障都能帶去,都是跟著你走的。所有一切物質沒有一樣你能帶得去,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要知道。名聞利養是假的不是真的,不用去追求它;智慧能帶去,德行能帶去。 大師在這篇文章裡面,給我們講的四德,這個四德能帶去。隨緣,沒問題,哪個不隨緣?我們到這個世間來,確實是隨緣來的。可是如何能學妙用,這個妙用能帶去,幫助你不斷向上提升。這一生在人道,來生給你提升到天道,學得好的可以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你要是遇到佛法,你就有機會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那個果報就無比的殊勝,真的是妙用。隨緣起用這是每個人都有,一切眾生都不例外,問題就是你起的作用妙不妙?什麼叫妙?什麼叫不妙?我們簡單舉一個例子,你在起作用的時候生智慧就妙,如果起作用生煩惱就不妙,你看就這麼簡單。我們想想,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這一天生活當中,是不是生智慧?是不是少煩少惱?如果我們這一天,還是煩惱習氣很多,智慧沒有,這一天空過。這一個星期當中這七天做個總結,是煩惱多還是智慧多,如果全是煩惱沒智慧,這一個星期空過。一個月一個月、一年一年空過了真可惜,為什麼?佛給我們說得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諸佛菩薩沒有不讚歎得人身的,人身真不容易得。得到人身之後最殊勝的是什麼?有解脫的機緣,解是解煩惱,脫是脫六道、脫十法界,脫離,解是解開,把煩惱的結解開,在六道裡面唯有人道最殊勝、最容易。你要是到天道解脫很難,為什麼?他迷得比人深,天人樂多苦少,他留戀他的生活環境,他生活環境快樂,他不願意離開。三惡道難,三惡道怎麼?太苦了。 所以人間苦多樂少,他有樂,容易覺悟。其餘的五道都不容易覺悟,道理在此地,所以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如果沒有接觸到正法,沒有認真修學正法,還是可惜,得到跟沒有得到差不多。聞正法是親近聖賢,這也不容易!可是我們學了《還源觀》,一些道理逐漸逐漸明白,我們真的有希聖希賢這個願望,起這個念頭,有這個願望,跟諸佛菩薩、跟大聖大賢有沒有感應道交?有,不但有而且很快速。佛菩薩、聖賢會不會來照顧?肯定會來。由此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到,不但是佛法,中國古聖先賢都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要向外求,向內求。真正發心,真正立志,佛菩薩自然會來照顧,也就是你就有機會遇到善知識,你就有緣分遇到正法,妙不可言!就怕你沒這個心,你沒這個願,或者你的心不真,你的願不切,就遇不到。「我的心真,我的願切,我能夠捨己為人,為正法久住,為眾生離苦得樂,捨自己身命也無所謂」,你有這種心,佛菩薩能不照顧你嗎?要是不照顧你就不靈,感應道交就講不通。我們有這樣的志願,沒有動一個念頭去求佛菩薩,佛菩薩也來,為什麼?我們動念這個念就周遍法界。既然周遍法界當然底下接著就出生無盡,當然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叫妙用。我們立定志願是妙用,諸佛如來感應是妙用。並不是說只有佛菩薩才有妙用,我們凡夫就沒有妙用,凡夫有,凡夫只要不為自己就是妙用。如果為自己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你就造業,縱然行善也是三善道,那個不妙。妙是什麼?妙是要超越,至少要超越六道這才叫妙,出不了六道那都不妙。怎樣才真正出離六道這是大學問,這個學問在大乘經裡面,你不真正學習大乘經,你怎麼會知道!所以妙用。 佛菩薩妙用,我們妙用,都需要給眾生做出最好的榜樣,「威儀有則」,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現在的眾生出了什麼毛病?疏忽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誤會了佛陀的教學,把佛教看成宗教、看成迷信,誤會,我們怎麼辦?首先就要示現誠信古聖先賢的教誨,對傳統文化有信心沒有懷疑。其次對佛法真正具足信解行證,做出好樣子來給人看。好樣子從哪裡做起?傳統的,我們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在佛法裡面我們落實十善業,落實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十大願王,就夠了,這就是威儀有則。我們行住坐臥不離開聖賢教誨,不離開佛菩薩的經教。時時刻刻想著,我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讓社會大眾看到我,對傳統文化就能生起信心,對佛法就能夠化解誤會,讓他看到什麼是真的佛法,真的佛法在經典裡面,我們讀誦經典依教奉行。活在這個世間幹這個,不幹別的,這就是佛門講的「積功累德」。你看你自己學,因戒得定,得清淨心,清淨心不生煩惱,清淨心生智慧。你活得好,你活在德行當中,你活在智慧裡面,表現在外面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讓一般人看到你怎麼樣?歡喜你、讚歎你、羨慕你,也很想跟你學,就對了。所以要做個好人,標準的好人,要做好事也是標準的好事,真正是愛人如己,為別人、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做出好樣子,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樣我們這一生沒白過。 四德第三,教我們存什麼心,「柔和質直」,柔和是外表,跟任何人相見和顏悅色,一團和氣,中國人講「和為貴」。他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和,譬如在人事環境裡面,那個人對我有誤會,我們明瞭,他不了解我,我了解他。他或者是自己產生誤會,生起誤會,或者是受別人的兩舌挑撥,他聽信別人的謠言,對我產生誤會,我們清楚。他毀謗我、批評我、羞辱我,我們怎麼對待他?不必辯論,完全接受。古大德、佛菩薩教給我們,我們接受過來,認真的反省,他的批評,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很好。要有,感謝他,他提醒我,我馬上改過;沒有,也很好,提醒我不要犯這個過失。不但不怨恨他,還感謝他,他肯照顧我,他肯教訓我,我們用感恩心回報,久而久之他也覺悟了。試想想看,在現前社會裡,他一生能夠遇到幾個人,接受他的批評而感恩他,他的一生當中能遇到幾個?最後想想,那個人是個好人,他能夠生起慚愧心來能回頭,他也得度,這叫自度度他。自己不能度,你就不能度別人。 『具修萬行』,每天從早到晚都是修行。飲食起居吃東西要合自己的口味,對不對?一般人說這對。我們修行人不對,為什麼?一定要合自己口味,你的執著沒放下,你的分別沒放下,分別執著沒放下,就是說你生死輪迴沒放下,過失!又何況增長我執,增長貪心,一大堆的過失。所以飲食裡面修什麼東西?修清淨平等覺,就對了。清淨平等覺怎麼修?隨緣。只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論吃什麼都是上妙之味,為什麼?你的心善,東西到你口裡它就變。跟江本博士實驗一樣,你的心善,在水結晶裡面是最美的。常常要記住這個道理,「境隨心轉」,我們吃的東西這是物質,這是境,它隨我們的心轉。我們的心善,我們的心美,沒有一樣不美,何必還挑?挑實在講未必真正挑到好吃的,我自己用清淨平等覺變出來的境界,那才是最好的,別人沒有辦法享受到的。所以諸佛菩薩你供養他東西,他入口是上妙之味,他會變。我們不會變,我們起心動念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所以上妙好味到我們嘴裡都變了。常常要記住,「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常常記住這兩句話。真正做到隨緣不攀緣,沒有一樣不好,衣食住行在自己心想當中是上妙受用,一落到分別執著馬上就降等,就往下降。 我們真修,契入這個境界誰知道?佛菩薩知道,比我們境界高的人知道,跟我們境界相等的人也知道。比我們境界低的人他不知道,為什麼?他是凡夫知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夠體會到,釋迦牟尼佛以及他的僧團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的生活環境不苦!我們凡夫看到苦,他真樂,他們得大自在,真解脫。他們的境界,我們看不出來,我們體會不到,特別是大乘佛法,標榜的是什麼?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一生他離苦得樂了嗎?他真離苦得樂,我們看不出來。他要不離苦,為什麼釋迦佛一天到晚跟任何人見面,滿面笑容,真的讓人體會到柔和質直。質直是真誠,他心真誠,態度柔和,和藹可親,見到他捨不得離開他,攝受的力量真誠,我們今天講平等、清淨、智慧、慈悲,真樂,在生活裡面,你細心觀察,他確確實實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念佛是廣義的,念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念佛就是念念覺而不迷,這真念佛。這不是狹義的,念念覺而不迷這叫佛法,這叫上上乘。釋迦如是,一千二百弟子如是,你說這僧團多快樂、多幸福、多美滿!所以他給我們做示範。 有緣的人,看到這個樣子就明白,什麼是有緣人?有善根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善根福德因緣都是有緣,緣有淺深不等,這裡面還是很複雜。根性有上中下不同,緣分也有淺深差別之異,上根因緣具足,一看釋迦牟尼佛就覺悟,跟隨佛陀不必很長的時間,他就開悟,就證果,真有,不但真有,常常有。聽釋迦牟尼佛講一部經,像你們上課一個單元,這個單元還沒講完,講一半、講三分之一,他開悟,講不到一半他證果,有!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常常看到。那是什麼?因緣具足的,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下根的跟佛多年不開悟,有沒有好處?有,天天跟佛在一起,不知不覺接受佛菩薩的薰陶,把他的善根薰出來,假以時日他也開悟。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釋迦佛講經四十九年,在佛講經晚年的時候開悟了,也常見。這是教我們什麼?教導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這個意思。學東西學一門,聽講沒關係,佛天天講經你可以天天聽,你不能都學,都學就亂了、雜了。佛開的課是真多,你要知道,他不是為你開的,他為某人開的,那個人代表他那一類的根機。如果你的根性跟他相同、嗜好相同,你很容易理解,你學起來不困難,你就可以向他學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管用;最忌諱的是學太多、學太雜,不得受用。能不能得受用,你記住一個原則,自己可以測驗自己,清淨心。你學很多東西,心清不清淨?如果心地清淨,那不簡單,你是上上根人;你要不是上上根,你學幾樣東西一定是雜,一定是很複雜,你心不清淨,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 所以上中下三根,古大德的教學都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讓你學很多。上中下三根差別在哪裡?差別在進度不一樣,上根的人進度快,時間短;下根的人進度慢,時間長,都能得到利益,這不能不知道。學習,講到我們現前,這很重要,我們一定要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循序漸進,不可以躐等,縱然根性很好也要守規矩,次第一定是先德行。在今天先德行裡面,還要懂得先因果,誰教的?印光大師教的。我學佛五十八年,我對於印祖這個教誨深有體會,深信不疑。如果沒有因果教育,縱然學了倫理道德,名聞利養的境界現前,往往自己把持不住,就變節,這種人很多。小名小利你不在乎、不動心,大名大利的時候你動不動心?保不住。所以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古人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古人從小,真的現在的術語,所謂是紮根教育。他們的紮根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胎教開始,母親懷孕就開始。到小孩生下來滿三歲一千天,這是紮根教育,他學會了,根深蒂固一生都不會改變。無論碰到什麼境界他能夠守得住,他不會被外面威脅利誘,他會如如不動。這個難,這是真功夫、真本事,現在到哪裡找這種人?你一個很好工作,別的公司來找你,把你薪水加一倍,你去不去?馬上跳槽就去,沒有道義,這就是利誘,禁不起誘惑。你是不但道義不能成就,學業都不能成就,你在造業,將來果報不善。你想想,忘恩負義,你哪裡會有好報?沒這個道理,做再多的好事也沒有辦法彌補。 所以印祖當年在世,一生為我們示現因果教育的重要,他教人學三樣東西,紮這個根。第一樣《了凡四訓》,第二《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個是《安士全書》。他特別為我們指出來,說《安士全書》,近一百年當中,這是最好的一本書,裡面講什麼?詳談因果。這部書分量不小,前面一大半「文昌帝君陰騭文」,實際上「陰騭文」不長,大概七百多字不到八百字,舉的因果報應的例子很多、很詳細,佔全書的一半多。第二篇「萬善先資」,細說殺生的果報,這細講。第三篇「欲海回狂」,細說邪淫的果報,這兩個是特別加強。最後一篇並不長,「西歸直指」,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安士居士有一句名言,他說我們這個世間,如果「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印光大師,這三本書,他老人家在世先後印送的分量三百萬冊。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在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弘化社出版的這些經論善書。我喜歡看版權頁,這一看版權頁,我們吃了一驚,這三樣東西不是佛經,為什麼老和尚用這麼大的數量來流通?我想了兩個星期,應該是老人家認為這個世界不提倡因果沒救了。時至今日這個社會現象浮出來,真的。 所以倫理、道德重不重要?重要,因果更重要。沒有因果教育,不相信因果,倫理、道德不踏實,表面的;有因果教育,踏實,從你內心裡面生出來。為什麼?因果裡面第一個就教導我們,「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其次教導我們,任何一個人一生都是命裡注定的,所謂「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裡注定的,有決定是有,沒有不要強求,求不到。命是誰注定的?什麼人做主宰的?沒有人,不是佛菩薩,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誰注定的?自己前生宿世所造的業。你造的善業多,你這一生來受善果,你來享福;如果你造的不善業造得多,你這一生得受苦受難,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你真正了解因果報應,不論我們這一生是順境、是逆境,不怨天、不尤人,心平氣和,定的,所以社會會安定。《了凡四訓》裡面,雲谷禪師指示出,但是指給了凡,也指給我們大家,命運是可以改的,怎麼改法?自己改。看相、算命、看風水的,那個說給你改命運那是假的,沒那個道理。佛法講的是真的,因為是你自己造的,自己造的只有自己可以改,別人、佛菩薩都幫不上忙。怎麼改?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就改了。佛教導我們最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你的命運統統改過來。親近善人君子,向他們學習。 古德教導我們,特別是過去生中我們修得不好,就這一生當中命不好。我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過去生中沒修財布施,這一生命裡沒有財富,財庫裡面是空空的。無論幹哪個行業你都不會發財,你的生活僅可以餬口,沒有多餘的。這樁事情我清楚,我從我祖父家境就清寒,我父親是個公務員,靠一點點工資養家餬口,沒有產業、沒有土地、沒有房屋,一生租房子住。我的命跟我父親差不多,命裡沒有官印,就是說你只能給人當下手,你做不了主管,再小的主管官你命裡都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命運,對別人不羨慕,也不攀緣。而且壽命又短,這我也相信,因為我們家裡好多代,我自己知道的,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伯父、我的父親都是四十五歲走。所以算命算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一點都不懷疑。四十五歲那年真的害了一場病,那時候出家,出家我們師兄弟有三個人,命運相同,同年都是過不了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年二月走了一個,法融走了;五月第二個走,明演走了;七月我生病,我就曉得我該走。所以我也不看病,我也不吃藥,我有個想法,醫生能夠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了你找他有什麼用處?所以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念一個月病好了,好了以後照常講經。人要是真正知道命運,這個人一生安分守己。 當年章嘉大師勸我出家,給我選這個行業,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把佛法教育帶起來,我聽話!所以我這一生沒建道場。釋迦牟尼佛沒道場,到處流浪想想是很辛苦,想想釋迦牟尼佛給我做了好榜樣,他不是一生到處流浪嗎?最後圓寂在雙樹林,不是在房子裡,在野外。老師叫我學釋迦牟尼佛,我就規規矩矩、老老實實一生從事於講經教學,除這個之外沒有雜念。佛有個僧團還不少人,我沒這麼大的福報,我現在在澳洲,出家人只十幾個人跟著我。還有一些在家居士,他們不是常住,來來去去,我們長年接待大概只是四、五十個人,那邊道場人少清淨。印光大師教的,在現前這個時代,道場最多不要超過二十個人,生活容易!有二、三個得力的護法照顧就夠,省心、省事,心在道上。 弘法人才怎麼培養?還是要老辦法,這個辦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年。法師、大德講經說法,聽眾裡面有真正肯學的,請他複講,在佛門叫複小座,都是這樣培訓成功。跟現在佛學院教學不一樣,一部經培養二、三個人頂多了。我們在這裡講《還源觀》,真正肯學的二、三個人,我這一座講下來之後,這兩個小時,明天你講給我聽。所以學經教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記憶力好,他能夠記得住;第二個理解力好,他聽了真聽懂,他能記住。我在這裡講兩個小時,你複講至少要講一個半小時,算及格。如果只能講一個小時那就比較勉強,可以學;不足一個小時,你就不能學,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學別的。經教是這麼學出來的!李老師當年在台中開經學班,培養講經的也是用這個方法。他是一部經選兩個同學複講,他老人家講一個半小時,學生複講要能達到四十五分鐘,一半。不錯,我們那個時候有十幾二十個人,都是經過這樣訓練,我也參加這個班,非常歡喜,對自己產生了信心,很有效果。所以我覺得培訓弘法人才,還是老辦法好,過去我在新加坡做了個實驗,辦短期班三個月,教一部經,同學們複小座,很成功。這個班我帶了五屆,以後好像辦了六屆,最後一屆我沒有帶,每個人學的都法喜充滿。跟佛學院的方法完全不一樣。 佛門裡面這個方法從誰來的?從阿難尊者來的。阿難尊者,複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我們就曉得,阿難不簡單,頭腦像電腦一樣,聽一遍他統統能記住。所以他複講,同學們把它記下來,聽眾五百大阿羅漢,他們來幹什麼?來做證明的。聽阿難講,講得不錯,確實釋迦牟尼佛是這麼講的,這才能記下來;有一個反對,提出異議,這就得刪掉,取信於後代。所以這個方法是阿難尊者傳下來,在中國世世代代培養講經人才,都是這個辦法,往後還是這個辦法。不過現在學起來比從前方便,為什麼?現在有高科技的設備。以前聽老師講只能聽一遍,老師不會重複給你講兩遍,所以你要有很好的記性。現在中下根的人都行,為什麼?多聽!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可以聽三遍、聽五遍、聽十遍,會講了。我們那個時候跟李老師學經教,連錄音的設備都沒有,那時候台灣沒有錄音機,靠什麼?靠寫筆記。所以現在想學不難,而且怎麼樣?真正發心學,你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學都行。你聽,天天聽,一部經不必從頭到尾聽一遍,不必;一堂一堂的聽,我今天聽光碟第一片兩個小時,我這一天聽八個小時聽四遍。然後放下來,我來練習講,我來複講,複講的時候自己有小機器很方便,把它錄下來,講完之後放在電視機上自己看,看看滿不滿意?如果你有恆心,你一個人在家就成功,哪個人肯學哪個人就有成就,持之有恆。 如果你真正能發心,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用清淨心、真誠心來學習,你就是一代的大法師。現在這個科學工具好!你要會利用,比佛學院學得快,比佛學院學得專,一部經一部經學,講到你自己滿意。講完之後,我自己放出來自己聽、自己看,看到滿意你出去給別人講。給別人講的方法,不能夠推薦自己,怎麼樣?把我平常練習講經的錄像帶,現在光碟送給一些朋友們去看,請他們批評指教。他一看你講得不錯,這一傳出去,肯定就有人邀請。現在學講經容易,比從前容易太多了,不難,成敗關鍵在耐心,你能不能一直這樣講下去?天天幹,一天都不肯休息,也不必人知道,你要是能幹上十年,古人講的「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古德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確實一點都不假。現在在全世界弘法的人少,只要你有決心,真心肯幹,沒有一個不成功。真幹的人得三寶加持,得龍天善神擁護,這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是勉勵我的話也是事實。確實得到諸佛護念,佛力加持,龍天善神護持,你會愈講愈好,為什麼?不是講給別人聽的,講給自己聽的。自己能得真實利益,這是真正的「具修萬行莊嚴報土」。我們怎麼報佛恩?這是真正報佛恩。持戒修福這也是有必要的,戒是無上菩提本,你講的東西你做不到,這不行,不起感應。一定要做到,真正肯做,你在講演的時候會有很多悟處,天天有悟處,法喜充滿,帶給你無比堅定的信心,你會樂此不疲。絕對不在乎別人對你怎麼看法,對你怎麼批評,那不在乎。你只要天天用功,假以時日功夫深,諷刺你的人,笑話你的人,批評你的人,到最後都讚歎你,都佩服你,所以堅定的信心。要找到「莊嚴報土」,報佛恩、報父母恩、報老師恩、報國家恩、報眾生恩,統統在此一句。我們再看下文: 【又前門中。攝相歸體顯出法身。今此門中。依體起用修成報身。】 第二觀主要的內容,是教我們觀法身、觀報身,法、報統統是妙用。首先我們要把法身跟報身搞清楚、搞明白,什麼叫法身?顧名思義,法就是身,身就是法。我們這個身是法,能生萬法,這是法之一,這個身是法。佛家用這個總代名詞,它代表宇宙萬有,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叫色法,精神現象叫心法,統稱就是一個法,再區別法裡面有色法、有心法,色法、心法全是身。這個意思聽懂了嗎?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這叫法身。什麼時候你承認,一點都不懷疑,完全肯定一切法是我、我是一切法,遍法界虛空界是我,我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你還有生死嗎?沒有,法界虛空界哪有生死!所以你要曉得,生死是什麼身?你的色身,法身沒生死。我們人燒成灰,灰還是法,法還是身,哪有生滅!這叫法身,千真萬確。大乘教裡面,我們常常看到經文有這麼一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講空間,三世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你要曉得三世,過去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我們知道。未來佛呢?我們大家統統是未來佛。不但我們大家是未來佛,問問蚊蟲螞蟻是不是未來佛?餓鬼地獄是不是未來佛?統統都是。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們現在是迷失了佛性,造作不善業墮在三途,墮三途幹什麼?消業的。他造的那些不善業在那裡消,慢慢消掉之後他又出來,他又到人間來,又到天上來,遇到佛法他就會修行,他就會成佛。所以我們包括在其中,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在裡頭;共同一法身,法身是共同的,沒有哪個特別的。 所以這個意思要懂,你要常常把遍法界虛空界想成是我自己,是我心現識變的。怎麼能想得到?你就想作夢,這容易,為什麼?你有作夢經驗。你想想夢中,夢中肯定有自己,你不可能說作夢裡頭沒有自己,不可能。夢裡一定有自己,有自己一定還有別人,夢到很多人,有認識的人、有不認識的人,夢中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樹木花草、也有天空,從哪來的?夢裡來的。醒過來之後什麼都沒有,夢裡你在迷惑顛倒,分自分他,醒過來之後曉得,原來夢是我自己心現的,夢中哪一樣不是我?夢中的我是我,夢中所有一切人也是我,除了我之外決定沒有其他東西。夢裡面的花草樹木也是我,夢裡面一些動物也是我,夢裡面天空也是我。夢裡一切就像佛講的法身一樣,一個意思,共同一法身。實際上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是作夢,不是假的,《永嘉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真的,什麼時候你覺悟,六道沒有了,夢醒了。佛告訴我們,怎樣才能覺悟?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的念頭放下,就覺悟,不再執著。我們反過來也就曉得,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因為執著變出來六道。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無始無明習氣斷掉,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沒有了。 所以我初學佛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一個方法讓我很快契入佛境界?大師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就入了。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叫看破。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這都是屬於看破,明白!明白之後放下,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法身就顯出。『攝相歸體』,你證得法身。證得法身就稱你作佛陀,你是真佛,你不是假佛。佛法裡有一句話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真成佛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十法界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才知道六道、十法界是夢中境界,假的不是真的,放下分別執著就沒有了,從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幻境,叫夢幻泡影。你看這個觀多重要。 下面說『今此門中』,這是「從心現境妙有觀」,給我們說『依體起用修成報身』,報身是什麼?報身是智慧身,圓滿的智慧是從體起用。從體起用我們在前面讀過,這部論典的第二大段就是起二用,從體起用。這二用是一個什麼?我們拿作夢來比喻,發夢,頭一個自己,第二個夢中境界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夢境出現,從體起用。如果沒有體,怎麼會起這作用!體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一法從來沒有離開體,離開體不能顯現。我們也常常用電視機來做比喻,體是什麼?體是電視機的屏幕。相是什麼?相是屏幕現出來的色相。色相裡面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有六道、有三途,現這麼多現象,依正莊嚴,統統是從體現的,沒有體它現不出相來,所以體能現。相千變萬化,為什麼會千變萬化?千變萬化是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就不變。現相,相沒有變化,那叫一真法界,為什麼?它不變。佛法講真、講假,它的定義就在此地,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恆不變。你從這個標準來看,我們人天天在變,生老病死,老不是十年十年變老,也不是一年一年變老。是不是一天一天變老的?不是,剎那剎那變老,後一秒鐘不是前一秒鐘,永遠在變,變就不是真的,是假的。 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它也剎那在變,它有生住異滅,乃至礦物,我們的星球有成住壞空。所以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想來想去,好像虛空沒有變,虛空實在講也在變,它的變我們沒有辦法覺察,所以它也不是真的。什麼東西是真的?永恆不變的是自性,能現萬法的體是真的,為什麼?它不變。我們能夠知道這些事情,這些性相、理事、因果,能夠了解,能夠通達,這叫報身。報身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也就是說你把妄想,妄想是起心動念,你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統統放下,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然後對整個宇宙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叫報身。報身能成就自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報身不但能夠教化十法界眾生,同時也能教化實報莊嚴土的法身菩薩,他們雖然都是證得報身,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在,所以他的報身不圓滿,報身也分四十一個階級。於是我們就明白,證得究竟圓滿的妙覺果位,這是究竟圓滿佛,他住在哪裡?他住在常寂光裡頭。報身菩薩需要他幫助,他現不現身?現身。他現身說不說法?不說法。為什麼?在那個境界裡都不需要說法。用什麼來幫助這些報身菩薩?示現,讓他看到、接觸到,他就明瞭,不需要用言語。那個境界裡確實是禪宗所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用我們現在人講的,完全是感應,心靈的感應。心靈感應這個範圍太大太大,遍法界虛空界是它的範圍,沒有邊際,沒有過去、未來,過去、未來統統是現在,這是報身。 智慧跟聰明不一樣,智慧裡面夾雜著煩惱,就叫聰明;聰明裡頭不起煩惱,不起煩惱就是不起分別執著,那叫智慧,學大乘法的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勘驗自己的功夫,測驗,怎麼測驗法?一天一天太難,那不容易。我們現在可以說一個星期、一個星期,我這個星期跟上一個星期比較,是不是煩惱輕、智慧長,就能看出我是不是真的有進步。果真煩惱輕、智慧長,好!你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的品質提升,你處理一些事物非常圓滿。現在人說沒有後遺症,你自己滿意,也能夠令一切人滿意。由此可知,法身是本有的,沒有生滅,只是顯不顯。報身呢?報身是修成的,你得放下。法身放下也是,不放下也是,放下怎麼?顯示出來;不放下,雖然沒有顯示,它並沒有消失。報身是一定要放下,你才能夠得受用,實在講真放下之後法身才顯示出來,法報不二。 【故曰從心現境妙有觀也。】 這是讓你看萬法,萬法是『妙有』,為什麼叫妙有?有即非有,妙!它不是真有,不是真有才叫它做妙有。所以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沒有,就像作夢夢中境界一樣,事有理無,相有性無。你必須要曉得,有無是一不是二,如果你把它分作兩回事情,你永遠不能契入境界,它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才能夠契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