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0 03:09:13瀏覽641|回應0|推薦0 | |
這次台灣的卡玫基颱風挾帶的大雨,在7/17造成十多人死亡,數人失蹤,許多人家的房屋、車子被水沖走或泡水,嚴重打擊台灣人民的生活。我生活的地方,幸好是不嚴重的地方,不然恐怕現在也沒有心力在這裡寫出我的感想了,就這次水災引起的現象,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
這次颱風過後,就有一堆人罵中央氣象台,說原本氣象報導說這次是輕颱,雨勢主要是在18、19日,為什麼突然變中颱,而且17日就下起這麼大的雨,造成各地淹水。這次氣象台一開始的確預估錯誤,原本認為颱風中心只會經過台灣東方的外海,大雨應該在颱風走後(18、19日)牽引的西南氣流,但沒想到颱風受到西南氣流的拉力這麼強,以致突然轉向西北,往台灣直撲而來,造成17日就降下少見的大雨。其實我16日晚上就有看到電視旁的跑馬燈跟有提到颱風直撲台灣,而且有可能變成中颱的消息。想想真是感慨,我小時候,颱風來的時候通常都會停電,但是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收音機、蠟燭、儲存糧食,並做好各種防颱準備,嚴陣以待,還會藉由收音機隨時收聽颱風的最新動態,但是現在已經不會這樣做了,因為颱風對我們家這附近的影響越來越小。我在想,是不是因為現在的房子耐颱風吹的緣故,大家對颱風的警覺似乎越來越小,颱風動態似乎看看七點新聞的氣象報告就夠了,而沒有做出颱風應有的警覺?但受災戶那有心情想到這些,因此只好將怒氣發洩到氣象局。
我曾在台中唸書四年,也沒遇上哪次的颱風有如此的災情。聽說有可能因為溫室效應的影響,造成年雨量沒增加,但是雨量都很集中,以致這次的雨大到排水系統都受不了。從這次台中的淹水及溪流暴漲可以知道台中有許多建設需要加強,也看出中部有許多潛在的危機,那就是水道的問題。原始的水道-河流,本來就是會改變走向的,主要河道也許不會,但支流有可能會變,因此原本的人類生活的土地哪一天有可能突然就變成河道也說不定,但人類喜歡挑戰大自然,將河道固定,讓河道不會亂跑,可是近代的人類,甚至為了增加生活的面積,做了許多改變河道的走向,甚至縮小、移除河道,因此要做更多更多的建設,讓無法滲入地下的水排入排水溝,但是這是整個水系的問題,而不能把河流切成一段一段,分別算每一段的流量,再各自做每一段的治水工程,整條水系都互相有影響。這次還發生河道旁邊的地基被沖走,這代表河道需要更寬的截面積才能容納如此巨大的水量,另外,我們是不是住得離水道太近了,就因為我們有在河的兩岸蓋了堤防,河水就應該乖乖的走在河道裡嗎?是不是應該預留一些距離,讓河水有氾濫的空間?疏濬的確有效,但是難保下次會出現比這次還恐怖的大水,「君子不立於圍牆之下。」那住在河岸的民眾,是不是有自殺的傾向?或是都市計劃規範的時候就沒有做好?
高雄以往並不是容易淹水的地方,但這兩年卻常常淹水,這就是一種警訊。聽說高雄以前有一條曹公圳,現在已經被切成好幾段,並不是說將曹公圳再度接起來就好,但有沒有替代的水道可以讓水適當地流動呢?近代的人類位了善用有限的土地,因此喜歡把房子往上蓋,蓋成高樓,這點雖有危害但先不談,什麼又都喜歡地下化,為了不想等平交道,或是其他更有規劃的原因,就來個鐵路地下化,近年又蓋了高雄捷運,許多路段現在都是用鐵板蓋住,底下在施工捷運,難道認為什麼都往下蓋,就算是土地兩用,賺到了嗎?當我們在地面鋪水泥柏油的時候,水只能往旁邊流,不能往下滲水;現在又往下挖往下蓋,將這些挖去的土方取而代之的都是水泥箱子,原本的土方可以涵養地下水,撐起地面,現在都挖空了,地下水不見了,土地也開始坍塌了。這些地下建築都是防水的,因為蓋的人也不希望建築物泡在水中,因此這些牆壁一定都有防水滲透的效果,將來除了地下水源開始枯竭,也擋住下滲的水,而水不能往下滲,又來不及排向大海,只好在地面上亂竄,造成洪水,淹沒民眾的家園。而原本結構完整的土地被一挖再挖之後,結構被破壞,造成土壤流失,壓縮、位移,接著就是地面塌陷,那地面的建築就遭殃了。
而想到台中、高雄的例子之後,突然聯想到蘇花高,將來要是蓋了蘇花高之後,難保中央山脈的土石不會落到蘇花高之上。因為挖了隧道之後,地下水流失,蘇澳冷泉不見,花蓮人失去觀光賣點就算了,要是因此失去涵養的水源,造成植物枯死,走山、山壁崩落,獲得的是一條無法保障安全的道路。花蓮人不但毀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也得不到一條又幫助的道路,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