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暖化警訊!台南鹿耳門 水母漂滿溪 (記者鄭光隆 謝玲玉連線報導)
2008/06/20 11:26:16瀏覽816|回應1|推薦3

聯合 更新日期:2008/06/20 07:40

台南市鹿耳門溪最近出現成千上萬的水母,其中,漁民林忠民架設的流刺網一次捕到超過三百台斤水母,每隻直徑廿多公分,比手掌還大,有如特大號肉圓;但這些水母不能吃,而具經濟價值的漁獲只有一尾草蝦和三隻螃蟹,令林忠民叫苦連天。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系教授羅文增說,近兩年來,水母常在亞洲海岸大批出現,這是地球暖化的警訊;水母專門捕食海域浮游生物、小魚、小蝦、小蟹及卵。當水母大量增生時,會造成當地漁業資源枯竭,以往,台灣海域每十二年可看到水母大量繁殖一次,如今幾乎年年出現。

他說,水母大量繁殖的原因有三,一是海水溫度升高,水母無性生殖加快;二是人為汙染造成海水優養化,浮游生物增加,讓水母有足夠的食物;三是濫捕造成大型魚類減少,致水母沒有天敵。

漁民林忠民說,他在鹿耳門溪捕魚四十多年來,頂多一次看到十幾隻水母,每隻體積只比貢丸大一些,從沒看過成千上萬這麼多的大水母。

羅文增說,這些水母應是根口水母,和去年在台中港大批出現的端棍水母不同。

國立屏東海生館研究浮游生物的張文炳博士說,水母大量出現、密度過高,會造成養殖鮭魚大量死亡,紐西蘭和北愛爾蘭都曾發生這樣的案例;但台灣水母大量出現的密度沒有這麼高,也應該是短暫現象。

羅文增表示,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研究團隊將許多品種的水母,發展成具經濟價值的海蜇皮等;但是僅限台灣東北角乾淨海域出產的水母能加工製成食品。

台灣西部許多海域因汙染嚴重,水母有腥臭味,毫無經濟價值。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gumon01&aid=1974768

 回應文章

絕對無敵大智障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貼這篇報導的原因
2008/06/26 02:10

台南市的鹿耳門溪,附近有一個四草濕地,
我去年秋天曾在四草濕地的A2區(野生動物保護區)作魚類調查,
蛇籠(蜈蚣籠)採集到2隻像上圖照片中那麼大的水母,
有可能是同一種,因為從照片中看來,外型及顏色也頗相似,
今年春天在四草濕地的A1區(高蹺鴴繁殖區)作魚類調查也採集到相似的水母,
四草濕地A1區的水有一半是直接從鹿耳門溪引進的,
夏天的時候,到A1區用手拋網作觀察每拋一次,
網內就有數百隻10元硬幣大小的水母,
每隻都是像玻璃般透明的,
由數量可知,水中滿是水母,而於魚只有2~3隻,以夏天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若是每隻都不是成體,而都是幼體,這些小水母對其他魚類的卵已經是一個大威脅,
長大後更是沒有天敵,
雖然到了冬天應該就會變少,
但是有關水母每年的數量,及魚類的數量及種類,值得繼續追蹤調查.

ps:四草濕地內屬於動物保護區,是禁止捕魚或捉任何動物的的,
以上調查都是為了棲地管理需要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