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6 00:45:36瀏覽387|回應0|推薦1 | |
江湖在哪裡?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這是我們小時候讀的唐朝詩人李紳的 〈 憫農詩 〉 上半段。然而在統治者的有心箝制下,我們只讀到後半段,有關農夫的辛苦, 「鋤禾日當午 / 汗滴禾下土 / 誰知盤中飧 / 粒粒皆辛苦」,全然不知豐田之際,農民猶餓死的現實。 現實是甚麼? 《 蒙面叢林 》 的作者吳音寧,在新書 《江湖在哪裡 ? :台灣農業觀察》 中,「回到歷史的流域,沿著紛陳的支流往回溯」,開展台灣農業每一階段的真實面貌。 農民如何在政府苛斂下更加貧困,以農養工的真正含意是甚麼,豐年究竟豐了誰,為何要向美國進口幾千萬幾千萬的農產品,農業立國的台灣為什麼鼓勵轉作和休耕,休耕的農鄉如何變成黑道的故鄉,農漁會系統如何成為選票批發中心,十萬農漁民大遊行究竟在為誰爭權,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正,又將為台灣土地與人民帶來何種無可挽回的浩劫 ... 。 原來, 「農業立國」 台灣的農業史,竟是一部殘酷的農業衰亡史。時間軸從五0年代拉到今日,作者以細膩的文學筆觸,寫繁複的政治經濟與嚴肅的社會議題,將豐富的史料,與吳晟、林雙不、洪醒夫、劉克襄、廖永來等人的詩文小說片段,甚至是楊祖珺、胡德夫的歌詞,流暢的交織呼應,讓看似沈重的命題,讀來極為淋漓鮮活,毫不艱澀。 ( 神奇的是,以前啃不下去的書,例如劉進慶的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在讀完此書後竟可以慢慢消化了。 ) 身為一個台灣農業門外漢,閱讀之際我無法不感到驚駭,同時無比的心酸。政府和政客這樣粗暴的剝削農民,糟蹋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加速農民離農,將水權讓渡給資本家的工業,斷絕農村存活的道路。被迫休耕的農地被財團廉價收購炒作,或被開採砂石挖坑,將垃圾埋入土壤內,而黑金勢力仍繼續安居高位。政府持續在貿易的談判桌上簽約,任國外農作物傾銷至台,消滅島嶼的稻田、農人、與糧食的主權。 「糧食就是生命!而江湖啊,水的流域。」 作者在書中反覆喟嘆, 「相連的土地、氣候、作物的根」。然而,「而一旦消失了,或被決定了,就再也不可能回頭。一旦消失的,就再也不可能回來。」 不可能回頭了。我將整本書翻來翻去,不知道台灣的希望應該在哪裡。上週三吳音寧去綠陣演講,我帶了書和滿腹的焦慮,想去當面聽作者的想法,同時感謝她寫出這本擲地有聲的書。 說是演講,其實比較像是分享想法的讀書會。吳音寧笑說,原本只打算寫 5 萬字,並和楊儒門的書信合訂成一書出版,誰知欲罷不能寫了 25 萬字。寫作過程中,面對令人憤怒的真相,每每發誓出書後一定要全國巡迴去演講,讓大家都知道這些事實!而楊儒門事件之後,沒有一個政府政策因此受到影響 ( 就像書中也提到,台灣四十年來第一次的農民運動三一六遊行後,政府沒有就農業困境提出任何具體的回應或解決之道 ) 。但真的沒有任何影響嗎?當然也不是。一如所有的運動,過程中總有些意識被喚醒,可以逐漸鬆動些甚麼。 而出路與希望究竟在哪裡?這是現場每個人的共同疑問,作者並未在 25 萬字中告訴我們。另一位學生有些感慨的說,革命最絢爛的高峰早已過去了,我們這一代還能怎麼搞革命呢? 出路與希望,恐非作者一人可以回答,而是留給每個讀者去追尋與辯證。至於革命,我很喜歡吳音寧所說, 「 革命就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 」 。譬如,瞭解一些事情後,開始決定不吃麥當勞,不加台塑的油,不買台塑的有機蔬菜 ... 。一如作者在書中後記所寫,「太多的問題,但我們總要做點事,縱使是很小很小的事」。 有人提議,我們至少可以做一件事,就是設法讓更多人閱讀這本書,瞭解島國所經歷與面對的這一切。演講幾日後,我去世貿參觀有機展,一位有機耕作者告訴我,他們有個讀書會,近期討論的書正是江湖在哪裡。 江湖在哪裡? 「江湖就在我們心中」,吳音寧在我的書上寫下這句話。這個提問不只存於農民心中,也應屬於每一個生於斯、長於此、日日食米的島民 ,去關懷 、 去追問 、 去 思索。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