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5/01 08:17:39瀏覽5087|回應1|推薦10 | ||||||||
高雄港相對自由度高、規範度高的經營環境,相對明確的遊戲規則,如能運用與中國各港同樣靈活的結盟策略,則經濟全球化下的貿易機會未必不會流向高雄港,換言之,威脅之中仍有契機蘊含 … 咱台灣人講:「打斷手骨顛倒勇!」,小聖相信,勇於放手一搏的高雄港,將會讓新東亞與全世界都刮目相看!連上海港都得「挫佇等」! 高雄港與上海港 SWOT 分析 綜觀高雄港與上海港的 SWOT 分析(表 5.1 ),內部優勢上高雄港的天然條件仍然明顯,高雄港作為亞太主要港灣城市中與各大港平均航運、空運時間最短的優勢明確,以出口最大宗之美國航線為例,如以上海港為基地每週排定一航次估算,需投入九至十艘船次,但如以高雄港為基地,則須八艘船次即可 [1] ,航運成本明顯較低;且擁有深水良港與國際機場,具備作為陸海空三方聯運之國際門戶城市條件;並在產業空間上為台灣南部科技產業交界之重要地區。 高雄港在內部弱勢上則以自由化、國際化程度不足,傳統產業外移、策略產業銜接不及,引進民間資本投入港埠建設比例過低,與台灣中央政策重北輕南、資源分配不均為主要劣勢來源。 上海港國際地理區位雖略遜於高雄,但其國內地理區位極為優越,其位於中國南北海岸線中心,為長江經濟帶與華東經濟帶交彙點,為內部優勢中最為明顯之處,尤其洋山深水港開港後突破限載半船的水深限制,未來陸續完工之十餘座深水船席,預料將成為推動上海港成為國際航運中心、與全球第一大港的動力來源。 上海港的「硬建設」優勢明顯,但「軟服務」則為內部弱勢的主要來源,現代化倉儲管理經驗不足,物流資訊能力匱乏,管理經營規範化不足等問題,均嚴重挑戰上海港扮演國際航運、運籌中心的治理能力。 在外部機會與威脅上,高雄港的政策方向係以推動全球物流運籌中心,以面對加入 WTO 後所日增的全球貿易挑戰,但是相較於全球經濟一體化帶給上海豐沛的國際貿易機會,國際環境動力並未提供高雄港太多的外部機會,未來東亞區域貿易興盛增加的貨櫃航運需求,高雄港的貨源競爭處於洋山與廈門新港的交相壓迫下,勢必日益辛苦。 如以制度層面觀察,上海港發展趨勢並不受到兩岸環境變化所影響,其制度障礙主要來自國內中央計畫經濟體制與市場導向經濟體制的齟齬,屬於制度缺乏所導致治理能量不足與誘因不足的現象。高雄的情形則與其相反,其制度障礙並非來自內部結構的扞挌,反是來自外部兩岸禁航的制度限制,經濟表現與兩岸情勢演變相當密切。 策略選擇層面上,高雄港與上海港均有全球化因應策略,依其稟賦條件意圖創造比較利益,以奠定各自全球競爭力的基礎,於此,上海港似乎在策略靈活度上略勝一籌,但高雄港在策略選擇的制度基礎上更為完善。 然而國際物流產業以知識經濟的型態興起,超越傳統工業經濟天然秉賦條件的侷限,形成上海為首中國各沿海港口的主要外在威脅,渠等規範化、制度化不足所形成的治理能量低落,便成為高雄港相對於大陸各港的機會所在。加以國際航商大幅上升的議價能力,逐漸成為各港策略運用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高雄港相對自由度高、規範度高的經營環境,相對明確的遊戲規則,如能運用與中國各港同樣靈活的結盟策略,則經濟全球化下的貿易機會未必不會流向高雄港,換言之,威脅之中仍有契機蘊含 … [1] 吳進仁,〈全球港口地位 高港逐漸褪色〉,民眾日報(台北), 2005 年 12 月 26 日,版 5 。
表5.1:高雄港與上海港SWOT分析比較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自〈上海港口物流產業的競爭戰略分析〉,2005年9月13日,www.jctrans.com,上網日期:2005年11月18日;黃文吉,高雄港區域整體資源發展策略規劃(高雄:高雄市政府研考會,2002年6月),頁152。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