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存貨管理的兩難【二之二】
2009/10/06 15:34:25瀏覽658|回應0|推薦0
存貨管理的兩難【二之二】
 

如何化解這存貨高低的兩難,就需要仔細檢視此衝突途中的一些管理思維和假設。例如傳統上存貨管理人員直覺上認為3為了及時交貨,滿足客戶,就必須要1建高的存貨,例如一個月的庫存?這樣的假設是否成立?是否合乎邏輯。舉個例說,一般人都同意,如果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這句話背後的邏輯是假設努力是達到成功的唯一或必要條件。但反過來思考,凡是努力的人就會成功嗎?答案卻不盡然。因此可從另一角度思考,除了努力以外,還有那些條件可以成功?那麼要達到「成功」的條件就不只一項,例如機會、能力,本身的條件等還有其他的事項。 


同樣的道理,為了3及時交貨,滿足客戶,難道一定要1建高的存貨嗎?例如一個月的庫存。難道不可以用更低的庫存,例如一週的庫存或甚至於零庫存?藉由挑戰一般人普遍的認知,習以為常的想法,可以打破過去的假設和思維如(圖二)所示,激發新的構想。例如可想出下列的方法:


一、 減少一次生產或採購的批量,就不會有太多的庫存。
二、如果供應商可以縮短交期,迅速交貨,就不需儲存太多的庫存。
三、打破最低數量(minimum order quantity)的限制,一次一個的訂單也做。
四、庫存交由供應商去管理(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五、使用多少,付多少。沒有使用之前的庫存歸供應商。
六、 需要多少才由供應商進多少貨 (Lot for Lot)
七、與供應商一齊作預測及計畫,供應商可及早備料,縮短交期。
八、將庫存的資訊和銷售的狀況告知供應商。

  上述的這些方法,在業界已實施多年,例如豐田的生產系統或及時生產採取小批量生產,
WALMART則與供應商分享每日的銷售資料和庫存狀態,使供應商得以及時供貨並降低庫存。

 
(圖二) 打破存貨管理的假設,激發新的構想(點圖放大)


       
結語:希臘的哲學家亞理斯多德曾說過:「目的只有一個,方法卻有許多個。」因此存貨管理的兩難就是建高的庫存也不是,建低的庫存也不行,類似胡適的「要相思」和「不相思」的困境。但若能藉此衝突,打破過去的思維和假設,就可想出一些創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也就是用低的庫存仍然可以做到及時交貨,滿足客戶。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serelearning&aid=338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