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海為田養眾生
2014/05/10 01:06:51瀏覽576|回應0|推薦1

「日出看田坵、赤日看鹽埕、日落看蠔嘟」這是金門早年傳統先民的生活作息的俗諺,意思是指早起到田裡耕作,中午到鹽田曬鹽,傍晚到蚵田採蚵,而數百年前的金門土質貧脊,光靠種植雜糧無以養家活口,當時福建同安、惠安沿岸一帶已有人用條板石養殖海蚵,於是依樣畫葫蘆開始了金門始無前例的養蚵事業~~  

 

蚵田離岸約兩三公里遠,所用的養蚵材料是將石頭鑿成長條狀俗稱蚵石,長約三尺二,寬約三個拳頭,厚約一個拳頭,每年5月中下旬將蚵石以間隔約五十公分的距離直立植入潮間帶的腐植沙質黏土內,矗立在海棚上,讓天然蚵苗隨著潮來汐去的海水自行著床附生於石條上生長,待23個月後,約到中秋就可以採收,採收期約在立秋至清明之間,

 蚵民每次潮退都要比人家早一點下海,等到上到岸邊都是踩著潮水回來

過去,金門蚵民大多是男人下海作業,因為石頭鑿成的蚵石笨重,女人是無法勝任的,加上海流遄急,一不小心,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女人做的只是剝蚵殼了!而現今之養蚵科材已從笨重的石條進步到輕盈的不鏽鋼塑膠管甚至廢建材等,甚至還看到椅子腳踏車等,只要是條狀廢棄物到海裏都可以被利用來做生產工具,所以現在已隨處可見踩著潮水回來的蚵女了~

與台灣養蚵業不同的是,金門的蚵石可以無限的使用下去,即使斷裂了,也不至於成為廢物,它依然是最受歡迎的建材,而且蚵田,如同田地,各有權屬,早期還可以作為典當品,亦可將其過繼給後輩子孫。

每到海水落潮時,總會在潮間帶上看見人們剝石蚵的身影。

海濱孳育的生態萬物,養活了金門子弟無數,一望無際的泥灘路上,是先人踏出了路,延續

了金門人的血脈~

海濱撿蚵的牡蠣人造就了金門人刻苦耐勞的意志力與樂天知命的精神!

只是這樣的傳統價值,是否會隨著解除軍管後的任意開發,而消失殆盡??

 

 

 

 

( 在地生活台灣離島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ita525&aid=1320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