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2 02:18:27瀏覽126|回應0|推薦1 | |
更新日期: 2011/08/12 00:07社論 如果中國是一個符號,它就是艘救生艇。2008年,歐美金融風暴,人們開始寄希望於東方;如今,歐美再度被債務所困,中國還是雀屏中選,成為目光焦點所在。 中國經濟崛起是客觀事實,至於它的體質是否如外界所想像地紮實,那倒無關宏旨。因為當前選擇無多,西方鐵達尼號已經在下沈,人們第一時間所想到的逃生方向就是中國。 但對藍綠總統候選人來說,這卻是一道亟待克服的中國難題。 馬英九任內簽署ECFA,確實普獲國際好評,因為這讓台灣打通了與中國經貿關係的便捷通道。問題在於,下一步呢?如果經濟危機讓台灣對中國的依賴更深,或者中國讓利的幅度更大,則在台灣的政治氛圍裡,未必是值得再三複誦的政績。 再者,馬英九還面臨了嚴重的「再平衡」困境。兩岸經貿關係雖然有所進展,但許多人並沒有被帶動受惠,在這種「單腳跳」的情形下,極可能導致馬英九的兩岸經貿政績談得愈多,民眾的相對被剝奪感反而愈強的弔詭結果。 相較於馬英九「作了不能多說」,蔡英文的難題則是「只能多說難以實作」。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已經提醒,蔡英文對於兩岸關係的處理仍停留在原則宣示層次,缺乏具體可行的政策。 但要蔡英文從抽象到具體、從原則到政策,談何容易?如果全球經濟危機讓中國成了救生艇、逃生門,那麼蔡英文既要區隔馬英九的中國政策,又要可行有效,如何可能? 分散市場、佈局全球,沒人會有異議,但眼前歐美市場急遽萎縮,如何逆勢操作?至於「從世界走向中國」的宣示,若意味了與外資攜手進軍中國市場,則也是一個落後現實的認知。畢竟,中國經濟開放已經超過30年,外企來來去去的淘汰賽早就有了適者生存的贏家,這類外企根本不需要台灣引路。更遑論,若外企真有需要與台灣合作,那麼對象也是早就在中國深耕的台商。因此所謂的合作模式,將是在「中國就地混血」,沒有台灣政府可以施力的空間,所謂「從世界走向中國」將淪為空話。 這次全球經濟風暴,將為接下來的藍綠總統候選人帶來性質不同的「中國難題」,這個新考驗已經不是願景修辭的較勁了,而是關乎誰才具有問題解決者的能力,選民不妨拭目以待。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12/131/2wq0u.html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