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楞嚴經_第2片_台南同義宮_100/11/26
2017/03/27 17:22:41瀏覽2353|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楞嚴經_2_台南同義宮_100/11/26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上個禮拜講到法融禪師的偈語,「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後學把內容稍微跟各位解釋一下。

  恰恰用心時,恰恰就是剛好,剛好知道嗎?剛好用心時,我們要用心的時候,我們每天有沒有用心?用什麼心啊?生滅心?識心?有時候我們都沒有去探討那個內容。法融禪師講「剛好要用心的時候,剛好無心用,無心剛好用,當用的時候剛好沒有」,法融禪師講的意思就是我們把根塵相對「認識的心(識心)」全部都去掉、全部都放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當我們沒有研究性理心法的時候,不知道有真心跟妄心,都以為心只有一個──就是日常在用的那個心,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心,因為是變化就是我們六根跟六塵相對產生六識,六根知道嗎?我們講一根就好──眼睛,然後也講一塵──色塵。眼睛對著色塵(色塵就是形相,凡塵的所有形相都叫色)會產生心念,我們都有心意識會產生,當這個心意識產生以後會不會變化?(會),恩,因為外面的形相會變化,所以我們那個心就跟著變化,所以這個心叫做生滅的心,有了叫生,變化了叫滅,生滅生滅。我們用生滅的心來修道,修不成道,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

  所以法融禪師跟我們講,恰恰=剛好,剛好要用心的時候,剛好無心用,就是表示把根塵相對的心意識(識心)全部都去掉了,就是沒有心了,所以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心意識全部沒有(就是生滅的心完全都沒有),當沒有的時候,我們所用的就是佛性出來的真心,那佛性出來的真心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解脫了。所以法融禪師講這偈語「恰恰用心時,無心恰恰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無心的時候就是真心,那我們拿真心來用就是剛好、剛剛好。所以當我們用的時候剛好沒有那些生滅的、變化的。

  我們在生活之中假如不用根塵相對的心,因為根塵相對我們就有喜歡討厭,既然有喜歡討厭就有取捨,有取捨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所以我們認識的心(識心),我們就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到來的時候,該怎麼做我們就去做,不要考慮到自己的自私自利,這樣的話都不會造業,這是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做。

  四祖去找法融禪師,然後有一個故事。就是兩人晚上睡覺睡在長板凳,睡長板凳時四祖一直在打鼾呼聲很大,法融禪師隔天清晨就對四祖講「大師,你的鼾聲吵的我都沒辦法睡覺」,四祖就跟法融禪師講「你還說,你身上那兩個跳蚤在打架,打的很兇,一隻跳蚤的腳被另外一隻跳蚤打斷,打斷的時候哀哀叫」,法融禪師說「跳蚤在打架,是真的嘛」,然後法融禪師就到長板凳的底下去找,還真的被他找到,有一隻斷了腳的跳蚤,法融禪師說「四祖怎麼這麼厲害,跳蚤在打架他竟然也有聽到,而且他睡要竟然又呼呼大睡」,我們要了解這現象,四祖雖然打鼾,可是四祖的內心世界是很清淨,連最微細跳蚤在打架哀哀叫,四祖都很清楚。所以從這個故事我們了解「內心的修持靠我們自己努力」。我們可不可能煉到跟四祖一樣,聽到跳蚤在打架?可能萬緣放下念不生做個四、五十年看看,就會聽到了。

  四祖對法融禪師講道: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這是四祖對法融禪師講的道。

  百千法門(凡塵的所有萬法、所有的一切)同歸方寸(各位前賢方寸是什麼?是我們的方寸寶地─就是玄關。百千法門歸於玄關,就是歸到我們的佛性,全部都歸到佛性),河沙妙德(因為我們的一個行為就稱為一個德,非常多,所以以河的沙來說,河沙妙德)總在心源(從我們的心發揮去做,全部都是德,全部都符合真理都是德)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就是自己全部都具備了、充足了,都沒有缺欠。所以我們本身就具備了神通變化、就具備了戒定慧,全部都有,不用刻意再來做,因為已經都有)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煩惱業障在佛性之中本來都沒有)一切因果皆如夢幻(好像我們睡夢之中呈現的,在睡覺之中非常的確實,都實實在在,各位有沒有做過夢?(),假如夢見人家在罵你的時候,你會不會回罵?人家在打你的時候會不會回手?我們都會喔,都把夢境當成真,所以一切因果皆如夢幻──就是所有凡塵的因果都跟我們作夢一樣,等到我們清醒過來都知道它是假的。

    我們眾生生活在凡塵什麼時候會清醒過來?一口氣不來。我們晚上作的夢比較短,白天的夢很長,要等到一口氣不來才知道人生如夢。人生像不像夢?很像喔,一口氣不來才知道整個都是假的,都被它騙了,所以人生如夢,一切因果都是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修道要不要出三界?要努力出三界,就不會在五行之中。可是我們佛性本體沒有三界可以出,也沒有菩提可以求。我們要不要求菩提?菩提就是覺,我們要不要覺?就是要覺,不覺就是無明,所以我們一定要覺,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保持都是覺,這樣就可以成就。

    假如我們讓它不覺,無明就來了,無明來了就造業,造業了就受苦,這樣一直惡性循環,沒完沒了。所以覺很重要。可是到達佛性本體以後,無菩提可求,已經就是了,是了還要再求嗎?就不用了,所以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非人就是天龍八部,龍就是非人。我們人跟非人的佛性跟形相都平等,沒有高低)大道虛曠(大道充滿整個虛空,非常廣闊非常寬廣)絕思絕慮(絕思=絕掉思想。絕慮=沒有考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四祖跟法融禪師講,如是之法你現在已經得到了,更無缺少,跟佛沒有兩樣、跟佛都一樣)更無別法(這個就是最究竟了已經沒有了)汝但任心自在(讓我們的真心都自在)莫作觀行(不要做出觀照。我們修持要努力來觀照,那是還沒有成就。當成就以後,已經到達佛性本體了就莫作觀行)亦莫澄心(也不要澄心,就是心不要去洗,它本來就很清淨。所以我們也不用澄心)

  後學上個禮拜有講「匿經東來,被守邊官吏」,後學念成「守邊使」,念錯了,可能各位也都沒注意,可是我們這邊前賢有跟後學糾正,很謝謝!因為那個怎麼念,後學都說「使」,都念「觀使」。「官吏」才對,後學回去找字典是「官吏」,當官的在管百姓。因為我們念錯了也會考倒人,後學三十幾年前那時候還沒在講性理心法,有一次把「三更(ㄐ一ㄥ)半夜」唸成「三更(ㄍㄥ)半夜」,竟然有一位道親聽我這樣講,他就不修道了,有夠厲害!是「三更(ㄐ一ㄥ)」還是?假如是沒有加「半夜」兩字,要講「三更(ㄍㄥ)」。若有加「半夜」兩字,要講「三更(ㄐ一ㄥ)」。為了那一個字竟然考退一個道親,真罪過。所以我們公眾語言文字還是要念的對比較好,所以後學會改進。

  莫起貪嗔(不要有貪瞋)莫懷愁慮(我們胸懷不要愁慮)蕩蕩無礙(放的很自由自在,都沒有掛礙,這樣就恢復到佛性的本體)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接觸到我們眼睛,遇到因緣)總是佛之妙用(全部都是佛的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這是四祖跟法融禪師講的道,因為這不很長,所以後學沒有影印出來給各位看)

  這個性理心法畢竟比較生澀,一定要自己能夠發心追求,絕對可以達到。後學看後面有很多道德經的DVDCD,之前我們已經都講完了且把它全部都整理出來成一個整理包,剛好從頭到尾有43片的道德經DVDCD共有86片,因為把86片分成上下,剛好都用小的整理包,不像六祖壇經用大的整理包太重,用小的整理包比較理想,上下一手各提著一個可以帶回去聽。這個只要你聽久了、聽熟悉了,就變成你的,聽久了就會做,做了就符合真理。所以薰習很重要。不用覺得楞嚴經很深,不會很淺的都是白話。看一看今天減少很多人,尤其是乾道減少更多,聽不懂就不來了。這一定要聽得熟悉,聽久自然就會熟就會去做,就已經走入修道的軌道。

經文──(3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祗桓精舍

佛在室羅筏城,祈桓精舍」,說法主,釋迦牟尼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為佛。室羅筏城祇桓精舍,在舍衛國,室羅筏城乃王舍城,祇桓精舍就是祇樹給孤獨園,和講金剛經同一場地。

經文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謂如是之法,非我獨聞(不是只有阿難自己獨聞),乃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同聞(而是總共有一千兩百五十個人聚在佛的身邊同時聽到)。大比丘,「大(整個宇宙虛空,非常的廣泛)」,含三義:大、多、勝。大者揀非小德,天王大人,所敬仰(把小乘小德的摒除在外,不列入其中。所以全部與會的這些人程度都蠻高,所以能夠給社會的天王、大臣所景仰的,才稱為大);多者揀非寡解,內外典籍,無不博通(這些比丘研究的範圍蠻寬廣,就是對所有一些應該知道的,他們都有研究過都知道);勝者揀非劣器,超出九十六種外道故(根器比較好,超出印度九十六種外道。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

比丘,亦含三義:乞士、破惡、怖魔。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破惡=粗破身之殺盜淫,口之惡口、妄言、綺語、兩舌;細破見惑或思惑。怖魔=比丘登壇受具足戒,名為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寶數。欲界六欲天之第六頂上(他化自在天)魔王聞已,心生恐怖,因他貪着塵勞,不捨生死,恐修行人多,他的魔子魔孫減少。(比丘登壇受具足戒的時候,受戒師有把他們受戒的內容稍微傳播,然後一直到達欲界最高的魔醯首羅天,魔王波旬害怕,所以佈魔─魔恐怖,已經進入僧寶數,就是三寶佛法僧裡面的僧,進入僧就已經到達佛的那種地位。所以當他具足戒以後,能夠遵守戒律就一定可以成佛,所以成佛以後,凡塵,魔就管轄不到。所以魔很恐怖。魔怕所有娑婆世界的眾生大家都修成佛,他就沒有魔子魔孫了)

」:梵語僧伽,此云和合眾(中文叫和合眾)

和合有二,()理和:謂同證菩提。()事和

事和有六:謂(1)戒和同修(2)見和同解(3)利和同均(4)身和同住(5)口和無諍(6)意和同悅(都是很愉悅很快樂。我們在凡塵之中,假如人事很多,我們就可以用這六個:戒和、見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各位前賢我們最難做到是哪一個,大概是意,意要和都很困難,所以意和同悅就是一同都很喜悅)。「眾」乃四人以上之稱(四人以上才可以稱眾),一二三人不稱眾,亦不名僧,名比丘,因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因為四個比丘同住,才可以做法僧事,就是辦法事)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標數也(這是一個數目,就是有這麼多人)。先度鹿苑陳那等五人(釋迦牟尼佛最先在鹿苑度憍陳那,憍陳那就是歌利王轉世的。先度他們五個人),次度三迦葉及他們的徒弟一千人(再度迦葉三兄弟,他們的徒弟跟老師共一千個人),再度舍利、目連師徒各一百人,度耶舍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去零數,言千二百五十人(現在把五去掉就講一千兩百五十人),此等皆先修印度九十六種外道,勤苦無獲(非常勤苦可是沒有收穫,修的沒有效果),遇佛得益,感恩常隨(遇到釋迦牟尼佛以後才得到利益,所以一千兩百五十個人感恩,就常隨著釋迦牟尼佛到處講經說法)

經文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已經都是無漏。「漏」,翻成中文叫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在實際的來講,無漏就是精神沒有外放。我們在生活之中精神都有外放叫漏。沒有精神外放叫無漏,是很理想的都能夠迴光返照。

  此顯大比丘過去之本(他們過去都修的很高的程度)。眾皆內秘大心之行(就是把修到很高的程度都掩蓋下來,都不顯現、不展現、不讓外人知道),外現聲聞之身(聲聞就是小乘佛法。所以顯現在外的就是程度不很高)。無漏,以不造生死因故,生死果已斷,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名無漏,不受三界因果流轉。

漏有三義:()欲漏()有漏()無明漏漏謂煩惱欲漏是欲界見思煩惱,即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這後學有特別寫講義出來講解)。有漏是色界無色界煩惱。有,就是因果不亡(還有因果)。無明漏即三界痴惑,三界無明。有此三漏生死之因,必漏於三界,受生死之果(一定都在生死之中)

阿羅漢」是梵語,此云應供(中文叫應供)。因,中為人天福田。果,上應受人天供養。即乞士果(乞士的果報)。又名殺賊,修四諦行(苦集滅道),殺煩惱賊,即破惡果也(已經可以破惡。所有的惡都破除了,果報呈現),又名無生,證偏真涅槃,了分段生死(已經沒有分段生死了,眾生生到死是一段,都是分段生死六道輪迴),即怖魔果也(已經不害怕魔的擾亂),不受三界生死煩惱之所流轉,故名阿羅漢(無漏的大阿羅漢)

經文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

  阿羅漢之法身慧命,皆從佛法而生,故曰佛子(佛的孩子)。「經」,所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住持,謂此僧寶,住於世間,傳持佛法,住於世間,傳持佛法,住於真理,持用真理,以度眾生。

諸有者,即三界九地,有因有果,或名二十五有。「欲界」有:六欲天、四大部州、四趣(阿修羅、畜生、地獄、惡鬼)(欲天=6個,四大部州=4個,四趣=4個,欲界共14個有)。「色界」有:初禪、大梵天、二禪、三禪、四禪、五淨居天、無想天(色界7個有

   在印度很多人都要修到大梵天,不是要去理天,他們的目標都大梵天)

「無色界」有四空天(無色界共4),三界中眾生不能忘我,故皆名有(都是有)有我執、法執,受苦連連,至無我、無法、無學才叫「善超」(一直到無我、無法、無學才叫做善超諸有。我們要努力善超諸有,所有的「有」都超越,已經到達無、無生法忍、無法可學(無學),都是很高的程度),以超有而不離有,不超而超,若沉空滯寂之阿羅漢,不住持世間,傳持佛法,則不得名為善超(所以善超諸有還真的很超越。沉空滯寂就是自己好就好,不管別人死活)

「成就威儀」(能於國土成就威儀),比丘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名為律儀戒,若於行住坐臥,身口七支,時時謹守不犯,名為成就威儀,具威儀,則鬼神欽仰(欽佩仰慕),不具威儀,則世人譏嫌(凡人世間人譏笑他、嫌他),欽仰是福之因,譏嫌是罪之本(所以他的外表能夠造福眾生;若被眾生嫌棄,他造罪了,所以要下三惡道),威儀雖是外表,具則令人得福,缺則令人造罪,其關係亦大矣,比丘失威儀,皆由於散亂心,若攝心常在定,則自然不犯一切威儀。

經文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輪謂法輪,佛法圓融,無始無終,猶如車輪,展轉不窮,又能載運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故喻佛法如輪也(佛法好像輪),又輪有摧碾義,佛法能摧碾眾生煩惱殼,現真實相,故名輪也。

妙堪遺囑」,謂有大智力,能擔負佛法(可以挑著佛法到處去賣),佛所遺囑,一一能如法守持,不致散亂遺失,如般若會上,須菩提能轉教菩薩,即其事也(這個事實,須菩提能轉教菩薩,把佛的佛法教導菩薩)

嚴淨毗尼」,毗尼翻成中文叫戒律,戒之總名,佛所制訂,輕重開遮持犯,名為律,輕重等法不令有犯,戒行無虧,名曰嚴淨毗尼(就是遵守戒律)

弘範三界」,能如此者,即為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大軌範。

經文──(4頁)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佛法利益眾生,以各種方法教化,最直接有效,乃應身接引,故曰應身無量,且不但度現前眾生,而願拔濟未來一切眾生,願大力大,又不但度一切眾生,而度十方一切眾生。四大(水火風土)五蘊(色受想行識)眾緣和合而現生相,名曰眾生。現相是眾緣聚會而生,佛性本不生,不生就不滅,凡塵只要落入現相,就一定會變化消滅,所以稱為妄。妄就是不真,我們在生活之中,時常聽到鼓勵的話「要認真喔!」點醒我們不要認「假」,而凡塵事相,哪一樣是「真」(全部都是假)

   出煩惱坑曰拔,渡生死海曰濟,拔濟眾生越諸塵累,凡塵勞勞碌碌叫塵累,不管什麼身份地位,都要接受天地之煎熬,被凡塵所累,要超越塵累,須修道成道,從明理入手,非困難之事,絕對可以達到。

經文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

(底下這些是在介紹大弟子們的背景,我們拿回去看就可以)

梵語舍利,此云身,母名也,母身相好端嚴,故以身名,梵語「弗」,此云子,舍利所生之子,連母而名,舍利弗。父名優波提舍,婆羅門種(天竺四姓之一),在阿含經中,佛言,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故稱大智。

「摩訶目犍連」,摩訶,此云「大」,目犍連,此云采菽氏,母姓,名尼拘律陀,此云無節,樹名,因禱此樹而生,故名。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拘絺羅」,此云大膝,依形狀而名,即舍利弗之母舅,性好辨論,常與姊論,姊不能勝,姊孕舍利弗後,論不能勝姊,知甥有大智也。乃發憤遊學,讀十八種經,學訖還家,問姊,外甥何在,姊曰,已投佛出家,拘絺羅輕佛,遂往佛處索甥,欲與佛論議,佛令彼立宗,他說,我以一切法不受為宗,佛問曰,是見還受否,是見,指所立之宗,若云受,即違自宗,若云不受,即自破其宗,兩邊負墮,自知智不如佛,故投佛出家,佛弟子中,論議第一(拘絺羅即迦旃延)。

經文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這段回家自己看)

富樓,此云滿,那,乃男子之通稱,父名也,彌多那,此云慈,尼,乃女子之通稱,母名也,依父母而名,故曰滿慈子,佛弟子中,說法第一。

須菩提,此云空生,又云善現,生時家中庫藏皆空,故名空生,相師占之云,是善相現,故名善現,即不久庫藏復現也,佛弟子中解空第一。

優波尼沙陀,此云塵性,觀塵性空而悟道,故名也,又云近少,觀白骨微塵,近空故少。

印度之修道者,能有機會,實際作觀,現相的根源,最重要還是在色身上,眾生住相,色不迷人人自迷。印度古時有一習俗,人死之後,把身體布施給禽獸吃,所以拖到野外樹林之中,而修持者利用此一機會,親自觀察人死屍體的變化,而每個人都是一樣,這樣深入作觀,再怎樣美麗英俊的男女,都不會引起迷戀,從根本上「離相」而不是對治的想向方法「帶粉骷髏」。

「等」,餘名眾多,不能盡述,故以「等」字該之也。以上諸人,才德俱尊,為大眾之首領,法會之標幟,故稱為「上首」。

經文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

無量數量非常多。

辟支獨覺。辟支佛是沒有老師教,自己觀察凡塵的萬象。觀察萬象能夠了解到真理叫辟支無學,修成叫辟支佛。

并其初心,同來佛所跟他們的徒弟同來佛所。

屬諸比丘這一些他們是跟比丘一起來的,屬於比丘們帶領。

   前是隨佛結夏之眾,此是夏外之眾,已說結夏之眾,再講夏外之眾,故曰復有辟支,此云獨覺,亦云緣覺。若出無佛示現時,獨宿孤峰,觀物榮枯而悟「無生」,故名獨覺,以由觀物之變易因緣而悟道故,又名緣覺。如從佛聞法,悟因緣所生法者,但名緣覺,不名獨覺。

無學」,無法可學,已斷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證四果阿羅漢。

并者及也。初心即初發心,或依因緣觀,研真斷惑,或寂居觀化,求悟無生,諸「有學」人,師資道合,同來佛所,乃雲集眾,非同前之常隨眾也。「屬諸比丘」,屬者附屬。

經文休夏自恣

休夏自恣」,佛制比丘,結夏安居,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九十天,以夏日地多蟲蟻,佛慈悲故,結足禁行(不要去踩死它),免傷蟲蟻,夏事已畢(九十天已經過去了),故名解夏(已經把禁足的解開了),休夏已後,任意參求,故曰自恣(經過九十天以後,不了解的可以自己問,看是要問誰,由自己喜歡,叫自恣),即自由參訪也。

經文──(5頁)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這又不同角度了。菩薩心有疑的話,一定要問佛,佛才能夠給予解答。所以十方菩薩咨決心疑,咨=問,來問他們心裡面的一些疑問

欽奉慈嚴直接聽釋迦牟尼佛慈悲的教導

將求密義要追求秘密的真理義理,這是不記載在經典上面。秘密的都沒有話

菩薩散處十方,隨機設化,今來集會,所為有二,一決疑,二求密,菩薩雖有智慧,無明未盡故,遇事不能決定無疑,凡有所疑,當咨決於如來,夏期之中,嚴禁出入,今夏期已畢,故來集會,咨決心疑也,咨者問也。疑者,是非不能判決也。欽者敬也,奉侍也,與樂曰慈,止過曰嚴,慈嚴父道也,佛愛菩薩如子故,菩薩敬佛如父。將求密義者,心疑已決,將欲求佛開示,深入密門也,密義即心法,以自心之外,所有境界,皆可測量,惟有自心,深妙不測,故曰密義,如來知彼等,有所請求。

經文十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這個地方只有這樣。如來敷座宴安,就已經在回答他們的問題。為諸會中,宣示深奧,在經典裡面我們都沒有記載,因為那都是不講話的,都是用身教再教導他們,用沒有語言的方式來教他們,所以經典裡面就沒有記載。跟妙華蓮華經前面一段是一樣。

故敷設法座,宴然安坐,為諸菩薩宣示深奧法門,不可測量曰深,難到之處曰奧,如是深奧妙法,但標其名,而不說明如何深奧者,如來說法,有以身說,有以光明說,有以口說,如此密義,非口所能言,當知如來敷座宴安時,息滅諸緣,獨露真詮,正是圓音演唱,宣示深奧密義,若是手便眼快者,一見便知落處,惟愚癡著相者,立佇待如來開口,宣示深奧。經中無文,例如佛未說法華之前,入於無量義處三昧,先說《無量義經》,《法華經》中,亦復無文。

經文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法席就是現在還在會場、留下來的這些人得未曾有,佛已經告訴他們深奧的義理。

筵者席也,謂法席海眾。清眾者,離諸塵累之人,即身口意三業無虧,六塵不染,聞所未聞曰得未曾有,可想見如來宴安之間,非宴安而已,含有深意也,惟未具法眼者,只見宴安,而不見宴安中之密義。若謂宴安中有所言說,集結者略而不言者,則不得稱為密義矣,

經文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

   迦陵是一種鳥的名稱,這種鳥的叫聲非常好聽,好像仙音一樣,能夠徧十方界。

恆沙菩薩就是非常多的菩薩,都在這道場聚會。

迦陵,具云迦陵頻伽,此云妙聲,又稱仙音,鳥名也,此鳥音聲微妙,和雅不倫,含義無窮,故曰仙音。如來法音微妙,超過一切音聲,故以喻之。

徧十方界:佛之音聲,稱性周徧,但有緣者,皆可得聞;今欲召集諸聖,所以遍至十方世界。《寶積經》記載「目連試佛音聲,以神足力,飛過西方,恆沙國土,佛之音聲,還同近聞。至一佛國,報身甚鉅,飯缽圍邊,可當道路,目連振錫而遊其上。彼諸弟子見已,問佛:何以此蟲,竟人其頭?佛告云:此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高足弟子目犍連,神通第一,未可輕視也。佛問目連,因何至此?答曰:欲窮佛音。彼佛語云:「佛音無盡,非汝可窮,目連聞已,遂還本國」。

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恆沙者,恆河之沙,恆河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狀其來處之高,故曰天堂來。此河闊四十里,沙細如麵,每逢其數之多者,皆以其沙而比之,此喻菩薩如恆沙之多,而菩薩心聞通達,故得聞音遠集,來聚道場。道場乃自恣作法辦道之場。

經文文殊師利而為上首(這裡面文殊菩薩是最具智慧的上方,所以他為上首)

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其德微妙,曾為七佛之師。又云妙吉祥,降生之時,有十種吉祥瑞相;又稱妙首,以智德深妙,恆居眾首。在華嚴為根本智,在本經為擇法眼,深本乃過去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北方為歡喜摩尼寶積如來,未來成佛,名曰普現。蓋為影響大化,示居因門,為眾上首。

發起序

此經以阿難示墮婬室為發起之端,以阿難過去空王佛所,和釋迦牟尼佛同時發心,其深本和文殊相同,非如本經之「有學」之人,誤墮婬室,是大權示現,引發大教而已。且此經欲明仗恃博學多聞而不勤實踐定力的修持,不能抵邪咒,而被攝入婬席,正勸多聞者,策力於大定耳!

然必以阿難示墮者,有二意:一、以多聞第一,力不勝邪,可證聞不足恃,必宜從聞思修。二、以是佛堂弟,修不能代,亦見佛不足恃,必宜自己深修。此處以顯阿難深本,至下文中,仍應據迹發揮,方能激引真實凡夫、小乘,走入大乘。

大凡深位,示現淺位,必能委屈自己,盡情發揮淺位情態,如執迷謬辯,感悟涕泣,皆所以盡其情態,全是引發諸真實者之心曲,令生慶快解悟,經中富樓那嘲諷嘲笑阿難,阿難全不在意,發心引導眾生成佛。

經文──(6頁)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

這時候波斯匿王為他的父王作忌日,即他父王的忌日。營齋就是辦素食給僧人吃。請佛也一樣來讓他請客。

解夏之後,波斯匿此云(此云=中文所說)月光,波斯匿王與佛同時降生,其父王見諸光明,不知是佛生祥瑞,謂是太子福力所致,故命名月光,亦名勝軍,以其軍旅最勝,諸國不能敵。過去龍光佛世,位登四地(焰慧地)與釋迦同為地上菩薩,釋迦當時居第八地(不動地、不退轉地),匿王大權示現,內秘菩薩行,外現國王身,以助揚法化。

諱日即親喪之日,俗謂忌辰;此日隱諱不言,言之痛心故!王欲報親恩,設齋供佛,以資冥福。

宮掖」,內宮之左右掖庭,正殿(正殿是辦國事,所以沒有在辦營齋)施政重地,營齋非所宜也

經文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

波斯匿王自己迎接如來,且還自己本身來迎請這些所有的大菩薩。

自迎如來」:示崇敬之極,親自迎接如來。「廣設診饈」:珍饈是貴重食品,饈熟食也;無上妙味,具足色香美味,諸般俱備。「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延即迎請,觀文中匿王請佛,具有六種敬意:其處則內(宮掖)其迎則親;其設則廣;其饈則珍;其味則妙;其伴(諸大菩薩)則同;可謂敬之至。

經文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

   在王舍城之中還有長者居士,同時請僧人吃飯,等候佛來回應。

室羅筏城之中,復有長者居士,同受佛化,故亦同時飯僧,以自恣作福。

長者」不獨年高,應具十德: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居士乃居家守道之士,身處塵勞,心恆清淨。

」,候也,待也。佇佛來應,等待佛來應供;如佛受王請,不能親自來,應派菩薩聖眾,前來應供

經文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佛就命令文殊,分領菩薩以及阿羅漢來應這些長者設齋請修道人。

此明佛僧分赴,以應齋主。佛敕命文殊分派者,以文殊為眾中上首,諸菩薩、羅漢皆能信從故。

經文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

   就只有阿難之前已經有受別人邀請了,還沒有回來,來不及由文殊菩薩帶到長者家裡吃飯。

別請者,別受施主請,非普請,亦非次第請,大乘戒律,禁受別請,及別請僧,毗尼律中,別請與別請僧,有戒有開,開者,病時,行時,作衣時,施衣時無犯,餘皆不得受別請,及別請僧,但令僧次通請一人,餘別請無犯,今值休夏已後,時當施衣,故阿難得受別請也,遑者暇也,因歸途遙遠,故不及僧眾之次序,而受齋主之請。

經文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

   佛的戒律裡面,出門要有三個人:一個上座、一個阿闍黎和自己,這樣才沒有犯戒若是自己一人出門,就算犯佛規。

上座有四種:一、生年上座,年齡長(他的年紀很大);二、戒臘上座,受戒久(就是受戒很久);三、福德上座,福慧尊(福德很尊勝);四、法性上座,無為證(已經證到佛性本體)。阿闍黎,此云軌範師,堪為人師範,共有五種:

一剃度,授沙彌十戒法者。二教授,受具足戒時之乞戒師。三羯磨,受比丘戒時,當壇白四羯磨者。四授經,教授一切經典者。五依止,即參學處之主人。律制一僧遠出,侶須二人:上座、阿闍黎同行,所以嚴行止,防過失也。

阿難受別請,不同遠出,故無伴侶,途中獨規。

經文──(7頁)

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其日無供已經供養佛了、供養菩薩了,已經沒有再供養一般的僧人,修道人就沒特別再設供,所以其日無供。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拿著缽。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沒人再供養僧了,所以阿難托缽就比較困難。

匿王請佛,長者居士同時飯僧,故阿難是日無供,不得已自己行乞,執持應器,此云應量器,應自食量大小而成其器,乃受食之具,體、色、量三,皆應法故(不能吃多而拿的器太小;不能吃少而拿的器太大。要剛好);體則鐵、瓦二種;色則用竹煙、杏仁,烘如鳩鴿之色(用竹子來煙燻,煙燻成沒人要的黑色,這樣就不會惹起人家想偷),炎夏盛食不餿(炎熱的夏天裝東西不會變成餿水);量則應己食量多少而為,極大不過三升,至少亦容升半。

於所遊城:即平日所遊室羅筏城(即王舍城)次第循乞:次第者,挨戶順序,不越貧富。循乞者,依順大乘法律,平等次第而乞。小乘乞食,向揀五家:一官,二唱,三屠,四沽,五婬舍。今次第循乞(學大乘),阿難心中初求,最後檀越(檀=布施,越=越過貧窮)以為齋主檀即是布施,謂布施可以獲福,能越過貧窮苦海。最後,以王及長者居士,修供在先,為先前檀越;阿難心中,初求有發心施我者,乃最後檀越,以為我之齋主。反顯王及長者居士,為佛菩薩阿羅漢齋主(這都比較高的程度)

經文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

旃陀羅=屠殺業。阿難是要平等行大乘法。

但我所求之施主,不論梵志之淨姓,旃陀之穢姓(不管他們的身份地位)剎利,此云王種,亦云田主(很多田地很有錢),尊姓也。旃陀羅,此云殺者,屠割為業,卑穢之家也。

方行等慈」,方者法也,因要傚法佛菩薩,以平等之慈心,行平等之乞食,不揀擇卑微下賤之家而不乞。

平等乞食有五義:一、由內證平等理,外不見有貧富相;二、心離貪慢,慈無偏利;三、表威德,不懼惡象,沽酒、婬女家;四、息凡夫猜疑;五、破二乘分別。是以阿難要學平等之慈,不擇微賤(不選擇乞食的對象)

經文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發意即發心,發大乘心、行平等乞,既不擇微賤,令微賤者亦可施食求福,故能圓滿成就,一切淨穢眾生無量功德。

經文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

   由阿難於淨名(維摩詰)會上,早已知道,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和大迦葉。訶就是訶責,罵的意思,因須菩提捨貧乞富,意是,恐其福盡,與續善根。大迦葉捨富乞貧,意是,憐其久苦(貧窮生活苦),令植樂因。二人意雖善而心不平,故為淨名居土所訶。文中說如來世尊訶者,淨名為金粟如來後身,則知淨名之訶,即世尊之訶(釋迦牟尼佛之訶是一樣的)。又釋迦世尊,不以淨名之訶為非,足知亦訶也(就是罵他們心不平)

經文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偏富,令人生謗,謂有愛富之心,貪口腹之慾。偏貧(向貧窮的乞食),令人致疑,謂有企圖。欽仰如來,開闡無遮,欽者,敬也。仰者,慕也,敬慕如來,開發闡明,無遮限,平等行乞,可以度諸懷疑誹謗。

經文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經者,過也,經過。彼,指室羅筏城。隍者,城外濠塹,無水為隍。郭門,即護城之門。徐步者,行履端莊(走的好像衛兵在交接),緩急得宜,猶如清風徐來,嚴整威儀,端嚴整飭其威儀,肅穆敬恭其齋法,以期感化於人,如此有生善滅惡之功,非阿難故作異態,邀人恭敬(他們本來的戒律就是要這樣子)

經文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

爾時即入城乞食時,因阿難欲學菩薩,平等之心乞食;次,即次第循乞,經歷婬室,即淫女之房間。幻術者:虛幻咒術,變化物像迷惑於人,令人失性,被其咒力所攝,不覺隨從。

經文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

摩登伽,依《戒因緣經》,翻譯為小家種,亦云下賤種,是其母名(他母親的名字)。女名缽吉蹄(女兒的名字叫缽吉蹄),此云本性(中文叫本性),謂雖墮婬女,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依母彰名也(按照他母親的名字說出來)

娑毗迦羅,此云黃髮,亦云金頭,以髮黃如金故,苦行外道名。咒稱先梵天者,過去先梵天所授,金頭外道,傳與摩登伽(傳給摩登伽的母親),其女因見阿難,具佛二十種相好,色白如銀(非常好看),心生愛染,因過去五百世,與阿難為夫婦,愛習未忘(愛入心),一見則喜,故白其母(告訴他母親),願得為夫(希望阿難作我丈夫)。母告以阿難已出家,捨離愛欲,莫作是念(不要有這種念頭),女求其母,當滿所願(母親被摩登伽纏的不得已),母不得已,乃咒巾覆食(用咒的巾覆蓋在食物的上面),矚女送與阿難(叫摩登伽拿去給阿難),而阿難心意恍惚,被其邪咒所攝,便至其家,身入婬席,即摩登伽女之寢席。

經文婬躬撫摩,將毀戒體(我們凡人大概最喜歡這樣)

躬就是身,摩登伽女,婬心熾盛(摩登伽愛的心已經很高),欲燄飛揚,將己身迫近阿難,撫之,摩之,阿難則如癡似醉,心雖明了,力不自由。

將毀戒體」:戒體即受戒時,登壇白羯磨竟,所得妙善無漏色法,即是無作戒體。羯磨師第一番白已云:「此是第一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由心業力,悉皆震動。」次云:「此是第二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於虛空中,如雲如蓋,覆汝頂上。」三云:「此是第三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從汝頂門,流入身心,充滿正報。」是為戒體。

將毀戒體」,乃摩登伽女將欲毀阿難之戒體,以遂其欲(就是喜歡跟他作愛)。阿難已證初果,有道共戒力,身雖近,而心不動,乃將毀而未毀,猶得保全戒體。然當此勢迫情危,遂默禱世尊大慈,寧不救我!世尊他心悉知,故有下文(所以他有接受戒體以後,心裡面禱告:釋迦牟尼佛趕快來救我,釋迦牟尼佛才能夠收到,不然我們眾生大家也都在受苦,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都沒有收到我們訴苦的心聲,因為我們沒有受白羯磨、沒有受戒)

經文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

彼指阿難,佛心真知,無所不知,知阿難為婬術所加。婬術,指邪咒為導婬之術。既被咒力所加,無力敵苦,故望佛垂救。佛常儀齋畢,皆為說法(一般佛受人家齋請的時候,吃完飯都會對人家講經說法),今日速歸(今天趕著要回去),必有因緣,故王臣等,故王及大臣,長者居士。

經文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就是要聽到這些很重要的佛法。所以我們把法要寫在一張講義上面,各位身上都有一張,這就是楞嚴經的法要)

俱來隨佛,願聞大法心要之義」,這一段有微細之理「在」,我們加以了解,如來應供王宮,云何知耶(如來在王宮怎麼會知道)?因阿難有護戒之善念,自然感動佛心,如來於人皆不知處而獨知也(為什麼大家都不知道,而如來知道呢)。如來妙智,雖周遍法界,但無感而不能應。何以故,若無感而應者,則如來之智慧,如同凡夫之妄想,無故而生知覺(不會無故而生知覺)。又,如來無感而能應者,十方一切眾,受苦無量,皆應往救。若往救者,世間苦事何不息耶?若知而不救,則非佛心。好像世間四大(水火風土)之性,周遍法界,無處不有,若無因緣接觸,畢竟不能發,佛性亦復如是。

   佛雖有普度之心,非有感而不能應。所以修道,自己發心非常重要,日常生活,時時刻刻迴光返照,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守住中道,中道就是佛性本體),就是跟如來佛心相應,如來會來度化引導。

「但」一切眾生日常生活,卻是「希望」被美色淫躬撫摩,時刻以身體的感官刺激享受為追求的目標,住在形相上,與佛心不能相應,「想」成佛,不是夢幻嗎?

經文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於時」,即佛歸眾隨,阿難戒體將毀未毀之時。頂即肉髻頂相,表如來藏性,本覺理體;光明表始覺智用;光具百寶,表慈悲德用,有求必應,可以攝受群品;光具無畏,表威勢力用,無惡不摧,可以折服眾邪;從頂放光,表從體起用:依本覺理體,起始覺智用。光中出生千葉寶蓮,表因行,躡解起行,謂依始覺智,而修大乘行

經文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

   上乃放光生蓮,此則化佛說咒。無為心佛,無上心法是。佛居佛頂,乃尊中之尊,所說神咒,即密中之密。佛頂,表諸佛極果;蓮華,表如來密因;今華從頂出,顯因心不離果覺;佛在華中,顯果覺不離因心。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能成究竟覺佛。跏趺坐,乃疊足而坐。

本經共有五次放光,此第一次從頂,表依理起智;第二次從面門,表諸智將開;第三次從卍字,表因心顯見;第四次從諸佛頂,表一多無礙;第五次從五體,表耳根圓通,總攝諸根。

經文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

敕者敕令,人王法王,俱可稱敕。咒雖佛說,必假僧傳。必敕文殊者,以阿難為邪術所魘,非大智莫能醒;摩登伽為癡愛所縛,非大智莫能解脫。以文殊智慧,化性女痴愛,各能提拔阿難出於淫室,獎勸性女歸來佛所。

經文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提對阿難,似醉初醒,精神未復,故須提攜;獎對登伽,如癡不悟,未肯放歸,故須獎勸。登伽見佛,承佛開導,頓證三果,亦機熟藉緣成益。
講此段經文換成領悟的契機:阿難就是自己,邪咒婬室即現前之美聲美色,見色即墮婬室,聞聲即遭邪咒,偶然迴光返照,即佛齋畢旋歸,放光化佛,求出離聲色之方法,即化佛說咒,起出離之心,即佛敕文殊,了聲色無所有,即歸來佛所。

經文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從此至流通分之前,皆屬正宗分,乃一經真正宗要之義,即正說楞嚴性定宗旨)

阿難自恨,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偶遭幻術,不能自救,阿難與佛,同時發心,佛重實行。阿難喜多聞,佛已證果,阿難猶未了道,故自恨也。頂禮者:謝垂救之恩;悲泣者,傷循乞之失。悔恨無始來,一味偏向多聞,不勤定力,未曾從聞、思、修,故未全道力,不敵邪咒(道力即定力)。此一「恨」字,正是阿難,返迷歸悟,改過自新之心(阿難的心已經改過)

經文慇懃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誠懇請求。十方如來成就之方法。梵語菩提,此云覺道(中文叫覺道),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成三菩提之道:一、真性菩提(以理為道)。

二、實智菩提(以智慧為道)。

三、方便菩提(以應機施教為道)(應機渡化眾生)

真性菩提者,即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為自心本覺之佛性,又即一真平等之性,眾生仙佛一樣(生佛不二)(生=眾生,佛=佛的果位,不二=都一樣),眾生迷此,諸佛證此(差別在這裡),證極此理,法身顯現(即法身德)。

實智菩提者真實之智,窮徹一心本源,稱真如理,所證之根本智,成自受用報身,此智照理,理無不徹又名理智,亦名實智;以真實智,照本覺理(即般若德)。

方便菩提者:權巧方便,自覺已圓,然後覺他,從根本智,起後得智,現他受用報身,為大機說法(大根基的說法),又應各種機,現應化身,成就度生,各種事業;又名事智,亦名權智;種種示現,自在無礙(即解脫德)。

佛證三德,具三身、成就三菩提。

   阿難既恨小乘無力敵魔,思修最上一乘之法,此即發回小向大之心,故有此請(這就是本經的開頭由來)

妙奢摩他、三摩、禪那者:阿難不知,十方如來,因地所修之定名,乃舉常途三種定之別名,加一妙字以揀之。

妙字須貫下三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

揀此定,非作意修習之定(不是凡塵用識心在修的定),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獨制識心之定,乃圓含萬有之定,故以妙稱之。

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別名;首楞嚴為定之總名。然更當知,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共名,他經亦有故;首楞嚴為定之不共名,獨局此經故(只有這部經才有首楞嚴大定,剩下的沒有)

阿難既加一妙字以揀之,是克定請佛指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佛知阿難問意,已回小向大,發菩提心,故摩頂安慰,示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此首楞嚴王即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不共之定,此定圓含奢摩他等三種別名,成一佛定總名。此一門超出,即一乘了義修證之法門,方能超出權小,而趣妙莊嚴路

佛既示總名之後,仍復按定信解修證次序,逐答三名,於正說全經文中,三段各有標出,界線分明。

   初,佛破妄識無處之後,阿難即求世尊,開示我等,奢摩他路。當知此下,更破妄識非心,妄識無體,乃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礙;以識心乃楞嚴大定之障礙,識心不去,大定不成,故此三名,不可用止觀釋之。以止觀不能捨離識心,識心有生有滅,如以生滅心為因,決定不能發明不生滅性,故佛指示根中不動搖,不生滅之見性。要阿難開解照了此常住妙明,不動周圓之定體,即著摩他。佛要阿難,生信發解,圓悟如來藏性,為首楞嚴定體,微密觀照,性具即定之慧,即經名中如來密因是也。

   前段說性不說修,故獨屬奢摩他,開解照了,如來藏性,本具之定體。接著說妙三摩,是實際進入修持階段,經文,佛云:「阿難,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一、決定以因同果,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此捨識也明矣)。(所以後學一直在闡釋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都是從這裡出來的)

二、決定從根解結教以悟後起修,須於六根,選擇一根下手,但從一門深入。自可入一無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脫。然後文珠特選耳根,從聞、思、修,為妙三摩。從根修證,乃性具即慧之定。佛要阿難,多聞之人,仍向耳門,就路還家。即經名之中,修證了義是也

  再接著說妙禪那,因阿難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再請禪那修位,佛為說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迷、悟、凡、聖之分,因眾生一念妄動,從真起妄,故有十二類生;返妄歸真,則成五十五位;由前三摩,證圓通體,安住圓定,稱體起用,萬行繁興。住持本定,歷位增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即為妙禪那。

經名之中,諸菩薩萬行是也。此是自他兩利,上求下化之行。合此三定別名,成一首楞嚴總號,即阿難所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

經文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

最初方便,即奢摩他,悟理為「最初方便」,修行為「初方便」,修行即三摩,禪那為「方便」(所以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三個),以禪那中,以得圓證,定慧均等,中中入流之行,為入薩婆若海之方便(薩婆若=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

        佛教以方便為門,今奢摩他最初方便,是悟門三摩初方便是修門,悟修超出生死之門。禪那方便,是證門。經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證入涅槃之門。於時,即阿難請求佛定之時,成佛之法,三乘共仰,故云後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

      因為大家都不願意,所以後學只想留十分鐘就好,好啦,現在還有二十分鐘,因為大家看我這樣念,會想我回家看就好。其實你拿回去看不見得會了解裡面意思。所以後學才會把它念出來。這一段是一個起頭而已,後面很多都是要我們去用心的,而這是一個開始怎麼樣來、一個起頭而已,不要覺得它很深,它很白話,很淺不深,會說很深就是我們都不曾接近。

剩下約20分,提問問題

   】:這淫念的部分,年輕輩的身理跟心理部分,包括後學的孩子,連現在的電腦都不能看,因為活佛老師說過這八大意識,以後可能拔不掉了,請問劉講師有關這一部分有沒有比較好的建議給年輕一輩的,但講經說法他又聽不進去怎麼辦?

劉講師答】:剛才後學還沒有上台講課的時候,負責點傳師有跟後學講說:我們上個禮拜有講說,求道以後再去皈依的事情,交代說那個不用回來懺悔,就回來向  老母叩頭,多叩頭就好啦!因為我們在不知情的情形下那個皈依,那個本身罪過不大啦!我們自己知道錯了多向  老母叩頭就可以了。

附記:有關皈依問題劉講師再次詳細解說

我們活佛老師有明確的指示,老師說:一般的道親他能夠回來表示他回心轉意了,受到挫折,受到人事磨擦都會有不對的行為,那個都可以原諒的,那點傳師比較眾人仰望啦!所以那個比較慎重,所以那個點傳師要燒表文說他要歸隊了,要來繼續跟大家一起來辦道,那個比較慎重倒是比較需要。

   那剛才他問的問題因為他也問得很複雜啦!後學也不知道要從哪一個回答起?哈哈~還是要從根源就是那個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那個觀身不淨我們上個禮拜,有講他們印度的修持者,他們有那個屍體林可以去觀察那個人死掉了以後,一天是什麼情形?一個禮拜是什麼情形?然後一個月又是什麼情形?能夠觀察他們的變化,就知道說我們人觀身不淨啦!三十六物合成的身體,我們是愛三十六物的哪一個?分開以後沒一個是可以愛的都很髒。

   所以從那個根源著手,後學都很推廣謝謝您那一首歌,那個老師有講:深信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我們不只有千生萬世啦!那個都沒辦法算,那個生生死死已經太多的多,我們都在那個因果裡面翻滾。

   所以我們都講四祖對法融說:一切因果皆如夢幻,就好像我們作夢,都是夢幻不真。所以我們在造因的時候自己要掌握,那個因自己要了解起心動念都要知道,感悟生命因果牽繫都是我們心念的累積,對不對?我們起心動念太多,因為起心動念都不合真理,所以累積太多就變成我們六道輪迴,就已經太密就是很繁密,都一直在六道輪迴已經太久了

   所以我們稍微清醒一下,能夠清醒我們回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是回到佛性本體嘛!回到本體後我們瞭解說我們經過多少的元會?經過非常多的六道輪迴都已經太密集了,可是我們一個也不記得,沒有一個是記得都全部忘光光了。那我們了解不是忘光光就沒有還是有,所以我們要迴光返照看看我們那個念頭,是從哪裡來的?起心動念的時候一定有它的內容,然後我們看看那個內容是想什麼?是從哪裡來?去找它的因。那我們找到因的時候我們會很高興。為什麼?既然知道因自然就知道解決的方法,怎麼樣來解決就會知道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外在的約束力都不是很夠啦!說什麼基督教不能離婚後來也離婚了,不是這樣說嘛!他對基督教不能離婚相不相信?那他就不遵行了對不對?所以我們要了解是內心重要,那個外在的幻境變化無常,都一直在變。我們假如說都一直看重外面的形象,那我們內心就沒有一個定。篤定,我們內心那個定力都沒有,都會隨著外在的環境變化而變化,一直變、一直變,變到我們自己都討厭自己,各位會不會討厭自己啊?不會啊!真的喔!那就真的很好,可以貫徹自己的意念,貫徹我們中國文化的傳承,這樣的話很篤定啦!

   那個外相都變化無常,那我們要了解這種男女之間的事,跟那個年歲大年歲小沒有關係,你不學了到老了你那個淫心還很強,你年輕的時候有正確的真理觀念,那個淫慾的心不強,那個不關年歲啦!它關係到我們的認知,我們對佛性的認知,對真理的認識,假如說都認識了那就不會,你假如說有體會原來造化之中我們是一體,那一體有沒有自己跟自己做愛?有沒有?沒有啦!所以不會很響往,後學就講到達那種程度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男女之間結婚了你做愛就像吃飯,不是每天要吃飯嘛!有沒有?有沒有很奇怪?是不是很正常?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就很正常狀態之下,不要奇奇怪怪就好了。夫妻都是要互相扶持、互相關懷,那個才是很重要。要從心裡面建立,建立對對方的關照、去愛護那個不是口頭說一說就好的啦!要從內心去做,當我們有實際做了最起碼很踏實,在人道上面不會很虧欠,所以修天道由人道做起,人道圓滿了天道就可以到達,現在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內心重要,自己發心,勉勵自己一定要成佛,那現在勉勵自己要明心見性,這個不是空口說白話喔!

明心我們明的心,要明了妄心、明了真心。

見性:見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這樣明心見性,心明因果就不迷昧,見性成佛就無餘,會背了嗎?不會啊!又忘了喔!聽太多變怪老子(台語)怪老子道理聽太多不會用(台語),那我們也是一樣道理聽太多,哇!不會做(台語)。  

   所以還是要了解根塵相對,我們說一根一塵,眼睛然後形象這樣叫一根一塵,然後相對會產生念頭對不對?那個念頭是心意識,我們在凡塵用就是用這個,這個會隨著外境的變化然後我們看了以後,我們的心就跟著變化,所以就叫做生滅心。生滅心一直在變化我們日常用,不是說生滅心不用,一樣要用,只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因為生滅心也是佛性生發出來,佛性的功能作用,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是要追求佛性本體,這樣了解嗎?我們追求本體不把功能作用當成本體,因為妄心它一直變化,一直變化,所以妄心無體。後學不是講嘛假如那個茶杯是古董,那古董就很值錢那個要幾十萬,我們就很喜歡是不是心?那把它打破了愛不愛?(不愛),那個愛的心跑去哪裡?不見了,再怎找都找不回來,對不對?所以那個較妄心,妄心無體。沒有體,它隨著外境變化就變化了。

   所以你看男女之間戀愛,愛到你死我活,結婚後來環境把他們分開成兩個地方,個人賺個人的錢,結果有第三者啦!又有外遇,那個當初愛的心,那個也是愛真的啊!所以那個就把妄心建築在識心上面,不是真的真心。真的真心不會變因為它不會變,它沒有形象,也不會生滅,都如如不動。那我們要知道如如不動的才值得我們追求,一直在變動的那個放掉它就好了。會放了沒?不會放下就煩惱喔!如果會放下就很逍遙自在,所以要活潑玲瓏。我們要很活潑功能作用就功能作用,一次就好,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去想它了,那本體要守住,本體不會變化常住不遷,你不用它祂也跟著你,你跟它用祂很高興,所以就要把祂請出來做主人,讓祂來發號司令,指揮我們的言行動作。

    如果佛性指揮我們的言行動作那都是合理啦!合理就無業,無業就不用受果報,不接受果報就沒有苦啦!都解脫了。那假如說我們都很注重現象,住相,住相就煩惱啊!你看煩惱有喜歡討厭就有取捨,所造行為業力就形成然後就要受苦,這樣了解嗎?所以都鼓勵我們問啦!那個北部前賢一個問還沒完,一個又趕著要問,那個先解決完再講你的,他說不是我的問題是參雜在裡面,問的很努力,又是問得很深入不是粗淺的,都問得很深入裡面表示他有用心,很用心在研究這個真理,要把真理融入我們的佛性。這個是最重要啦!這樣有回答你的問題了沒有?你問得我都不知道你在問什麼?

 

活佛恩師慈悲訓:

◎希望徒兒們能夠保重身體,也保持自己心靈上的安寧,保持自己心靈上的清靜。色情書刊真的不要看,色情網路不要接觸,老師一在講就是很多人看,你們時常看那些東西會傷害你們的心性,對你們修道是很大的阻力,灰汙染你們的心性,聽懂嗎?

講師解說涅槃經】課程精華摘錄:

亦有眾生,或因貪欲…受,不墮地獄

   有眾生因為貪瞋癡,這一種業很重一定要在地獄受報,那這個人知道了以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全部修,那現在這一世輕受不用墮入地獄。

   外道被無明所覆蓋,遠離善友。這個善友很有關係,年輕一代的,尤其在唸書到初中、高中,最怕去交到惡友,他很乖巧的孩子,你只要交到壞的朋友,他一生都完蛋了,他整個人生都走入黑暗,所以那個階段長輩最要注意,絕對不能讓他交到壞朋友,壞朋友在旁邊起心動念都是壞的念頭,壞的念頭我們聽久多多少少會付諸於行動,只要你有一個起頭就會變得習慣,這樣就沒救了,所以我們在孩子年輕的階段,一定要關心,要用愛心來引導他走正確的道路,所以要結交善友,假如能夠接近我們道場所舉辦的讀經班,那更理想,大家都是一心向善,這個算是善友。所以被無明所覆蓋就遠離善友,那遠離善友,無明就一直呈現。

   所以我們就是要親近善知識。親近能夠引導我們走正確道路的人,不要跟講話都負面的人在一起。

   我們要知道我們眾生就是從婬欲而正生命,我們都是從婬欲而來,所以要看清認識這個婬欲,就是要清楚的知道為什麼這一種會讓我們在凡塵受苦、在凡塵現相,就是因為有這個婬欲災毒,反而抱持五欲(就是身體方面的感官刺激),所以五欲霜毒(就是毒害,害我們的)。

   我們要了解,我們人是做主宰,尤其現在整個社會智慧型手機很流行,是很方便,可是一定要用對不要用錯因為現在沒有鎖碼,你要看什麼都有,所以能夠引起你日夜不停的看,是什麼?不正確喔!為什麼?色情多,色情現在沒有鎖碼,只要你喜歡看就有,你按了它就出來,因為我們人是從色情而來,我們生是父母親作愛把我們生下來,所以那個不管男生女生看到都喜歡看,不好!所以手機是好,可以幫助我們,可是我們要有智慧來應用,要用對,不要用錯了!

   後學都講,你修十年的戒律修的很清,你看五分鐘的色情片,你看五分鐘就好,你十年的功夫都破掉你就白白浪費修了十年,你看五分鐘而已喔,「不用了啦,我不用再修那個修的那麼苦,我就要跟著社會流行」,就這樣跟著洪水滾滾而流,流到下游去,就六道輪迴,受苦都不知道

   】:後學想請問一下就是說三尸神是什麼?還有件事就是上課的時候,是不是不要一直念那個課本,可不可以教一些能夠動腦筋的道理,要不然的話後學一直想睡覺。

劉講師答】:那你就盡量享受,那個一打瞌睡了也不會做夢,打瞌睡也不會胡思亂想那個最接近佛性。當然啦有一些,前面有一些是交代,交代它有一些過程,所以我們把那一些內容講出來,沒有念小的字不知道它的內容,我們唸過以後我們講到真理部份我們都會慢慢說,像上個禮拜我們一樣是慢慢說啊!慢慢說要各位了解,以了解為最重要啦!那你問前面的問題是什麼?(三尸神)。

   再問】:就是我們身上有三尸神報告我們做的善事和壞事,那三尸神是什麼?我們分不清楚。

劉講師答】:我們不是有佛性,有秉性,有習性對不對?它那個是居中的,有身體以後才有,我們有身體以後才有那個三尸神,那個是在管理我們身體的作為,在管轄我們身體的作為。它是比較報憂不報喜,好的它都不報,它都報壞的。

   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倒不用太在意那個三尸神,也不用在意那個我們過世了那個叫什麼?(過身)過世了以後八識還沒有離開身體,那個叫什麼?(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們要了解它是最慢離開身體,最早投胎,投胎它最先來,過世以後它最慢走的。 所以我們在那個階段之中,我們在凡塵有修那一個阿賴耶識的作用就很大,阿賴耶識可以支撐到49天。

   那假如說凡人都不行善那過沒多久就沒有了(沒有路可以走),所以就看它過沒多久整個身體硬邦邦有沒有?那是阿賴耶識已經離開了。超過兩分鐘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9930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