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海古佛慈訓:心香
2016/12/20 06:41:54瀏覽2740|回應0|推薦0

南海古佛慈訓:心香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恭錄訓文引用自網址:

http://blog.yam.com/leide/article/27759785 )

以眾名香   妙法供養

以戒定慧   解脫知見

◎大家在行禮之時心中想什麼?想的是如何整齊劃一,還是心中想的是仙佛,或是心中想其它事情?行禮不是個形式化,能做到盡善盡美皆在於你心中有佛,有那份恭敬心才能做到更好。

◎為何強調心中要有佛呢?我們修行辦道每個人的環境皆不同,而人的環境可以左右一個人,如水處方則方、處圓則圓,以致心念想法不同,再來影響外貌行為。然而修辦道是一輩子的行為,是一條遙遙遠遠的路,到了最後一口氣仍然在修道。

無人預知你的未來之路會如何?將來環境會如何轉變?但無論你走到哪裡都要知道每個地方都是道場」,必須平等心看待隨遇而安,發出無上慈悲心燃燒心香,以真誠感應三界十方諸佛菩薩,渡化眾生。

修道不是修給別人看,禮拜仙佛也不是個形式化,你心中否有道存在,否有默念諸天神聖?當你到一個沒有道場之處如何堅守道心、道志?在一個沒有佛堂之地,你還記得膜拜明明上帝嗎?

古時候修辦南奔北跑什麼樣的環境都有,甚至一塊拜墊就能禮拜仙佛,而你可以相像得到嗎?因為處處皆有老母、處處皆是道場,那是二六時中拳拳服膺弗敢失之。不斷供養自性佛,攝守心念修治菩提,安處道場以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想想為何有很多人會埋怨自己沒有一個好的修行環境?因為常常把心往外放,即使身處在佛堂之內修行學習,但眼觀不入心,心中亦沒有佛堂,漸漸佛堂不再清潔了。為何呢?因為你心中不再重視了。

仙佛在哪裡?道場在哪裡?就在你心中。心中沒有佛、沒有道場,顯現於外的道場其氣氛會是如何?其環境又會是如何?你的風範展現會是如何?若要要求環境好事事順心意才能修道,那算是在修嗎?比起古時候的修行辦道,我們現在的修行環境如此好,應該可以放心的修道,應該可以修得更深入。

為何今日還要再學習還要再雕琢?若要環境好,今日給你一個很好的環境修行辦道,但你把時間與精力用在繁雜瑣碎上。不懂得克服困難,精進開發道場,豈不是浪費了上天所賜的福份?

◎所以修行辦道不要挑時間和地方,只要你心安定每個地方皆可安處,不用外求。只要你對眾生的供養就像對仙佛供養般的真誠,那麼每位眾生皆是佛、皆是平等。何況你不斷精進自己,提升道義的層次,用自己的心力、財力、精力來流通真理道路,讓眾生依此來循序漸進這就是「法供養」。

◎一切供養中行法供養最為第一,世尊亦云:「信解受持,則為第一稀有」。有錢固然可以做功德消冤解孽,但有錢可以買智慧嗎?再多也買不到吧!

性理心法為智慧之道學,當你不斷修持自己心性內持涵養,便產生智慧分辨是非善惡,自然不會受到危險與傷害,那麼這份大智慧就是一個很大的福報。尤其爾等為眾生引迷入悟,你自身是否有足夠的智慧成己成人?何況你本身就代表了道,必須時時整理自身不失威儀。

◎那怎樣做到整理自身呢?整理自身除了你的外觀還有你的言行,當人與你交談時如若你的言行談吐話中,每句話皆含括修道尊貴,使其感受到修道可貴,他可以從你身上看到道心、道氣,自然感召入道修道,那麼你這身教就是在無形中,對眾生默默宣講道義。

◎為何有些人會讓人喜歡親近聽他講話,是他身上散發出一股什麼樣香氣嗎?他所散發出來的香氣不是人工化學,而是真正的內德馨香,所以你才會喜歡親近他。

◎當一個人不斷修持自己,自然會散發出這一份內德馨香,眾生會因心香而來,福氣會因香香而至,何況咱們心中若有佛,心裡頭就有一股最真、最善、最美的心香。

一辮心香勝過世間一切,隨遇而安,安處任何道場。

佛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發心是道場,能辦事故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佈施是道場,無望報故

      持戒是道場,無愿具故

   (不斷的保守戒律,就能達到所立下的愿)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

     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所有法門,世間萬物一切方法)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以真誠、清淨、正覺、平等、慈悲等性香,來供養一切諸佛眾生。

◎大家經過種種學習訓練,最重要的是實踐出來,「依法而行,上順聖心,名法供養」。時刻不離道,用你最真誠的心時時刻刻供養你的自性佛,將道帶在身邊,不受外界干擾影響。

◎為何比丘或比丘尼隨時隨地手持念珠呢?因為時刻念佛以收心提醒自己的正念,才能吸收有意義的道義法雨滋潤心田,心花開放心香自然都是芳香的道義,如此不僅以法自利,更是以法施惠他人。雖然白陽時期修辦法門沒有敲打唸唱,但隨時隨地將天恩師德與慈悲掛在心頭,時時感恩,以戒慎心性這也是在供養自性佛

◎你拿一根檀香木聞聞看,聞出了什麼?很簡單就是檀香味道,但是它可以發揮出什麼樣的作用可以安定人心,然後也可以消除一切不好的濁氣。

那為何世人會拿檀香禮拜仙佛呢?因為檀香代表一個善的東西,所以拿著這個香來禮拜仙佛,代表對仙佛恭敬之心。

那你以什麼來禮拜、供養佛呢?將以對道的堅定以及正心、直心,來禮拜恭敬仙佛。這就是一辮心香之意。

◎大家既有心把道傳佈天下,把福音傳播給眾生,渡人還須先自渡,時時刻刻每個心念都得清淨自然。「自修其行、自戒自渡」,何患志業不能成?

◎修行辦道就好像出門在外,隨時隨地都有危險與考驗,是以在未來任何環境下時時燒心香,穩定心性,莫被左道旁門所引誘,莫被千魔萬考給打敗,否則再多的戒律或約束,那顆蠢蠢欲動之心也會衝破這層保護膜,到時候難以保證你修道不會變。

自古以來多少修道人那怕是只剩下一口氣在,因為怨嘆而變志退道即使午時成道巳時墜之憂患也,是以知天命還須知己」,「修道修行更須修心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以平常心修道,就是將道帶入生活當中

◎且望大家能散發出你本有的佛性芳香,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清香撲鼻。梅花愈經寒冷洗禮,愈顯得香氣迎人燦爛芳香,何患自己不能到處受人歡迎?何患自己不能宣揚大道?開荒道場,「平日要以感謝天恩師德、慈悲」時時掛在口邊,且時時以中名香、妙法供養,以身示道。

濟公活佛慈訓:心香衷語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夏季臨   新枝滴翠

竹林鳥鳴催  

跳躍著   重枝密葉

猶似無憂飛

徒兒呀    雲海飛馳

見景觸動吾心扉   

送心香   衷語依然 

徒能力奮作為

師與徒   相隨創下偉業

蒼生放光輝

 

活佛恩師慈訓摘錄:不退轉的信心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徒兒啊!不要只知道救人、渡人,不要忘記你自己也是人,也需要救渡的對象。裡面的那個「真人」你更要明白祂,自性自渡佛不能渡

心的力量最大,心想做的話自然可成,否則無法達成。有了不退轉的信心,保證你成仙作佛作菩薩,如果對自己沒信心,懷疑是否能成仙 作佛,你一輩子就無法成仙作佛,因為你懷疑自己沒信心。任何事皆由信心而來,有信就能有成。

你給自己信心力量,上天也會賜給你信心力量。只要你們有心,只要你們願意,為師也願意牽著你,只怕你們不願意將為師的話牢記,明白嗎?

道不是不好修,而是你的心不好控制住;控制好你自己的心,讓自己能夠隨時隨地平心靜氣,那麼,無論何時、何地,世界都能夠太平。

修道人的智慧,不是在深山古洞中展現,而是在生活周遭去體驗。心不能靜,靈不能清,道,當然就無法契入你的內心。

◎聰明人要做聰明事,要懂得平下心氣、自我反省,才能通過一層層的考驗。

徒啊!你想要有好的修道環境,就先要有顆乾淨的心,你如果一味要求好環境有用嗎?心境好什麼都好;心境差什麼都差知道嗎?你能做到這樣,「考驗」對你來說,就如一陣風吹過,是不代表任何意義的。

道,是悟者得。修則有;你若能常保清靜,必能領悟其中的真理。

在這個末後的時候無奇不有,真真假假讓人家分不清楚,傻徒兒可要用你們的真智慧來分辨,有理的就接受,無理的就斟酌斟酌!平時要多充實,讀聖賢的經典,以聖賢的經典做依歸。

◎徒兒啊!修道是不是要先理路通達嗎?理路通達了,所行的道才不會有阻礙,因為理路能引迷入悟、突破難關。

修道要謹言慎行,謹慎我們的言行,注意我們的說話,反省我們的行為,才能少過錯。身體要力行、知行合一,才能顯出道的尊貴。

德,要在何處培養?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在你受到委屈、困難的時候,更能培養出你的修為、德性,沒有經過這一層層的考驗,如何承受得了這麼多的業力呢?如何培養出你的德性呢?

◎徒啊!在修辦路上這麼久了,你的「定靜」功夫一直無法達成,該怎麼辦呢?小小考題就能讓你心急如焚、無法應變,那麼遇大難時,你又要如何過關,到時不是更慌張嗎?古人說「急中生智」,一個人能夠急中生智,就可看出他有多少的修養功夫!你臨危不亂,才能給自己一條生路走,你先引出生機了,後面的人才有希望啊!徒啊!照此看來,你能平時不下「定靜」功夫嗎?

修道這件事,說簡單嘛,也著實不容易,說不容易嘛,其實也很簡單,就看你的根器。

如果真要談起「修行」這兩個字,就要經常觀照,才能走出「心」與「境」的迷思,你的弱點才能察覺出來,這是你的內聖功夫。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8575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