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2/27 21:54:50瀏覽2134|回應0|推薦0 | |
楞 伽 經 概 略 劉講師芳村96/5/23 醒世 楞伽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裡面唯一對菩薩講的一部經,是很殊勝,很高的法門,假如我們要整本的來研究,那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它又是很生澀,所以後學把它寫成一個概略,就是把比較重要的摘錄出來。 所言楞伽經者,楞伽翻成中文就是不可往,不能到的意思,沒有神通到不了,楞伽經者,乃諸佛心量之玄樞,就是所有佛他們的心量,就是楞伽最重要的樞紐。群經,所有的經典裡面,理窟之妙鍵,道理的窟隆,就是道理含藏的地方的妙鍵。廣喻幽旨,就是楞伽經裡面普徧的,很廣泛的將那個幽妙的宗旨都把它比喻出來,洞明深義,讓我們能夠透徹的了解它深深的義理,諸佛心量不生不滅,非有非無,不是有也不是沒有,所以它就是包含凡塵全部的所有一切,說它有嘛,又沒有形相,說它沒有嘛,又可以生出萬相,所以不立有不立無,絕去來之二途,就是絕斷了,沒有去來,沒有來去,來就是生,去就是死掉,沒有來去,所以沒有生死的意思。 離斷常之雙執,我們凡人都有常見跟斷見,常見是不變的︱都不會變的;斷見就是一了百了,沒有了,以後都不再出現,那個叫斷見。真理裡面既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所以常見、斷見都不對,常見、斷見都不對了,何況我們又執,執著那個常見跟執著那個斷見,那更是迷上加迷。 以第一義諦,得最上妙珍,就是楞伽讓我們能夠洞明深義,能夠知道不生不滅的本體,祂非有非無,也沒有生沒有死,也離常見、斷見,就是以第一義諦得到最上的妙珍,就是最殊勝的,已經全部把那個佛的輪廓全部呈現怎麼樣可以成佛。體諸法之皆虛,就是體會所有的萬法全部虛幻不實在的,萬法皆空,所以我們體會到凡是落入形相就有生滅,所有的萬法全部都虛幻不實在的,我們能夠了解到虛幻不實在就不會住相,不住相心才能夠逍遙,我們如果住相了,就把心縮小了,我們所思索的範圍就很狹窄、狹隘。假如說全部都知道是虛幻不實在的,已經都不住相、不執著,這樣心體就非常的廣泛,就是能夠盡虛空徧法界。知前境之如幻,顯現我們眼前的景相,凡塵的這一些景相都如幻,本來沒有然後有,有又沒有了這叫幻。混假名之分別,就是所有形象都不實在,我們看的已經有形相,這一些我們就把它取一個名稱,那這個都是假名,我們在這個假名裡面去分別,所以我們把它混成一體,混假名的分別。等生死與涅槃,等就是平等,生死跟涅槃平等,涅槃是對生死立的名稱,已經沒有去來,沒有生死了,也就沒有涅槃,已經回歸到諸佛心量的玄樞,已經回到最重要,不生不滅的本體,所以生死跟涅槃都平等。曉名相之並假,就是透徹知道名跟相都是假,名也假,相也假,所以知道名相並假。袪妄想之迷衿,就是把所有的妄想祛除,我們從名從相產生的這一些念頭都是妄想,我們把它祛除掉就不迷昧了,也不矜持。 依正智以會真如,就是依照我們的般若妙智慧,就是正智來體會真如,因為我們的正智也是從真理本體生發,以如如智來關照如如理,這樣就一真法界,所以我們就是以正智、如如智來觀照真如,如如理,用正智來觀真理,因為我們落入凡塵有一念妄動,才需要如如智來觀照如如理,恢復到我們這個本來。我們一念妄動︱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所以我們現在要回去,就是要從念頭著手,就是把念頭都能夠放下,已經沒有念頭了,沒有念頭那個時候的覺性︱就叫正智,正確的智慧,佛知佛見是從這裡生發的,不是從形相,不是從六塵產生的。所以要了解,從六塵產生的就不實在,虛幻不實在,那已經全部都不從六塵,然後產生那個心量,那個就是正智;我們用正智就是如如智(般若妙智慧)來觀照如如理,如如理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用如如智來觀理,這樣才能夠回歸到我們沒有起心動念之前的原始狀態,所以我們知道怎麼到凡塵來,就要知道怎麼回去,到凡塵來就是一念妄動,現在我們念頭都沒有,都能夠徹念覺性,克服我們的念頭,恢復到我們的覺性,這是呂祖師講的,徹念覺性,用很簡單的文字來闡述:克服我們的念頭,不要起心動念,能夠克服,不要起心動念,沒有念頭了,就恢復到我們覺性,我們能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已經是佛的果位。所以要先自覺,自覺了以後要覺他,自己好了也要別人好,覺他以後,到覺行都圓滿,所有的凡塵都是我們如來藏,都是如來,所以我們到達那個覺行圓滿就成就了,所以我們用正智以會真如,就是跟真如會合了。 悟緣起而歸妙理,所有的萬相萬事都是緣起,因緣會合產生的這個叫緣起無性,因緣而起的,然後我們能夠領悟緣起,就不會被形相迷惑,因為形相都是因緣聚會產生,我們已經領悟了,領悟了以後就可以歸妙理,歸到沒有形相的那個真空,就是我們妙有的佛性,妙理就是我們真空妙有的佛性的本體。境風既息,就是所有的形相,這一些影響到我們起心動念的,影響到我們作為的這一些境風,這一些風氣已經息滅了。識浪方澄,就是我們的八識,這個八識起了很大的浪,因為境風已經息滅了,那個識浪就可以澄清,這個蠻重要,因為我們的真心就是水,水很平,那水遇到風了,凡塵的所有現相,所有事情,那個都叫做風,那個風一來了,就把水吹起了波浪,波浪也是水,可是已經離開了那本來澄清的狀態,就已經有波浪,所以我們要有那個定力讓境風息滅,境風一息滅了以後,在我們的心裡面,所有的形相,所有的事情,都知道它是虛幻不實在,所以不會在我們心理攪亂,它不攪亂了,我們那個心水就可以覺,就恢復我們整個大圓鏡智,就恢復到佛性,所以我們要了解,外面都是假的,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全部都是假的,那個境風既息了,都是假的,都已經知道了,然後識浪才能夠澄清,識浪一澄清才回到我們那個大圓鏡智。不然有那個波浪,我們去看那個水面,看不出形相,那假如水都已經靜止了,沒有風在吹了,你可以一照,它萬物都呈現,從我們的真心呈現萬物,那現在有識浪,所有萬相都呈現不出來。 楞伽經蠻深,所以後學都很感嘆這個好像不是後學寫的,這個真的是可以拿出來,拿得出來,現在看還很欣賞,但是要瞭解意思,你不了解也沒用,文字歸文字,我們經典都很多,可是你沒有把它解開來也沒用,你解開來了,知道那個奧妙,妙理啦!真的是值得我們去追求,可是放在那邊,沒有解釋開來,不知道它好在哪裡,我們也一直聽人家講殊勝,很殊勝,那殊勝在哪裡?就沒有把那個殊勝闡述出來,所以我們就是一定要了解,真的是很殊勝,你愈研究也就會知道真的太好了,可是後學很感嘆,曲高和寡。 問:剛剛講到那個境風,說凡塵所有的事情是意識的識,還是事情的事? 答:我們做事的事,我們什麼事情遇到了,我們修道都不能用心意識,心意識是眾緣聚會才有的,眾緣聚會的東西虛幻不實的,我們的真心有體,心意識沒有體,後學常做比喻,假如這個東西我們很喜歡,喜歡就是心,可是這個心沒有體,妄心無體,妄心會變化,你把它摔破了,破了就不要了,那個喜歡的心再怎麼找都找不回來了,那個就叫妄心無體,我們的真心不管用、不用袉都在,你都全部不用袉,袉也在,袉都侍候你,袉一秒鐘也沒有離開,你起心動念了,袉隱藏了,你全部念都沒有,袉才冒出來,袉有體,真心有體,妄心無體,妄心就是隨著環境變化,變化了以後就沒了。 佛就講,隨著凡塵變化,那個塵非常住,不是常住,一下子就沒了,那假如塵都已經消失了,那誰要來修證無生法忍,是我們那個有體的真心要來修證無生法忍,就是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很重要的,我們一般說信,相信,都是去相信外面,這樣源頭就差了,一定要相信你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已經相信自己,我們說那個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在東,義在西,禮在南,智在北,信居中,統四端,仁、義、禮、智,然後兼萬善,萬善都從信出來,是不是在講本體,就是講本體︱信,統四端︱仁義禮智,東西南北,都統四端,然後兼萬善,萬善兼備在這個佛性裡面,黃中通理的那個黃就是我們的信,信屬於土,東屬於木,西屬於金,南屬於火,北屬於水,金木水火土,土就是中,那個東方是青,西方是白,南方是紅,北方是黑,中就是黃,所以黃中通理,那個黃中就是通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易經就有這一句話,有研究易經的人就知道,那個就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為五色五方五常之德全部都在這裏面,信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本體,袉可以發揮出來有仁、有義、有禮、有智,發揮出來可以統四端,兼萬善,我們從本源抓到了,那怎麼應對都很圓滿,如果沒有抓到本源,就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根本,所以我們就是要找到那個根本。相信了,相信自己的佛性,就是要信願行證,我們自己相信了,然後要使所有眾生跟我們一樣,那個就是願,然後我們要實行,不能虛願,沒有去實行的願就變虛願,我們真正去做了就信願行,你有去行了,眾生受到你的感化,受到你的提攜、引導,可以修到佛菩薩,這樣就是信願行證。假如要我們去相信外面,那個都不實在,還是相信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實在。 所有的萬相、萬事都是境風,好像一陣風吹來,假如我們認識了所有境都是虛幻的,所有的事也都虛幻的,過了就沒了,已經不在我們心中起漣漪,心平如鏡,可以接納萬物。可是我們現在都被形相、聲音、六塵影響最大,都牽動我們整個作為,牽動了以後,因為這個都虛幻不實在的,我們就造業,業造下來了,自己要去受苦,不是上天要處罰我們,是我們自己做的。 我們要用四智,不要用八識。第六的識變成妙觀察智,第七的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把它變成成所作智,就是由第六的妙觀察智跟第七的平等性智指揮眼、耳、鼻、舌、身,那前五識都聽命令,成所作,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成所作智,就同圓鏡,跟大圓鏡一樣,大圓鏡智性清淨,就是剛剛講的心腑都平了,就是大圓鏡智整個呈現,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本體,然後萬象都在我們心腑之中顯現,所以萬相都是我們的真心。 楞伽經很深,後學都很讚嘆,佛能夠把它講到這程度,佛說不是只有祂啦!佛說以往所有證悟成佛的都講楞伽經,以後修證成佛的也一樣來講楞伽經,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對菩薩講,普通的那些經典對祂的弟子講得比較多,對菩薩講的只有楞伽經。 三自性(依他、徧計、圓成)皆空,就是依他起性,就是緣起,我們凡塵都是依他起性,按照別的原因然後起來的。依他如幻,比如說父母親結婚了,把我們生下來,這個就是依他起性。這個燈會亮了就是依電開了,然後依他起。凡塵所有都是依他起,那依他起如幻,不實在的,而我們把它徧計執性,徧就是普徧的意思,那你都普徧的把它記這個是什麼,這個是什麼,你都把它固定,哦!這是茶杯,這是毛巾,不能變化,那個叫徧計執,我們都是這樣,依他起性,依他是如幻,但是我們都變成徧計執,已經依他呈現了,而我們去執著啦,依他起是假的,不用執著,不要徧計執,這個是這樣的,那個是那樣的,我們那個計的心很厲害,從小孩子就開始了,你可以觀察,那個小孩子用的東西,他會維護,那個就是他的,如果別的小孩子要拿,他就不允許,他會維護他的東西,他已經在執,在計執了,那個是他的,不是你的,那我們徧計了,就是什麼現相,他都普徧的把它認為是這樣,是那樣,都已經固定它了,那個叫徧計執,所以我們依他起,然後徧計執,我們了解依他如幻,依他幻,幻化了,我們知道它依他如幻了,要不要徧計,就不用了,就變成圓成實。圓成實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三性皆空,空性即是佛性,所以講萬法皆空,下面要接空性即是佛性,空性就是妙真如性,所以三自性皆空就是依他起、徧計執、圓成實全部都空。 二無我俱泯,就是人無我,法無我,人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我們都把它認為是我,就是我執,我們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啊!原來身體不是我的,我執就可以去掉,這個是分別我執,分別我執要去掉比較容易,那個俱生我執是分別我執去掉了就冒出來,這個是與生俱來那個我執,那個我執,它到我們全部了解佛性的本體以後,它才可以去掉。原來身體不是我,分別我執去掉了,然後原來我那個不變之體是寄託在身體,然後隨緣之用,原來我不變之體能夠隨緣之用,這樣我們的俱生我執就可以去掉,因為沒有它存在的地方,而我已經找到不變之體了,知道是寄託在身上是隨緣之用。我們在凡塵應對萬事隨緣之用,已經從不變之體來隨緣之用,俱生的我執就沒有。我們再接下來"法",法性就是佛性,我們假如執著還有一個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這個這麼殊勝的,你不能住,你一住了,就法執,所以說不住,無所住,都無所住了,法應捨,已捨掉了,法都捨掉了,就正確了,就對了,就回歸了。所以人無我︱人沒有我相,法無我︱法沒有法相,二無我,人、法俱泯,都已經泯滅了、消失了、沒有了,整個呈現的就是我們佛性的真如本體,就是一真法界,很殊勝的。入如來藏,已經進入如來藏,所有的萬相含藏在我們如來,含藏在我們的真心佛性之中,所有的萬相都含藏在我們的自性裡面,叫如來藏,我們說見性,我們說聞性,那個只是見性託眼根,聞性託耳根,嗅性託鼻根,覺性託身根,都託一根,那麼如來藏祂是全部,全部講,所以我們要看它的角度,假如說一直在闡述見性,要我們能夠見到佛性,那個只有託眼根,假如要從聞性進入三摩地,那是託耳根,那是一根,假如要我們進入佛性本體就是如來藏整個全體的話,不只有一根,是全部,六根都回歸到一元明,一體了,所以就了解如來藏。遊解脫之門,進入如來藏就可以在這個解脫之門遊覽,很殊勝的,就可以到解脫之門。 人之以一真不滅之性而生死去來於天地之間,有一點感嘆,我們人都是一真法界,都是真心佛性,我們這個不滅之性而生死去來,來就是生,死就是去,我們一直在生死去來之間輪迴。其為世數,就是在凡塵的數目,說你來凡世間幾次了?雖折天下之草木以為籌箸,不能算之矣!就是說把天地所有的草木弄成一枝一枝的來算也不夠可以算,就是說我們生死輪迴的多,多到不可算,就是非常多。 佛之所說經,總十二部,以它的內容把它分成十二種類(十二分教),就是因緣,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長行,重頌,未曾有,論議,無問自說(沒有人問,而是佛自己講,那個就是很深的,聽的人沒有辦法去了解到它的問題所在,所以佛就無問自說)。接著孤起,就是不依前面的長行文來講的,都是以內容來分,我們研究的話,比較能夠知道它的重點所在,是講因緣呢,是講比喻呢,是講本事,本生呢,讓我們了解裡面那個內容。而其多至五千卷,經典是一卷一卷可以攤開來是很長,收起來就變成一卷,假如有去故宮博物院裡面就有經卷,因為很長,中間只呈現一段給人家看,左邊也卷著,右邊也卷著,可能在排的人稍微有佛學,會把最好的那一卷排出來給人家看,裡面也有心經,要有一些佛學的底才看得懂,像孔子問禮於老子,很有意思哦!各位假如有注意的話,那個台階有三階,老子站在上面,孔子站在下面,旁邊寫著孔子問禮於老子,然後老子就這樣子,所以如果沒有求道一定不知在做什麼,老子就是在指玄關,真的很奧妙。故宮那個展覽的都一段時間就換別的,都沒有講話只寫著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只有站在上面一個動作這樣,很奧妙的,我們求道以後才意會得出來,老子就是在指玄關。另外以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來說也可以,大梵天王送一朵花給佛,當時很多人都要聽,佛都沒講話,就用那朵花,那個叫無言之道,沒有語言的道,就是這樣拈花,人天百萬,莫知所措,不知道是什麼,只有大迦葉破顏微笑,以我們看的角度正好在指玄關,以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說,就是說你不要在所見分別染淨,但於能見討個消息,誰能見?看到的是誰?就是我們那個真心看到,所以大迦葉才破顏微笑,說佛就是在傳無言之道,釋迦牟尼佛看到迦葉他已經體會了,佛就講,我有正法眼藏,我們的佛法就藏在眼睛,很奧妙,但是沒有形相,不能落入形相,正法眼藏哦!你看我們眼睛不是這樣嗎?不是這邊,也不是那邊,兩邊都不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很奧妙的心,實相無相,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不會變化,是無相,不立文字,你要去文字內找是找不到,教外別傳,你要在教裡面找不到祂,在教外,語言之外,才有一句話說"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沾乾洞庭湖",洞庭湖的水來當墨水來寫,寫得那麼多的經卷,你也找不到佛法,佛法就在當下,後學就一直在講,不要找時間,不要找空間,要去哪裡修,那個都找不到的。永嘉大師也說"覓即知君不可見",你如果在找,你就跟真心無緣,不能找,要找就沒有了,不要找就對了。從釋迦牟尼佛的拈花微笑,禪宗就有延伸到一指禪,說道是什麼,他就比一個指頭,都不講話哦,禪宗就是不要人家住相,我們都會住在文字相,文字相蠻厲害,尤其是現在,說那個字是怎麼寫,就是一定那樣,就一定把它註定,那個叫文字相。【道】不在文字裡面,是藉文以載道,藉著文字把道闡述出來,不是在那個文字。所以大迦葉也是領悟到誰看到,那個能見的,所以我們才有說"不於所見分別染淨,但於能見討箇消息",這個討箇消息就是討這個消息,能見的那個,能見的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當下的那一個真心。 方其正法流行之時,就在正法正在流行的時候,釋迦牟尼佛都還在的時候。人有聞半偈或得一句而悟入者,不計其數,有聽到半偈者,一偈語有四句,半偈就是二句,比如比丘開始修道的時候的偈語:身語意業莫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這個叫一偈,半偈就是二句,身語意業不做惡,那個意不作惡是不容易的,連想都不能想;莫惱世間諸有情,就是對世間的眾生不要懊惱,眾生就是有一點可惡;正念觀知欲境空,我們的欲望全部都是空的,正念來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這樣就是一偈,有的聞到一句就領悟了,就可以進入到佛性本體。比喻說真心不落入思惟,妄心本無處所,這叫半偈,真心不落入思惟,就是說我想想看,那就不是真心了,妄心本無處所,就是沒有地方所在,妄心沒有地方所在可以住,我們的真心有地方可以住,就是住在真心裡面。後面另外的半偈,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這個半偈就有四句,比較長。三際就是現在、過去、未來,你要求現在、過去、未來都求不到;心不有處妄緣空,就是心都找不到了,那要去哪裡攀緣,妄緣都空了;妄緣空處即菩提,妄緣空處就是菩提,所以萬法皆空,那個空就是我們的佛性,空性就是佛性;無相光中常自在,沒有形相的光無相,就是我們那個真心佛性的常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那個照,就是光。我們的佛性時時都在放光動地。禪師也會講:看!看!未証據者看,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沒有証據的人趕快看,哪有在動,都是靜靜地啊?其實那是一個領悟,就是我們的門面,眼、耳、鼻、口,他都在放光動地,就是我們的真心藉著這個呈現在放光動地,可是我們都把它用到識心去,這樣就很可惜,沒有用到真心。所以才有一個禪師半夜在喊捉賊,賊喔!大家都一直追一直找,師父找不到!捉到一個,不是啦!那個是我啊!他說是!是!是啦!可是不敢承認!不肯當下承擔,就是說我們的六根是賊,我們都不知道,都縱容這個賊偷家寶,所以要抓,抓賊啊!半夜睡到不知不覺沒事時,說抓賊,抓賊哦!我們的六根就是賊,都在偷我們的家寶,那六根也是可以使我們成仙作佛,都是它,輪迴也是它,成佛也是它。 有聞到半偈或一句而悟入者,就可以領悟契入到佛性不計其數,有很多,不是只有一、兩個,很多都可以進入。直至像法、末法之後,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也有五百年,到末法就很長了,有一萬年了,像法就是已經相像佛法,不是佛法了,只是相像而已,現在是末法了,現在已經是法弱魔強,末法之後去聖既遙,就是離開佛已經很遙遠了,人始溺於文字,我們人才沉溺在文字裡面,都以文字為情據,我們都靠文字,什麼書裡面都怎樣寫,都靠文字,所以溺於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我們在文字裡面要找佛法好像入海算沙,海沙有沒有辦法算,沒辦法算,我們算得都很疲困,而於一真之體遂漫不省解,對於我們一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已經沒有辦法來領悟了解了。於是有祖師出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祖師說這樣不行,大家都沉溺在文字裡面,這樣就沒辦法修成,他們就出來直接人心,見性成佛,就按照釋迦牟尼佛的方法,佛也都有那個無言之道,就是不講話的傳道,他們就把這一些加以推廣,到達摩祖師時,可以說已經到達頂點,到達極峰,就是最高的地方,所以大概在西元502年或503年,達摩祖師到我們中國來傳的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達摩祖師也是帶楞伽經四本來,在五祖時把它改成金剛經,因為楞伽經太深了,所以五祖那個時候傳金剛經,六祖很推廣,說你持誦金剛經就可以明心見性,所以我們了解整個心性拿金剛經來印證最恰當,整本裡面都是在講心性,為教外別傳。於動容發語之頃,就是眼睛一眨了,眉毛一揚了就要領悟了,這個叫動容,發語之頃就是講話的那個起頭。上根利器之人,已目擊而得之矣,就是眼睛已看到了,已領悟到了,就已經得到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由於去佛之演說,因為這一種方法,已經離開佛的演說。而謂之禪,這一種修持方法就叫禪。離義而謂之玄,離開義而稱為玄妙。故由佛顯說而學者,佛有兩種教法,一個是顯說,一個是密教,密教是沒有講話,而顯說是全部講話,所以由佛顯說而學的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叫顯說,從顯說而學的。必詆禪而諱義,它就是不承認,說我們學得這麼辛苦,都還沒有成就,你一下子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學了幾十年要到上座,從開始受戒到十年是下座,十年到二十年是中座,二十年到三十年是上座,再來就是長老,長老也有三個階層,一個是年歲大了,一個是有德行,一個是已證悟到我們佛性,證悟到佛性,不管你年歲大或年歲輕,都可以稱法性長老,就是你已經領悟到佛性的本體了。然亦必宗玄,就是顯說的這一些人他詆禪,就是不承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去探討,不去推廣禪的義理,然亦必宗玄,可是他對這一種玄妙的佛理他還是很崇尚的。二家之徒相非而不知互相為用,就是禪跟顯說的這兩家在互相講對方的不對,而不知互相為用,顯說的跟禪的可以互相來幫助。且禪者六度之一,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豈異於佛哉,不是異於佛法,它一樣在佛法裡面。禪出於佛,而玄出於義,禪是由佛法出來,玄是由義理出來,所以沒有跟顯說相違背。不以佛廢禪,不以玄廢義,不用廢禪,也不用廢義,兩個都可以互相幫助。則其近之矣!這樣就很相近了。我們講一個前言就講了一個多小時。 (經文)佛在大海濱摩羅山頂楞伽城中作是言,佛從海龍王的龍宮出來到楞伽城,楞伽城很高,我們沒有修到神通的到不了,阿難是佛帶上去的,不然阿難也去不了。昔諸如來,皆於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就是以往所有證悟的佛,證悟的如來,解說在楞伽城,說他自己所得到的聖智證法,就是自己所證悟的方法,都在這個地方講,所有的佛都在這個地方講,以後的佛也要到這個地方去講。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外道是道之外,不是真理的,不是我們輕信的外道那一種臆度邪見,就是很深的意思,不是我們憑空用腦筋來想像的,以及以二乘修行境界,聲聞跟緣覺就是二乘,就是修苦集滅道及修十二因緣,不是二乘修行的境界。我今亦當為羅婆那王(楞伽王)開示此法,也是為楞伽王來講最高等的佛法楞伽經。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遙聞佛音,知如來從龍宮出,就是佛要讓他聽到,要讓他知道,所以佛的神力,佛從龍宮出來離他還很遠,他就聽到佛講的那一些,我今亦當為羅婆那王來開示這個法,知道如來從龍宮出以後。梵釋護世天龍圍遶,梵就是大梵天,釋就是欲界的帝釋天,就是三十三天,就是把欲界跟色界的天包含在裡面,他們都護持釋迦牟尼佛,有天龍圍繞,天龍八部圍繞著釋迦牟尼佛。見海波浪,觀其眾會,看到海的波浪,也看到了眾會。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浪起,就是看到要從這個地方來的這一些佛菩薩以及護法的眾會,他們藏識大海,境界風動,所以我們了解境界風動,水就不平靜了,那麼我們轉識浪起,我們來出生的時候是阿賴耶識那個地方,然後七轉識,轉成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轉識浪起就已經轉浪。 發歡喜心,於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就是要請釋迦牟尼佛進來楞伽城。令我及與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饒益,我們眾生迷昧就叫長夜,我們眾生都黑漆漆沒智慧,智慧就是光芒,長光、月光就是代表智慧,長夜就是代表於愚痴,就是都沒有智慧,在長夜之中能得到大饒益就是能夠得到光芒。 佛告楞伽王,過去世中,諸大導師(就是佛),就是已過去世的佛,已過去世的如來。咸哀愍汝,受汝勸請,詣寶山中,說以往那些佛、如來全部哀愍你,受你的勸請到達楞伽城,到達寶山之中來說自證法,說他們修成佛的方法,修成如來的方法。未來諸佛亦復如是,未來的如來也是一樣會來楞伽城說。此是修行甚深觀行,就是我們修行裡面很深的觀行,就是我們那個觀行,怎麼樣修行的方法,很深的。現法樂者之所住處,現那個法樂所住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得到佛法的快樂那個法樂所住之處。我及諸菩薩,哀愍汝故,受汝所請,一樣也是受你所請。作是語已,默然而住,講到這裡就默止了。 時,楞伽王就開始施奉種種上妙供養,復更供養大慧菩薩,不只供養釋迦牟尼佛,因為他要請大慧菩薩當機來問佛問題,所以他也供養大慧菩薩。請大慧菩薩當機,問法於佛,一切如來自證境界甚深之法,一切的如來祂們怎麼樣來自證,證到什麼樣的境界,那一種甚深之法,請大慧菩薩問。爾時佛以神通力,於彼山中,更化無量寶山,就是在那個楞伽城又把楞伽城變化無量的楞伽城,無量的寶山。一一山上,皆現佛身,所有的一個楞伽城就有一個佛。一一佛前皆有楞伽王及其眷屬眾會,這個就是用佛的神力,把那個現相要讓楞伽王領悟,也要他領悟現相都是假的,所有都是假的,本來一個,他只有一個,現在變成很多的楞伽城,變成很多的釋迦牟尼佛,變成很多的大慧菩薩,變成很多聽法的人,所有的山全部都是這個樣子。一一皆有大慧菩薩而興請問,已經顯現相都是假的,佛為開示自證智境,就是開示自己能證悟到如來,能夠成佛這種智慧的那一種境界。以百千妙音說此經已,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已經百千妙音把楞伽經講完了,楞伽王還在那裏看,他都沒聽到半句,那是要他體會現相都是假的,講的話也是假的。佛及諸菩薩皆於空中隱而不現,講完以後,佛以及諸菩薩就在空中隱而不見了。楞伽王唯自見身,住本宮中,那個時候他不是出來迎接釋迦牟尼佛,是變成他住在自己本宮中,變成他在楞伽城的皇宮之中了。他作是思惟,向者是誰,剛才我看到的那些是什麼人,怎麼都不見了,向者是誰,就是剛才所見到的那一些。誰聽其說,剛剛說了那麼多已經說完了,那是誰在聽祂講。所見何物,所看到的是什麼東西,楞伽城那麼多山,那麼多人,那麼多佛,那麼多菩薩。是誰能見,是誰有辦法看到。佛及國城,眾寶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佛及楞伽城及眾寶山林如是等物現在都跑去哪裡了,所以佛現神力要楞伽王能夠領悟現相都是假的,都是我們真心所呈現。為夢所作,為幻所成,他又想,是我在作夢呢,還是魔幻師在變化給我看。 為幻所成為復猶如乾達婆城(化城),化城是假的,會變化的,好像我們那個魔術師在變化的。為翳所見,翳就是眼睛有毛病,然後我們看到空中有花,被翳所騙。為炎所惑,炎就是熱,我們燒那個熱的上面有火焰,各位假如看到那個火堆上面,你就可以看到那個燄,已經沒有火可是它會動。為如夢中,還在作夢,在夢之中,石女生子,或者是石女不會生孩子,這比喻是沒有的東西,好像龜毛兔角,沒有這種東西。為如煙焰旋火輪耶,全部都是虛幻不實在的。復更思惟,一切諸法,性皆如是,所有的萬法都是假的,都一直在變化,這個樣子,他的性就是這樣。唯是自心,分別境界,都是我們的心去分別,喔!那是佛喔!那是菩薩喔!那是景相喔!那是城喔!都是我們的自心在分別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我們眾生迷惑不能了解,這個全部是虛幻不實在的,萬相皆空,空性即是我們的佛性,空性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惟有真心,楞伽王看到景相這樣就領悟了,所以他的根基也是很好。無有能見,亦無所見,沒有能所了,我們要了解,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能所雙泯,我們就回歸到佛性本體了,就是一真法界。無有能說,亦無所說,沒有能說,也沒有所說,所以能說所說都是對待,凡塵虛幻不實在的全部都是假的。見佛聞法,皆是分別,我們能夠見佛聞法都是分別心,也都是假的,就已經到這個程度了,見佛聞法皆是分別。如向所見,不能見佛,就是我們按照這個形相去見的話,不能見佛,就看不到佛,看不到如來。不起分別,是則能見,我們不起分別了,沒有能見、所見,沒有能說、所說,都沒有,不起分別,是則能見,這樣就能見到佛,見到如來。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尋就是很快,很短的時間,就開悟了。離諸雜染,證唯自心,都離開所有的雜染,已經沒有被這個景相,沒有被這個凡塵事物雜染,沒有被它影響,沒有分別心了,證唯自心,全部都是他的真心,整個形相,整個一切變化都是他的真心。住無分別,住在沒有分別,這個很不容易。當我們看到這一些相,我們要領悟到真理,真的很不容易,這個是累世有修,他已經累積福德,所以能在求道以後,就知道明師這一指點當下就可以進入到佛性本體,這樣他才能夠了解原來萬相都是假的、虛幻不實在的,真的︱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本體,已經住在沒有分別的那一個境界。往昔所種善根力故,就是往昔所種的善根力,各位前賢,我們很重要的就是這個,那個善根力我們要種,要像釋迦牟尼佛遇到有一個眼睛已經快瞎的比丘,說誰要幫我穿針,釋迦牟尼佛說來,我幫你穿針,那個老比丘說,你都已經成佛了,哪需要再做這些,佛說需要,也要做,就是累積那個善根力,就是祂的德這樣累積來的,所以我們不要嫌多啦!要時時做,累積在性分裡面,這樣才會成就,有什麼障礙來了,你就用這個善根力就都可以擺平了,沒事了,那假如我們都沒有的話,那障礙就來了,呈現障礙,我們自己就沒辦法成就。 於一切法,得如實見,這個很重要,我們在一切法要如實見,如實就是不生不滅,真如實相,所以如實見很不容易,見到虛幻都把它當成真的,所以我們都沒有如實見,那我們如實見就是見到自己的真心,凡塵這一些現象都是假的。不隨他悟,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都已經呈現出來,從自己的性出來,不是隨著別人,所以這個很重要,是從不生不滅的心中所產生的。能以自智,善巧觀察,能夠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般若善巧來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這一句很重要,我們要永離一切臆想猜度,我們眾生都是會用臆想猜度,後學曾經講過,住在一起的鄰居,他丟掉東西,看到隔壁的小孩子就想一定是他,哦!愈看愈像,每次看到他,就想一定是他偷的,有一天他的東西竟然跑出來了,原來是自己放的地方忘掉了,然後這個時候再來看那個孩子,愈看愈可愛,以前怎麼愈看愈像小偷,所以那個叫臆想猜度,我們眾生就是這樣,我們自己想像了以後就認為事實是這樣,結果就會造業,造了很多業,所以臆想猜度要去掉,邪解,不正確的解說,我們也一樣要去掉。住大修行,為修行師,已經住在大修行,努力要成就佛如來,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都已經能善達方便,這個方便很重要,我們要用方便法門來引渡眾生,才能夠成就,像用真理的、正法的,那個都很生澀的,是聽不進去的,就要用方便法門,所以善達方便,我們就需要學,需要很多的方便法引渡眾生。 巧知諸地,到達菩薩算地,我們開始修持的時候也知道因地,也都能夠了解,巧知諸地。上增進相,能夠向上修持,能夠增進。常樂遠離心意意識,這個心意識就是要遠離,修道就是不要用心意識,心意識都是眾緣相聚才呈現的,眾緣消失就沒有了,不像我們的真心,祂常住不滅,心意是它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斷三續見,三續就是一、世界相續:由眾生之有業而國土世界安立,眾生因為起心動念,所以才有這個世界形成,世界形成以後又一直相續不停。二、眾生相續:就是我們眾生五蘊法和合而成立,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身體,身體就是五蘊,五蘊和合了,我們眾生就成立。三、業果相續:依善惡之業因而果報成立,就是善惡業我們都造了,因成立了,以後果報就來,所以三續見要斷,把這三個都斷掉,就是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離外道執著,外道的執著全部都能夠遠離。內自覺悟入如來藏,我們就是自己內心能夠覺悟進入如來藏,凡塵的所有萬相都含藏在如來性分之中,所以要了解整個天地都是我們的性分,所以進入如來藏。趣於佛地,趣就是往、向的意思,往向於佛地。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所有要修道的應該這樣來學習。應如是見,要這樣的正知正見。永離心意意識,楞伽經都一直強調離開心意識,心意意識全部離開。莫著外見,外面的見解一定不要著,一定能夠迴光返照,返照自己的本性。佛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就是萬法全部都沒有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如空中雲,如水中月,好像空中的雲,水中的月。如夢所見,好像我們在夢中所看到的一樣。不離自心,這一些都不離開我們的自心,雖然這一些虛幻的一切法都沒有自性,虛幻的,可是不離自心。由無始來,虛妄見故,我們都無始以來不真實見,不如實見,都虛妄見。取以為外,我們把這一些現相所有的萬法都把它當成是外,不知道是自己的自心。作是觀已,斷分別緣,我們能夠作凡塵所有的現相都是我們的自心,這樣就可以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我們也可以離開妄心所取的名和義。知身及物並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無有能取,無有所取,以及無有生住滅,全部都沒有。如是思惟恆住不捨,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佛講的這一段,就是從觀一切萬法皆沒有自性,萬法皆空可是這一些空的顯現,都是我們的真心呈現的,如空中雲,如水中月,如夢中見,都不離開我們自心,由無始以來都虛妄見,都把這些假相當成真的來看,而取以為外,認為身體就是為我,這一些萬法就是外面的,我們假如能夠這樣觀照,所有萬相都是自心,作是觀已,都能斷分別緣,分別的那一種心就可以消除了,也可以離妄心所取的名義,所有萬相都有名,都有它的義理,我們可以離了,知道我們的身,以及東西萬物,並所住處,所有東西、身,這些萬相,一切都是如來藏,藏識的境界,沒有能取、所取,也沒有生住滅,生住異滅也全部都沒有,假如能夠這樣子的來如是思惟,恆住不捨,都一直在我們的腦海之中,那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已經平等了,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了,所以這一段佛教我們常這樣的關照,我們就可以進入,大概最起碼都可以到達菩薩的程度。 大悲方便,無功用行,這個時候回過頭來,觀諸眾生如幻如影,所有的眾生都是假的,都是幻影,都是不真。從緣而起,都是從因緣會合然後才呈現。知道一切境界,離心無得,所有的境界、現相離開心就沒有了,所有的萬境萬相都是我們的真心,不容易了解大概就是這個地方,因為我們都把它認為它是外面的,身體是我,剩下的萬事萬相都是外面,但是佛就講所有的萬相萬事或是我們的身體,全部都是真心所呈現的,能夠這樣觀照的話才能走入佛菩薩的道。行無相道,沒有形相的道,沒有形相的才不會變化,有形相的都有生滅,都會變化。漸昇諸地,漸漸的可以從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菩薩。住三昧境,就住在正定的境,不會被假相迷惑。了達三界皆唯自心,就是了達了,透徹知道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全部都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得如幻定,就已經得到大定,可是怕我們住相就加一個如幻,讓我們不住,雖然這個定是非常的殊勝,可是不住在這個現相裡面。絕眾影像,把所有、眾多的影像都絕,就是沒有這一些影像,影像是有,可是已經不在我們的心中產生,我們的心中已經全部到達真空,就是清明眼所見的清明空,那是一個很殊勝的景相。成就智慧,證無生法,就可以證悟無生法忍,到達無生法忍。入金剛喻三昧,就是進入金剛三昧,金剛就是我們本性,三昧就是正定,進入我們本性之中的正定,這個層次是很高,是很究竟的。當得佛身,恆住如如,就是在真如的境地恆住,都可以得到佛身,這個證無生法忍不是只有阿羅漢,菩薩也一樣,佛也一樣,全部都有證悟無生法忍,無生法就是不生不滅了,不生不滅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起諸變化,力通自在,又要渡化眾生,這八個字是說有力通自在,有那個權柄,可以起諸變化。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心,我們要得到佛的法身,應當要遠離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就是我們的身心,色受想行識,我們不要蘊積我們在凡塵出生的因,出生的種子不蘊,最重要就是五蘊不蘊,我們就不會被那個業力把我們推來凡塵受生;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我們六根面對六塵產生六識就是十八界,各有各的界限,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它是在內,塵是外面,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也有它的界限,這叫十八界;處就是十二處,就是六根、六塵,是我們生活之中時常都用,我們應該遠離蘊界塵,這樣我們的凡心大概就沒有了,就是凡塵的引誘都沒有了。因緣所作,生住滅法,戲論分別,因緣所作的是虛幻,假的,我們不要把它當成真的,它生住滅,生了以後住,住了以後又變化就滅了,生住異滅這些都是戲論,有形相但都不真,都落入戲論,演戲的那一些台詞,都不實在,戲論分別。但住心量,觀察三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叫三有,因為還有,那我們離開三有,就已經無生法忍,住在我們心量來觀察三有。無始時來,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知道,太久太久以前了,無始時以來,妄習所起,我們的妄習已經變成我們一些習性,而這一些妄的習性,它會在我們的心中起心動念。 思惟佛地,我們來思惟佛地。無相無生,沒有形相,也沒有生滅。自證聖法,我們要到達佛的就是自證聖法。得心自在,得到這個心我們能夠自由自在,我們現在心都不自在,被氣稟所拘,物慾所蔽,所以不自在,我們要得心自在。無功用行,如如意寶,無功用行就是已進入不生不滅,好像如意寶。隨宜現身,令達唯心,渡化眾生也使眾生能夠了解到全部的凡塵都是我們真心所呈現。漸入諸地,漸漸的進入諸地,就是能夠到菩薩初地、二地一樣到十地。 佛言:大慧,有一類的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印度有很多的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就是看到當下,隨因而盡就是已經沒有了,他產生分別心,用分別心來解說。想兔無角,兔子沒有角。起於無見,就是沒有看見過兔有角。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所以佛講這邊,我們在凡塵的現相來看比較不容易體會,可是假如從真理的角度來體會,就能夠很切實的知道兔沒有角,好像龜沒有毛,那我們都是起於無見,都是沒有見過啊!那種現象兔不會生角,如兔無角,佛就用這個比喻,說兔沒有角,如兔角無,一切所有凡塵的萬法,也全部都好像兔角一樣沒有,可是我們了解,這個萬相都現相了,這個都叫做法,那有了,對不對,可是釋迦牟尼佛就把它比喻,讓我們能夠去了解說,好像兔角沒有,我們在這邊一定要用心,這樣懂意思嗎?因為凡塵的萬相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緣消失就沒有了,因緣消失了,所有現相就沒有,佛把這個因緣聚會跟因緣消失,祂比喻說好像兔角沒有,我們以現相來說,有啊!萬相都有,因緣聚會就有了啊!我們都把它認為是有,可是佛就講我們要如實見,見到它的實相,這個虛幻的它都不是,一切相都妄,啊!不是啦!都好像兔角一樣,是不是不容易,我們不容易去體會這一些,佛講說:好像兔角,沒有,萬法我們看都有啊!這個凡塵萬相萬事這麼多,這一些都有啊!那佛把它比喻就好像兔角,沒有,所以我們假如從這一個角度契入的話,就可以很容易到達實相,因為佛所講的已經離生滅的,沒有生滅的,是真如實相,真如實相的那個才叫存在,那麼這一些虛幻的,這一些佛都不承認,說沒有,都好像虛空花,虛空中顯現的花,虛空本來就沒有花,是我們翳眼,眼睛有毛病看到的,我們眼睛好了,空中的花就消失了,翳眼就是眾生的眼睛,清明眼就是活菩薩,活菩薩看到的都是真如實相,真如實相的話就是沒有這一些,萬相都沒有,這樣就可以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一切的諸法就好像兔角一樣,都是虛幻顯現。執兔無角,於此而生,牛有角想,我們執著兔沒有角,這樣就會產生牛有角想,牛有兩隻角。大慧,彼墮二見,就是已墮入兩邊,有跟無二見。不了唯心,不了解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就在我們的自心增長分別,在心裏面,增長兔無角牛有角的分別。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佛就講,我們的身體及我們生活所要用的東西,資生的器具及資生的食糧,以及我們要用的看得見的這一些器具,這個世間等一切,全部都是分別所現,我們都認為實在,佛說都是我們的分別心,萬相都沒有啦,都是我們的分別心才有,才呈現出一些東西,我們如果沒有在這邊多用點心就不容易懂,不容易進入真理世界,因為我們的習性已經很習慣,都把現相當成實在的,佛就講這一些現象都是很短暫呈現而已的,很短暫的,不要當真,當真的話我們就輪迴不息,因為把萬相當真,認為這就是法,身體就是我,我執跟法執就是讓我們輪迴最大的原因,修道就是要把我去掉,要把法去掉,沒有我執,沒有法執就可以進入佛的境界,我們執著萬相有就是法執,佛說沒有,那個都是我們的真心呈現的,真心所呈現的叫做如來藏,萬相含藏在如來性分之中,這個一定要了解,萬相含藏在如來性分之中,如來就是我們本性,我們如來含藏天地整個萬相,這樣的話就沒有分別心,就是已經一體了,就不會有分別。應知兔角離於有無,就是要把兩邊去掉,講它有,講它沒有,就是要去掉。諸法悉然,所有的萬法也是這個樣子,全部都要離開兩邊,有跟無要離開。勿生分別,不要產生分別。云何兔角離於有無,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解說,為什麼兔角離開有無。互因待故,互相對待的來講,互相對待,對那個有角的來講它沒有角,分析牛角就是牛有角,我們現在把牛角拿來分析,各位前賢,牛可不可能沒有牛然後自己生角?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因為要有牛,才能夠生出牛角,所以我們分析那個牛角,它沒有生因,它就是依附在那個牛的身上,就像我們身上的器官一樣,所以分析那個牛角,我們分析以後,它沒有那個生因,要找它的實相找不到,變成什麼,我們一直找一直找,變成那個灰,我們的骨頭是不是也變成灰,那個牛角也變成灰,所以佛就講分析牛角,乃至微塵,就變成微塵,你把那個牛角一直分析一直分析,一直找一直找,找到裡面,一直找,找到很小很小,都是變做微塵,沒有牛角,知道意思嗎?所以我們要離開兩邊,不是說有牛角,那是我們的分別心,可是我們已經用了這麼習慣了,可是佛這樣一講,我們就不容易體會,可是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互相對待,就會拿兔子來跟牛相比,就有角有無角,為什麼不拿它跟別的比,互相對待才產生的,佛說互相對待產生的不是正因,不是正確的原因,我們用這樣的話,那個偏了,在理上已經站不住腳。分析牛角以後,那個牛角沒有,它不會自己產生的,是由牛的身體然後生發的,我們把它分析以後變成微塵,所以沒有。求其體相,我們要求牛角的體,牛角的相,相已經變微塵了,沒有了哦!沒有"有",也沒有"無",離開有無,不要墮入二見,所以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沒有二,只有一,所以要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要求那個角的體,角的相,都得不到,沒有的,沒辦法得到。 聖智所行,遠離彼見,聖智所行持的,就是離開這個見解,這個見解就是離開兔有角,兔無角的見解。是故於此不應分別,所以不要在兔與牛分別,一分別了以後,我們走入死胡同,我們鑽牛角尖,鑽到牛角尖,我們分析變微塵,所以不應分別。 大慧問佛:世尊,彼豈不以妄見起相,這個講外道,彼就是外道,豈不以妄見,就是我們看見了現相,這一些現相都是妄的,所以叫妄見,然後起相,都已經實實在在的形象。比度觀待,比度就是互相對待的,觀待就是觀它的對待。妄計無耶,就來說牛有角,兔沒有角,就是這個樣子。 佛言:不以分別起,相待以言無,不要用分別起來,相對待的來講,沒有。何以故,彼以分別為生因故,就是用這個分別為生因,生出的原因。以角分別為其所依,就把那個角當成目標,用角分別自己所依。所依為因,離異不異,離開不一樣的,跟一樣的。非由相待,顯兔角無,不是由相對待的才來顯相兔角沒有。 大慧,若此分別異兔角者,則非角因,角的原因。若不異者,因彼而起,就是說外道的計較都是為了這一些相對的,然後才起有角無角的那一些論點出來。 大慧,分析牛角,乃至極微,求不可得,就是牛有角,可是我們把它分析,牛的角它不是自己有體,不是自己有相,那些相把它分析了以後就變微塵,極微的微塵,等於也是沒有,要求都不可得,求一個角不可得。異於有角,言無角者,就跟有角不一樣,那言無角者,就異於有角言無角,所以無角跟有角都是以現相來說,這些現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虛幻不實在的都把它認為都是看得到的,可是佛就分析要實相真如,那真如實相跟你看的現相不一樣,現相都是虛幻的,因緣聚會才呈現的,因緣消失就沒有了。如是分別,決定非理,就是這樣分別的話,就不符合真理。二俱非有,二個都不對。誰待於誰,是兔待牛呢?還是牛等待兔?若相待不成,假如不相待。待於有故,言兔角無,等待有角,然後來講兔無角。不應分別,不正因故,這叫不正因,所以這一段要用一點時間去了解,了解了以後,才知道原來佛在講的是以真如實相的角度來說,那外道跟我們凡人是以凡塵的現相來說,那凡塵的現相一直變化,佛把它去掉,一直變化的東西虛幻不實在,你現在一直爭,爭,爭勝了,可是以後它變化了,你就沒話了,這邊就多用一點時間來了解,說佛在講的角度是什麼樣子。有無論者,執有執無,二俱不成,執著有跟執著無的都不成。 大慧,復有外道,見色形狀,有外道看到色相的形狀。虛空分齊,跟虛空分開不一樣。而生執著,言色異虛空,講顏色跟虛空不一樣。起於分別,就是分別心,這一段跟前面那一段有一點類似,我們這邊說外道,印度外道很興盛,只要你是道外都是外道,道之外都稱為外道,他們那時的外道有96種,非常的盛,佛都從真理把他們破除掉,說有外道見到這個色就是我們看到的形相,色的形相以及虛空分齊,就是色跟虛空把它分開。而生執著,言色異虛空,就是色跟虛空不一樣,佛就講整個形相都是虛空,所以我們又不能接受,明明都有啊!佛有講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沒有形相,可是所有形相要在虛空產生出來,它都不拒絕,這才是真理。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諸相你發揮了,你諸相又會消失了,又生發了,又消失了,那它不拒絕,你把它分成的話,有虛空,有形相,就把形相也固定了,也把虛空也固定了,這樣又不合真理,佛說這一樣是分別心。 大慧,虛空是色,我們最不容易通達的地方就是色空,我們要了解到色空不二,形相就是色,空間這個空,它是一體,同體,後學用很多的時間去領會佛所講性空真色,性色真空,就是我們性分之中本來就有,我們要了解,虛空之間,這個天地的大種就是水火風土,全部都具足在這個整個虛空。我們現在用分析的,我們說水,我們只要開冷氣或是開除濕機,一定可以把水集中起來,可以把空中的水集中起來,我們可以看到水;火就是熱度,我們身體的熱度,天氣的熱度都是火,我們點火那個是因緣聚會才產生火,整個虛空之間都有火;那風更容易,我們一手不動,一手動,就有風了;土就是灰塵,灰塵積聚就變成整個大地,大地分解了變成灰塵,那要看灰塵就是等到太陽從空隙照進來,才看得見虛空之間全部都是灰塵,我們眼睛可以看到最小的,所以空中水火風土全部都俱備,所以色空不二,色空就是同體,這樣才是真理,不是空是空,色是色,假如空是空,色是色,那就走入兩邊,不是中道了,色空是同體就是中道,我們性分之中性空真色,性色真空,我們性分之中就有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個是在楞嚴經裡面佛跟富樓那講的。隨入色種,虛空也隨入色種,跟色種合在一起。色是虛空,色就是虛空,虛空就是色。能持所持,建立性故,虛空跟色它是一起的。色空分齊,應如是知,外道說的色空分開是不符合真理,虛空是色,隨入色種,色是虛空,能持所持,這樣才是真正的真理。 大慧,大種(水火風土就稱之)生時,自相各別,不住虛空中,非彼無虛空,不是它們沒有虛空。兔角亦爾,兔角也是這樣。觀待牛角,言彼角無,看到牛有角以後,才來講兔沒有角,所以那個是對待的,然後才講出來。分析牛角乃至微塵,又析彼塵,其相不現,分析牛角的時候就剩下微塵,微塵又分析了以後,就變極微塵,到極微塵已經是鄰虛了,鄰近虛空,已經沒有形相了,其相不現,角的形相不現。彼何所待而言無耶,它等待什麼才說沒有呢?等待分析完了才說沒有,分析到最後那個是小乘的佛法,大乘是只要是因緣聚會當下就是空,大乘的理比較圓融。若待餘物,彼亦如是,等待別的東西也是這樣,都是互相對待,然後產生分別,我們有那個分別心。 大慧,汝應遠離兔角牛角,虛空及色,所分別,就是要大慧離開那個有角沒角以及虛空與形相與所有分別全部都遠離,都不要,不要有這一些念頭。汝及菩薩應常觀察,自心所見分別之相,就是汝及菩薩要常常來觀察我們自心所見,所有萬相都是我們自心所呈現的。於一切國土,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在所有眾生想學佛的就叫佛子,為他們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就是觀察我們的真心來修行。 大慧菩薩復請佛言:願為我說,具修行法,怎麼樣才算是一個大的修行者。佛言,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何謂為四,謂觀察自心所現,遠離生住滅見,善知外法無性,專求自證聖智,這四個是蠻重要的,觀察自心所現,凡塵的萬象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的,我們要來觀察,然後要遠離所有的生住滅這一些見解,就是不要產生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那一些念頭都不要,然後善知外法無性,萬相叫外法,外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它沒有本性,全部都沒有本性,要專求自證聖智,我們能夠觀察自心所現,已經遠離生住滅見,以及善知外法無性,這樣就是在專求自證聖智,所以這就叫大修行。若諸菩薩成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這才是真正的在修行。 大慧,云何觀察自心所現,要怎麼樣來觀察我們自心所呈現的。謂觀三界唯是自心,不只有我們生活的環境,是三界哦!欲界、色界、無色界全部都是我們的自心,是我們的真心。離我我所,離開我的我就是我的身體,我所就是我所面對的環境,我所有周遭的一切,已經離我我所。無動作無去來,沒有動作,沒有去來,因為全部都是真心,全部整個全體都是真心。無始執著過習所熏,三界種種色行名言,我們受到無始那個執著過去的習性所熏習,三界種種色行名言,繫縛身資,我們被三界種種的色行名言繫縛綁住了我們的身以及我們的生活所需。所住分別,我們已經住在分別。隨入之所顯現,我們可以觀照觀察我們自心所呈現的所有一切,所有的過往,以前的所有種種,我們也都觀察。菩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就是要這樣來觀察自己的真心所呈現,我們能夠觀察自己所呈現的一切,那個分別心自然就沒有,不用斷分別心,它就會斷,因為都是一體的,沒有分別,不用分別。 大慧,云何得離生住滅見,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所有的萬法都是幻夢產生的。自他及俱,皆不生故,自己或是對方及所有一切全部萬法都不生,我們妄見生滅,所以要遠離生住滅見。隨自心量之所現故,全部的幻相都是我們自心量所現的。見外物無有故,外物全部都沒有,那只有現相來講,假如說我們沒有研究真理,聽到這種話一定會說睜眼說瞎話,會說明明有,怎麼會說沒有,就會這個樣子,可是佛是以真理來講,像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弟子問說怎麼來處理這四十九年所講的內容,佛說祂一個字也沒說,我們要了解這個就是講真理,假如說佛有能說,就有所說,有能說有所說,就已經有對待,那就是佛都還沒有證悟,最不容易了解的地方就是這裡,我們凡人都會執著有能說有所說,所說的是什麼,能說的是誰。 我們那時台灣的高僧跟達賴喇嘛在紐約對談時很有意思,他是哲學博士,非常高的名位,世界也有名的,達賴喇嘛也是全世界知名度都很高,好像五十幾個國家現場實況轉播,各國翻譯他們的語言,那台灣高僧一直在講理論,達賴喇嘛就舉手說我可以問問題嗎?高僧就回答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達賴喇嘛又第二次再舉手,他就請他說,問題是等到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站在後學旁邊的人就講,怎麼那麼沒記性,才一下子而已,我們從這個畫面來看,那些主持也不懂什麼意思,現場就是這樣,你們看的人自己去判斷。所以我們就是了解達賴喇嘛的意思是:你滔滔不絕,長篇大論對眾生的幫助不大,你要告訴眾生,當下這個才是重要,所以才打斷他的言論,那個是很慈悲啦,你看,等到我講完了,有能講,有所講,是不是生滅,就已經落入生滅了,所以行家一伸手,即知有沒有,就是那麼厲害,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你看他在第二次舉手,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這是什麼意思?就是當下,沒有過去心,剛才要問的,剛才已經過去了,已經過去了,就拋開,那個就是在告訴我們活在當下,佛法就在當下,後學一看了真是讚嘆這個就不了了之,也沒有人解說,也沒有人懂佛理,所以達賴喇嘛很慈悲啦,要我們知道佛法就在當下,不是記憶力不好,一下子就忘記了,那是講真理,沒有三心,剛才,剛才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拉回來,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是要學,過去的就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拉回來。你看我們有時一個人突然莫名奇妙的很生氣,為什麼?就是把以前的事拉回來,愈想愈氣,不想還不氣,愈想就愈氣,以前被人欺負,對不對,二次傷害,所以過去就讓它過去,我們怎麼拉都拉不回來,不管是很得意的,很失意的,都讓它過去,不要有過去心,也不要有未來心,未來變化很大,你一直策劃,上天不照你的意思,所以未來心也不要有,也不要有現在心,因為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二秒已經過去了,現在又二秒過去了,現在不住,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各位前賢,這個就是我們真心,容不容易,沒有三心就是真心,可是我們時時刻刻不是過去心,就是未來心,就是現在心,三心都在,所以我們的佛性就出不來,我們時常講非三心,掃四相,有沒有?都沒有非,太重了非不掉,也沒有掃,太懶了。所以一走入很高的法門,都是要靠領悟,達賴喇嘛所表現的都把佛法呈現出來,不用什麼說話,幾個動作,幾句話,真理全部都呈現。 見諸識不起故,就是我們的識心都不起。及眾緣無積故,眾緣都沒有累積。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所有的萬法都不可得。知無體時,知道沒有這個實體。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全部形相都是如幻,都是假的,証如幻性,是所有形相都是假的,萬相皆空,加一句,空性即是佛性,證如幻性就是我們已經把空性即是佛性證悟出來,所以即時逮得無生法忍,有時候我們一領悟了,問題就解決了。假如我們遠離生見,證如幻性,那個萬相皆空了,都空了,已經進入空性,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逮得,就已經得到無生法忍。住第八地(不動地),一下子到第八地了,就是不動地,就是不退轉地,我們修到七地以下都還會退轉。了心意意識五法(名、相、分別、如如、正智),就是名,相,分別,如如,正智五個法相。自性二無我境(人、法),自性裡面沒有我,沒有法,沒有我執,沒有法執,已經到達二無我境。轉所依止,獲意生身,已經轉所依止,得到意生身,到第八地就可以得到意生身。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緣名意生身,什麼因緣叫做意生身。 佛言: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比如說我現在要去台北車站,我們的意要去台北車站已經去了,我現在已經去了,去到台北車站的大廳,下面第一層在賣票,票買好,再看下去下面第二層是月台,進入去等車子,現在我們的意生身也跑去台北車站了,知道了嗎?人是坐在這裡,那意生身……啊!我家裡的火有沒有關掉,一下就跑回到家裡去了,這個叫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我們的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非常遠的外面。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好像我們幾十年的東西,現前想起了,它又跑出來。疾詣於彼,很快它就到達那個地方,比如以前去那裏玩,很是懷念,一下子又到那裏了,以前很恐怖的遭遇,你想到了,一下子那個情景就出來了。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不是身體、山河、石壁所能阻礙的。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很快一下子到了。如幻三昧,力通自在,三昧是正定,加二個字如幻是讓我們不住在這個正定,很殊勝的境界住了以後,糟糕了,我們會走回頭路,退步了,不住就能夠進入佛地,如幻三昧,就可以力通自在,就是有那個神通的能力,就可以自在。諸相莊嚴,可以千百億化身。憶本成就眾生願故,就回憶本來就有要拯救眾生,渡化眾生的願。猶如意去,好像那個意就要去實踐。生於一切諸聖眾中,是名菩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就是所有的這些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要遠離。 大慧,云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就像太陽太熱了,我們看那個地上都會生出火焰上來,好像做夢的夢境。無始戲論種種執著,佛說我們都講一些沒有用的戲論,種種的一些執著。虛妄惡習為其因故,都是虛妄惡習為其因。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我們一樣來觀一切法的時候,就是在專求自證聖智,所以各位只要前面三個一直努力在做,就已經在專求自證聖智。大慧,是名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汝應如是勤加修學,就是要這樣努力得來修。大慧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言說分別,相心法門,我及諸菩薩善知此故,通達能說所說二義,疾得無上菩提,疾就是很快得到無上菩提。令一切眾生於二義中,而得清淨,能說所說。佛言:大慧,有四種言說分別相,所謂相言說,夢言說,計著過惡言說,無始妄想言說,大慧,相言說者,所謂執著自分別色相生,就是執著自己分別的色相然後產生的,就是相言說。夢言說者,謂夢先所經境界,覺已憶念,就是做夢有經過的境界,然後已經醒過來了,回憶夢中的那一些。依不實境生,不實在的境產生,那個都是夢境。計著過惡言說者,謂憶念怨仇先所作業生,就是回憶之前都欺負我,欺負得厲害,這樣而產生的。無始妄想言說者,以無始戲論妄執習氣生,是為四,我們大家都在無始戲論(演戲的台詞)妄執習氣生的,第一、第四大概我們比較常用,第二、第三不很多,是會有啦,一點點。大慧復言,世尊,願更為說,言語分別所行之相,何處,何因,云何而起,佛言:大慧,言語分別是依什麼,依頭胸喉鼻脣齶齒舌和合而起,佛說得很詳細,言語就是這樣而來的,是依頭、胸、喉嚨、鼻子、嘴脣、下巴、牙齒、舌頭和合而起。大慧復言,世尊,言語分別為異不異,言語跟分別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佛言,非異非不異,佛在回答的標準答案大概都是這樣,非異非不異,非一非異,不是一也不是異。何以故,分別為因,起言語故,已經有分別了,然後才說話。若異者,分別不應為因,假如說不一樣的話,分別因不應是這個原因。若不異者,語言不應顯異,所以不一不異,佛都很詳細的解說。是故非異非不異,大慧復言,世尊,為言語是第一義,為所說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不是言語,亦不是所說。何以故,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就是已經到達聖樂的地方。因言而入,非即是言,因為語言進入,不是語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第一義就是佛已經內自證的那個境。非言語分別智境,不是用言語分別可以講說出來。 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大慧,言語者,起滅動搖展轉因緣生,若展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者無自他相,沒有自相,沒有他相,第一義全部就只有一個。言語有相,不能顯示,言語有形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第一義就是我們的真心,沒有別的。種種外想,悉皆無有,所有的外相,全部都沒有第一義。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應當遠離言語分別。 接著要講五無間罪,大慧是以我們凡塵的一些見解來問釋迦牟尼佛,可是釋迦牟尼佛回答的五無間業,我們聽了不能到外面去講,因為那是我們修持的一個最高法門。大慧復白佛言,世尊,何者為五無間業,若人作已墮阿鼻獄,大慧是說,若人作這個五無間業,墮阿鼻獄。佛言,諦聽,後學就特別括弧說,拋開凡俗的見解,佛講這一段是修道最重要的法門。當為汝說,大慧言,唯,佛告大慧,五無間者,所謂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何僧、懷惡逆心,出佛身血,各位就看這個罪很重喔,你如果這樣做一定是下去阿鼻地獄,可是我們看看佛的解說。大慧,何者為眾生母,什麼是眾生母。謂引生愛與貪喜俱,如母養育,就引發我們產生愛與貪喜俱,好像母親在養育。何者為父,所謂無明,無明就是父,愛與貪喜就是母。令生六處聚落中故,令我們產生在六道之中。斷二根本,名殺父母,就是把無明殺死,把那個引發我們的愛與貪喜殺死,就是殺父殺母,所以後學說這個真的不能在外面講的。云何殺阿羅漢,謂隨眠為怨,隨眠∥貪、瞋、痴、慢、疑、我見等煩惱,隨逐有情而不離,所以叫隨,有情隨逐而增昏滯,如睡眠,諸惑種子(迷惑的種子),隨逐於人,隨逐我們所有的人,諸煩惱之體,幽微而難知,猶如睡眠狀,眠伏於阿賴耶識中,故曰隨眠,隨眠如怨,就是要記得這個隨眠如怨。如鼠毒發,好像老鼠吃了毒藥,已經發出來那個膨脹,雖然只有八個字,隨眠為怨,如鼠毒發,老鼠吃到毒藥,毒已經發作了,這個就是要殺阿羅漢。究竟斷彼,把它斷掉。名殺阿羅漢,各位前賢,把隨眠殺掉好不好?……,你看我們都沒有進入狀況,隨眠最糟糕啦,一直讓我們六道輪迴,所有的貪、嗔、癡、慢、疑、我見,我們輪迴的種子,它都眠伏在我們阿賴耶識之中,讓我們不知不覺,所以一定要把它斷掉,殺阿羅漢,佛只有講八個字,隨眠為怨,如鼠毒發,我們了解這個很重要,我們所以六道輪迴都是因為這樣。 云何破和合僧,為什麼叫做破和合僧,那就是僧人在修持,而你挑撥離間,那是從字面上解說,跟這邊講的不一樣,這裡就講,謂諸蘊異相和合積聚,佛教我們不積聚五蘊,就是這個破和合僧不要再蘊積了,蘊積五蘊我們就會在凡塵出生(眾生於凡塵迷真逐妄,所蘊集的業因)。究竟斷彼,名為破僧,我們把五蘊斷掉,就不會在凡塵受生。 我們講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懷惡逆心出佛身血,要進入阿鼻地獄,可是大慧問這一段的時候 ,釋迦牟尼佛就講完全不一樣的內容,佛就講說我們把那個引生愛與貪喜那個就是如母養育,把母殺掉,就是把引生我們愛跟引生我們貪喜的這些消除掉,殺掉,何者為父,就是殺掉無明,把無明完全去除就是殺父,我們把愛與貪喜以及無明能夠去掉的話,我們就不用輪迴了,所以佛講的都完全不同的意思,因為無明讓我們令生六處聚落中,那個就是六道輪迴,能斷掉這兩個根本就不用出生在凡塵,這個叫做殺父母。 云何殺阿羅漢,就是隨眠為怨,隨眠就是貪、瞋、痴、慢、疑、我見,這就是我們在凡塵最根本的煩惱,隨逐有情而不離,我們眾生叫做有情,有情的眾生隨逐著我們不離開,就是不離開這一些貪、瞋、痴、慢、疑、我見,我見就是邪見,這個都不正確,六個根本煩惱叫做隨,有情又隨逐著而增加昏滯,好像睡眠一樣,諸惑種子,所有迷惑的種子,隨逐於人,都追逐著我們,諸煩惱之體,幽微而難知,煩惱的體性,六根本貪、瞋、痴、慢、疑、我見,很幽微,很難知,猶如睡眠的狀態,眠伏於我們第八的阿賴耶識之中,所以叫做隨眠,隨眠為怨,我們就是因為隨眠所以產生非常多的怨恨,如鼠毒發,好像老鼠中毒發作,我們究竟斷彼,我們把這一些,貪、瞋、痴、慢、疑、我見都斷了,叫做殺阿羅漢,我們一般講的比較自私自利就叫阿羅漢。 云何破和合僧,我們破和合僧罪過也是很大,人家和合在修道,我們給人家挑撥離間,可是這邊釋迦牟尼佛就講,謂諸蘊異相和合積聚,諸蘊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它和合了積聚,眾生於凡塵迷真逐妄,我們迷昧了常住真心,追逐所有不實在的,所蘊積的業因是我們自己蘊積的業因。究竟斷彼,蘊積的業因把它斷掉名為破僧,就是破和合僧,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在凡塵不要蘊,色、受、想、行、識都不要蘊,不要有和合積聚,就不會落入凡塵受苦。 云何惡心出佛身血,謂八識身,佛就解說我們八識身,我們的身體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妄生思覺,就是不正確的,而我們都產生。見自心外,自相共相,見到我們自心以外有自相,有共相。以三解脫無漏惡心,究竟斷彼,把這個八識身妄生思覺的全部把它斷掉。八識身佛,名為惡心出佛身血,我們能夠斷掉八識身妄生思覺,因為它見自心外取法,心外取法都是外道,道外。 大慧,是為內五無間,外五無間是要進入阿鼻地獄,那內五無間是我們修道的一個最高的修持方法。若有作者,假如說有人這樣做的話。無間即得現證實法,就是已經可以進入到佛的境界,是很高的。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說,我於某夜成最正覺,成佛乃至某夜當入涅槃,就是進入不生不滅的實相之中,不再現相於凡塵之中,就是已經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就是從成佛到涅槃,就是釋迦牟尼佛從成佛到涅槃中間有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說於其中一個字也沒說,不說一個字。亦不已說,亦不當說,不說是佛說,全部都不說一個字。大慧又問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依什麼秘密的意思,作這樣子講。佛言,依二密法作如是說,謂自證法及本住法,佛回答依兩個秘密的佛法才這樣講,一個是自證法,一個是本住法。自證就是佛已經修證了,自證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全部都沒有能說,沒有所說;本住法是我們真心佛性的本體,天然的。云何自證法,什麼是自證法。謂諸佛所證,我亦同證,諸佛所自悟的,我亦一樣。不增不減,證智所行,已經證悟到我們般若妙智慧,所行證已經離言說相,已經沒有言說,一句話也沒有,一個字也沒有。離分別相,離名字相,所以這個是最高法門,離言說相,沒有能說,所說,離開分別進入一真法界,沒有分別,全部都一體,離名字相,名字都是強名,是假名,全部都不正確的,全部都是講假的。云何本住法,什麼是本住法。謂法本性,就是我們真心佛性的本體,就是圓滿天然的狀態,湛然常寂的。如金等在鑛,好像那個金在鑛一樣,現在圓滿,在原來之中。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佛有沒有出現在凡塵,那個法都住在法位,就是那個一真法界,湛然常寂的真心佛性,都天然狀態,湛然常寂,所以那個叫本住法,本住法我們都有啦,我們缺自證法,我們還沒自證,本住法每一個都有,都有真心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很努力的把佛性證悟。法界法性,皆悉常住,法界法性全部都常住,都不變異,不動,不變,法性就是空性,全部都萬法皆空的空性,就是法性,法相就是萬相,法性就是無性,無性之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最不容易的地方就在這裡,沒有人講出來,無性之性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盡虛空徧法界,都常住,不變異的。大慧,譬如有人,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舊道,即便隨入止息遊戲,佛對大慧講,看到古城平坦的舊道,就進入古城休息遊戲。佛就問大慧菩薩,於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種種物耶,古城裏面的舊道路及所有的一切,這一些本來就有的,所以不用去作道路,也不用去作種種物,都不用。大慧言,不也,大慧菩薩就回答,沒有啦,這個全部都沒有落入作為,全部都無所作為。佛言,我及諸佛所證真如,常住法性,亦復如是,說釋迦牟尼佛以及所有的諸佛所證悟的真如,真如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我們常住真心就是真如,我們現在現前的一念就是真如,就是常住真心,只要我們不起心動念,只要我們能隨著隨緣之用,現在這個不變之體寄託在我們身上,然後我們六根隨緣之用,有用一定有體,有體才有用,假如沒有佛性本體,隨緣之用就用不出來,所以我們有本體,本體就是真如,所以我們每一位全部都當下,我們可以從隨緣之用回歸到不變之體,這樣全部都是真如,縱然我們在隨緣之用,那也是真如,真如之中的生滅門,那個隨緣之用,我們不要在隨緣之用攀緣,去攀緣了,我們就偏離了,偏離正道,我們就落入六道輪迴,我們能夠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不變之體曰寂,寂就是淨,淨就是止。隨緣之用曰照,照就是明,明就是觀,所以寂照就是止觀,我們寂照同時,止觀一體,即止即觀,即觀即止,我們之所以會六道輪迴就是沒有止觀,沒有停止,也沒有觀照,我們能夠止觀,就是寂照同時,就已經回到真如,這是有比較深一點,如果常在聽就知道,才聽不久的就要再薰習,要薰習一段時間才會了解。 所以我們現前的一念顯現在我們眼前,那個了了分明的念頭,不要起心動念就叫正念,正念就是良知良能,又叫佛知佛見,每一位都有,我們不要起心動念就好,起心動念就是凡夫,不起心動念都是佛菩薩。 所以佛言:我及諸佛所證真如,常住法性,常住是我們真心,我們真心都常住,不生不滅的,沒有來去,沒有迷悟,都是常住,法性就是凡塵的一真法界,法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我們真心佛性,常住法性,亦復如是,是故說言,始從成佛,乃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從成佛一直到涅槃很努力的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個字也沒說,為什麼?沒有能說,沒有所說,沒有能所,有所說都是應病與藥,應眾生的疾病給眾生藥,能夠治好眾生的毛病,所以成佛一直到涅槃,這個裡面全部都不說一字,也全部沒有一法,無有少法可得,所以告訴我們一切菩薩應無所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應無所住,發無上菩提,無所住了以後,無上菩提就呈現。亦不已說,亦不當說,也沒有已經說,也沒有要說,全部都沒有,所以要了解已經沒有能所,已經進入一真法界。 大慧問虛妄分別云何而生,這個虛妄的分別怎麼樣產生。佛言,一切眾生於種種境,我們眾生從一切種種現相,所有的環境不能了達自心所現,不能了解我們的自心所呈現。計能所取,有能取,有所取,這樣就虛妄執著,起諸分別,墮有無見,然後墮入有無的見解,落於兩邊。計著於我,以及以我所,這個我就是身體,我所就是我們的環境,計就計著我以及我所,有能所,名虛妄分別,這樣就叫虛妄分別。 觀諸有為法,離能緣所緣,決定唯是心,我們看看凡塵所有的有為法,就離開能緣所緣,沒有能所了,決定知道都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所有的萬相萬事都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故我說心量,量之自性處,緣法二俱離,我們的心量有這麼寬廣,盡虛空徧法界,因緣與佛法二俱離。究竟妙淨事,我說名心量,就一個假名,叫心量。真如空實際,真如與空及實際,名稱不一樣,但都是在講我們佛性本體。
若需索取性理心法資料:DVD、CD、MP3、書面資料(免費索取) 地點:台南同義宮 地址:台南市新化區知義里口埤8號 TEL:06-5901956 (杜姐)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提供分享,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下載網址: (1)httiteps://ss.google.com/site/clcsf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