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7 05:34:28瀏覽1791|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楞嚴經_第7片_台南同義宮_100/12/31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講到第25頁:「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因為阿難懷疑他日常所用的心都被釋迦牟尼破斥掉,阿難就說那個不是。所以阿難就很惶恐,說這樣的話我就沒心了。所以佛對阿難講,你用的心就是生滅、無常變化,塵不是永遠都不變常住的,假如塵已經變化了,誰要來修證這個無生法忍。無生=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滅,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叫做無生法。忍是安住不動,我們在無生法已經安住不動,叫做得到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一得到以後就進入阿羅漢,然後接著進入菩薩,一直到佛,全部都有得到無生法忍。所以這個無生法是最基本的。我們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要進入無生法,那個能夠讓我們很實際的體會凡塵的所有萬相萬事,那個靈知的作用就是我們真心,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是我們因為平常對凡塵的事相都太注重,被凡塵引誘,凡塵引誘以後,我們對自己本身那個靈知真心都忽略,都不感覺到它的存在。因為不感覺到它的存在,而都注重在身體。 所以我們研究楞嚴經就是要把這個關係釐清,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一定要還給天地,而且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水火風土是無知的東西,而我們佛性是沒有形相,那沒有形相我們不容易去把握、去依賴,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把不生不滅的靈知全部都呈現。我們這幾個禮拜都一直在講這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有生滅、有不生不滅。可是我們對生滅都很注重,而對不生不滅因為沒有形相都看輕了。我們最大的錯誤所在就是認為佛性是在身上。這是所有我們落入凡塵現相、所有眾生共同的認識,都說佛性在身上。然後我們到哪個地方去,就把佛性帶去,這個也是最大的錯誤見解。要了解,佛性是常住不遷,沒有搬家、沒有來來去去。佛性都永遠常在,沒有來也沒有去,如如不動。我們對「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後學以前都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我們有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在按快門的一剎那絕對不能晃動,當我們的手一晃動,照出來的相片會模糊不清。假如佛性是在我們玄關,是在我們頭上,那我們頭一直在轉動,那看到的影相都模糊不清,可是不會啊,我們頭轉動的很快,影相也看得非常清晰,那為什麼呢?因為佛性本體如如不動,我們已經先把祂確定「佛性常住不遷、如如不動」,這樣已經確定以後,我們再來研究性理心法就很容易進入狀況。身體是天地的物質,不管你再怎麼養生、再怎麼照顧,一定要還給天地。縱然我們多活個一倍,我們現在是百歲,活到兩百歲,會不會死?(會),一定會死,死了以後我們身體水火風土就還給天地。我們佛性要還給誰啊?(老母,哈哈),我們佛性不用還,就是我們當家作主。現在我們把祂啟發了,那個就是成佛最重要的因,找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本體就是成佛最重要的因。我們因果同時,當你找到了不生不滅的真心,就已經成就到達不生不滅佛的果位。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本來都是佛,為什麼沒有成佛呢?被我們自己不正確的見解障礙,我們的觀念不正確,把外面的形相都當成真。不知道外面的形相都是假,因為它無常變化,我們看到了以後,它很快又不一樣的景相呈現。而我們住相還住在舊的記義裡面,可是真正外面的環境已經都改變了。那我們沒有了解到這一層,所以我們就被現象迷惑,起惑就造業,因業就受苦,就這樣沒完沒了,所以六道輪迴。剛才我們唱那首歌,活佛老師把凡塵所有的道理都濃縮在這一首歌裡面,所以深信(深深的相信)我們的生命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累劫=元會,累世=六道輪迴。 各位對元會、對六道輪迴留下記憶啊?都沒有,因為我們從第十殿出來的時候,經過孟婆庄,讓我們喝了孟婆湯,都把以前的忘光光了,然後才來凡塵降世,降世了以後重新來,重新再過一生,就叫分段生死。要了解當我們一降生以後,就有它的因果牽繫,會有什麼因就呈現什麼果報。有的人一出生以後,人家呵護著長大。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地下爬,鄉下孩子拿雞屎來吃,這個父母親沒有時間照顧他。有的人生了一個,人家呵護著,好幾十個人在照顧著,好不好命?我們為什麼沒有這樣?我們就是沒有種福報的因,所以就沒有辦法享受人家呵護的環境。可是凡塵都是相對,從小都一直呵護長大,到長大以後連穿個鞋子都不會、連穿個衣服也不會,這樣好不好?(不好),變成木偶人,被人拿著在玩的木偶。所以要了解上天給我們在凡塵磨練的機會,當遇到挫折、遇到不如意,不要難過,要感謝,感謝上天成就、感謝上天讓我們堅強、讓我們獨立,這個是最好的。最重要人生的方向一定要正確,像以往的聖賢,他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現在哪一個眾生有這樣的心胸,都沒有,照顧自己都來不及了,還要照顧別人!自私自利的結果就是一定六道輪迴之中。要了解,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是千千萬萬年,是億萬年的,都存在,不生不滅。我們六道輪迴太久就每況愈下,愈來就愈不理想,也不想追求,就得過且過,很快一轉眼一生就過去了,我們要把握喔!我們這一段期間所講的,就把我們在生活之中什麼是生滅、什麼是不生不滅,都講清楚說明白。各位回去有沒有再聽?(有),有沒有很詳細的知道了?因為要做就是要知道,知道真理了才知道怎麼做,怎麼做不會造業、怎麼做能夠很快樂。 所以只要我們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當下圓滿佛性都呈現,整個都呈現我們就沒有一些雜思,那些雜思就是煩惱的來源。我們為什麼煩惱?就是因為念頭太多。為什麼起心動念?因為我們沒有迴光返照,沒有照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才起心動念。在「謝謝你」裡面講:「心念的累積」,就是講我們六道輪迴的因(種子)。假如我們心念都不累積,沒有心念,完全都是正念。就像釋迦牟尼佛講「十方如來,同一道出離生死,皆以直心」,都是用直心,全部都是真心,沒有起心動念。直心,當下呈現的那個「靈知的那個」,就是我們的真心。剛開始後學也沒有把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詳細加以解說,因為那個階段還不適合,一解說了反而迷糊,到這個時間我們都研究兩年多了,後學很讚嘆我們這邊很不錯,就是跟得上進度,大家都能夠了解在講的是在講什麼,在真理方面是闡釋哪個方向,都能夠稍微了解。我們一定要更深入,從直心、深心、大悲心,大悲心也就是菩提心,全部都是用真心。以往我們有講「即心即佛」,即心即佛的那個心不是我們日常用的生滅心,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是直心。 「直心」在西方第八代祖師馬鳴菩薩有造一本大乘起信論,他就詳細解說,說「直心」就是我們正念真如,正念就是沒有念,有念就叫邪念,為什麼叫邪?因為念會變化,所以不正,所以叫邪念。我們正念都沒有念,沒有念的念就是正念。正念,把它一延伸就是進入佛知佛見(佛的知見)。我們每一位都是佛,我們都有佛的知見,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所以佛的知見都沒有呈現,不知道。不知道的話,我們日常起的念頭都是私心(自私的心),那都有企圖。所以「用」,我們就用心意識,用心意識的結果就是鈎心鬥角,就是怕吃虧。我們愈怕吃虧就愈吃虧,害自己六道輪迴。我們都能夠去接受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能夠讓我們恢復我們整個浩然正氣,浩然正氣跟天地是一樣的、相同的。天地之氣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可以發揮,發揮出來力量無量無邊很大,發揮出來的力道非常大。我們要自己勉勵,這一種心性的修持,都不是要求別人,而是要求自己,要求我們自己脾氣毛病都能夠改掉。各位有沒有脾氣毛病?(有),我們都會知道自己有,因為都有情緒上的起伏。要知道,修道不能落入情緒,一有情緒絕對不講道理。不講道理了我們就會胡作非為,就已經都錯了,源頭開始就錯了,尾巴更錯的厲害,自己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要吃苦就來啊,真正在受苦的時候,又怨天尤人:「怎麼不是別人在吃苦,而是我在吃苦」,所以就這樣惡性循環,我們研究就是要透徹知道我們該努力的方向,就是明心見性。現在明了沒有? 我們一直在講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我們明心,因為心明因果不昧(不會迷昧因果,就不會造業),見性就成佛無疑(不用懷疑,絕對成佛),因為性就是佛的種子、因子。所以我們在這個方向一定要努力,剩下凡塵事就讓它過了就好。凡塵不是污垢嗎?我們佛性假如沾滿了污垢,可以成佛嗎?成不了的,所以我們就把凡塵事都放到背後,背塵然後合覺。我們現在是什麼?背覺合塵,把覺性放到背後去了,把凡塵事拿到胸前來,非常計較,所以顛倒。佛都說我們眾生顛倒,就是在這裡。該注重的都不注重,不要注重的我們很在意,有沒有這樣?不是我們的事,我們跟人家爭執的臉紅脖子粗,有沒有?(有),是不是很笨?自己還說很聰明,都不承認自己很笨。所以要知道你計較凡塵事,再怎麼得意,那都是在凡塵,都是在苦海之中。你心能夠明了、性能夠見了,明心見性就可以脫離這個苦海、脫離六道輪迴,真正的能夠回歸本位,都是佛,已經到佛的地位。 後學看美國地理頻道播放影片2012、12月26日,有行星跟地球非常接近,因為接近的力道很強,會使我們地球失掉平衡,大樓都會倒、火山爆發,然後整個人類遭難。各位有沒有看到?有的人有看到、有的人沒看到,這也是給我們一個警惕,離12月26日還多久?現在是民國100年的最後一天,離2012年的12月26日,還有12個月又26天。各位前賢假如我們還有11個月又26天可以活?花天酒地?才不枉費此生?不是很多人都抱這個態度嘛!要了解,找自己麻煩,假如我們已經能夠水火風土歸水火風土,靈知歸靈知,我們就超出現象,已經超越所有的現象,現象的遭難都達不到我們佛性本體。我們地球這麼的安穩就是因為很多修證者都在護持,都保護眾生安居樂業,我們才可以這麼平安。稍微動一下都七級、八級地震,七、八級的地震厲不厲害?(厲害)很厲害,可是這在整個宇宙、整個行星來講,七八級的地震算什麼?很微細的微動,整個球都拖來摔,還不算什麼,七八級要說什麼,都不夠看,可是我們眾生承受不了,承受不了整個地球拿來摔,摔了以後我們就不見了。我們沒有那個能耐超出現象,可是我們修道就有,努力的把整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都能夠抽離現象(就是去生滅守真常),現象都是生滅,所以我們去掉不重視它。真長就是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我們佛性就是了了分明,非常清楚的讓我們都能夠去感受,感受的強度在我們的修持來講,愈努力感受就愈強,愈強則起步的時候我們第六感特別敏銳,那是佛性功能作用的一些顯現,很敏銳的,今天會遇到什麼人、會遇到什麼事,事先都有一個知覺,當然我們不炫耀也不去推廣那個,那是自然從佛性裡面呈現。我們要了解整個天地現象、整個天地的事情,全部都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出來,既然是我們自己的佛性生發,我們怎麼不知道,就是因為我們注意的方向(注意力用錯了)。假如我們注意力全部用在我們佛性本體,那佛性本體發生什麼事,知不知道?一定知道。在我們自己身上,發生問題,自己知不知道?一定知道,一定會有徵兆,會知道。而我們為什麼都不知道啊?因為我們都沒有迴光返照,沒有去照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才不知道。現在我們已經找對方向,要努力走入修道的道路,真正的明心見性,見性就可以成佛!後學發愿還蠻大,還許各位「只要你努力的聽、努力的做,一定成佛」,後學想一想還是要再來,所以保持慢慢沒關係,不用急,吃快弄破碗(台語)。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凡塵都是會變化」,假如變化的時候,我們沒有找到明心見性,我們的心性就像龜毛兔腳,都不見了,不見了那誰要來修,誰要來修到成佛,就沒有了。所以「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經文――(第25頁)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即時阿難」,這時候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因為平常所依賴的心已經被佛破斥:「那個不是,那是塵有則有,塵滅就跟著滅,那個不是我們的心,不是真心,所以不要去執著它」,我們在生活之中也是要這個樣子:「不變的真心,我就隨緣,隨著現象的緣,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就像我們之前講舌頭,不變之體可以隨緣之用,就是吃花生有花生味、吃梅子有梅子味、吃甘蔗有甘蔗味、吃麵有麵的味、吃飯有飯的味,但是當我們吃完了,又回歸到舌頭本體,又不變之體。不變之體是常在常住,隨緣之用只是短暫一會兒的時間而已,當事情一過了以後,就不見了,不見了就又恢復到本體回來。所以在經典裡面會常看「不變之體曰寂,隨緣之用曰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們在文字不太容易了解,用比喻就很快,不變之體就是舌頭,隨緣之用就是你吃什麼就變出什麼味道出來。隨緣之用當我們吃完了,吃完了味道就不見了,味道不見了又歸還到不變之體的舌頭回來。所以「寂而常照」,常照就是沒有拒絕外面的所有一切,都讓它呈現,而呈現的時候叫做隨緣之用。照=隨緣之用,我們用了以後「照而常寂」,又回到不變之體回來。北部前賢有在講,怎麼講過了還再講,後學說因為不容易了解,所以會一講再講。真正我們瞭解了,我們佛性常住不遷、如如不動,都能夠真正的體會、進入了,是不是我們的真心跟外境都無關?真心靈敏靈知、外境變化無常,是不是不會牽涉到我們。可是現在我們不研究的話,它會牽涉到我們、牽動到我們神經,我們會產生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就有取捨,有取捨就有動作,有動作造業就形成,當業因已經形成了,果報就在後面,是不是自作自受。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因為我們都不太容易真正的去承認它,所以要一講再講。 阿難這時候跟大眾默然,就是心中已經了解自己錯了,把生滅當成真心,生滅心變化無常,而不知道它變化無常,都把它當成寶貝兒子看待,它是一個賊,在偷我們的寶貝,但我們都把它看成寶貝兒子。我們都認為「我們日常用的心」就是我們的真心,這樣是不是把賊當成寶貝兒子?但我們都不認為這樣是錯,不知道這樣不合真理,所以佛都一直再講我們一定要走入真理世界,走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個才是重要。所以阿難跟大眾默然自失,已經失掉依賴,平常的依賴已經撤除了,已經沒有依賴了。 「佛告阿難」,佛就對阿難講。「世間一切諸修學人」,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諸=很多,修學人=修道學習這些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顯現在眼前,他雖然已經成就有九次的第定,也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加上四空,共八定(色界的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力的修成),最後一個滅受想定(這是凡塵能夠修最高的程度),叫做九次第定,已經一個階一個階,有九個階級。這可能我們平常沒有接觸,也不太容易了解。 色界開始就有四禪,到達四禪的時候,不用呼吸也不用吃飯就可以活下來,程度高不高?(高)已經很高了。再上去到第五定的時候已經沒有形相,只有我們留下來的識,然後一直到第八,最高的第九「滅受想」,就是我們的受跟想都滅了,那個定是凡塵能夠修,最高的程度。佛在講雖然已經成就了九次第定,可是還不能成道、還不能成佛,所以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為什麼呢?因為還在生滅之中。雖然很高了,卻是還在生滅之中,沒有進入不生不滅。所以我們就了解進入不生不滅的重要性。我們很容易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本體。各位有沒有體會啊?這下子不會回答了。 要知道不容易去領會萬緣放下那個狀態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研究楞嚴經,我們上個禮拜跟上上個禮拜就有講: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有講七個地方,這七個地方就是我們凡塵所有的境界。所有的境界就包括在這七個地方裡面,只要我們這七個地方全部都能夠去掉、能夠放下,就已經到達萬緣已經都放下了(就是妄已經盡了),妄盡真顯。我們因為在妄之中,所以真才沒有顯現。假如我們真的妄都放下,妄放了,真就顯。真顯現出來了,就一念不生。那個一念不生,我們在當下就具備億萬年。我們的當下,當下現前的一念具備萬萬年,所有古跟今跟往後,全部具備在當下,所以佛性圓滿具足。我們之前時常講,我們現前一念,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因為我們都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世又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世又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世又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就已經形成九世了,再加上現前一念(一世),共十世。十世古今(古時候跟現在)不離當念(不離開我們當下的一個念頭),所以一個念頭具備萬萬年。只要我們不要有過去心、不要有未來心、不要有現在心,三心都沒有,就沒有四相。三心四相沒有,則三世攝受我們不住。三世既然攝受我們不住,我們就不用再現相來呈現我們的現相。過去世攝受我們不住(吸不住我們)、現在世也攝受我們不住,為什麼,因為我們說「現在」,各位就可以想像,「現在」,已經過了;再「現在」,又過了;再「現在」,又過了;它會留得住嗎?(不會)留不住。所以三世都攝受我們不住(吸不住我們),既然三世都沒有,我們沒有未來世、也沒有過去世,那有六道輪迴嗎?就沒有。所以我們要脫離六道輪迴就是不要有三心,三心沒有,則四相就沒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鄉、壽者相),從文字比較不容易了解,後學都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很容易知道的「能所」來比喻。 我眼睛能夠看,能夠看=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人相。你所看差別叢生,不是只有看一個景相,而是看很多,很多=眾生相。我們連續不斷的看=壽者相。這樣四相就很容易知道。我們只要能夠落入能所,我能聽,能聽=我相。一定有所聽(人相),所聽的聲音又都不一樣差別叢生=眾生相。我們連續不斷的聽=壽者相。只要落入「能所」,我能聞、我們能吃、我能做,全部都是四相。 要怎麼樣才沒有四相?就是當下直心,就沒有我、也沒有能所,四相都消失了。差別大不大?大啊?差別很小,為什麼?心念(我們的心)。假如我們掃地是為了要給人家稱讚:「某某人很勤勞,去了掃帚拿了就一直掃」,這樣的話四相就顯明。假如你是:「這是我生存的地方,我把它打掃乾淨,是我份內中的事」,這樣就沒有四相。差別大不大?就是在心念。在凡塵我們要走入直心,就是沒有三心四相。沒有三心四相就是直心,直心就可以離開苦海,同一道出離生死(同一個方法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就是用這個心(沒有三心四相的心)。這樣有沒有更了解?做得到嗎?會不會很困難?(不會),不會喔,因為在心念之中一轉念:「甘願做跟不甘願做」。若我們不甘願做,則三心四相顯明呈現。若我們甘願做,則都沒有三心四相。「甘願做跟不甘願做」,一樣都是在做,那是要甘願做還是不甘願做呢?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只要落入我們情緒裡面,那就不講理了,再怎麼樣舒服的環境,你都討厭。假如我們已經在真理世界之中,再怎麼苦的現象,吃苦都是在吃補。能體會嗎?把吃苦當成吃補,你就會做的很愉快!就可以跟古時候這些聖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起碼我們也沾到一點,有沒有?(有),我們能夠沾到聖賢所說的這些內容,內心高不高興?(高興),就會很高興,因為畢竟不自私,不是自私自利,就是要利益所有眾生。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為什麼我們已經到九次第定了,還不能成阿羅漢?就是因為我們執著生死妄想,就是我們身體的生、身體的死,把它誤為真實(是實在的)。我們凡人是不是都這樣?都認為身體的生、身體的死都是很實在,不知道那都是虛幻不實在。所以佛會問我們生從何來?死的時候又去哪裡?那個答案就是無所從來,沒有來的地方。然後死也沒有去的地方,既然沒有來的地方,也沒有去的地方,就是常住不遷,都沒有搬來搬去。既然常住不遷就是在當下,所以當下我們沒有生也沒有死,有生有死是現象、是因緣聚會才顯現生相,當因緣消失就顯現滅相,就有生滅。假如我們都已經走入真理世界,來沒有來的地方,去也沒有去的地方。好像舍利佛跟釋迦牟尼佛在對答,千年的暗室,它已經千年都住在黑暗之中,然後我們一燈能破千年暗室,佛就問舍利佛「那個暗,它甘不甘願離去(「暗」住了萬年了,甘不甘願離開)」,舍利佛說「你不甘願走也沒辦法,光已經來了」,然後佛就問舍利佛「暗跑去哪裡(千年暗室的「暗」跑去哪裡)?(去無去處)」,一燈的光明從哪裡來?(來無來處)。所以我們瞭解,它來沒有來的地方,去沒有去的地方,既然無來無去,就是當下現成,都是如如不動。我們要體會我們的佛性也就是如如不動,常住不遷,一定要記住「有來有去,這個現象(身體),來就生,去就死,這都是假相,假的,生沒有真正的生,死沒有真正的死,那是水火風土合在一起叫做生,水火風土分開叫做死」,這跟我們佛性有關係嗎?(沒)都沒有關係。所以佛性脫根脫塵、離緣獨立(離開眾緣,祂獨自存在),奧妙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透徹了解我們佛性本體。所以佛說「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誤會成那是真的生、真的死。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這是跟阿難講,因為阿難好多聞,所有的修持法門他都要會,所以好多聞。雖然得到多聞的名聲,可是不成聖果,就是沒有辦法成道成佛,這是佛對阿難講。 經文――(第25頁,反面)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阿難聽到以後,前面阿難已經哭過很多次了,這個地方又重複悲淚又哭了,所以我們大事未明如喪考仳,大事已明也一樣如喪考仳,就好像死掉父母親一樣那麼傷心。「五體投地」,五體就是我們兩隻手、兩支腳跟額頭,都闔在地上,這就是最敬禮,禮最敬的是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跪在地放,然後雙掌合起來向佛表白。「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阿難就是因為看到佛的形相那麼好,就出家修道了,所以發心出家。但仗勢佛的威神,說佛是我的堂兄(很親的親戚)。時常在想(這就是起心動念)。假如前面加一個「諦」字,諦思惟這就是正確的八正道,那只有思惟的話就是第六的意識心,即我們根塵相對所產生的思惟,這個思惟是變化、是生滅,所以不真。而阿難常常都用這個心。「常自思惟,無勞我修」,不用讓我勞勞碌碌去修道。「將謂如來,惠我三昧」,因為如來就是阿難的堂兄,所以一定會給阿難正定。三昧=正定,一定會把正定給我。各位前賢這個正定要自己修,還是可以別人給?正定一定要自己修,我們認識真理以後,從佛性本體產生的定,那個定是最堅固的,那個容易定,行住坐臥都可以運用到這個正定。假如我們是打坐修來的定,這個定很難成很快破壞,修了老半天才能夠沒有心念,可是只要有一些吵雜的聲音一出現以後,他的定力差不多消失一半了,再吵雜下去,差不多要生氣了。 所以難修(很難修)易壞(很容易破壞),我們凡塵修的定難修易壞。但我們佛性本身的定就不會,本身所產生的定,縱然外面再怎麼吵雜,我們從佛性本身發揮,那個行住坐臥定力都有,不會受影響。所以情緒不會變的很壞。我們曾不曾經發脾氣?怎麼發的?不如意發的,外境我們看了不如意就發脾氣了,那個就是我們沒有從我們本性來修。從本性來修的話,那種脾氣就無常發起。各位有沒有脾氣?(有),脾都還很強,所以才有脾氣。我們修的話,就把這一些去掉,在真理之中,沒有那個事。所以正定,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我們從本源根源,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行住坐臥都在定之中,全部都能夠自己了了分明自己心的走向。現在有沒有對自己心的走向了了分明,心在想什麼、心想要做什麼,自己都很清楚了解?(有),有就很棒了,因為我們時常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想什麼都不知不覺。 阿難就講「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身身不會相代,肚子餓了要自己去吃飯。不能說我肚子很餓,你代替幫我多吃一碗,吃我的份,等一下再給我,沒辦法喔!會很脹,已經超越了,裝不下了,而肚子餓的還是在餓。「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失掉我的本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直心)。失掉我們本心的話,身體雖然已經出家,可是心沒有進入道。所以心進入道才是重要。心就一定要認識。所以法融禪師講的心就是真心。「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這個都是真心,因為凡塵的生滅心都已經沒有了,講的全部都是真心。所以恰恰用心時,恰恰=剛好,剛好我們要用心的時候。恰恰無心用,剛好生滅的心都已經沒有了,那沒有(無心的時候),真心就出來,就用真心。所以無心恰恰用,無心的時候,剛好給我們用。當用的時候,剛好沒有生滅心。所以法融禪師講的全部都是真心。那個心,即心即佛。那個心,無心就是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好像孩子,本來父親很富有,可是孩子捨父逃逝。父親要照顧他的,他都沒有得到。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雖然知道很多的修持法門,假如不實際去做的話,那麼跟沒有聽到是平等(等=平等,跟沒有聽到的人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有聽到上成佛法,一定要去實踐實行,實際的去做,這樣才能夠得到利益,假如聽了都不做,只有光聽,這樣跟沒有聽是一樣的。所以就是要做,要做我們才實際會改變。「如人說食,終不能飽」,食,就是要實際手捧著碗、拿著筷子吃飯,肚子才會飽。用講的肚子會飽嗎?(不會)。若說我吃滿漢全席,吃了很幾餐,會不會飽?(不會),不會,還是空著肚子,一定要實際的去做去行持。 經文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二障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煩惱障就是事情的障礙。所知障就是被理障礙了。所以一個事障、一個理障,被這兩個所綁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就是我都不知道那個寂常的心性。寂,不變之體曰寂。常,常住不遷。不知道這個寂常的心性,我們的心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惟願如來,哀愍窮露」,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哀愍(就是可憐),我都很窮(就是沒有法財,不知道方法)。沒有法財叫做窮,露就是都沒有遮風避雨的地方。我們都有房子可住,都可以遮風避雨,所以就「沒有露」。「有露」的話,就是都沒有可遮風避雨的地方,要挨餓受凍。「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闡發妙明心,開我道眼。阿難的要求就是能夠明心見性。 經文――(第26頁)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從胸膛的卍字(卍字是吉祥的意思)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光非常亮,有很多顏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一粒微塵有一個國家國度,所以普佛世界(普遍佛的世界)全部都有這寶光。「遍灌十方,所有寶剎」,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所有寶剎=所有的國土所在。「諸如來頂」,所有的如來頭頂都有這寶光。「旋至阿難,及諸大眾」,表示如來跟我們眾生都是平等,寶光如來頂有,我們大眾阿難的頭頂也有,都一樣。「告阿難言」,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吾今為汝,建大法幢」,現在為你建一個大法幢,就是能夠讓所有眾生都能夠進入無生法忍,都能夠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所以不只有是阿難得到利益,也要令十方一切的眾生能夠獲得妙微秘性、妙淨明心。「妙」字是貫下來。兩個都有:妙微秘性跟妙淨明心。「得清淨眼」,得到清淨眼。所以阿難所求,佛都答應他。 經文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你要先回答我的問題,我所呈現的這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這問題就要阿難事先回答,你看到我這光明拳,此拳的光明是因何所有(為什麼有光明),云何成拳(為什麼會成為拳頭)。阿難就回答「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佛的身就是閻浮檀金色,赩,就是大紅色,好像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就是來源非常清淨,才有呈現這個光明。「我實眼觀」,我實在是眼睛看到。「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五指手指合起來當作拳頭,所以拳頭的形相就呈現。 經文――(第26頁,反面)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佛對阿難講,如來今日實在的語言來告訴你。很多有智慧的人,要以比喻而得開悟,從比喻裡面來了解到真理所在,能夠領悟。 經文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同也否?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所成見。例如來手所成拳,事義相類。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現在把範圍講到手上的拳頭來。比如我這個拳頭,假如我沒有手的話,我就沒有拳頭。「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同也否」,假如沒有你的眼睛,就看不到。以你的眼根來跟我的拳頭相比較,義理有沒有平均(是不是一樣的義理)。「阿難言:唯然,世尊」,阿難說對,就是這樣!「既無我眼,不成我見」,我若沒有眼睛,我就看不到。「以我眼根所成見。例如來手所成拳,事義相類」,就是義理跟事情是一樣的。若沒有我的眼睛,我就看不到。若如來沒有這個手,就沒有合起來的這個拳。 經文―(第27頁)―顯見是心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你說這樣相同「眼睛跟拳頭的義理一樣」,但在真理方面不是這樣,不是跟你所講的是一樣。「何以故」,為什麼呢。「如無手人,拳畢竟滅」,佛講沒有手的人,他畢竟拳頭沒辦法呈現,所以無手人,拳就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沒有眼睛的人,並不是看不到。所以這個沒有眼睛但可以看得到的,這倒是我們凡塵比較少接近的道理,所以就走入十番顯見的第一番:「顯見是心」(講義上面的小字體有寫)。顯示我們那個見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者何」,說「彼無眼者,非見全無」的原因。「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你在路上,詢問盲人,你問盲人他看到什麼。「必來答汝」,盲人會跟你回答。「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我的眼前只有看到黑暗,沒有看到其他東西,盲人一定會這樣回答你。 經文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惟睹見也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惟睹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釋迦牟尼佛講「以是義觀」,以這個真理我們來延伸道理。「前塵自暗,見何虧損」,就是顯現在眼前凡塵的景相,它自己暗相,而我們的見性沒有虧損(見性就是完全,能夠見到暗)。見到暗,就是見性見到的,所以見性沒有虧損。這時候阿難聽到就講話了,「阿難言: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見」,為什麼能看到。我們一般都這樣,對沒有眼睛的人我們都說他們都看不見。可是佛在這方面就發揮真理所在。「佛告阿難:諸盲無眼,惟睹黑暗」,佛對阿難講,那些盲人沒有眼睛,唯有看見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盲人跟有眼睛的人同處在暗室(暗室裡面伸手不見五指),這兩個黑(有眼睛的人看到的黑暗跟盲人看到的黑暗),有沒有分別。各位前賢有沒有分別?(沒有),都一樣是黑暗,所以佛就從這地方發揮。阿難回答「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這比喻阿難聽得懂,說眼睛是好的人進入暗室跟盲人看到的黑暗來做比較,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不一樣。所以佛又講「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盲人看到眼前黑暗。「忽得眼光」,現在幫盲人手術眼角膜,這樣盲人就能看到。「還於前塵,見種種色」,這樣盲人就能看到凡塵的景色,都能看得到了。「名眼見者」,這樣的名稱叫做眼睛看到。 現在換過來講暗中人。「彼暗中人,全見前黑」,有眼睛的人進入暗室,看到眼前黑暗。現在開燈,「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現在電燈一打開,眼前的景色他看的一清二楚。「應名燈見」,佛講這是開燈他才看到的,這樣叫做燈見。而盲人是因為給他眼角膜才看見,所以叫做眼見。現在這個開燈才看見,叫做燈見。佛說「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燈若有眼睛可以看,它的名字就不叫做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而且是燈在看,跟你又有什麼關係。「是故當知:燈能顯色」,開燈的燈能夠顯現景相出來。「如是見者,是眼非燈」,這樣子來看,能夠看到的是眼睛,不是電燈。「眼能顯色」,盲人的眼睛能夠看到種種的這些形相。「如是見性,是心非眼」,就是這樣他見到的見性,是心,不是眼睛。 各位這樣了解意思嘛?這下子又不回應了。我們比較少接近這方面的說法。所以這裡佛講我們見明見暗,明暗是凡塵的景相,跟我們的見性沒有關係。假如有看「如是我聞」那本書,裡面有講脫根脫塵,我們佛性就是能夠脫根、能夠脫塵,就是無眼有見,就是我們沒有眼睛,一樣能夠看見,就是看到黑漆漆。然後「矚暗成見」,就是我們看到暗的景相,那個景相就是凡塵的景相,凡塵的景相有光明也有黑暗,黑暗也是在景相裡面。你不用看到景相才叫做見,就是你看到黑暗一樣叫做見,那就是見性,我們佛性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那是佛性。所以佛就講我們的見性脫根脫塵,離塵(離開眾緣,祂超然獨立)。不太容易了解,可是當你了解以後,是幼稚園的課程。往後愈熟悉之後,我們就會愈知道這道理很淺,不是很深。只是我們沒有常用,沒有常用才不知道。假如我們了解原來見性(我們能見之性)不是眼睛。之前我們有講「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這就是在講這樣。滿眼本非色,我們眼睛看到的這些形相(色),不是。滿耳本非聲,耳朵聽到的也不是聲音的動靜。所以文殊常觸目,文殊就是智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文殊,文殊一看了就能夠辨別外境的所有一切。所以我們眼根就是文殊,耳根就是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是這個意思。不是在聲音裡面用心、不是在形相裡面用心,而是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用心。所以佛苦口婆心告訴阿難以及大眾,我們佛性是離緣獨立,很超然。 經文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阿難雖然聽到佛這樣講「盲人有見」,我們一般的認知盲人眼瞎怎麼會看得見。可是佛說有,跟我們明眼人在暗室所見的暗是一樣的。我們明眼人去暗室裡面所看到的暗跟盲人一不一樣?一樣喔,各位可以試試看,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室,真的什麼都看不到,只有看到黑暗,那就是盲人。佛就講盲人能夠得到眼光(就是有眼角膜,現在醫學發達,把眼角膜植入後,盲人就能夠看見了),這叫眼見,因為有眼睛了,他看見了。然後有眼的人在暗室裡面開燈,當燈一開,他一樣也看見了,佛說那叫燈見,不是你眼睛看到,而是開燈以後才看到,所以叫燈見。佛講經說法很奧妙,就是讓我們去了解看到的來源,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來源是佛性,不是眼睛。所以底下又會講,剛一口氣斷的人,眼睛還好好的,那他能看見嗎?看不見了。所以剛斷氣的人,身體器官都好好的,但是就是看不見,為什麼看不見?就是佛性不在。這樣就很清楚明白。當一口氣斷了,佛性不在,看不見了。所以佛性在,才能看見。是不是我們眼睛能看見,就是佛性在?(是),看就是佛性在看,對嗎?(對),這樣就承認了!所以我們研究就是要透徹了解知道,不是含混,都講清楚說明白。 然後阿難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雖然已經知道這道理了,可是心還沒有透徹了解。冀=希望。還希望如來能夠慈悲的音聲來宣示(宣揚開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合掌然後清心,把心裡的所有雜念妄念都去掉。佇=等待,等待佛慈悲的教誨。「合掌」,之前我們有講,我們左手做的事、右手做的事都是凡塵事,當兩隻手一合起來,凡塵的事沒辦法做,所以一合掌以後,把凡塵的事都拋到背後,然後我們一合掌,把心掏出來,那個就覺,所以一合掌就背塵合覺。很有意思!有沒有人做合掌的動作在殺人?沒有,所以這樣的話都表示很善良,所以我們平常也可以自己試驗一下「兩手掌合起來」,凡塵事沒辦法作了,放到後面,當一合了以後,把良心都拉出來,跟覺性合在一起,會做錯嗎?不會了,心清了。很快喔!往後遇到想罵人的時候,你就這樣(合掌動作),罵的出來嗎?罵不出來,就改變了,很快喔! 經文──十番顯見之第2 番_顯見不動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張開兜羅綿,因為佛的手很柔軟,手紋裡面有網相光手。「開五輪指」,打開手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教導阿難以及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釋迦牟尼佛要五比丘來說,當時他們是怎麼樣領悟的過程,這樣講給阿難以及諸大眾聽,就容易教導他們也實際能夠領悟客塵。耽誤我們眾生在六道輪迴的因素,就能夠了解。所以佛講我初成道,釋迦牟尼初成道的時候,本來先講華嚴經,只有講二十一天,那是把領悟的真理全盤都講說。因為程度太高,沒有人聽懂,所以釋迦牟尼佛就隱大現小(把大乘佛法隱藏,顯現小乘,教導眾生)。五比丘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護法,當初派出來尋找太子,要勸太子回去,但太子不回去,五比丘沒臉回去,所以就跑到鹿園修道(自己修)。那時候因為看釋迦牟尼佛接受羊乳,所以他們就不願意再跟釋迦牟尼佛一起修,而自己到鹿園自己修。知道意思嘛?我們重點所在是要明心見性,過程我們稍微了解一下,小字體有解說。 「及汝四眾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出家眾兩個、在家眾兩個。「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所有眾生都修不成菩提以及成就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都是由於客塵煩惱所誤。所以以往的修持,他們的方法都是很簡單扼要,就「客跟塵」,客=來來去去,塵=灰揚,塵質灰揚。客人來了客人去了,就講我們的心念,心念來了、心念去了,就好像客人一樣。塵就是搖動,我們的身搖動、外面的境搖動,然後我們凡塵所有的一切事業都是搖動,那個叫做塵。塵的本質就是搖動,而我們被客塵煩惱所耽誤。假如現在跟我們講,我們被客塵煩惱所耽誤,我們想的出來是什麼原因嗎,霧煞煞喔。因為我們現在很少投入修道的領域裡面,以往他們對這個一個字就能夠使他們成就。所以佛就講都是客塵這兩字所耽誤。佛問他們「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現在已經修到有成就了。 經文──(第28頁)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憍陳那就是歌利王來轉世。我們聽金剛經裡面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分截。佛說假如我有怨恨的心,那被你分截就算了。假如我一點怨恨的心都沒有,那我全身又恢復。結果就恢復了。所以了解這一些重點就是在心,心很重要。我們心有沒有在生氣,有時候外表看不出來。有時候心氣的要死,但外表在笑(面容還在笑,但是內心氣到要拿刀殺人了)。內外不同,所以修道所強調就是心,心的重要。我們修持在六度裡面有一個忍辱波羅密。要了解佛說沒有對立,哪有忍耐,沒有污辱的人也沒有受辱的人,就是一些假相。我們假相都看不開了,怎麼成道呢?是要我們都對假相透徹認識,都知道是假的,凡塵只要落入現相都是假的,真的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而這個本體又在我們身上,很親切的一秒鐘都沒有離開。 之前我們有講過「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祂,祂卻認識你,有朝看透祂,諸佛皆歡喜」。真人不講理不是霸道,因為不能落入對待,講理就是對待,不講理就是絕對。處處都隨著你,我們的佛性都隨著我們。睡時伴汝眠,你在睡覺祂跟著你一起睡覺。醒時隨汝起,你若起來祂也跟著你起來。你不認識祂,你不認識祂因為你都不研究。祂卻認識你,祂卻認識你喔,你使用祂,祂很高興,你不使用祂,祂也都伺候你。有朝看透祂,有一天你認識祂了。諸佛皆歡喜,又多一位佛出來了。 憍陳那雖然那時候對釋迦牟尼佛分解,可是釋迦牟尼佛都沒有怨恨,所以後來又有這個因緣,說我成佛以後就要先渡你,結果真的第一個就渡憍陳那,就是歌利王。最後一個就是120歲的。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現在已經年歲大了,在佛講楞嚴經的時候,憍陳那已經當長老了,年歲多德行也大,所以稱長老。在大眾之中獨得解名,在大眾之中憍陳那對客塵領悟的最快最早,就是因為「因悟客、塵二字成果」,就是兩個字使他能夠成就有果位。接著就敘述成就的過程。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旅行的客人,要去住宿。「或宿、或食」,住在那邊或是在那邊吃。「宿食事畢,俶裝前途」,吃飽睡飽後,整理行李,再繼續走。「不遑安住」,不可以再住,再住下去就要付費,所以沒有住下去。「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假如是旅亭的主人,就不須要來來去去。「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不住就是客,住就是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所以不住。像我們的念頭都沒有住著,來來去去,念頭一個接一個,不住,那叫做客。 經文又如新霽,清暘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底下就解說塵。「又如新霽」,新霽就是下雨下了蠻久的,然後雨停了,叫做新霽。把天空之中的灰塵,都被雨水淋到地面,所以整個天空都很清新叫做新霽。「清暘昇天」,雨停了太陽出來。「光入隙中」,日光從房屋的縫隙中照進來。「發明空中,諸有塵相」,這時候發現明瞭,光照進來的空中,有發現灰塵的塵象。「塵質搖動」,塵都一直搖動,都不安穩。「虛空寂然」,剩下虛空,安靜都沒動作。「如是思惟」,這樣想「澄寂名空,搖動名塵」,澄寂就是空中真空妙有的空。搖動,有在搖動就是塵質,凡塵的本質。「以搖動者,名為塵義」,所以「以不住者,名為客義」,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經文──(第28頁,反面) 佛言:如是。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佛言:如是」,佛回答如是,給他印可,說你講的符合真理。「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大眾之中,屈五輪指,把五隻手指彎曲變成拳,然後再伸展又再彎曲,這樣讓大家看。「謂阿難言,汝今何見」,對阿難講,你現在看到什麼。「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阿難說我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百寶輪掌,佛的手掌好像百寶一樣,在眾人之中一打開了又合了,一打開了又合了。「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佛對阿難講,你看到我的手在眾人之中手掌開、手掌合,是我的手有開有合,還是你的見性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我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手自己開自己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不是我的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這又深入一層了,誰在動、誰靜靜的。「阿難言:佛手不住」,這個不住就是客。「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就是我的見性沒有靜相。見性沒有靜相也沒有動相,就是動靜雙離。這時候阿難回答就很正確了。動靜相離,我們的見性(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沒有動也沒有靜,沒有動相也沒有靜相,所以佛就給阿難印可,「佛言:如是」,就是這樣,這樣就對了。手掌的開、合是外境(外面的景相),外面的景相跟你的見性沒有關係。 ◎剩下約十分鐘,提問問題 上個禮拜後學記得中陰身跟我們識神有什麼差別?識神跟中陰身本來就是一體(即相關聯),假如我們整個識神都已經恢復到佛性了(沒有了),大概我們也沒有中陰身了。所以中陰身跟識神是一體的。 【問】:養狗沒有結紮又放生,是否也製造愛者養之、不愛者棄之,這麼冷的天氣還把小狗放生,因為小狗才出生一個月,修道人這樣慈悲嗎?所有動物靈性都是一樣的,此生能貴為人,又為修道人,棄養寵物不是很殘忍沒有愛心嗎? 【劉講師答】:之前我們有講過,我們修道不能養寵物,各位都還記得嗎?(記得),因為我們養寵物就是要負責到底,要使你養的寵物也來轉世為人,你又把牠渡化成佛了,你才可以成佛,這樣有沒有找自己麻煩?(有),很麻煩喔,再一直等一直等,等到牠還沒轉世為人,而我們卻轉世為動物了(哈哈)。所以不要養寵物。假如我們還沒進入狀況之前就已經養了,那就把牠養到善終,養到過往了。這中間假如有人想養的,我們就可以送給牠去養,讓他去負責任,我們就不用再負責任。 【問】:佛性和自性有沒有一樣? 【劉講師答】:名稱不同,佛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性,是一樣的。 【問】:九六原人,這九六是代表乾坤男女還有代表什麼數嗎? 【劉講師答】:九=陽之極,六=陰之極。九六是代表陰陽,就是已經到達數的頂點(數的最高)。所以我們說青陽有渡兩億,紅陽也渡兩億,現在剩下九十二要一起渡盡,這是方便說法。要了解,單就是陽,雙就是陰。到九,是陽的頂點。六,是陰的頂點。就是渡盡陰陽,渡盡所有眾生,意思是這樣。不是數目的,以我們現在來講,大概有七十幾億人口,七十幾億是人類,但眾生不光只有是人類,還包含所有有生命的都算眾生,都要渡它們成佛,數目非常的龐大。了解那是一個概略,大概就是陰陽,就是凡塵之間所有的眾生,我們都要使他們能夠成就、能夠脫離苦海。 【問】:修道人修到佛性跟我們水火風土分開的時候,如果有一鍋油鍋,我們手進去攪動,絲毫不會受損。我們解釋的話是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到底是什麼原因,因為現象界來講應該是會受傷(油很燙),所以到底是什麼原因,排除了不可思議這樣的解釋以外,可不可以用我們可以理解的程度,到底為什麼有那樣的工夫? 【劉講師答】:那都是用蠻長久的時間來訓練自己,就是棄生滅守真常。所有的現象都是生滅,我們的身體一樣是生滅。假如我們平常非常注重身體,那就是相反(就是棄真常守生滅),棄真常守生滅則我們跟一般凡夫大眾沒有兩樣。努力要達到:是一油鍋的沙拉油,溫度大概有兩百度,可是你的手可以像我們平常摸冷水一樣下去攪拌,那就是長時間的棄生滅守真常。身體的生滅他完全可以控制、可以超越。當他一走入真常世界,真常世界裡面都沒有形相而且沒有痛、也沒有一切我們會感到難過的,全部都沒有,他已經到達那個狀態,到達那個狀態以後,所有我們看到不可能,他都可能,所以修,是要經過蠻長時間。 像六祖在獵人堆,六祖修身體的水火風土跟天地的水火風土沒有兩樣,結果志徹把刀(利刃)從六祖的脖子經過三次,六祖脖子還在、沒有斷,所以俠客志徹暈倒很久,為什麼?就是志徹看到不可思議的現象,為什麼可以?就像我們把水投入水,你有辦法分辨你投入的水跟原來的水又把它分開嗎?(沒有辦法),沒有。火投入火也一樣的意思。你身體的水火風土投入天地的水火風土,它兩不相觸,不接觸不相傷(不會傷害),是這個樣子。以我們現在的眾生來講,那種現象都不可思議,可是只要你有心想做,你就開始棄生滅守真常,然後慢慢你的神經,我們都有神經,你全部生滅的神經愈來就愈淡薄,所以人家哀哀叫,你就不會,為什麼?你轉移到真常。不可思議! 【問】:每一個大元會都一樣?(劉講師答:對),活佛老師有講過,亙古以來這個普渡眾生這是頭一遭(劉講師答:那是說我們這個元會的頭一遭)。上一個元會也有普渡眾生,道在庶民,下一個大元會也有對不對?(劉講師答:你把它連起來了嗎) 【劉講師答】:因為下一個元會,不一定是在這個太陽系。知道嗎?不知的很多,我們不能用我們的心意識來想像下面的事情,那樣的話,我們修道障礙很多。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