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09 21:37:25瀏覽1397|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楞嚴經_第3片_台南同義宮_100/12/3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上個禮拜大家都講「一直看著文字在念會睡著」,因為那都是背景介紹,內容比較不關緊要。我們從今天開始就轉入心法的部分。小字體的就回家看,就從大字體開始講。上禮拜講到第10頁──最初方便這裡。 阿難被文殊菩薩帶回來,阿難恨無始以來一直都好多聞,未勤定力──就是沒有在定力方面加以修持,所以阿難很悔恨,就是因為有這一個恨,等於是說在凡塵踢到鐵板,那踢到鐵板的話就會改變我們的想法跟改變作風。阿難回來了以後跟佛請求,能夠將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方法開示,讓他能夠修持也能夠成就。 這邊就開始講「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最初方便」就是先了解圓融的道理,是屬於奢摩他。「初方便」就是要實際去修持(實踐),就是三摩地。「方便」就是禪那,禪那就是修了以後有功效。所以這三個聽起來好像差不了多少,「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差別很小。所以阿難要求能夠將「最初方便」先開示,也就是奢摩他路。以前天台宗的開宗祖師有創建止觀法門。止觀法門就好像奢摩他,就是領悟圓融的道理。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三個翻譯成中文都叫正定,三個內容都不太一樣。奢摩他著重在領悟圓融的道理,悟理為先,領悟最初下手的地方最重要,因為我們理念正確,行為才會正確。所以阿難一直要求能夠開奢摩他路。 我們在求道了以後應該就要告訴各位圓融的道理,可能我們都善因緣不足,沒有善知識引導,所以很久,等於是說整個修持的方向都不是很正確。仙佛來借竅來開砂,也都是講性裡心法,因為我們都沒有研究所以不了解內容,不了解內容就無從修起。看是看啦,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所以都很可惜。 後學說我們修道一定要認識我們的佛性(就是一定要明心見性),成就成道成佛都是從心性修起。假如不是從心性,而是從事跟相,那事相方面都是了我們的業障以及跟眾生結緣,它在真實的功德方面可以說完全沒有。而我們都認為一直很努力地跑、很努力的在做,可是都住在形相,那個是盲修瞎煉,再怎麼久的時間都不會成道、不會成佛。所以一定要從心性著手而且要深入,深入我們心性,了解怎麼樣才是正確的修道軌道。 各位前賢都很難得,已經熬過兩年了。熬過,因為聽不懂,都還要坐著聽,很難過的,這叫熬,煎熬,不過都讓我們熬過來了,多多少少都有一點心得,雖然不敢說很透徹,可是畢竟已經‥…要我們再回去上以前所講的課,各位前賢坐得住嗎?我們聽的人比講的人還高超,所以你就坐不住,為什麼?因為講的不符合你聽。沒有從真理、沒有從心性去闡述的話,講的都是皮毛,對我們幫助都不大。所以一定要從心性著手。我們努力去行善又不住相,這樣我們所有的善都融入我們的性分(融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的話就叫深植德本(我們有道德的根本,都深深種植在我們佛性之中),所以我們就有內含。有了內含,假如以後我們坐上供桌就坐得住。 如果我們從事相一直在做,若能坐上供桌就會摔下來的,坐不住,因為沒有德行。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有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我們最難得的就是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就是培養德性。我們想一想,我們分別心都非常濃厚,所以就培養不出德性來。我們一定要從真理方面著手努力的修持,聽久了一定能夠聽懂。我們聽了一次不懂、兩次不懂,一個禮拜不懂、一個月不懂,一年就懂了;一年不懂,兩年就懂了;兩年不懂,三年就懂了。一定會懂,所以聽久了一定會懂。性理心法,我們愈修就會愈高興,自己愈充實,晚上睡覺時蓋著棉被會偷笑。因為方向不正確時愈修煩惱愈多,都會唉聲嘆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了解怎麼樣修才是正確的進入修道的軌道、怎麼樣改毛病去脾氣,這個都很重要。所以修道都是挑自己的毛病,改掉自己的習性。 我們有佛性、有秉性、有習性。「佛性」是如如不動,不會變化。我們領悟,佛性在;我們不領悟,佛性也在。我們知道,佛性在;我們不知道,佛性也在。活佛老師在「謝謝你」裡面說:「深信人生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深深地相信我們的生命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累劫=元會,經過非常多的元會,以往已經經過非常多的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非常多。累世=六道輪迴,一個元會大概有六萬年,六萬年假如我們都是行善,就有一千次人道的機會,生在人道之中。 各位生在人道之中多久了?只有今生嗎?都不是喔,以往都已經過千生萬世,非常多。所以我們在凡塵的遭遇都有其前因後果,只要是我們遇到,它一定有前因,而現在遇到緣,因緣會合讓我們去了這一段因緣。所以活佛老師才講緣起緣滅,我們要圓滿。 所以在生活之中,它可以呈現我們整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要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三心四相沒有,我們當下一念就俱足了十世古今,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世也有現在過去未來,現在世也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世也有過去現在未來,加起來就九世,然後再現前一念就十世。十世的古跟今,不離當念,不離我們當下的念頭,所以我們當下只要沒有三心、沒有四相,那沒有三心四相就沒有分別,就已經整個佛性都呈現,呈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可是我們都不知道,我們都從真起妄,然後就造業,造業就受苦,受了苦就怨天尤人,就這樣惡性循環。現在我們知道了,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既然三心都沒有了,就沒有四相,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四相沒有,就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的話,不管是物,不管是人都是平等,既然都是平等,就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我們就沒有行為動作,那麼所有行為動作都符合真理,符合真理不造業,不造業不受苦就解脫了,所以要自己解脫,不是求仙佛說我很煩惱,請幫我解除這些苦難,不是這樣喔。仙佛不會幫你把所有的業障消除,要消除業障是要自己,自己努力才會消除。 上個禮拜有講,四祖對法融禪師講:「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沒有思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跟佛沒有兩樣),更無別法(已經沒有別的方法),汝但任心自在(給心自在),莫起觀照,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沒有罣礙),任意縱橫(自由自在),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這是四祖對法融禪師講的道。 時機是在西元六百年左右,在六祖誕生那個時期,蠻早。在達摩祖師傳道給神光以後,皇帝就是在殺修道人,所以二祖就趕快要三祖僧燦躲到深山,不要傳道,你傳道就會被殺死,道脈就斷了。所以歷史之中就完全沒有三祖僧燦的事蹟。四祖道信到山裡面遇到三祖,三祖教導把道傳給他,後來又帶出來才又流傳,一直傳到我們現在。所以道有一個脈絡,有道脈,有上天派祖師掌道盤來傳已經得道的眾生。 在三佛收圓之前,只要你是程度夠了,已經到達真理的領域,那就不用祖師來點道、來授記,就直接可以回到本來的地位。那從三佛收圓以後,沒有祖師授記、沒有點道,那個就是邪魔外道,上天都不承認。 有的前賢就問,我是要生在上天沒有派祖師來掌道盤的時期,後學說可以,你行善把那個種子不滅留著,等到下個元會有開天闢地,寅會降人,那個時候上天派七佛來治理凡塵,要給眾生住,那個時候你再來,就可以不用接受祖師的授記,不用點道就可以回歸本位,各位有這個把握嗎?(沒有)我們大概都沒有那麼大的能耐,所以還是在這個時期藉著上天大開普渡,一代祖師已經打開我們的玄關,所以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你修得再好,沒有明師這一點,你都沒有辦法歸位,上天都不承認。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求道,求道打開玄關。各位要了解一代祖師掌權柄掌道盤,才可以打開眾生玄關的權柄。求道時一請壇,老師就來了,是老師點的喔,各位要了解是老師點的,老師才有權柄;你沒有掌道盤,沒有權柄可以點開眾生的玄關,這一關非常的重要。 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的名相,是甚麼名、是甚麼相,那個都虛幻不實在,是假的。釋迦牟尼佛也講:「語言文字是起滅動搖輾轉因緣生,若輾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意思是講語言文字裡面沒有道,只是藉著語言文字來傳,傳最殊勝的方法,我們不要住在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工具。 後學以前跟老前人住在一起的時候,老前人時常在念,我們凡塵博士很多,可是沒有一個博士成佛,所有語言文字他念的很通達,可是就是沒辦法進入性裡心法,所以成不了佛,而且得了博士以後都很驕傲、都高人一等,那個觀念就已經不正確。都是平等,人與非人,性相平等,非人就是天龍八部,那個都不是人,它的性跟相跟我們都平等。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那種沒有分別的心,就是平等,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物與物,事與事全部都是平等。有平等的心,我們就可以降伏那些所有不好的習性。 不好的習性本來就沒有,而是我們落入輪迴太久了自然形成,到現在根深蒂固,要改都很不容易改,所以一定要下定決心,先明瞭自己的缺點在哪裡,然後用心把它改掉,改掉就好了,一定可以的。在凡塵法無定法,一切法都無定,要我們自己努力,所以修道一定要迴光返照,觀照自己所作所為符不符合真理,符合的話可以延續,不符合的話可以改過,這樣才不枉費我們能夠得道、能夠修道,又能夠參與辦道,這個都很不容易的,我們要珍惜。我們回來講楞嚴經,各位一定要用點心,多用一點心,自然所有釋迦牟尼佛要表達的我們都會了解。 經文――(第10頁) 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 一粒沙一位菩薩,非常多的菩薩,以及十方的大阿羅漢。阿羅漢稱大,就表示他也已經進入菩薩的程度,只是他們都會隱大現小,就是隱藏他很深的根基,顯現的形象就是聲聞或辟支佛比較淺的程度。 經文 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黙然,承受聖旨 辟支佛就是沒有人教,自己觀察萬相的變化,觀察萬相的變化就知道萬相是假,萬事也都是因緣聚會,所以萬相萬事都是虛幻不實在。能夠知道虛幻不實在就不會住相,不住相以後就會回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方面,能夠回來,那個修道就已經正確了,走入修道的軌道。 經文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 釋迦牟尼佛全身都是閻浮檀金(金色的),所以祂的手臂也是金色的 經文摩阿難頂:就是安慰阿難 經文告示阿難及諸大眾:就是這個法門不只有阿難受益,大眾也一樣受到利益。 經文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俱足萬行: 就是有三摩提,這是佛定的一個總名,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就是大定的總名,這個只有佛才具備,菩薩都還沒有首楞嚴定。祂是百千三昧的生出者,能夠生出百千的三昧,能夠俱足萬行,所有的六度萬行都在裡面。 經文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的如來就是講空間所有的一切都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都是同一門超出,能夠進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本位。 經文汝今諦聽: 要阿難諦聽。諦聽就是拋開自己心裡面的成見,不能有成見,有成見就聽不進去,那做就一定做不來,所以一定要諦聽才能夠受到利益。 經文阿難頂禮,伏受聖旨:阿難就頂禮接受釋迦牟尼佛開示。 經文佛告阿難,汝我同氣:佛跟阿難講,汝我同祖脈,祖先的氣脈,同氣就是他們都是兄弟。 經文情均天倫:情是以天倫為主要,不是凡塵的道義之交,道義之交跟天倫是不一樣。 經文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佛問阿難,你當初發心的時候,在我佛法裡面,看到甚麼樣殊勝的形相,能夠頓捨世間的父恩母愛,出家來修道,一定有很大的原因。 經文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 我看到如來三十二相。所以我們了解阿難也是見那個相殊勝,非常的不同,所以才捨掉凡塵的那一些牽腸罣礙,然後進入佛法,就是剃髮穿袈裟。看到三十二相勝妙殊絕, 經文形體映徹,猶如琉璃:釋迦牟尼佛的身體,竟然可以從外面看到裡面,看得很仔細,好像琉璃透明的看得很清楚。 經文常自思惟:阿難就常自思惟,這一個思惟心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 經文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三十二相不是欲愛所生。 經文何以故:為什麼呢。 經文欲氣麤(粗)濁,腥躁交媾:就是男女之間做愛稱之。 經文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 從做愛生出來不能有這一種形相,不能有這麼好的形相。要了解,行百善就成一相,行了一百善以後就有一個相呈現,所以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從累積那個善產生的。 經文紫金光聚:是佛殊勝的形相。 經文是以渴仰:阿難就很喜歡。 經文從佛剃落:就能理光頭髮,穿袈裟進入修道。 經文佛言:善哉阿難:佛已經知道阿難出家的原因,就是看到佛相的殊勝。 經文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以前後學就要所有聽課的前賢把這一段背下來。因為這一段對我們直接有很大的關係。「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我們佛性,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沒有始也沒有終,無始無終,佛性都永遠常在。以前我們都不認識,現在研究就是要認識。「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樣一直生生死死都沒有了期,生死相續。是甚麼原因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全部都不知道我們有常住真心,就是都不會變化,佛性永遠都在,我們都不認識而已,我們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性很清淨,佛性本體又很光明,這個是真。「用諸妄想,此想不真」,這是從真起妄,從我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然後起心動念,我們都用妄想,我們在凡塵所用的都叫妄想,為什麼?因為它變化無常。各位前賢,我們的念頭,有沒有一個念頭都不變的?(沒有),都會變,所以都叫妄,都不真,所以我們在凡塵所用的都是妄想。「此想不真」:這個妄想它不真,它就是假的。「故有輪轉」,所以才有六道輪迴。 從這個佛講的裡面我們就了解到,假如我們能夠知道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已經認識,已經回歸到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我們不用妄想,這樣的話就沒有六道輪迴。這樣有沒有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六道輪迴的癥結所在就是用諸妄想,我們日常的生活就是用妄想,而不用真心、不用性淨明體,所以這裡點出來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超出六道輪迴,就是要用真心,不要用識心,不要用生滅心,那個都屬於妄。假如我們沒有研究性理心法,可能不會承認「為什麼我日常生活所用的都是妄想」,都會認為是真的,因為眼睛看得到的、耳朵聽得到的、本身去遭遇到的,都是很真實,怎麼會是假的。 可是時間一經過了,就時過境遷了,心改不改變?(改變),心就跟著改變,所以這個就不真了,真的就不會變,會變的就不真。為什麼我們真心是真?因為它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所以常住不遷,永遠都一樣不會變化,沒有形相不會變化,也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有真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盡量地把祂啟發,我們所用的就用真心,用真心的話,我們開始會比較吃虧,因為現在凡塵的善惡,大概都是一半一半的,善的很善,惡的很惡。佛菩薩祂們都要來娑婆世界轉世,因為在娑婆世界可以行功立德。因為有很多不善的人,不善的人是不瞭解真理,所以才不善。不善的人如果了解真理,那個不善就不見了,就會變成善。所以這是佛菩薩的用心,佛菩薩都希望眾生能夠成就、能夠成道、能夠成佛,能夠脫離苦海。 因為有道親拿給後學看「小徒兒怨師尊」,裡面有皇母十三嘆,老母有講「子會開天午會關」,我們現在是午未交替,午會已經過了,天已經關了。丑會闢地,未會地就慢慢沉淪,慢慢變化。寅會降人,申會人滅,這是大的一個輪迴,現相就是這樣,所以你現在說怎麼救地球?怎麼樣救地球,那個都很有限,不過未會還有一萬零八百年,不會一下子就沉下去,還是會有一段時間的,那在過去人就滅了,再過去天地混沌了,再過去了,下一個元會又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降人,又是下一個元會的運轉。 所以等於我們不知道得非常多,為什麼不知道,我們都不研究啊!為什麼不研究?為了賺錢,我們都有這一種邏輯,賺錢要做甚麼?吃飯,吃飯要做甚麼?延續生命,延續生命要做甚麼?享樂啦!享樂要做甚麼?所以我們在凡塵可以轉個方向來研究,我們到底是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能夠轉個方向來研究,很多道理就會一一的浮現。像老師說的深信人生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我們哪一個留下,沒有一個,有沒有?不要說累劫累世,只有一生就好,有沒有留下一生,連一生也沒有,我們前一生是做甚麼?不知道。 怎麼老師會跟我們講深信(深深的相信),就是從真理去推敲、從真理去延伸。南極老仙翁說自我成道以來,大地混沌七次(就是經過七個元會),已經經過七個元會,難道我們沒有嗎?南極老仙翁成道以後,我們就不見了嗎?我們一樣在啊,在哪裡?(在地獄)怎麼不說人道呢?一下子說在地獄受苦啊!我們一樣在,只是在六道輪迴裡面,我們是正在輪迴,正在受苦。受苦的時候知不知道?(不知道)都不知不覺,你看現在當雞的、當牛的、當豬的,牠知道苦嗎?(不知道)也不知道,牠為什麼會轉世當畜牲,就是所作所為不合理,你看畜生的背一定是朝天,背天嘛,違背天理,所以現相一出來了以後,牠的背就向著天,不像我們人頭頂天腳立地。 所以我們人最貴最靈,那一定要好好珍惜,能夠把握,不能不相信因果,有一些人是硬拗,有沒有看過硬拗的?(有)那些硬拗的,上天不會讓你如意,沒關係你就去拗,你來世的中間,你都不講理,要出生甚麼?是不是要出生禽獸了?禽獸有在講理嗎?牠不講理,所以讓牠當畜牲,做到牠甘願,牠如不甘願,就再做畜生,做到甘願為止,看甚麼時候甘願就甚麼時候脫離畜生道。 要知道沒有一種畜生牠是頭頂天,如果說猴子,猴子坐著的時候是頭頂天,可是如果猴子在走呢,還是背朝天,背天理。所以要了解違背天理,再來出世就是畜生,當畜牲了以後都不知苦,只知道吃跟睡,長大了就被人宰了,了一了那個業債,欠人多少就還一還,要還多久?看牠欠多少就還多久。 害死岳飛的秦檜,從那個時候到現在都轉世當牛,在拖在犁,因為他害死忠臣。現在是上天大開普渡,讓他轉世當人,現在居住在台中是位坤道,嫁人了生三個孩子,先生過世了。有道親去渡她求道,因為善因緣不足,所以帶到佛堂,佛堂在二樓,她在爬上樓梯時是原地踏步,她問旁邊的人說「你們的樓梯怎麼這麼高啊,都爬不到」,旁邊人看著她就說「你都原地踏步,怎麼會爬的上」,所以佛堂裡面比較有經驗的前賢就說她還沒有求道的因緣,所以求不成。 那我們要了解,我們雖然是被騙來求道,但就是我們有根基才騙得了我們。如果我們沒有根基,要被騙也騙不成,所以要很高興被騙,那是前因後果。 我們在這一生這一世也一樣會遇到一些不合理的事情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要了解,既然是找上我們,那一定是我們在前因也一樣不合理待人,現在是反過來,這個叫因果,有因果的關係,那要培養歡喜心甘願受,不歡喜我們還是要處理,處理了以後,因為是不歡喜,所以那個業還在,過了一段時間,換了一個形式,又來了,又碰上不合理的事情,你一樣又要處理,這樣一生就過得很坎坷,那我們已經轉個心念:「歡喜心甘願受」,再怎麼不合理都很歡喜地去接受,就已經了了(業債已經了了),了了就沒有了,以後他走他的路,我們過我們的橋,互不相關,清不清淨?(清淨)所以就是要培養,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夠逆來就順受。 永嘉大師有講「觀惡言是功德」,別人在罵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觀,為什麼用觀不用聽呢?因為觀有加入我們的心意,聽的話只有用耳朵,用耳朵聽的話我們就會起對待,會想說為了一口氣就跟他拚了。那你用觀的話,觀惡言是功德,就想他為什麼會惡言相向,就是有原因。假如你都沒有錯,他用惡毒的語言來攻擊你,那就是要消你的業障,你要謝謝他。要不要謝?(要),我們的業障是很難去掉,這個時候有人要幫我們去掉,我們高興嗎?(高興)被人家罵會歡喜,人家會怎麼說?啊!你這個神經病。 我們修道就是有那種神經病,因為都跟常人都不同,常人喜歡造業,我們喜歡了業,了到已經都沒有了。你一直看他都不回話,都不頂嘴,他會不會不好意思?(會)會很不好意思,那以後他遇到甚麼事情,他就會想到你的那一種涵量,竟然你罵他的時候,他能夠容納,都不回嘴,都不惡言相向,那個就是一方面培養我們的德行,一方面了我們的業障,那何樂而不為呢!可是都會很難過。被人家罵難不難過?不過也有人是喜歡被人家罵的喔! 凡塵事都是虛幻不實在,為什麼又說凡塵,這個塵就是有染污,污染我們佛性的意思在,所以要我們能夠脫離凡塵,不被凡塵汙染,這樣就很理想,這一定要自己下功夫,真的修養。能夠涵養,一方面自己的品格可以提升,那個品味就不一樣了,有一些都是盡在不言中,自己能夠體會的出來,可是就是講不出來,會很高興,等到晚上睡覺之前,一靜下來,就會一直偷笑,會說今天了了很多業障,然後會增加很大的容量,這樣的生活就會過得很如意,就不會走入那個負面的。我們是很容易走入負面的,負面的太容易,所以造罪很快,那個正面的就很慢,要行善就不容易。 所以後學說,你學很正派大概要十年,你學壞大概不用五分鐘。你觀念非常正確,學個十年是正人君子,然後你去看五分鐘的A片,你那個十年功破功了。所以我們就是要分辨,不能去接觸那個,那個是夫妻在房間裡面做的事,不能拿出來公開,拿出來公開就破壞我們那個善良風俗,所以一看了、一眼一撇了,馬上就要趕快離開,非禮勿視,不合真理的就不要看,忍得住嗎?不要看到一眼了,眼睛就睜得更大,想再看得更詳細。不要人家放給你看不夠,還自己去租來看,那就深陷其中,把自己染得全身都是泥沼,要洗得乾淨不容易,就很不容易。所以要了解,我們要行善持善,那個是要累積,一點一滴慢慢累積下來,要做壞事很快,一下子全部都破壞了,我們大家互相勉勵。 經文汝今欲研無上菩提: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你現在要研究無上的菩提 經文真發明性:就是無上菩提是怎麼樣的內容 經文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就是應當要直心回答我的問題,我問你,你就用直心回答。 經文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就是整個空間的如來都是同一道出離生死,沒有不一樣的,大家都一樣的 經文皆以直心:都是用直心 經文心言直故:心也直,言也直 經文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屈相: 用直心,整個就沒有委曲相。而我們起心動念叫委曲相,委婉曲折。我們起心動念都不直了,所以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大乘起信論就有講,直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在生活就用直心,我們生活之中用不用直心?沒有委曲相嗎?真的用直心嗎?所以再問,就靜靜的。為什麼?因為都不是用直心。所以佛就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樣來應對,就是用直心,心直言直,「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屈相」,全部都沒有委婉曲折,都沒有彎彎曲曲。 我們有沒有彎曲,我們太會彎曲了,都很老手,不好的事情可以把它轉成講得很漂亮,能言善道很會說,老子才講「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就是可以相信的話,它都不會很好聽,那如果是很好聽的話,你不要相信,那都是假的。 又講「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當我們聽到人家跟我們講,不是我們做的事而被別人賴在我們身上,我們辯不辯?一定站起來辯。為什麼善者不辯?因為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所以不用辯,事情自然會呈現真實狀態,這樣就去掉所有的煩惱,所有人事摩擦都沒有了,所以凡塵有很多事情,我們深入一層的看,深入一層的作為,就整的都不一樣。 經文我今問汝,當汝發心,遠離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這個是很重要的關鍵所在。我現在問你,當你發心,遠離如來三十二相,那個時候你發心要修道。我們都有一段非常虔誠的時期,都非常的發心,發心要努力修道,奉獻道場,都有那個時期在,那後來為甚麼變化了。事情都會起變化。釋迦牟尼佛問阿難:遠離如來,看到如來那個三十二相,非常的殊勝,那將何所見,誰為愛樂?看到什麼、那什麼人很高興很喜愛。我們回想我們自己本身,我們在看見的時候也是有非常喜歡的東西,那誰喜歡、什麼人喜歡。那個「誰為愛樂」──什麼人喜歡,這個我們就可以去探討。 經文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阿難真的是直心回答,根據實在的情形向釋迦牟尼佛講。說如是的愛樂(這麼喜歡),就用我的心目,由眼睛觀見如來的勝相,而心生愛樂,所以目跟心都有把它表現出來,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一聽到了就知道病因所在。 經文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佛就對阿難講,按照你所講的,真所愛樂(很喜歡,很樂意),就是因於心目,若不認識知道「心目所在(心在哪裡,目在哪裡)」,則不能得降伏塵勞(就不能降伏塵勞)。因為我們在凡塵都是勞勞碌碌,所以我們要降伏塵勞。各位在日常生活之中,有沒有降伏塵勞?還是鑽入塵勞?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一定要去應對凡塵的萬相萬事,我們就要培養「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在這一種心態之下,這樣本身就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就已經是解脫。可是我們大部分都不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之中,面對萬事萬物都產生喜歡討厭,自然就有取捨,自然有行為,自然造業,自然受苦。是不是這樣?我們沒有研究的話,它一直延伸下來都會這樣。當我們有研究了以後,就事來則應,事來則應就應該用真理來應對,不是用我們的喜歡討厭,真理該如何我們就如何,應對了以後就全部拋開,不在腦海裏面留下印象。 可是我們凡塵的一些作為,大部分都是事來則煩,事去則思。事來了都很煩惱,事情過去了,檢討、開會,然後改進,就變成了慣例。所以時常開會,時常在決定事情。老前人就常講,修道哪有開會的,老前人的觀念修道沒有開會的,開會就是在妥協,你說你的意見,我說我的意見,你折半我折半,大家這樣互相來實行,這樣算修道嗎?不算喔!那個是宗教團體的勸善行為,勸眾生為善,眾生為善了,它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樣就好。而我們不同喔!我們是要把這一些善的送上成道成佛,是不是不一樣?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修是從根源修起,不是用開會討論決定的,自己對不對,你在開會會不會說?都是說一些好聽的,把不好的稍微隱藏起來。跟老前人久了,都會融入整個修道的軌道,沒有那種妥協的。我們有沒有妥協? 倒是後學都會對各位說,我們六根當家太久,現在要六根交出權柄給佛性當家,六根會不甘願,所以要先跟六根妥協。從我們的生活習慣,當家裡都整理的很乾淨,準備拖鞋,客人進來了,請脫鞋(妥協),有沒有請妥協!你進來了請脫鞋(請妥協),就是我們先跟我們的六根妥協,說「你不是主人,所以你的權柄要交出來給主人當家,既然你都會當那麼久了,也讓一半的權柄讓你主宰,那你記得一段時間以後,就要全部都交出來」,這樣我們六根才會乖乖聽話,才不會抓狂。 我們假如聽到真理以後,全部不給六根當家,由佛性做主,它愛看卻不給它看,它愛聽也不給它聽,它愛聞也不給它聞,它愛吃卻不給它吃,它愛摸卻不給它摸,它愛想也不給它想,會不會抓狂?喔,真的抓狂,這個就是現實,現實的環境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先一半給六根,不要全部都移到佛性來,那六根慢慢的就知道自己是婢女跟奴才,不能跟主人爭權柄,六根會慢慢交出權柄讓佛性當家,那佛性當家就已經走入三寶,佛法僧的僧人行列,就是已經是佛的身相,這樣了解嗎?會做嗎?有想要做嗎?(有)。所以不會很劇烈,都很祥和的轉移政權,六根當家的事情轉到佛性本體,這樣都很祥和的過程,不會發生事情。看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怎麼樣來調適,才能夠走入真理,走入真理才能夠真的修道,真的進入修道的軌道,那個成佛只是早晚,早晚一定會成,從自己的心裏面生出來的意念,絕對成,早晚絕對成。 假如對性理心法都沒有了解,心性都不知道,那成佛更是渺茫。後學都鼓勵我們所有有求道的道親,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了以後修起道來頭頭是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過得都很快樂,不會說進入修道就苦哈哈的,修道是很快樂的,所以我們要培養很快樂的心胸。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一定要認識知道心目所在,能夠認識心目所在,就可以降伏塵勞,凡塵的勞勞碌碌就可以降伏。接著底下佛就比喻。 經文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國王就是我們的本性(本覺)。賊就是六根。發兵就是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兵就是要知道賊在哪裡,才能捉賊捉得到。 經文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使你能夠六道輪轉不休就是因為心與目為咎(罪過),心目的罪過讓我們六道輪迴。「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我們可以把這個問話轉到我們身上來:「我們的心與目今何所在,在哪裡」,很有意思,因為這個都是很平常,在生活之中我們會去想到的問題,只是不知道它裡面有那麼多的內容,不知道裡面有真心有妄心。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世就是過去未來現在,間就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種異生就是所有的眾生,所有的眾生有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從妄回到真只有十種異生。從真起妄有十二類生,加「若非有色,若非無色這兩個。返妄歸真就沒有「若非有色,若非無色」,這兩個是我們的真如正智,就不包括在內。 經文同將識心,居在身內:各位前賢我們的識心住在哪裡?是不是住在我們身體裡面?這是我們所有眾生共同認知,阿難就把它講出來,住在身體裡面(居在身內)。 經文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表示說縱然成就如來,我們看如來的形相,佛的眼睛就好像青色的蓮花,蓮花之中最殊勝就是青蓮,亦在佛面,也是在佛的面容。這是我們所有眾生都認為我們的識心居住在身內。 經文我今觀此,浮根似塵,祇在我面: 阿難就講,我現在觀這個浮根(水火風土)四塵。浮根就是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四塵形成我們的身體,我們整個面容也是水火風土形成,眼睛也是水火風土形成。所以浮根四塵都是在我的面容。 經文如是識心實居身內:這個識心實在是居住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這是一般人的觀念。 經文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衹陀林,今何所在 佛跟阿難講,你現在坐在如來的講堂,然後觀祇陀林,現在今何所在,這個就是要用眼前的景象來跟阿難講道。 經文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佛在問,今何所在,阿難說在堂外。 經文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佛就跟阿難講,你現在在講堂裡面,先看到什麼? 經文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回答,我在講堂裡面先看到如來,然後看到大眾,然後再接著外望,從門窗望出去才看到祇陀林園。 經文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所見:佛又講,你看到祇陀林,因為什麼然後有見,能夠看見祇陀林。 經文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阿難回答,門窗都打開,所以我在講堂裡面,都有看到祇陀林。 經文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門)牖(窗)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佛告阿難,也有眾生,在這個講堂裡面,沒有看到如來,而看到外面祇陀林。 經文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阿難回答,在講堂卻沒有見到如來,而可以見到祇陀林,沒有一處是對的。 經文汝亦如是:佛告阿難,你也是這樣。表示你在講堂裡面,沒看到如來。這個就是在破除阿難的識心在身內(在身體裡面)這個觀念。 經文汝之心靈一切明了:你的心靈一切都可以了解 經文若汝現前,所明了心:顯現在眼前可以了解的這個心 經文實在身內:實在是住在身體裡面 經文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那個時候應該先知道我們身體裡面 經文頗有眾生,先身身中,後觀外物:那有那個眾生先看到身體裡面,然後再看到外面的東西,有沒有?先看到裡面的五臟六腑,然後再看到外面,有這樣嗎?(沒有)那不就要就把身體剖開,要看得清楚就得剖開。 經文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 佛就講「縱不能見心肝脾胃」,這些跟心太靠近所以看不到,那比較遠的爪(指甲)生髮長(頭髮在生)筋轉脈搖。 經文誠合明了: 這些你都應該知道。各位前賢,我們知道我們的指甲在生、頭髮在長,知道嗎?知道啊,有看到指甲在生、頭髮在長,這麼厲害啊?那是一段時間以後才知道指甲長了,要剪一剪,一段時間頭髮長了,要去理髮,那是一段時間累積以後才知道,它在生長都看不見。 經文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 為什麼你都不知(如何不知),你裡面都不知道,怎麼知道外面(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所以這個就講到心法最重要的部分,「為什麼?對啊,我們的心在身體裡面,為什麼不對」,這樣心有沒有在裡面?如有是有,肯定回答的話,一定要看到我們的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看到筋轉脈搖,那都有看到嗎?(沒有),那都沒有,那有在裡面嗎?(沒有)。所以我們要努力的地方就在這裡,這裡的觀念就是要讓我們透徹知道,因為心很靈敏,「凡心的地方,一切都能夠了了分明」,你的心在哪裡,都能清楚地知道你周遭的一切,那個才是真正的那個心。 經文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佛就講,應知就是應當智慧來知道,你說覺了能知之心,那個識心住在身體裡面,沒有一處對的,這樣了解嗎?現在正在想,沒有在身體裡面,那是跑到哪裡去了?所以阿難在替我們想,阿難在替我們想它是跑到哪裡去了?接著阿難就再講, 經文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既然現在沒有住在身體裡面,那麼就住身體外面,這樣對不對?所以阿難一問出來了,我們就知道不對了,可是佛不會強制霸道的說「你一定要相信它不是在身體裡面」,而是佛都會講到讓你信服的道理,所以講道理都是讓你能夠明悟,能夠了解。阿難就講,我聽到如來如此講不是在身體裡面,那麼是在身體外面,還用悟知我心,然後又講理由。 經文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燃於室中:為什麼呢,那個燈光點在室內 經文是燈必能先照室內:燈必定是先照著室內 經文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燈光沒有在室內,燈光居在室外(在外面),所以室內照不到(不能照室),所以看不到心肝脾胃 經文是義必明,將無所惑:阿難說我這樣講不知跟真理相不相應?不知道對不對,已經沒有迷惑 經文同佛了義,得無妄耶:看阿難的講話,剛開始講還很有信心,講到後來,那個「耶」字,就是已經都沒有信心了,都已經不見了,那有人的心是在外面的。 經文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搏食: 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說,這些比丘要來聽我講經說法,從別的地方來到王舍城(室羅筏城),循乞搏食,他們都按照佛制定的戒律搏食。搏食就好我們早餐的飯糰,不用筷子,用手捏一捏就吃,這就是搏食,他們印度都是用這樣吃飯,人家把食物放在缽裡面,他們就用手捏一捏拿來吃,不用筷子。曾經有人問佛說,如果人家分給我們的裡面,有很多葷食的要怎麼辦?佛就講拿去河邊把葷的味道、肉食味洗掉就可以吃了,就是不貪口腹之慾,能夠養身就好。 經文歸祇陀林,我已宿齋:佛說我已經吃飽了 經文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否: 一個人在吃,大家都會飽嗎?(不會),我們說我肚子很餓,你來幫我吃,你吃飽一點,把我那一份也吃掉,這樣吃的人肚子已經很脹了,餓的人還是在餓肚子。所以才有「個人吃飯個人飽」,都要自己照顧。搏食是分段而食,我們眾生都是分段而食,分早、中、晚三段,佛說已經落入凡塵有現相,就是要四種食,搏食(又叫段食),觸食、思食(色界)、識食(無色界)。既然落入現相了就都要吃,才會維繫生命。我們的分段而食最明顯,觸食就是七月在拜好兄弟,好兄弟他們都觸食(接觸),所以七月拜拜的東西你就要趕快吃,否則容易壞,氣都被鬼神吃掉了,東西很快就壞掉,那就是已經沒有精華所在。所以七月拜好兄弟的東西,精華都已經被鬼神吸走了,剩下來的只是一個殼,所以我們吃那些養分就很少,要趕快吃,否則丟了又可惜,要趕快吃一吃才不會壞掉。思食也叫禪,打坐禪食,就是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他們肚子餓時進入打坐,肚子就飽了,修到四禪肚子都不會餓,也不用呼吸,所以第四禪很殊勝。然後到四空天(就是無色界),就用我的心目,由眼睛觀見如來的勝相,而心生愛樂,所以目跟心都有把它表現出來,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一聽到了就知道病因所在。就用我的心目,由眼睛觀見如來的勝相,而心生愛樂,所以目跟心都有把它表現出來,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一聽到了就知道病因所在。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也沒有形相,也是最容易養,佛性都沒有吵我們,我們要跟佛性爭的話,佛性都會讓位,所以「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如來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我們的真心佛性不跟世間(就是不跟過去現在未來,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相爭,可是這個時間空間都跟如來爭,我們的六根都跟如來爭,如來就退位了,就隱了,都不爭,既然你要就全部讓你六根,最後吃虧的是我們要進入六道輪迴,我們要去受苦,還是自己自作自受,我們都是自己找自己麻煩。佛說一人食時,諸人飽否?阿難就回答: 經文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這些比丘雖然修到阿羅漢的程度,可是那個身軀和命都不一樣,為什麼一人可以讓大家都飽?這是告訴我們,個人的生命個人自己照顧,都不能依賴別人,所以佛做這個比喻是要告訴我們,身心不能相外,是說不能跑出去外面。 經文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知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 身體跟我們的心都已經不認識了,已經個個獨立都不認識(相外了),身跟心, 經文自不相干:各位前賢,我們的身跟心相不相干?都相干。可是以阿難心在身外,那身心都不相干了, 經文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們的心是在身外的話,就會變成這樣。 經文我今示汝,兜羅棉手,汝眼見時,心分別否:我現在用手,舉手來給你看,因為佛的手很柔軟,好似兜羅棉很柔軟。你眼睛看到,眼睛就是身體,那眼睛看到是身體,那心有分別嗎、心了解嗎。 經文阿難答言,如是世尊:阿難就回答,有啦!我眼睛看到,心了解啦。 經文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你都眼睛看到心了解,心跟身就是在一起,怎會說是在外面。 經文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你說心是在外面,沒有一處是對的。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我現在又想,知道它在一個地方。所以阿難的思惟就是生滅心。佛就順著阿難問,處(地方所在)今何在?你的心說是在一個地方所在,那是在哪裡。 經文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 我想了又想是躲在根裡面。我們的心會躲在根裡面嗎?我們先想一想,再來聽佛回答,會嗎?(不會)說不會也不對,說會也不對,所以這邊有時候…,你看,住在身內不對,住在身外也不對,不在內不在外,在哪裡?那個到後面就會有答案,前面都是在講怎麼樣的原因。 經文猶如有人,取瑠璃椀(眼鏡),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阿難就講猶如有人取瑠璃椀(瑠璃椀就是眼鏡),合其兩眼(把眼鏡戴起來),雖有物合(眼鏡就是東西,就是物)。而不留碍(沒有障碍)。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眼根透過瑠璃椀,能夠看到外面的景象,看到以後就能夠馬上分別)。 經文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 就是我那個覺了能知之心,沒有看到裡面,就是因為躲在根裡,看到外面都很分明,分明就是了了分明,都了解,很清楚。 經文無障碍者,潛根內故:躲在根的裡面。 經文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否:你們戴眼鏡的人,看到外面的東西,有看到眼鏡嗎?佛再問你看到外面的山河,有沒有看到眼鏡?(有、沒有),就兩極化了。 經文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阿難回答,眼鏡戴上可以看到山河大地,也可以看到眼鏡。 經文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你見到山河大地,為什麼沒有看到自己的眼睛? 經文若見眼者:假如看到自己的眼睛 經文眼即同境:你的眼睛跟外面的景相,就變成一樣 經文不得成隨:不是說馬上看到馬上知道,沒有辦法馬上看到馬上知道。 經文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假如沒有辦法看到眼睛,為什麼說這個了知的心躲在根的裡面,好像瑠璃,拿眼鏡來合。 經文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瑠璃合,無有是處: 躲在根裡面跟眼鏡合在一起,沒有一處對的。 ◎剩下約10分左右,提問問題 我們上次有講說提問不熱烈所以留下十分鐘啦!真正留下十分鐘,各位都沒有感覺我們上課加長了喔!有嗎?(有)有喔!哈哈~兩邊,有,沒有。不過我們還是一樣留著給大家提問啦!因為這個蠻重要有一些障礙我們經過提問,能夠解決的比較快,能夠了解真理那個比較快速,所以我們留十分鐘。 【問】:劉講師好,後學想請問就是有一點困擾,就是家裡四樓佛堂加蓋,那因為有那個老鼠會入侵,那我們修道人不可以跟那種東西結不好因緣嘛!那不知道說要抓牠,但牠又跑進來,跑進來我們又要處理同樣的事情,那不知道是要用老鼠藥殺牠還是?不知道要怎麼做很為難,請劉講師跟我們解說謝謝! 【劉講師答】:好,請坐,你就要跟老鼠溝通啦!跟老鼠講你不要進來跟我破壞喔!你進來我會殺死你,要跟牠溝通跟牠講,牠再不聽話的話你用老鼠藥把牠毒死,那你就要擔當,以後你找我。這樣了解嗎? 【再問】:那後學曾經跟 老母講說請老母慈悲。 【劉講師答】:你連個老鼠都要請老母啊! 【再問】:因為後學不知道要怎麼辦啊!請老母慈悲能不能夠讓牠不要再進來擾亂我們。 【劉講師答】:那個凡塵事不會事事如意啦!所以我們要判斷先跟牠溝通,那個老鼠也一樣,有很多道親都跟牠溝通一樣牠都不見了,說你不要來破壞,你進來這邊破壞這個聖事有罪,所以以後不要來了,你來我要用老鼠藥把你毒死。真的再來就把牠毒死,那你就要擔當以後你找我。這樣知不知道? 所以眾生已經分靈了,分靈了以後你把牠害死讓牠又集靈,你反而是行功啦!不能說我害死生命,你不害死牠就沒辦法集靈就永遠當老鼠,牠也不甘願啦!真正遇到那樣你就擔當,說你來找我哈哈哈~所以說到這個後學就講在天元佛院,因為很多人都拿東西到廂房去吃,很多蟑螂啦!後學就拿著拖鞋然後看著蟑螂就把牠打死,我說你去找老前人,(哈哈哈)我是代理老前人管理這個地方,主人是老前人你去找老前人哈哈哈~,(哈哈哈),然後回到我家裡的時候一樣有蟑螂,我就一樣用拖鞋把牠打死,說以後你再來找我,這個跟牠講理嘛!所以我家裡沒有那一些東西啦!那一些飛飛會跳的都沒有,我跟牠講不要進來喔!進來我就把你打死。 【問】:劉講師我們講彌勒祖師掌天盤,濟公活佛掌道盤,那天盤跟道盤怎麼分? 【劉講師答】:因為掌天盤時間非常久,掌道盤的時間就不長,掌道盤大概都不到百年啦!那掌天盤那個就是非常久,有時候就算千年的,那要了解說那個期限很長的那屬於掌天盤,那個很短的是負責點開我們玄關的那個是掌道盤。 要明心見性啦!你問這個喔好像跟明心見性沒有關係,什麼人掌?什麼人掌?跟你什麼關係? 哈哈哈~所以那個期間我們這邊不是鬧得,這邊不能夠領命,那邊不能領命鬧得很不愉快,那就是癢的不抓,不癢的抓到血流(台語)應該研究的不研究啦!人家領命不領命關你什麼事,人家領命了你就成佛嗎?人家不領命你就成佛嗎?你要想你自己本身才重要,有沒有明心見性了?有沒有改毛病去脾氣了?那個才是重要啊!你去管人家領不領命,是不是這樣?(是)。 我們就要癢的才抓很舒服(哈哈哈)你如果沒有癢的抓到血流的找自己麻煩,還要再敷藥。還有四分鐘,怎麼這一分過得這麼慢(哈哈哈)。 【問】:後學再一次請問劉講師就是說我們在楞嚴經有說,所有的佛都沒有在事相上面成佛的,可是我們所認知裡面的成菩薩的,都是因為修道都是在這期間都是很努力的修,歸空以後就是上天有頒發一個果位,所以不在事相上,那我們一貫道在講的菩薩,不知道怎麼講? 【劉講師答】:這個我們好像講過很多次,可是我們要了解到那個都是方便法門啦!有一些很努力在事項上去做已經都過往了,歸空了。那假如說這一些過往歸空的人,他沒有一個名位、一個名份,那跟他周遭學的人會不會洩氣?一定會沒力的啦!他都這麼認真了那我一定沒有用,我們都會自居卑屈,所以上天就會給他一個名份。 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縱然都不做我們也是菩薩,我們也是菩薩摩訶薩知道嗎?那個佛修證的人稱我們眾生為菩薩摩訶薩,有沒有名相?有名有相,因為佛沒有分別心所以我們都是佛,都是菩薩,所以你不要太在意那個,喔他那個名號都是菩薩,這個菩薩是真還是假的?請問我們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本身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有一個姓有一個名字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什麼時候才是真的? 所以一念迴光當下都俱足,全部都是真的啦!當你起心動念懷疑心起的一切都是假的。這樣知道了沒?下課!
活佛恩師慈悲叮嚀囑語: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 ◎徒兒們!可知道了解別人是你們的聰明,但了解自己就是智慧。 ◎徒兒們的苦惱為什麼這麼多?如果凡塵都放下了,會執著嗎?如果凡塵都放下了,會執著嗎?「執」怎麼寫? 「幸」跟「丸」。丸代表你們頑固啊!你把丸去除了之後就幸福了。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