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先開始放下什麼?身外之物
2010/05/06 18:20:41瀏覽174|回應0|推薦1
先開始放下什麼身外之物
  >>>那我們想的時候,這有問題,我天天想觀世音菩薩,菩薩為什麼不現前會不會有這個疑問有,很多人有這個疑問,為什麼不能現前我天天想黃金,黃金為什麼不現前照佛的理論,是想什麼就現什麼是能現前,是因為你想錯了,你那個想叫妄想,你不是真想,你是妄想,所以不會現前。真想,哪有不現前的!真想是什麼心裡只有這一個念頭,別的念頭沒有。我天天想觀音菩薩,心裡除觀音菩薩之外,沒有一個雜念,菩薩現前。我們這個想當中摻的雜念多少把你的想全破壞了。這個想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觀想。你看十六觀,觀落日,沒有雜念,落山的紅太陽,經上告訴我們,你睜著眼睛,在面前,閉著眼睛,也在面前,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能看到這個紅太陽,你的觀想成功了。所以它有標準的,不是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哪能成功它有道理,確實想什麼變什麼。我們現在因為思想太複雜、太亂,現在社會就是我們想成功的,你看社會多混亂。社會為什麼混亂是我們的思想混亂,一切法從心想生。古時候的社會比我們現在好,為什麼?那個時候沒有這麼多胡思亂想,他也有想,他的想比我們清淨、比我們單純,所以他的社會長治久安,就這個道理。在經典裡都能把理由找出來。
 >>>你說念佛功夫念到一心不亂,那才叫念,叫正念。我們為什麼念不到就是妄想雜念太多,不但一心不亂你做不到,功夫成片也不行,就是最低的這個你都做不到。妄念太多、雜念太多,把我們的功夫統統破壞掉,這是我們要警惕的。要想功夫成就,你不放下怎麼行?放下,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由外到內,先開始放下什麼身外之物,這個有道理。身外是什麼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你這個東西不放下,你要想裡面談的時候,談不上,外面這層包圍的先要把它放下。這個東西放下,你的心清淨了,你的念頭單純了,再把這些微細的分別執著一樣一樣放下,就跟經典裡面講的層次,一層一層的提升,契入境界了。我們這個樣子才能跟佛相應,才能住到佛家。住到佛家沒有別的,就是你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完全現前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你沒有別的心,你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用我的話來講,我們這麼多年,諸位好懂,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時候,你統統都是這個心,那你就是住如來家。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統統都是這個心。
 >>>「進住佛家,是不怯弱,若直釋經文,即結示也」,就是總結。「謂向言住處,何所住耶,謂住佛家,佛家即是大菩提心,諸佛住此,生菩薩故」。這個解釋就清楚、就明白了。一向我們講住處,佛住在哪裡住佛家,佛家在哪裡佛家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一發,你還有什麼畏懼的?還有什麼害怕的沒有了,真心顯露,從這個地方,所以生菩薩故。菩薩慢慢修到圓滿就成佛,佛是什麼菩提心圓滿了;菩薩是什麼?菩提心發了,沒有圓滿,就這個事情。那我們現在問,我們真誠心有沒有發?真是什麼?真不是假的,諸位要曉得,阿賴耶是假的,我們能不能像佛那麼樣的真誠?我們做不到,我們還是用阿賴耶。阿賴耶能夠把佛陀教誨圓滿兌現了,這就是什麼人?就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菩薩、佛,十法界裡頭的,他們還是用妄心,但是妄心完全遵守佛陀教誨,佛怎麼教的,他就怎麼做,所以做得跟佛一樣,很像,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有道理!非常像佛。為什麼不是真佛因為他沒有用真心,他是用妄心學真心,學得一模一樣。跟真佛差別就在此地。真佛是什麼轉八識成四智,是真佛。他沒有轉過來,也就是說起心動念沒放下,起心動念放下是真佛,他放下了執著、放下了分別,這叫權教菩薩,這叫二乘,權教菩薩。如果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是真佛,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用真心,真心是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虛妄放下,真的就現前,虛偽不放下,真心不能現前。學習佛菩薩的教誨,確實你能夠生四聖法界,那就是我們現在講四聖法界,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也不錯了,真的是有相當幅度的提升,也算是住佛家,住相似的佛家,不是真的佛家,真的佛家一定要菩提心真發出來。真的轉了,這個東西,所以講有習種性,常常練習練習,久了,久了就變成真的,所謂弄假成真,它就這個道理。慢慢養成純真這個習氣,它自然就是真的了。也就是說確確實實心是什麼?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請上網看全文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b2009888&aid=400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