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大的神木都是從一顆種子發芽
2008/10/30 22:37:37瀏覽974|回應0|推薦3

親愛的家長,您們好:

沈澱思考。

開學到現在,終於將期中考結束了。但是心裡仍懸著許多的想法,一直想找機會記錄下來。

考試的次數的多寡真的能改變孩子未來的學業成就嗎?
分數的高低對於孩子來說是看看自己學習的盲點還是比較呢?
忙碌緊湊的學習,真的能為孩子留下些什麼嗎?

有家長說:「數學練習卷簡單,但是平時考卷偏難。」、「考的好的人都是去補習的。」但是從老師的教學現場來看,那就是一種偏頗的觀念,如果孩子基本練習的基礎不夠、不紮實,不懂的觀念沒有理解,那麼一環扣著一環,到了高年級計算能力就有明顯的落差。這種落差絕對沒辦法全部用學校上課時間補足。而上課的講解、統整、分析都有,回到家裡孩子的練習、複習功夫是不是做足了呢?且各科的學習絕對不是把所有題型、參考書都做過一遍能力上就會有大幅的提升,也不是全然的去補習未來就會有一定的成績表現出來。

有的孩子空間理解能力較弱,便需要多一點時間理解;有的孩子抽象概念較弱,就需要轉化之後理解。這些都代表著每個孩子的差異,也代表著不能一味的著眼在一小範圍的成績比較。六年級的階段,著眼在孩子學習能力的提升,那麼針對不同孩子的學習方式,也需要家長一同協助才行。

這些都是學科上的學習策略,都是可以掌握的。只是要花時間嘗試、改變,以及—等待。等待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而跨出一步,但仍須大人們給予陪伴與引導。在薄荷草天空的班級,並不會花太多時間在考試上面,而是希望孩子在思考過後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讀書的方式,學習理解自己的不足而改變方式,甚至是學習的態度。如果家長願意都可以與老師約時間一起交流,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整體學習狀況,相信會有所幫助。

前幾天,看見有人轉寄校外語文補習教育的信件,突然有深深的感慨,感慨學校教育的本質不再是帶領孩子去發現,而是僅專注於孩子學業程度的提升。然後,我們將「德、智、體、群、美」的五育,只留下「智」、一點點的「體」,然後將美、德、群的培養讓給市場機制裡的另一頭。看似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但不也凸顯了整體教育環境裡,家長們對於學校體制的不確定感嗎?或者,也是我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所感覺的徬徨與無助。

昨天剛看了一本書「善用理解的課程設計法」(John L. Brown著,心理出版社),裡面談到學校教育如何改變課程的設計來協助學生學習與理解。不管教育部綱要如何的改變,身為教育者總是在思考如何帶領這些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裡,不分資質優劣都給他們必須學習的能力,與他們學習不足的能力。只是,如果我們著眼在孩子身上的都是學科能力,那麼也將看不見孩子學習的全貌。

在網路新聞上看到彰化伸東國小六年丙班的學生出版了一本書「十二歲的天空」訪問了十位社會上的大人物(大人物,這裡指的是某些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充滿感觸及感動。

他們的計畫名稱及網誌叫做「童年、夢想、勇氣」http://www.wretch.cc/blog/kids580),網誌上提到孩子們經由討論決定他們六年級的目標,透過孩子的邀請、訪問、整理、出書,將出版的版稅變成畢業旅行的經費。好棒的夢想!對照我們急著要塞給孩子的學科知識、生活規範,他們的夢想真的是美好許多。我們位在台北行政中心,離那些大人物很近,卻離夢想越來越遠。

誠品的文案寫得很好:
再大的神木都是從一顆種子發芽。

期許,六年級的薄荷小草們,真的發出屬於自己的新芽。

祝 平安快樂
級任導師 賴柏宗 上
2008-10-30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vinlais&aid=23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