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語介紹與運用不只是要與聾人溝通,普通人在身處吵雜的空間時,手語也就成了一項重要的溝通工具(一)b
2013/06/25 23:44:05瀏覽329|回應0|推薦0

(四)台灣手語與世界各地手語之比較

1、與日、韓、香港、美國等之比較:
    以「父親」的手語為例,台灣、日本、韓國三地的打法皆同(唯念法不同),香港的「父親」打法則與台南手語的「家」打法相同,而在大陸亦有所不同。
   
又如「母親」這個手語,台灣、日本、韓國三地的打法皆同,而在香港卻打成台灣手語的「噓」,在北京卻又不同(北京一帶的老太婆頭上皆挽髻),所以我們可以由此看出各地手語的差異。有時,相同的手語在各國卻有不同的意思。

2、台灣手語因地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
   
「鞋子」、「老師」、「習慣」、「會」在北部、南部之打法不同。而高雄因有私立啟英小學的設立,其手語使用來源為上海南通之聾校的手語系統,與台灣原本的南北手語不盡相同,經過交流,也多少影響到其他三所聾校的手語。
   
時代的變遷也會影響到手語的差異,在台灣,年長的聾人其手語與年輕的聾人就有些許不同。綜上所述,統一台灣手語,有其困難,也無統一之必要,各地方言皆有其歷史傳統與文化背景,全予統一,將會失去它原有的文化與歷史傳承。較可行的作法,應是制定一套統一的「文字手語」──其目的乃為翻譯專有名詞,如地名、人名等。但台灣原有的手語絕對不能放棄,一定要予以保留,且最好能以影像存錄的方式記載下來,以為日後聾人所用。

3、中文手語與台灣手語的比較:
   
兩個聾人在一起打的手語為「自然手語」,其語法與中文大不相同,但「中文手語」的語法則完全依循中文文法,只是將中文用一種視覺的方式加以表達。例如:我明天要到你家去,中文手語的比法就是=>「我/明天/要/到/你/家/去」,台灣手語的打法則簡單、快速許多=>「明天//要(表情)」;聾人的手語本來就具有此一特性 若將其統一成一套中文手語,完全照中文的打法,手式雖多,但有益於聾人學習中文,增加字彙。兩者各有其用處,不可全然統一
4
、台灣手語之特徵如下:
 
1
)語音學方面:每種語言皆有聲音,而手語乃為「視覺語言」。
     
:「錢」是一個手形的名稱,這手形也用在不同的手語,所以也算是手語的字母。    

手語亦因其方向、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這手形,若掌心朝內,手指向左,在額頭敲幾下,乃是「貪心」的意思。

 2)構詞學方面:即是一個單獨的手語是如何構成的;或將兩個手語很快的併在一起,其意即有所不同。

例一:「懶」+「棒」=順便

例二:「我教你」和「你教我」,兩者手形相同,但動作之方向則相反。

 3)語法方面:例如中文手語中「他還沒有告訴我」,在聾人間很少如此逐字打出來,而是「他告訴我」(一個手語)+「還沒有」(另一個手語)所形成。

4)臉上的表情:有時聾人根本不用手語,而單獨用臉上的表情來表達意思。而有時候表情也是唯一能夠辨別兩個手形相同而意思不同的手語之途徑。例如「臭」與「受不了」。

二、美國手語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SL)

(一)起源:

我們並無法明確的知道美國手語從何時開始。許多人都相信美國手語大多數來自法國手語 (FSL)但有些人則主張在在1817FSL傳入之前就有基本的美國手語存在。1817哥立德Thomas Gallaudet)在美國康乃迪克州的哈特福特(Hartford)建立第一所聾人學校,雖然他的學生有許多已經會使用當地、自然流利的手語,但他仍向聾人教導法國手語。現今的美國手語可能包含了部分早期的美國手語。現代美國手語(ASL)和法國手語(FSL)有些相同的元素,但也包括相當多無法互相理解的詞彙。

(二)定義:

美國手語是使用手和其他包括臉部表情肢體語言符號動作的一種完全、複雜的語言。 它是許多北美洲聾人的第一種語言,且能讓聾人彼此互相溝通方式之一。美國手語據說是第四種美國所使用的一般語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782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