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佳文推薦;基督教的機會在那裡?
2008/06/21 04:15:25瀏覽459|回應0|推薦0

◎心靈產業與基督教發展                     基督教的機會在那裡?                         面對蓬勃發展的心靈產業,基督教如何去開發?   還是任由人心的需要不斷的被佛教、一貫道所掌握?

===========================================                                        社會上的經濟活動有所謂的商業、工業、服務業、文化業等分野,然而在台灣與心靈活動有關的產業這幾年卻是十分蓬勃發展,我稱他為心靈產業。廣義來說,一切與心智活動有關的商業行為都可稱為心靈產業,例如文化事業、藝術活動等。狹義來說,本文所指的心靈產業是指那些與個人成長、自我實現有關的活動,例如宗教活動、潛能開發、成功學等
心靈產業潛力極大 在經濟學領域中並沒有心靈產業的說法,台灣心靈產業的蓬勃發展,可由下列方向上看出來:

1.每年捐入各種寺廟的香油錢以百億計。

2.各地林立的佛教用品店販售各種高價用品,每年創造極大商機。

3.幾大佛教團體募款動則以億計。

4.各地道場法會生意興隆。

5.信仰宗教人口大增,其中尤以一貫道、佛教增幅最高。

6.各種與心靈成長、潛能開發有關的書籍大賣,名列排行榜前茅。
為什麼心靈產業蓬勃發展?
1996年是瘋狂的一年,外在環境有中共飛彈試射的威脅,有總統選舉的動盪,經濟上則是一般產業的長期不振房地產低迷;在社會層面有極大的不安,移民產業大幅興盛。令人驚訝的是,幾幅合成照片竟然能使宋七力吸金百億,印心禪學會的妙天禪師公開教導信眾已經成佛的觀念,把信徒騙的團團轉。藥慧法師的朝山計畫,更是將商業手法發揮的淋漓盡致,他們把山上土地神化,以高價販賣泥土,鼓勵信徒收藏,用以種植物,據說可以保平安
1997年隨著達賴喇嘛湄洲媽祖的相繼來台也掀起許多人爭相目睹,要求灌頂1998年四月的迎佛牙更把中正機場擠的水泄不通。佛教各門派把佛教徹底企業經營,幾乎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各式各樣的義賣會,拍賣會吸入大筆的資金。捐款給慈濟功德會的信眾雖不乏愛心之士,但許多人簡直就是在買死亡後的保險,按月零存,死後整付。由許多人爭先恐後的在慈濟、佛光的義賣會上賣力出價,就可想到心靈產業的龐大商機,難怪近年來神壇寺廟如雨後春筍的大量建立。究竟心靈產業的蓬勃發展只是一時的現象,還是會在未來持續性發展
這幾年暢銷的書,例如1994年的「前世今生」1995年的1995閏八月」1996年的「腦內革命」1997年的EQ1998年的「心靈雞湯」都屬於非文學類,而與心靈活動有密切關係,證明了心靈產業的興盛不只是一時的現象,而是有脈絡可循的。進一步分析為什麼心靈產業會興盛的原因,可歸納如下:
1.
世紀末心理因素面臨20世紀的終結,許多人對於未來世紀是既憧憬又疑慮,面對未知的未來,如果能先抓到一些通往淨土的保證,在未來的時代將更有勝算(保平安)
2.
媒體解嚴後,多元聲音的出現造成傳統價值的崩解,媒體解放以後各種多元的聲音不斷出現,如對於同性戀的同情,對於色情行業的默認,對於財富追求的鼓勵,造成傳統價值觀的崩解,多數人開始對自孩童以來就被教育的倫理、法治觀念產生懷疑。面對越來越壞的治安環境,對現世的不滿,反映在對來世的認識與追求。
3.
因為兩岸政治不確定因素,所產生的危機感這幾年兩岸政治有劇烈的碰撞,外交戰場上的短兵相接,檔不住的經貿交流,台灣的統獨立場不定,使許多人急切尋求一帖保命的藥方。於是有人選擇移民,有人看破紅塵,寄望宗教。
4.以利養神,以神套利這幾年對於商業體系的觀察,讓我有一個結論:賺那些想賺錢的人,才能賺到大錢。許多人投入宗教的原因竟然有著濃厚的獲利動機,那些把錢投入寺廟捐款箱的人可歸納為兩類:期待獲利(心靈的或實質的)與保平安慈濟則將「善心」加入,將功德與愛心緊密結合,創造出龐大的商機。基督教的機會在那裡?

面對蓬勃發展的心靈產業,基督教如何去開發?還是任由人心的需要不斷的被佛教、一貫道所掌握?
基督教擁有2000年的歷史,西方教會留下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與心靈素材,在音樂、藝術、文化各方面都是當今文化的翹楚。台灣的教會歷經百年來的發展,也累積相當多優秀的人才,教會有絕佳的家庭觀人生觀,遠非其他宗教所能比擬。然而為何這一波世紀末心靈產業的發展,基督教卻收穫有限呢?筆者試著探討這些年的宣教策略,並歸納出21世紀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策略方向有下列:
1.集中資源、縮短戰線基督徒人口僅佔台灣2%,然而由於信守「做光、做鹽」的教導,幾乎社會上的各種問題都是基督徒關心的對象,於是各種人民團體、公益活動、慈善機構都泰半由基督徒所創立。然而以有限的人力要在廣大的戰線上投入,並且維持當初的基督教精神根本不可能,於是許多公益、慈善團體漸漸失去福音的色彩,機構是成功了,福音使命卻失敗了。今後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應有策略的集中資源,先求單點的突破,再擴大線與面的戰線。
2.發展大教會、小細胞大教會才容易有大作為

因為大教會較易集中資源。一個約100人以下的小型教會,牧者與同工的數量有限,卻必須維持一個五臟俱全的組織(主日學、各級團契),而把大部份的時間耗用於行政工作,以維持教會體系的正常運作,那有時間作社區關懷與傳福音?而教會的造就體系也因人才不足,無法給信徒充分的靈命造就,如此惡性循環,教會外的人進不來,教會內的人也易滿足現狀,成長有限。此外,大教會有較多的人力資源,較優秀的師資,信徒靈命易獲得照顧。而且,一個人數超越千人的大教會,對社會發出的信息,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就易獲得社會大眾的注意,甚至對政府也會有較大的發言權,政府官員不會一面倒的親近佛教、一貫道團體。其次,社會中許多大家關心的話題,例如環保、社區總體營造、慈善救助等如果有大教會的認養也較容易發展成功。更重要的是,大教會的財力雄厚,推動宣教福音工作能夠有較大的格局與視野,例如台北佳音電台因為有靈糧堂的支持,而得以漸漸壯大發揮影響力。大教會也有缺點,例如信徒間的關係較淡薄,服事的機會較少等,所幸現在小組教會的發展可以彌補這些缺點。教會內的小組提供夠多的服事管道給有心事奉的人,促成教會領袖人才的培訓,而以「彼此相愛」為基調的小組功能也較易吸引未信者加入。
3.掌握媒體,以小博大新時代人們大量吸收資訊

許多生活的常規是因為媒體的影響而建立、媒體的立場也主導著公共議題的報導態度。在一個大眾傳播凌駕人際傳播的社會裡,要基督徒僅僅靠著叩門、個人談道來達成福音廣傳的效果無異是緣木求魚。要知道人信主,牽涉到意志、情感、理性的多方作用,而人們所暴露的資訊環境往往左右其價值的判斷。如果所有的媒體,一面倒的鼓勵精靈崇拜與交鬼算命,要引導人們接受主更是困難。一個只有2.5%人口的基督教要影響97.5%的非基督徒,若不掌握媒體很難以小博大將福音廣傳
4.
採取迂迴戰術,塑造一個有利於福音的文化環境

信仰的改變是因為態度的改變而來態度的改變是因信念的改變而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信念的改變則受個人身處的環境資訊所影響。要透過一次、二次的信仰接觸,就想改變人的信仰並非易事,要經歷福音的大收割更難。若能有計畫的訓練基督徒從事文化工作,或向文化工作者傳福音,再加上媒體的掌握,營造一個對基督教不排斥,甚至是喜歡的言論、文化環境,對於教會的佈道有極大的助力。
5.建立榜樣世人需要跟隨的對象:年輕人追尋明星偶像,有心者追隨慈濟腳蹤,基督教界有德之士甚多,卻鮮少人知道,更遑論有人跟隨!如果沒有當年英國BBC電視台將德蕾莎修女的事蹟報導,許多人仍不知道其美德。基督教媒體有責任應用現代行銷技巧,將基督徒對社會的真實貢獻有計畫向社會推薦。
6.神學教育要加強下列教導社會觀察與研究的能力:

傳福音改變人意志、態度的工作,傳福音要有果效就必須對受眾有深入的認識,他們在想什麼?關心什麼?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宗教心理?我們不能用很久以前的觀念來看待新時代人們的生活,對於社會的觀察與研究必須不斷的進行,才能有效的傳福音。
 團隊服事的能力過去一個教會一個傳道人,傳道人的能力決定教會的榮枯,傳道人的意志決定教會的方向。但要往大教會走,就必須多位傳道人的配搭團隊事奉是未來必然的趨勢。神學生在受教育時,必須有心理預備,將來在教會服事中是配搭的教會長執也必須容忍有些專業服事牧者的存在。他們不見得是站講台的,而可能是行政的、關懷的、音樂的傳道人。或許有人會說「一個教會一位傳道人都已經不夠了,哪還能團隊服事?」其實,當教會對傳道人還停留在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的期待時,只會阻礙更多有心服事的人走上全職的路,況且當社會各界已經走向越來越專門、分工越細的時代,教會界更應有「專業事奉」的觀念,才能成為時代的領導者,而非跟隨者。
傳播與行銷理論:傳福音是一種偉大的行銷事業,他不是銷售商品,而是銷售一種信念、一種態度,這遠比商品的銷售更難。傳福音的人應該倚靠聖靈的能力,然而相關的行銷技巧也必須熟練人員必須精通的行銷理論與手法,傳播福音的基督徒更應該瞭解。
本文僅是就筆者這幾年服事中,對宣教策略的觀察與思考,期待主內先進,不吝指教,大家一起思考,為二十一世紀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貢獻心力。◎作者陳進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97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