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氣場如磁電能量;脈輪能隨意旋轉,順時針旋轉產生吸力,反之,逆時針旋轉時產生排力!人體能量攝影不但能夠攝得脈輪的光彩明暗,根據脈輪的強弱判知受測者的心理狀態
2024/05/26 23:57:48瀏覽398|回應0|推薦1

 目前人體能量攝影不但能夠攝得脈輪的光彩明暗,根據脈輪的強弱判知受測者的心理狀態/本報綜合報導

對於「」的研究,西方科學家早已經在進行。自19世紀中葉起,就開始投入超心理學(ESP)研究,尤其在美國杜克大學的萊恩博士(B. Rhine)成立超心理學研究所之後,更在全世界掀起研究特異現象的風氣。長久以來,科學研究大都用Aura這個詞形容人體周圍放射出來的光輪,後來也稱為人體能場(human energy systems)。










場如磁電能量

20世紀30年代起,許多科學家相繼投入人體能場的研究,尤其在克里安照相術發明之後,由於人體氣場可以顯影觀察,使得此類的研究向前邁進一大步。本迪特(Bendit)夫婦更對人體的氣場做了具體的描述,指出氣是由互相垂直的能流組成,就像電場與相應的磁場垂直一樣。

他們還發現人體各部位有許多漏斗狀的氣場漩渦,稱為查克瑞(Chakra),如瑜伽所謂的「脈輪」,或道家所稱的「穴道」。環繞人體的氣,看起來像似一個由發光霧氣構成的環團,科學家稱之為金蛋(the auric egg)。此外,目前人體能量攝影已頗為進步,不但能夠攝得脈輪的光彩明暗,也可以根據各個脈輪的強弱判知受測者的身心狀態。

脈輪能隨意旋轉

科學家也發現,人體的氣可能是透過查克瑞的旋轉漩渦進出,人體發生病變或功能失調時,相應部位的脈輪就產生異常和紊亂,能量也會減弱。這些脈輪還會受情緒和身心狀況所影響,使其色彩及強度發生變化

為什麼脈輪會呈漩渦狀?就像颶風形成的原理一樣,氣旋轉時,順時針旋轉產生吸力,反之,逆時針旋轉時產生排力!

練氣時可用意念將氣以順時針旋轉進入身體,也能以逆時針旋轉將氣排出身體;為了加強能量的吸取,練氣者會利用意念使穴道旋轉加速,以吸取更強的能量!

氣場的科學效應

在西方科學家眼中,氣的成分為何?經過全世界許多學術單位的研究,科學家以各式各樣的儀器加以檢測,已在物理、生理上出現不少有關氣的基本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分為下列幾項。

● 物理效應

1.紅外線效應:據研究發現,氣含有一種「低頻的紅外線」,但能量功率只有十分之幾微瓦(μw),遠不及理療用紅外線幾十瓦到幾百瓦的功率,但氣能量雖低,效果卻遠超過理療儀器。

2.低頻磁場效應:有實驗測出練氣者的發功部位有1.25~4高斯的磁場強度,而且常伴隨一些特異現象,例如頭部可經得起重物敲擊,針刺不痛、不出血等。

3.次聲效應:次聲波(infrasonic wave)是低於16赫茲、人耳聽不到的聲波。醫學實驗測出,練氣者的穴位能發出9~10赫茲的次聲波。而生物組織不顯示電特性,卻在練氣者的穴位測出靜電效應。

4.液晶效應:人體細胞膜具有液晶結構。據一項實驗,練氣者對著液晶發功時,可以改變液晶中的分子排列,據此推論,氣功可能影響細胞內外物質和能量的運輸過程。

● 生理效應

1.腦波增強練氣能使腦部α波有序化增強,令大腦功能處於全腦共振的狀態,使人對內部器官的主動控制成為可能

2.新陳代謝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測試,練氣時耗氧率下降16%,二氧化碳排出量降低14.6%,心跳率每分鐘平均減少5次,心血輸出量降低25%,顯示練氣能減緩新陳代謝,降低人體能量消耗。

3.生化參數練氣可使自律神經較具穩定性,經實驗測試,練氣也可使體溫上升或下降,使血液的PH值、血漿激素濃度降低,能夠延緩老化,增強免疫力。

4.人體能量:德國物理學家舒曼(W. O. Schumann)表示,電學上所謂的諧振頻率約在8~10赫茲之間,稱為「舒曼波」。練氣時腦波維持在10赫茲以下,能產生諧震。日本實驗發現,禪定中的僧人,10赫茲左右的α波也會頻繁出現。

 目前人體能量攝影不但能夠攝得脈輪的光彩明暗,根據脈輪的強弱判知受測者的心理狀態。圖/123RF

心腦和諧更健康

「心腦和諧」是指心腦節律同步的狀態,當這兩個器官的節奏一致並協調時,就會進入一種協調一致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身體各個系統會保持平衡,並增進健康和幸福感。研究顯示,練習心腦協調可以透過冥想、有意識的呼吸,以及視覺化想像的技巧,達到心腦和諧的狀態。

Joe Dispenza喬‧迪斯本札博士是一位神經科學家,致力倡導促進思想、身體和精神之間的聯繫,以及實現個人轉變和內心的康復。他以研究心靈的力量,以及身體透過冥想、觀想和自我療癒而聞名。

專注呼吸與觀想

冥想是實現心腦協調的有力工具。過專注呼吸和靜觀,可以減慢腦電波和心率,讓這兩個器官協調工作。在這種連貫的狀態下,會體驗到一種內心平靜和安定的感覺,這可以幫助我們控制壓力和焦慮。有意識的呼吸是實現心腦協調的另一種有效技術。透過緩慢、深呼吸並專注於身體的感覺,就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並進入一種持續的狀態。

視覺化的想像則是另一種可以幫助實現心腦和諧的技巧。透過想像一個積極的結果並感受與其相關的情緒,就可以在體內創造一種連貫性,這可以幫助我們表達願望並實現目標。透過定期練習這些技巧,可以訓練身體更容易、更快速地進入一種和諧的狀態。

迪斯本札博士認為,將視覺化的想像作為一種強大的工具來實現心腦協調,是體現個人身心提升和發展的最佳方法。因此,透過練習冥想、視覺化觀想,及有意識的呼吸等技巧,可以逐漸達到心腦和諧的狀態,並開發身心的潛能。文/本報綜合報導

因為心情不好或壓力大就暴飲暴食,其實是一種異常的飲食行為,這種靠食物慰藉的行為稱為「情緒性飲食」(Emotional Eating)。一般來說,情緒性進食反映了壓力或孤獨感等心理狀態,而不是正面的快樂情緒。但人類吃東西並不僅僅為了滿足生理的飢餓感,同時也利用食物滿足情感所需,食物和情緒存在某種關聯。
人在嬰兒時期,初次進食或餵食體驗就是與父母情感連結,所以會開始把食物與安全感畫上等號,這些早期經驗形成食物和情緒之間正向連結。所以情緒性進食也是利用食物讓心情變好的一種方式,其實用食物紓壓未必是件壞事。
紓解壓力與孤獨
情緒性進食向來被視為缺乏意志力或無法控制情緒,但其實應該進一步了解其背後因素和機制。如果身體是健康的,就容易感到快樂;同樣地,快樂也對健康有重要的影響。據研究顯示,不快樂通常和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自殺和早逝的機率有關聯。快樂的人活得更久,且擁有較強的免疫力、循環代謝及內分泌系統。
食物對快樂與心理健康有何作用?食物能影響心情,而心情也會影響對食物的選擇。了解食物會對心情造成什麼影響,就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快樂、更健康,比如「安慰食物」(comfort food),指的是就一種能滿足情緒和生理所需的食物。雖然每個人認定的安慰食物各有不同,但所有安慰食物相同之處,就是能對情緒狀態帶來作用,幫助減輕壓力、孤獨、憤怒和憂懼等負面情緒。
情緒性飲食原因
面對生活與工作環境,現代人的壓力普遍偏高,為了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所慰藉,許多人會「吃垃圾食物」來慰勞自己,以吃垃圾食物的方式營造好心情,所以導致情緒性飲食的原因,其實就是想以食物「犒賞」自己。
當身體愈來愈渴望高糖、高油的食物,原因可能來自壓力。據研究發現,長期處在高壓力的生活模式,這股壓力會刺激腦部發出飢餓訊號,讓人想不斷進食。其實壓力所造成的飢餓,並不是真的餓,而是因情緒問題無法解決,轉而尋求紓壓方式。
此外,不規律的飲食時間,也會導致情緒性進食。這是因為當身體餓太久或因忙碌而不能好好吃飯,在長期忽略大腦訊號後,就會使身體失去自我調控的能力,而出現情緒性進食的情形。
是否可療癒身心
其實垃圾食物是生活中常見的食品,雖然沒有完整的營養成分,卻可以為人帶來紓壓感,如何在營養食物與垃圾食物中取得平衡,是一大重要課題。飲食與心理健康是會互相影響的,高油、高糖的食物對大腦產生刺激的訊號傳遞,能讓人感到舒暢、愉悅、獲得短暫性快樂,卻也能讓「成癮」的情況發生。
當身體藉由高油、高糖等垃圾食物來紓壓時,雖然吃的當下會感到開心,實際上卻無法為身體帶來真正的快樂,久而久之還必須仰賴這些垃圾食物才能有快樂的感覺,這種狀態就可能增加罹患憂鬱或焦慮的風險。當人感到壓力大時,交感神經會處在亢奮狀態,使人體大量分泌神經胜肽Y(neuropeptide Y,NPY)來增加飢餓感,讓人吃下過多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這時就容易形成「壓力胖」的因素。
情緒性飲食解方
情緒性飲食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設法控制進食的量,使用「分裝盤」是個好方法。每次進食先將要吃的份量以小盤盛裝,吃完不再進食,就能有效避免暴飲暴食的狀況發生。還可以在進食前先喝一些開水、氣泡水或無糖飲料來增加飽足感,以達到抑制食欲、減少進食量。
垃圾食物之所以對健康有害,不僅是因為高油、高熱量的特性,還因為垃圾食物中的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含量都相當低。若想在情緒性飲食後提升身體的基礎代謝,可以補充「綠色蔬菜」,攝取膳食纖維來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若是想要增加飽足感,則可以選擇五穀雜糧類的食物作搭配。
也可用無糖優格、希臘優格搭配新鮮水果解饞,不僅可以打造好的腸道環境,還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為身體提供營養能量。再者,改變食物烹調方式也是好方法,例如想吃洋芋片,不妨以「烤馬鈴薯」或「自製馬鈴薯片」取代洋芋片,不僅能滿足口腹之欲,還可以降低垃圾食物對身體造成的負擔。
獨處中探尋自我
忙碌的現代生活,工作、課業、家庭、社交等,都讓每個人忙得難有空閒,一旦有時間反而不知如何打發,只好上網、滑手機、打電玩、看電視,或約朋友聚會,但又陷入另一個忙碌的循環。許多人不太能面對獨處的空虛感,其實人也需要學習面對自己,才會發現自己更多的潛能。
獨處有好處
習慣獨處的人,人格比較成熟,會檢視自己、約束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事實上,獨處有許多好處。
● 獨立自主
不必太在乎別人的想法,也不用刻意配合別人,想做什麼就去做,想運動就去運動,自己一個人獨處,能獨立思考,作自己的主人。
● 自學充電
想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可利用獨處的時間充實自己。縱然找不到同伴,自己去上課也未嘗不可。還有很多深度的學習,需要自己摸索才能有所突破。
● 激發靈感
煩瑣的社群連結、響不停的訊息,無所不在的雜音,不時干擾我們的思緒。獨處能讓內心寧靜,有更多時間探索心靈世界,並激發出靈感和創造力。
● 提高效率
平時忙碌的生活,可能累積許多想做但還沒完成的事,獨處是很好的時機,可以摒除令人分心的人事物,專心、全神貫注地把事情完成。
● 緩解壓力
工作壓力會讓人疲乏,適當的獨處是放鬆自己的好時機,出去散散步、欣賞風景,放慢腳步,讓身心好好休息,獨處冥想還能釋放壓力,使心靈平靜。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8065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