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6 22:21:47瀏覽2983|回應13|推薦115 | |
DPGallery.com- 史提夫麥凱瑞(Steve McCurry)訪台報導 「她,找到了」尋找阿富汗少女多媒體導覽
經過時,我無法停止注目封面;一旦翻閱,便隨同攝影師,翻越他30年的記錄,The Unguarded Moment。 一開始並不知道,這是大師之作。從前當這系列特寫,是種以第三世界居民為主題的商業炒作,翻閱後的直覺告訴我,自己錯得離譜。出生入死、創意獨特的攝影家不在少數,為什麼史提夫麥凱瑞(Steve McCurry)引發一種特別的神經反應?那種我們這一輩寫成「悸動」的神經反應。 為何廣大的自然景致,總是因為幾點因生存而掙扎的痕跡,更顯永恆? 【去自我化的生命對白】 只有當愛是個"責任"的時候,愛才能亙古不移....如果愛是責任,那麼就不再需要考驗,也不會魯莽地要求試煉,而愛,也就高過任何考驗。..這種愛是獨立的...只有責任才能給我們自由。愛不會墮落;愛不是依賴(【你應該去愛】章,《愛在流行》)。 《愛在流行》中,齊克果把男女間的愛,說得如此神聖,讓2001年的我願意伸手一搏,並且註記:「紀念一個發現真理與愛,發現相信的日子。」。 但愛不只存在男女之間。 風景因"愛"而美麗;而,沒有美麗的靈魂,便看不到世間"真"貌。從藝術作品,我們讀一個人的生活,以及靈魂。他不只懂得美---因為關愛,更因為愛鄰如己,我們被攝影師埋藏於畫面中的愛的線索,觸及生命節律點,心臟深處因而鼓動起來。 雖然也讀到台灣一篇批評之聲(Steve McCurry最失敗的攝影書),認為印刷上過分拉色,色調失真,"非特寫"照片功力不足或退步,痛恨書商的包裝扭曲攝影師本質等等;但亞馬遜書店的最近9則評論,每篇都是滿分。一位說這是系列攝影集中最喜歡的一本,一位說:「身為攝影師,他讓我想拿起相機去拍照!」 我想,拉色、色調只是小事,構圖與基本選色,意圖與傳達方式,才是彰顯生命力的主因。攝影作品一度也風行"後製",重點在於意欲表達的內涵。於軟體盛行的當下,計較拉色與色調,意義似乎不大了。受限於書本的大小形狀,發行一本攝影集,目的是傳達攝影師曾經被感動的畫面,建立屬於自己的感動,而不在於宣告攝影師本身的偉大或無瑕。照片只是媒介,觸媒,是由攝影師來調配的畫布。 「阿富汗少女」照片之美,並非來自外貌,而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與同色背景呼應的綠,來自破舊裂開布衣露出的右肩,也來自充滿憂懼與無辜的綠色目珠;照片之美也來自兩種情境的對比---阿富汗的悲泣,與她的沒有淚水。 同樣對比的力量,在藝術上屢見不鮮,只是表現深度不同。 電影藝術中,1987Brian De Palma電影The Untouchables(鐵面無私)警探埋伏車站,嬰兒車在槍戰中自樓梯下滑,是一種經典,天真與邪惡的對舞。 1972起,Francis Ford Coppola每集The Godfather,則都於神聖與地獄的拉扯中結尾。第一集的教父麥可(Michael)女兒受洗同時,進行黑幫報復大滅門。知識份子接手黑幫,讓鬥爭手段更上層樓,古老道義蕩然無存。Michael的良善,泯滅於一連串親人的枉死當中。  1974第二集在古巴新年倒數時用力親吻二哥佛雷多(Fredo):「我知道是你洩密的(害我全家被偷襲),你傷了我的心。」後,不再往來;母親喪禮Michael突然破例擁抱Fredo, 不久Fredo便在太浩湖釣魚死於Michael手下處決;那時,無害卻易被敵人利用的Fredo,正喊著喊萬福瑪利亞Hail Mary 祈禱魚會上鉤。電影以Michael一家三兄弟年輕時和樂融融肝膽相照的回憶,帶入獨坐院中夕陽的Michael。草木皆兵的爭奪戰中,他從殺死姊夫,已經進化到殺死手足。 1990第三集,則是在教父欣賞兒子演出歌劇《鄉村騎士》復活節望彌撒的歌唱同時,處決多方商場敵人,而後在鄉村騎士美麗的間奏曲中,痛失第一集受洗的那個無辜女兒。電影以Michael與女兒、已離婚的太太擁舞,延續間奏曲,導入第二代教父孤寂之死亡。過往的和樂,當時便是一場空,只是玩權者渾不自知。 "It's NOT PERSONAL. It's strict business." 從此,多少男人愛上這個象徵殘酷與權力的對白。他們看的教父,和我好像有點出入,呵呵。 天真與邪惡對照、神聖與地獄對照,與其爭論到底是誰襯托誰,不如說,是雙方讓彼此都更加彰顯。 這也是我在Steve McCurry圖像中感受到的力量。戰火與貧窮中凡人生存的力道,綠野碧海中機械怪獸殘蝕的可懼,卑微生命畏天的虔敬,都是巨大的對照。 右手食指失去功能的史提夫,除了是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員,也屬於馬格蘭攝影師團體 (Magnum Photos)。他(們)所關切的人與土地(People & Places)跨國而多面貌,不是因為崇尚異國風情,而是受到文化多元的感動。「我想要人們從我的照片中體會人際之間的連結,無論是住在印度、非洲或拉丁美洲,你我之間總有共同之處......」史提夫說,「在宗教信仰、語言或種族之外,我們基本上是平等的。」(摘自攝影風)。 【去民粹化的生活格局】 馬格蘭攝影師團體這樣廣大的格局,對照台灣現今社會部分過小的民粹格局,難怪今日胡佛院士說:「社會充滿放縱和民粹。」、「自詡為知識份子的電視名嘴,今天說一套、明天說另外一套,只想討好觀眾,讓台灣向下沈淪。」 我同意這句話,前提是,這些電視名嘴,是複數,很大的複數!以台灣媒體生態而言,那些猛報播該條新聞的媒體也不必欣喜,人人有份。否則,不過只是從一個民粹,掉入另一個民粹而已。 保全個體文化特質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弱勢少數民族。但過小的民粹格局,不論是歷史性的新舊住民、地域性的省籍派別、權力轉移不當導致的藍綠傾向,甚至是極端性別主義的認同問題,對於外來文化勢力的態度,以及對於國際視野的排斥---如果缺乏包容,都深深影響著台灣的美麗與進步。 今日我有了新的需求,重新拾起『愛在流行』,才看見齊克果行間被我忽略的字。 愛你的鄰人是個道德責任。情感的偏愛只是自戀的另一種型式,對於鄰人的愛,是真正無私忘我的愛。在更深層的意義下,戀人與朋友都只是另一個「自我」...鄰人是平等的第三者。自戀的烈焰會自焚....難道無限的奉獻與犧牲也是自戀嗎?沒錯,如果他是奉獻給那「另一個自我」。(【你應該愛你的鄰人】章,《愛在流行》)。 世界的穩定,來自齊家立國平天下;反之,心胸的築成,或許始自民胞物與。 不懂愛世界的人,如何愛台灣?不懂愛台灣的人,如何愛自己的省籍、家庭?這裡所指的愛,是愛你的鄰人的愛,並非自戀式的愛。這是種奉獻而不求回報的在地感情,也是唾棄政客撕裂在地感情的道德責任。 人說,曾經滄海難為水。我想,曾經滄海方為水。愛情如是,愛亦如是。 因之,當一個人,如陳樹菊女士,奉獻而不求回報時,她看不見藍綠雙方為了利用她的形象而引發的可笑姿勢。她的愛,遠遠高過這些層次。 而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公司,如果放由電視名嘴討好該台政治傾向,放任新聞八卦抹黑化,以討好觀眾,甚至特定觀眾---社會沈淪你們沒有責任嗎 ? 請問主管大人,這樣的新聞與談話性節目品質,你們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看嗎 ? 政治節目如此,娛樂性談話節目就更不堪提了。 反言之,沒有顏色,是藍色,是綠色,或是彩色系列的我們,如果放由主流媒體信口開河,痛罵我們討厭的對象,就真得彰顯了正義嗎 ? 中間選民光譜的擴大,除了各自政黨的醜態,主流媒體們的醜態,恐怕也居功厥偉。中間選民,就是以當地人整體利益為最大考量的投票者。若想放棄選票,懇請投廢票,以投票率維護民主的基本價值。 「是停止亂按快門的時候了,我要進步,照些有意義的東西。」 我對我的男人許願著。因為,台灣,你知道我愛你這樣多。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