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5 16:55:41瀏覽288|回應0|推薦0 | |
在原始時期的人們,恐懼於變幻無常的自然,因為不解,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心態下,原始的人們將所有的「物」賦予靈性,也編出神話已滿足未知。這是宗教的雛形,萬物皆有靈。 對於自然力與自然物的害怕,所以產生「階級」式的崇敬心理,將自己處於下層,以景仰的目光看待一切的超現實事物。那是採集和狩獵的時代,食物的來源並不穩定,當成果豐碩時人們將這擁有歸於「眾靈」的賜予,相對的也爲了確保下一餐,於是他們便有了祭拜儀式。單方面的利益關係。 新石器時代農業的發展,得以掌握食物的穩定,一些和農業有關的「靈」也升格為「神」。天與地、乃至五行(不過中國人將之視為元素)的崇拜,同時也因為農業的關係將人們緊密地相連,進而行成「社會」,衍伸出一套的模式。 「文明爲正,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思想的興起,得以知曉、拓展知識,於是肉眼可見的現象以不具深層的恐懼,他們轉而探討人性、未來、真理、道......等等「真、善、美」和未知的事物。再者,因為環境氣候的不同,種種因素牽連著人們的思想,於是便有了獨立一方的宗教。 除了寄託,擁有超現實的神性之外,更賦予了人性。而希臘人的神和人「同形同性」,人性大於神性,與其說是神不如稱其為「超人」,代表著人的完美。 而啟蒙時代的人認為神有如鐘錶匠創造了這世界之後便束手旁觀,至於錶(世界)的動力取自於人們,個人精神凌霄而起,人定勝天?以此而言,「盡人事、聽天命」也就不合理,因為神在做完工作(創造)之後便不再插手,「天命」只在欣賞。人事無窮,看似已盡卻是以「影響」的型態去執行。一個人或許無法完成,然而二個人呢?乃至三個、四個、數千、所有的人一起呢?在現實合理的前提下,沒有不可能的事,這很可怕,完全輕視了人性。「人為財死」,逐利是人心之所向,確立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規範勢必崩潰瓦解。 人創神,神造人。若非如此,那神是從何而來?人以生存榮耀神,卻如此苦難乖舛。神造人,爲何而造?卻任由人們在世間墮落,再將靈魂打入地獄,折磨。 <上帝之城>的「二元對立觀念」,人最終會被審判,而世間也成「天國」。人性,明顯是有缺陷,耶穌基督的聖血洗滌原罪,卻無法修補。明確的價值,奈何定位生存的不可或缺。 「死後原知萬事空」,陸游明白死不帶去的道理,可是卻立的願來禁錮自己,「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望告乃翁」。姑且不看那愛國的情操,既已「萬事空」又何必「告乃翁」?死後世界的觀念,和最初的創教者相同(恕我無禮,我始終認為創教者們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 佛教,由人(悉達多)入神(佛陀);而西方宗教則是憑空創神,上與下、尊與卑,毫無來由的醜化了人們。美好的伊甸園,卻種植了禁忌的果實,愛人? 我佛慈悲、三毒業障......看破了人世,心死;當髮絲落盡,弱水三千仍無一瓢飲,是行屍走肉的傷悲。爲什麼要否定人世?既然如此,創造有何意義,因為要照顧的子民太多了,所以由人們相信才能救贖?痛愛,失落的人。 創神,或多或少都有機械降神的模式。 神,機械論? 在利益的前提下,拜神、求佛是一種「付出」,希望得到回報;而告解,原諒是反省的附加。香火鼎盛的廟裡,誠心誠意的人有多少?人和神平等地位,提供貢品以求人力所不能掌握的回報。祭拜,無非成了上下交相賊的儀式,他們將神看做機械,一來一往的交易。 然而我不懂,卻不知不懂為何。不能接受這一切,難道這是最初? 對等還是階級?創造的意義。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