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29 22:31:19瀏覽746|回應0|推薦3 | |
特稿:美國家庭能離開“中國制造”麽? 多維社記者吳偉報導/象燈具、生日蠟燭、鼠標墊和夾趾拖鞋等這些產品,都已把現代美國家庭與全球經濟聯系在一起,這是美國作家邦吉奧尼(Sara Bongiorni)在抵制“中國制造”年所發現的。 邦吉奧尼在其撰寫的《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一書中,講述了她和她的家庭是如何發現以前非常簡單的事,如買雙新鞋、買個生日玩具或修理抽屜,現在都變成了離不開這個亞洲巨人的“痛苦折磨”的。 邦吉奧尼“痛苦”地指出,她沒有保護主義議程,盡管偶爾對美國的就業機會轉向海外工廠而感到擔憂,但她並不想反對中國。她的目標只是為了讓美國人知道,他們與國際貿易體系有著多麽深刻聯系。 在《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一書於7月出版發行前,邦吉奧尼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我想讓我們的故事,對普通人與全球經濟的聯系方式,有一個友好的無偏見的看法。” 在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吉(Baton Rouge)擔任工商記者的邦吉奧尼,過去10年一直撰寫有關國際貿易的新聞稿件。“我曾看過美國商業部的貿易統計,數以十億計的美元,我認為它與我無關,”邦吉奧尼說。 但現實卻大不相同。抵制中國商品行動展開的那一年,“讓我重新思考中國與我之間的距離。在把中國推出我們的生活中,我得以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有關中國已經如何深入到我們生活之中的觀點,”邦吉奧尼寫道。 在2006年美國進口的1.7萬億商品中,約有15%的商品來自中國。美國經濟學家納羅夫(Joel Naroff)在《沒有“中國制造”的日子》一書前言中寫道。很大程度上這些填滿沃爾瑪等零售商店的產品,是中低階層美國人所尋求的必要和不必要的商品。 擔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自由撰稿人的邦吉奧尼指出,較低的價格一直讓北京受益,並使中國的經濟崛起,從而也讓美國的消費者很難放棄中國的進口貨。 2005年,邦吉奧尼不斷試著為她的兒子買雙廉價鞋,甚至當地專門出售歐洲品牌的專賣店都已停業。為此,她不得不花上68美元給兒子買了一雙意大利產的旅遊鞋。 家裏的電器壞了,落滿了灰塵,因為其零部件都是中國產的。此外,這個亞洲大國還占據了玩具市場,她的4歲的兒子越來越討厭把丹麥產的Legos當作生日禮物。 在全球經濟中,邦吉奧尼得到了一個教訓,那就是廣告中所打出的“美國制造”,其零件都是中國的。在與一家制造商交談並獲知中國正在“吃掉”美國的燈具生產廠後,邦吉奧尼決定保留一盞出了毛病的臺燈。 自抵制中國商品行動結束後,邦吉奧尼已選擇了一個中間立場。她的家裏尋求替代品時,接受中國商品是最實際的。但抵制所帶來的習慣卻提醒她:對自己要買些什麽需要三思而行。 “購物變得有意義了,”她說。基督科學箴言報曾發表過邦吉奧尼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她家在2005年一年內抵制中國產品的經歷: 在2004年的聖誕節過去兩天後,我們作了一個決定--把“中國”請出我們家。在2004年的聖誕節過去兩天後,我們作了一個決定——把“中國”請出我們家。 當然,這並非真正的中國,而是標有“中國制造”的,如塑料制品、金屬制品以及木制品等中國產品。我們決定在保持現有的“中國制造”產品的情況下,嘗試一年內不再購買“中國制造”產品。我們決定在保持現有的“中國制造”產品的情況下,嘗試一年內不再購買“中國制造”產品。 “中國制造”確實讓我們家裏充滿了各種帶來歡樂的玩具、小物件以及便宜的消費品。“中國制造”的價格是決定我們購買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難以抗拒。 但就是2004年的一天,當我坐在沙發上,環顧滿屋的聖誕禮物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自己不知不覺已被中國產品所包圍。我快速地清理了一下家裏的各種聖誕禮物,發現中國制造的有25件,非中國制造的14件。 我突然意識到,聖誕節已經儼然變成了一個中國人制造出來的節日。經過我不斷地勸說,丈夫最終接受了我的想法:從2005年1月1日起,我們家拒絕購買“中國制造”商品一年。 我這個念頭絕非是針對中國,更何況我們的“抗議”對中國來說根本微乎其微。當然,我們也並非欺騙自己,認為自己的行動會把一個就業機會還給美國的某家公司。我只是想借此評估一下“中國制造”對我們生活的滲透程度,以及我們需要多大的代價和多久的時間能夠放棄購買中國產品的習慣。 在購買一些小物品上面,“抵制中國產品”的決定不時困擾著我們全家。在丈夫生日的時候,為了買一些生日蠟燭來配蛋糕,我們開車兜了六七家店也沒買到,最後,還是在廚房一個封塵的盒子裏面找到了一包印有“中國制造”標誌的蠟燭。 家裏的攪拌機和電視機壞了,這也帶來了小小的危機。我們還不得不用上了舊式的捕鼠器,因為新式的也是“中國制造”。 給兒子買玩具也成了一件頭疼的事情。4歲的兒子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但是他最終還是對丹麥生產的疊加玩具產生了厭倦,直到10月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哭起來,希望我們給他買一個中國生產的電動南瓜玩具:“我們已經很久沒買過中國產品了。” 丈夫看到了很不錯的聖誕禮物,但是卻由於是中國制造而不能購買,他也開始抱怨了。他決定自己縫睡袋給小孩,甚至自己做木船和吉他,但是我擔心,到時他會發現針線和一些小零件都是“中國制造”。 12月31日是我們家“拒絕中國”的最後一天。沒有中國貨的一年,生活簡直是在與家人的爭吵中度過的。我試圖證明“中國制造”並不能影響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一天晚上,我的兒子告訴我,一想到“中國購買季”即將來到,他就感到很開心:‘希望我們不要再有“抵制中國產品年”了’。 經過一年“抵制中國產品”的經歷,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了中國產品,你可以照樣生活,但是你的生活會變得更艱辛,家庭開支也會大大增加。今後的十年中,我想我是再沒有勇氣過“抵制中國產品”的日子了。 多維新聞網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