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麻王廟的故事
2012/04/07 10:35:18瀏覽500|回應0|推薦2

  

庙里的清朝壁画要怎么搬?

  麻王廟裡面清朝時期留下來的壁畫,畫的是陳靖姑掌管的36婆官

庙里的清朝壁画要怎么搬?

  ?麻王廟相傳始建於南宋,佔地面積最大時達500多平方米,擁有大殿、偏殿、後殿、廂房、戲台、花園等。目前麻王廟保留下來的建築只有40平方米左右。

  本報訊(記者寇思琴 實習生孫晏/文 記者林良劃/圖)福州鼓樓區學院前巷與福澗街交叉口東北處,有一座小廟。因文史專家、民俗專家的關心與愛護,這座全省唯一的麻王廟,以一種淒美的姿態,在鬧市一角,「活」了下來。

  昨日,麻王廟廟管郭先生告訴我們,這座近千年的古廟,就快有新家了。聖廟社區、安泰街道、鼓樓區文體局、房管局等相關工作人員,正在為麻王廟尋找合適的臨時安置點。但這個喜訊也讓郭先生犯起愁來:麻王廟裡牆壁上的那幅清朝壁畫,要怎樣搬走?

  這樣的畫全省恐怕再難找出第二幅

  曾仔細研究過這幅壁畫的省非遺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劉湘如介紹說,壁畫畫的是福建婦女兒童保護神陳靖姑掌管的36婆官。這與專為兒童治療痲疹、佑護兒童健康成長的麻王爺,是屬於同一個信仰系統裡的,所以這幅壁畫出現在麻王廟裡,有這樣一個因緣。

  雖然在其它供奉陳靖姑的廟宇裡,也會有36婆官的壁畫,但劉湘如認為,那些壁畫多是近代「破四舊」後,才重新畫的,其歷史不會比麻王廟裡這幅壁畫長。「當然形態與美觀,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劉湘如稱,麻王廟裡那幅白描式的壁畫,最晚也是在清朝中期就有了。相比那些流光溢彩、色彩鮮豔的壁畫來說,用黑墨在牆壁上簡單勾勒出了神態與形態的36婆官壁畫,更耐看。劉湘如表示,像這樣樸素又生動的36婆官壁畫,全省恐怕是再也找不到第二幅了。

  福建省文史館館長盧美松也稱,麻王爺與陳靖姑都屬於福州民間信仰裡的婦幼保護神。麻王廟裡有36婆官的壁畫,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這能說明民間信仰有其包容性。如果麻王廟要搬遷,這幅壁畫應一起完好移走。

  是否要移壁畫還要專家確認其價值

  最近,廟管郭先生一直在四處向人打聽能「搬遷壁畫」的方法。「目前,壁畫上還能看清五官的,已經只有6位婆官了,除了想完整移走這殘剩的部分壁畫外,我們還想恢復這幅壁畫原來的樣子。」郭先生說。

  有這種「搬遷技術」還能修複壁畫原樣的人,要上哪去找?

  昨日,福建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後表示,要整體、完好地移走這幅殘剩的壁畫,從目前的技術上來說,沒有多大難度,他們有過成功完好地「轉移壁畫」的經驗。但要修複壁畫已經看不清了的那部分內容,只能請懂這塊民俗與信仰的老畫師來協助。

  雖然技術上沒有問題,但要讓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的相關專家去「移壁畫」,則還需要有人向上級文保單位提出申請,各級文保單位專家認真考核,確認此壁畫有一定的文物保護價值後,才能運用這一技術,讓壁畫來個「乾坤大挪移」。

  鼓樓區文體局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麻王廟裡的這幅壁畫有無保護價值,他們還需要再請相關專家一起去鑑定。如果這幅壁畫真的很珍貴,值得保護,他們會按程序為它申請相關轉移保護措施。

  □鏈接>>

  移壁畫曾有先例

  2007年,原位於茶亭街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救生堂進行整體遷建,堂內壁畫被專家處理後,連牆帶畫被切割成六塊,存放在過渡房內,2010年重新安裝於白馬南路的救生堂新址內。

  該次壁畫文物的切割保護,在福州是首次進行。福州古建所的專家專門對壁畫搬遷保護做了方案。他們先對壁畫刷去灰塵,後用特製的膠水保護畫面,再在上面覆蓋一層保護膜,最後將壁畫與牆壁結構整體分開。這些分割好的壁畫全部進行編號,再存放。

  這是一座有著諸多傳說的廟

  廟裡有個香爐與林徽因有關

  即使你經常經過福澗街,可能也不會想到,這個路名就源自這座小廟。因為麻王廟也叫福澗殿。福州地區凡稱「澗」的地方,多供祀驅瘟滅疫的「五帝」。

  省非遺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劉湘如說,麻王廟在福州歷史地理「坐標」上有著重要意義,也是福州民間獨特信仰與風俗的一個寫照。這些年來,他與本省文史專家、民俗專家,如盧美松、曾意丹、黃啟權、林利本等人,一直呼籲相關部門與單位,重視對麻王廟的保護。

  昨天,熟知福州本土文化、習俗的麻王廟廟管郭先生,給我們講述了生動而傳奇的小廟故事。

  麻王廟過去叫「五聖廟」有兩種傳說

  郭先生說,這座全省唯一的麻王廟,過去叫「五聖廟」,與台灣所敬奉的「五帝」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不同的是,大陸供奉「五帝」的廟宇稱五帝廟,而在台灣人們往往習慣稱為「五龍殿」。

  郭先生說,關於五帝,有兩種傳說。第一種是說,明朝有五位舉人,來到福州,欲往北京會考,夜宿客棧,見瘟鬼向井中施放疫毒。第二天,他們分頭到各個水井前告知民眾,阻攔他們飲用井水,但卻無人相信。情急之下,這五位書生只好以身試水,自己飲用了井水。結果喝了井水,他們一個個樣貌變得醜陋、恐怖且當即身亡了。人們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天界玉皇大帝也被感動,封他們為「五靈公」,民間又稱「五帝」,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後來,福州許多地方老百姓普建「五靈宮」或「五帝廟」,祈求安寧。

  還有一種說法,則稱「五帝」實際上是五位瘟神。人們因為害怕瘟疫,而將他們供奉起來,向他們祈求不要將災難降於自己。所以五帝的樣子才會那樣凶神惡煞。

  郭先生笑稱,兩種傳說裡的「五帝」樣子都不好看,又都能自圓其說,民眾的想像力,很了不起。而閩台民眾信奉的多為第一種傳說。

  為何改稱「麻王廟」?

  那為啥福澗街的「五聖廟」會改稱「麻王廟」,並讓它因這樣一個名稱而成了全省唯一一座麻王廟了呢?

  郭先生引用一位作者在廈門報刊上發表過的文章,笑稱:「這是五帝與巡撫PK的結果」。

  清朝有段時間,一位巡撫下令要消滅所有的「五聖廟」。福州孔廟附近福澗街的這座「五聖廟」,為了逃脫這場劫難,才改名為「麻王廟」。因為當時福澗街的五聖廟裡,也有供奉麻王爺。這位麻王爺,相傳原為朝庭太醫,因福州時常發生疫情,被派來福州防治疫病。他廣施仁政,深得民心,但終因勞累而卒於福澗街。當地百姓建廟紀念,久而久之麻王成了「五帝」的「總理」。所以,當「五帝」面臨「迫害」時,聰明的福州人,便把「麻王爺」抬了出來。於是,才有了今天這座全省唯一的一座麻王廟。

  林徽因之父在廟中立了個香爐

  除了這些久遠的民間傳說,在近代,麻王廟也與一些名人軼事有關聯。去年郭先生清洗香爐時,就發現了廟裡有個香爐上刻著「辛亥蒲月林長民立」的字樣。福建省文史館盧美松館長考證後認為,按所刻文字分析,該香爐是辛亥革命那年所立,距今已有百年。為了弄清這個香爐與林長民之間的關係,郭先生翻閱了很多資料,發現1910年,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後,與同學劉崇佑創辦私立法政學堂,並任校長。當時,林徽因6歲。而在林徽因的一篇散文裡,她曾透露自己6歲得過水痘,福州話叫「水珠」。郭先生介紹,按照福州的風俗,小兒患上這類疾病後,家長會在廟內祈福,若心願達成,則會還願。由此推測,這個香爐可能是林長民在林徽因病好後,第二年還願時所立。

  「舊有書生以身試法救民,麻王爺以名保廟;近代又有福州才女林徽因,得了痲疹美化為『水珠』,留下了一段與麻王廟有關的故事。」郭先生說,麻王廟現在的規模雖遠不及從前了,但它承載的這些故事與民俗文化,依然深厚而動人。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6303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