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12 07:17:18瀏覽165|回應0|推薦0 | |
佛教的財富觀 時間:2014-12-02 12:41 來源:匈牙利普濟寺 作者:惠苛 《佛遺教經》中說:「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一、知足為富 《佛遺教經》中說:「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多欲、不知足為苦。眾生在三界六道里輪迴,生死死生,受著無窮的苦迫,這都是由貪慾而引起的,故多欲為生死的根本。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 以足吾欲者有盡。」《出曜經》說:「天雨七寶,猶欲無厭,樂少苦多,覺之為賢。」科技進步,物質文明並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慾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所 以,《佛遺教經》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 在人的心裡,對於這塵勞的世間,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金錢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萬。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個人「心無厭足」是非常恰當的。 歌云: 終日忙忙只為飢,才得飽來又思衣, 衣食兩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 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 七品五官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 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死無期。 總總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憾歸。 不知足的人,就是像這樣生活在功名富貴永無滿足的慾望世界裡,苦苦惱惱度過了寶貴的人生。《佛遺教經》說:「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誠然也! 知足,謂對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為守道之根本。世間的罪惡,人生的禍患,都是由於心無厭足而來。《薩遮尼犍子經》說:「貪人多積聚,得不生厭 足,無明顛倒心,常念侵損他,現在多怨憎,捨身墮惡道,是故有智者,應當念知足。」所以,佛教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獲得多少,而是對於已經擁有的能珍惜 幾分。《太子瑞應本起經》上有:「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無為第一安。」《出曜經》上也說:「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間上最富 貴的人。能夠知足,不貪求,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羨他人富,勿悲自己窮,知足心常樂,無求品自高」就是這個道理。 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由於有私心,對於世間上的一切總是貪得無厭。有的人貪求過多,為了滿足無限的慾望,甚至鋌而走險,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 取,而誤蹈法網,身陷囹圄。所以過份的貪取,無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帶給自己煩惱,而在日日夜夜的焦慮企盼中,還沒有嘗到快樂之前,已飽受痛苦煎熬了。因 此,古人說:「養心莫善於寡慾。」 《佛遺教經》說:「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 春秋時代的齊國隱士黔婁,窮得去世時,布不足以蔽其身,然其一生高風亮節,堅決不仕。宋朝的林逋,放曠山林,不求名利,獨居西湖孤山,留下梅妻鶴子的佳 話。唐朝大梅法常禪師,以荷葉為衣,松子為實,自得其樂。近代的弘一大師,一生以弘揚律宗為業,一條毛巾使用十數年,破爛不堪,仍然愛惜有加,不以為苦。 所以,世間上誰是最富有的人?並不是擁有幾十億、幾百億的財產,擁有房屋數百間、土地幾百、幾千畝就是富有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 一個知足的人,能「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空為樂」,不比較、計較,不悲不惱,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開花謝、鳥啼蟲鳴,這一切莫不為其所 有,是一個真正快樂富有的人。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在山林水邊冢間,過著頭陀苦 行的生活,卻樂此不疲,不以為苦。日本良寬禪師雖是「囊中三升米,爐邊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裡,雙腳等閒伸」,何其悠閒滿足! 古德先聖之所以有這種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們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質上虛偽的享受。知足就是他們富樂安隱之處,所以《佛遺教經》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二、致富與理財 什麼是財富?財富,是每一個人所希望,所喜歡的。什麼是財富呢?金銀、珍珠、瑪瑙、琥珀等等,是財富;身體的健康、生活的如意、前程的順利、眷屬的平 安、內心的能源,也是財富;信、戒、慚、愧、聞、施、定慧,更是聖人的財富。佛教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是毒蛇,黃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糧,所謂「君子愛 財,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錢財,能用來作福利人,錢財越多越好。 財富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的。《善生經》上告訴我們:「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世間上廣聚財富的方法有很多,因此對於世俗社會 合法的、佛教認可的財富,要如何合理取得呢?在社會上,聚集財富最基本的方便法門,就是要學習作工、經商、務農等各種的工巧技藝,同時亦要能勤勞、節儉、 寬厚、信心、結緣、佈施,如此必能致富。 勤勞:「黃金隨潮水流來,你也要提早把它撈起。」所以,財富都是落在勤勞人的手裡。 節儉:勤勞可以致富,但是不懂得節省,很快就會流失。所以,節儉可以得到財富。節儉,不只是在金錢上的節儉,愛惜時間,不濫用感情,節制物慾,都能擁有 財富。財富要想廣聚,必須平時養成儲蓄的習慣,有了收入,能少分少分累積,猶如蜜蜂勤勉地在花叢中穿梭採集花蜜,點滴儲藏,醞釀成蜜而富足,螞蟻不懈地四 處搬運糧食而積蓄。這也就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意。 寬厚:「寬以待人,嚴以律己」,說話寬厚會獲得財富,處世寬厚會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財富。 信心: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你有信心,財富就在你的心裡。 結緣:結緣是發財最好的方法。語言、和人點頭微笑等,雖是小事,卻可以和他人結下善緣。 佈施:佈施如播種,在悲田、敬田裡播種都會有收成的。 總之,財富不會從天而降,要想發財,要有正當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要能妥善處理財富,財富才能日益增加。因此,《善生經》告訴我們:「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 如何處理財富?《雜阿含經》上告訴我們說:「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 大意是說,經過努力而獲得的合法財富,在《雜阿含經》裡,將其分為四分來處理。 大意是說,經過努力而獲得的合法財富,在《雜阿含經》裡,將其分為四分來處理: 一分自食用:取其四分之一用做衣食住行之需。 二分營生業:保留四分之二經營事業,繼續投資。 余一分藏密:另外一分要做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佛教裡處理財富的方法,除了《雜阿含經》的財富四分法外,余如《心地觀經·厭舍品》的財富四分法為: 一分財寶,常求息利,以贍家業。 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 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 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在《大寶積經·善順菩薩會》以波斯匿王為例,說明其財富的處理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一分奉施如來世尊及比丘眾。 三、常富之法 《佛說須賴經》上告訴了我們常富之道,說:「信佛法眾行恭敬,恕己安人善教誨。不愚不恚不放恣,以法自御為常富。」大意如下,我們逐句恭誦信解。 信佛法眾行恭敬。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沒有主宰,不能確立中心的目標,這是因為他本身還沒有信仰所致。沒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統一 而產生力量。信仰可以把各種不同的見解陶融成統一的思想,運用這統一的思想,可以解決人生許多的難關。談到信仰,有人邪信,有人不信,有人迷信。當然,最 好的是正信。正信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呢?《成唯識論》說,信有三種:信實有;信有德;信有能。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確實存在;他的道德是 圓滿清淨的,具足知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如《僧伽羅剎所集經》說:「法王為第一,眾尊無過佛,愍彼眾生類,三界佛覆 護,可事可恭敬,欲度不度者,如是功德者,佛覺不覺者。」又《八十華嚴?賢首品》說:「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於佛法僧生淨信,以是而生廣大 心。」又說:「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於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所以,能夠對佛、法、僧三寶生起正確 的信仰,恭敬三寶,必能獲得佛法的利益。 恕己安人善教誨。教育,要有方法。人與人相處,日久難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時在有意無意間冒犯了別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以責人之心 責己,就會減少自己的過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進人間的喜悅。《菜根譚》說:「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 遭之而死。」《僧伽羅剎所集經》說:「日夜所造行,欲使眾生安,究竟懷歡喜,無有若干苦,況當長在世,眾患常逼己,不以苦盡智,離俗至彼道。」因此,遇事 要能以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來要求自己;對待別人要能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來安定別人。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能實 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是一個善於教誨的人。 不愚不恚不放恣。人生於五濁惡世之上,為六塵境界所圍繞,不是貪慾作祟,就是瞋恚鼓興,愚痴邪見,顛倒是非。煩惱,像杻械枷鎖一樣,緊緊的繫縛了人生。 愚痴,又稱為無明,是三毒之一、六種根本煩惱之一,是不明理之意。《大莊嚴論經》說:「愚痴盲瞑故,翳障生是心。」我們要從重重的障礙中解脫出來,必須 要有智能。《佛所行贊》說:「生老死大海,智能為輕舟,無明大闇冥,智能為明燈。」有了智能的明燈,就能照亮我們的前程;有了智能的舟筏,就能渡過人生的 苦海。因此,不愚痴而有智能,是解脫煩惱的法寶。 瞋恚,是三毒之一。《佛所行贊》說:「瞋恚壞正法,亦壞端正色,喪失美名稱,瞋火自燒心。瞋為功德怨,愛德勿懷恨。」瞋恚是和諧人生的一大障礙,應當以 慈心對治。《大莊嚴論經》說:「慈心除瞋害,以除瞋害故,能獲善果報。」瞋恚去除,即得身心清涼,安然自在,如《出曜經》說:「人無瞋恚,不見眾惱,安臥 睡眠,天曉不寤。如服甘露,心識淡然。」 凡人由於貪慾,放縱自己,舍於善道,習於穢濁,而為愛慾所縛,不得自在。《所欲致患經》說:「貪愛所在,放心恣意,為欲所溺。」又《出曜經》說:「諸有 自恣,不順正教,為愛縛所縛;不自恣者,便離於縛。」又說:「以欲網自蔽,以愛蓋自覆,自恣縛於獄,如魚入於獄。」因此,我們要摒棄私我,淡泊慾念,淨化 貪瞋痴的煩惱,使不愚不恚不瞋,幸福大門必能時時為我們敞開。 以法自御為常富。眾生由於為愚痴、瞋恚、放逸所縛,因而身、口、意三業時常造諸惡業,譬如牧牛,不善守護,犯人苗稼,致使自他多受苦惱。《大涅槃經》 說:「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則能攝心;若能攝心,則攝五根。」又說:「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噉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如何攝受我們的身心呢?《雜阿含 經》說:「住於法依。」也就是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愛瞋恚愚痴等煩惱。如《大方廣寶篋經》中所載的安隱法、無戲論法、無過惡法、無怖畏法、正念之法、波羅 蜜法、方便法、慈法、悲法、喜法、舍法、禪法等,皆是降伏身心的佛法。以此等善法駕馭身心,不為五欲所染,必能得大解脫,證悟永恆的真理,這就是最究竟的 財富:般若。 「水能覆舟,也能載舟。」財富同樣是如此。財富本身並沒有所謂善惡之區分,而是取決於它的來源和實際社會用途。為富不仁者以它來作惡,慈悲眾生者以它來 行善。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視金錢如糞土」。只要是通過正當的渠道獲得的財富,我們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來造福社會,光大佛法,利益大眾,並且沒有貪 著之心,那我們就是財富的主人。 (匈牙利[普濟寺 供稿)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