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 表 柱
2012/07/24 09:25:54瀏覽276|回應0|推薦0
華 表 柱 到過北京、參觀過故宮的人,都看到過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柱身有巨龍盤旋而上,上方橫插一塊雲板,祥雲繚繞,柱頂蹲著一個名叫“犼”的瑞獸。除此之外,在都城橋梁和帝王陵墓前也矗立著類似的華表,造型略有差異,瑞獸有所不同。但是,唯有天安門前後的兩對華表,傳說蘊含了一些對皇帝施政的警示作用。 據傳,天安門後邊的一對“犼”頭朝宮內,叫“望君出”,是提示“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要一味呆在宮裏,而是應當到民間去走一走,看一看,實地了解民間疾苦;前邊的一對“犼”則頭朝宮外,叫“望君歸”,是提示在外巡視的皇帝不要在民間滯留得太多,因為還有許多國事需要他處理。至於皇帝是否會這麼做,那就另當別論了。 關於華表的來歷,學者們有多種說法。有說起源於古代道路標誌的,有說起源於圖騰崇拜的,也有說起源於觀測儀器的,但是,我以為,起源於遠古“誹謗木”的說法,似乎可以尋覓到與華表的警示作用有某種內在關聯的蛛絲馬跡。 相傳堯舜時代,這兩位執政者為了納諫,即虛心聽取意見,就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之上分別樹立木柱,讓人們在上面書寫諫言,鼓勵人們提出意見和建議。據晉代崔豹《古今注》載:“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稀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即辨識道路)。’”按照崔豹的描述,當時表木的形狀與現在天安門前後的華表大致相同,而其功能,除了書寫諫言,同時還可以作為路標。這也不奇怪,凡路過的人們有什麼話要表達,就便寫于上面也就是了,可算是一舉兩得。 誹謗何以是諫言?原來誹、謗二字的古義相同,均指“言其過失”,或者說“直言批評”,並無後世“無中生有,惡意中傷”的貶義。《呂氏春秋》曰:“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也證明誹謗與諫言屬同一性質。 堯舜設“誹謗木”究竟是不是史實?當然大可懷疑,因為那時還沒有筆墨,文字也處於原始階段,根本不可能在上面書寫什麼諫言;就算可以書寫,大約也就是在上面刻些表達意義的符號,但這種傳言至少說明一個歷史本質,即堯舜時代是可能存在某種形式的原始民主的,是允許老百姓講話,甚至批評的,是廣納人們的意見和建議的。堯舜二帝之所以被傳為“聖君”,或許與設立“誹謗木”倡導原始民主不無關係。 遺憾的是,原始意味的民主隨著帝王權力的強化,就逐漸地消失殆盡了。原先的“誹謗木”也在歷史長河中演變為裝飾華麗、垂世長久的附屬建築。這種由外表質樸變為華麗、由功能實用變為裝飾、由內涵充實變為一片空虛的演變過程,的確令人不勝驚詫。我們今天在欣賞它雕刻精美的外表時,回味一下它曾經有過的內涵,也不無益處。 http://blog.udn.com/mrlin678/6664706 中華勞促會 盛情邀您來加入facebook粉絲團 並點入下列網頁指教 https://www.facebook.com/labor11 請不吝按(讚) 更多的消息在↓ http://blog.udn.com/mrlin678 http://www.labor-p.com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azrtc&aid=666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