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27 17:40:35瀏覽3|回應0|推薦0 | |
全書分區分八大部分,從兩岸政治社會談到個人心性陶冶與讀書心得,吳國禎說,他習慣自己寫備忘錄,希望把幾年下來的所見所思,特別針對台灣
學生關心或沒聽說過的問題寫出來。吳國禎強調,現在雖然兩岸開放旅遊、交流頻繁,但往往難以深入,自己是台灣人,又在北京生活多年,希望自己可以扮演橋樑作用。 他在學校教物理, 也喜歡跟學生聊天,從小當學生的經驗告訴他,老師講正課學生都會忘,聊天反而留下印象。「我在北京上課一般上50分鐘,會留一段時間給學生講講社會上的觀察跟時事。有些思想火花都是跟學生聊天才發展出來。」 ■? 全文請見苦勞網 大學就讀台大時期,也曾參與保釣運動的作家鄭鴻生表示,在美國留學過程中,保釣一代人都面臨不同抉擇,主要兩條路線,分別是回中國大陸,或者設法回台灣。而當時因為在台灣參與保釣運動,有很多牽扯,鄭鴻生當時的想法,就是要保留自己可以回台灣的身份,「甚至很多在美國的老保釣,也很努力保護我們這種——從台灣來,可以回台灣的身份。」鄭鴻生說,其實心裡也想過,如果沒有這些牽扯,當時也是有可能過去 大陸,「現在回頭來看,局勢跟當時都很不一樣了,要說當時的抉擇是誰錯誰對,其實很難區分好壞。」 【苦勞網記者王顥中/台北報導】七O年代曾在海外積極參與保釣運動的物理學家吳國禎,近日出版《荷清苑書簡》一書,上週末(4/23)舉行新書座談。《兩岸犇報》總編輯、台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許育嘉表示,《荷清苑書簡》一書副標題是「與台灣青年朋友的通信」,這顯示吳國禎心繫台灣青年以及各種社會處境。 過去五年來,吳國禎在《兩岸犇報》開設專欄,五年間不停懈地共寫下了六十篇章,此次集結曾冊。 保釣運動後的不同路徑 當年海內外保釣運動風起雲湧,《兩岸犇報》發行人陳福裕表示,保釣世代的發展,後來有幾種典型:一種是當年做「廖北阿」(告密者),回台當官,至今都還位居高位的藍綠都有;有些人回台灣後參與社會運動與文化運動;有些人留在美國教書啟蒙新一代年輕人;有些人則 是選擇回大陸,參與新中國的建設——吳國禎就是後面這一種的典型。 關於書名,吳國禎解釋,「荷清苑」是他在北京的住所,以前是空地,叫「大石橋」,後來被清華大學拿去蓋房子給老師住,自嘲「現在書取名字都挺文雅的」。 吳國禎出生台灣花蓮,畢業於建國中學與新竹清華大學,1971年赴美攻讀博士,1976年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得化學博士學位。美國留學期間,就赴北京訪問,被台灣當局列為黑名單。1977年,放棄在美國的高薪俸祿,回到北京定居,任職於北京科學院化學所,1995年轉任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至今。許育嘉指出,兩岸在不同時期間,都有台灣年輕人到大陸參與新中國建國後的建設,吳國禎就是七O年代的其中一個重要標誌。 五年六十篇給台灣青年的書信
44CF05ED1296A0FA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