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超時空心理學
2013/11/13 08:44:01瀏覽219|回應0|推薦2

 

 

佛法是一部超時空心理學,具科學又不可思議。但不可思議若呈現不當,會流於怪力亂神的迷信,也是新世紀的迷惘。而佛法講的神通,不是現象,是智慧。

 

你如何勇敢的承接它、隨順它、不要抗辯,只要以全知系統的保持照見與相融,然後尊重不同的多元性,不論發生任何挫折或無常的變化,喜也罷!悲也罷!不必高低落差起伏。

 

宗教都是在心性上下工夫。只不過佛法的心性追蹤的比較深切而入骨,是一種心境功夫的體悟。

 

靠神是一種緣分與助緣,但仍不究竟,佛說:要靠自己!

 

文字,仍是言不及義,描繪歸描繪,卻是靠眾生自性敞開。

 

佛法講緣生緣滅,不是宿命或消極迷信,而是自我業力所累積,釋出的對待性,以至於輪迴輾轉,成為六道往返的眾生故事。

 

修行要修自己,不是一天到晚修整別人,或拿經典的境界比來比去。

 

真正的宗教是要強調「正知、正見」的觀念,而傳遞觀念的信仰,是宗教的主旨,宗教的目的,是要求「心安自在」。

 

所謂「邪道」不是世俗的邪解,指的是尚未解脫生死的執著道。

 

在佛的修持角度來看,修行是不會抗拒人性的,並且鼓勵“人性曝光”表露出來浮在檯面上,不要害怕自我的“人性百態大曝光”。這是項極大的修行勇氣。如果你的修行,是走在時時停、看、聽,去覺照自己的醜態與神態,自己便是超級醫生,自己可醫自己,也可醫別人。這樣自利利他的覺,才是佛陀一再叮嚀的修行。

 

在忍的功夫中,格局很大。很有內涵、深度,不是低層的強忍、硬忍。真正的佛忍,是一種智慧與慈悲的大容量之超忍。是自信;是承擔:是勇於活在事發現場的大將相之器度,一種坦然無恐無懼的器度。忍是智慧的全知觀照。故能洞悉眾生的因緣落差,因此何來痛恨、毀謗、羞辱呢?

 

真正的精進,是精革自己的觀念,洗心、革自己的煩惱心。往前逼進自己的五毒心相,才叫做精進。所以精進是外承內包。

 

眾生因分別心尚重;我們沒有「有容乃大」的器度心量,以至於沒有佛菩薩的無分別之智慧心量,當然無法覺知「“看不見的”你深信它,才是更可貴」。

 

凡事不難,難在我們會被自我的慣性思維拉扯,自我墮性習氣牽拖,而功敗垂成。

 

我們大量的吸收佛學常識,是階段性的輔助,最後進入佛境時,根本與佛學常識無關。這是為了方便初學者,能全然吸收,進一步進入自性中。

 

不是名師或明師,為你示了什麼法意?而是我們真正分秒當下,‘領略’了多少法意?

 

與眾生打成一片,在水乳交融中,無形做了度化眾生的任務。

 

在領略世界海中,任何‘分裂’與‘結合’都不是‘辨識’與‘分別’的二元問題。但仍在過程中的朋友而言,必須有二元之相。

 

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找反省回歸點。不要誤解自己什麼都可以不做,只等佛來度你,重點仍是在眾生身上。眾生先得承認自己有病,醫生才能開藥,所有關鍵都在眾生自我檢視。

 

菩薩所謂“見到”是全知觀的見,而不是感官的見。一般宿世有一些靈通的人,大略已知是一種心通的心見,只不過依每個人不同的宿世修行、習氣,透過每個人不同感官知覺,表達那個見。

 

凡人誤解佛法,錯把消極當成隨緣的藉口,而不求甚解‘隨緣的真諦’;也錯把佛法當成無常法的理由,以至於不願、也無能承擔當下的、悲喜、顛倒因果,或不信因果。

 

不要以世俗的是非觀念來修行,任何修行都沒有預設立場,它是心靈的抗生素。

 

修行一定要自知,如果一昧仰賴外知部分,一定有限,不能深入源頭。所以務必先從‘認識自心’‘反求諸己’來解構再解套。

 

三大阿僧祈劫,是凡夫用時間的認知,來賴以輪迴的帶質境,它所表明的不是時間的長短,指的是修行的深度與力道度。

 

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信仰何種宗教都無所謂。

 

如何扭轉因果業力?如何挑戰不知名的命運?接下它!直接承擔,勇於接受,坦然隨緣,不要抵抗。另類探討,也非一定指責這一群不信因果的眾生。因為,因果本來就存在,不必多一個人信或不信。

 

如果不是我們心中要找法,法又怎麼會出現呢?

 

我們很容易明白道理,但卻不善實用道理,且道理總是說給別人聽,而少有用來自我檢討、反省,故怎麼修行不重要,重要的起點,應該是如何檢討、反省、改變自己的盲點,調整自己的慣性思維。

 

一切法,有時只是攀附假藉文字來相說,知道後,就放下,不要背著文字走天涯。

 

一切法,其實本來清淨無染,我們不要給它安上是非對錯。但如有安立,也只是世法必須的分別判斷而已,只要不執著就是了。

 

知道因果的面紗後,在做法上就會順應因果,面對因果,接因果的招。不會被因果的招所騙,就是高手了。所以修行沒有高手,只能說是接招高手囉!

 

真正的修行人,一定是世間EQ的高手。真正修行人,善於觀察自己與眾生間的「因緣隸屬性」因而做出適當的處理。

 

 

 

                  摘錄  這本華嚴經很受用  作者 依凡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5104105122&aid=944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