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談主動學習 個人十分喜愛洪蘭教授的文章,總覺得非常受用,親子天下304期有篇文章:主動學習,閱讀才有效。和家長分享一些內容和想法。 (文章引用內容來自親子天下雜誌304期 洪蘭教授著)
洪教授說主動的學習才真正有用。如果不想學習,就算是李遠哲來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省思:如果我這個老師能讓同學主動學習那就對了。 文章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科學證據 : 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洪教授又在文章中提到有說服力的事例 :美國有位醫生叫卡森(Ben Carson),他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小時候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省思 : 這令我想到李偉文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件事,我們每天回家坐的第一個位置可能將決定自己的一生。坐在客廳電視機前還是電腦桌前還是書桌前呢? 這位卡森媽媽的西方故事猶如孟母三遷,環境何其重要,孩子在家中的成長就有勞父母親的習慣養成。記得幾年前聽到一位教授在研習中談到自己小孩的成長過程。他採用閱讀時間拉長式與陪伴慢慢減少的漸行漸遠式來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到了國中,書房一放,半天也ok。這個例子就跟文章中另一段相呼應了。 洪教授說: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省思:如果有必要,就重新建立孩子的好習慣,有教無類,不然,不教而殺謂之虐呀!一位老師確實能影響孩子一輩子,何其重要 ,我們當老師的更要看重自己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