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15 15:39:11瀏覽7534|回應0|推薦1 | |
1丁: 四體表述多元,比較接近本文所述的四體是1. 肉體/土象,2. 情緒體/水象,3.低等心智體/風象, 和4.自我意識體/火象。 本文所述的『生命體』就是英文所稱的乙太體(etheric body), 复刻體(body double),應和中醫所見的經絡或道家(練功)的金場有關,不屬水,乃肉體"之上"流動的神經元網絡, 應屬氣體prana--但非風素元,只能說是肉體的精微版/肉體復刻版,肉體不能離『生命體/乙太體』而獨立存在--生命體與肉體分開,當肉體獨立存在時就成為屍體--必然分解毀壞,故『生命體/乙太體』(肉體s复刻體)只能勉強算四體之一。 【介紹】乙太體 文章首述『四體』名稱和所屬大四元素是華文譯者所冠所見,並非史坦勒博士的論述原文。 人智學是史坦勒博士(魯道夫·史代納 Rudolf Steiner)創立的一門精神科學,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的智慧、人類以及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 人智學(Anthroposophy)即特別的「精神科學(Spiritual Science)」,研究人智學是探索通往精神領域的途徑,人智學研究對象是人的智慧、人類以及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 以下文章引用自史丹勒博士(魯道夫·斯坦納)所著〈秘修綱要〉(An outline of esoteric science)中講睡夢與死亡(Sleep and Death)的一章。 依史丹勒所見,人有四大身體。既屬地的肉體、屬水的生命體、屬風的星芒體(情緒體,屬水)和屬火的自我意識體。 我們睡時,肉體和生命體留在床上,星芒體和自我意識體離開身體。 但生命體並未離開肉體,如果生命體離開肉體,肉體將會分解。 睡時星芒體離開,所以一切的苦樂悲歡及表達心意的能力, 都隨著星芒體離開。 醒時 睡時 睡覺,不一定是累了才睡。如我們聽講時睡著了,這是為什麼?這是靈魂的兩種狀態,其一把自已完全交給外界的感官印象所控制,其二是由身體的本性所控制。若在第一種狀態時會自動累積想進入第二種狀態的慾望,疲勞是我們想享受身體自然現象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如果說累了想睡,不如說想睡所以累。 因為靈魂可以用願力來讓自已進入任何一種狀態,所以如果外界的印象令我們覺得無聊時,我們可以自已令身體想睡,以享受身體的自然現象。 肉體靠生命體(乙太體)之維持得以生存,生命體是肉體之塑造者,但生命體是依據星芒體(astral body 情緒體,屬水)給的模型來塑造肉體的外形,就像蓋房子,需要建築師的心所造出來的基本模型。這個 心中的基本模型是我們看不到的。 當我們醒時,注意力放在外界,於是產生很多外界的印象或影像,這些影像事實上會干擾生命體維護肉體之外形,如果我們的心志,情緒所產生的活動,都是能夠正確的令星芒體剌激生命體的活動,則就不會產生這種干擾。 不過,這種干擾卻是人類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什麼呢? 史丹勒並未說明,不過佛陀說過,有情生物的四種出生方式-濕生、卵生、胎生、化生(變化而生)-其實都是妄想而生,如果妄想沒了,也就不生了。 醒時,星芒體(情緒體)活動是在肉體內,而睡時則是在體外活動,醒時,肉體及生命體又把它「吸」回來肉體內。 我們都知道肉體若沒有外在的世界(沒有地球沒有宇宙)則必然毀壞,所以肉體事實上是屬於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 星芒體也有一個屬於它的外在世界,但在醒時,它在一個不屬於它的世界內,經由肉體器官,星芒體可以感受、接收外在的世界,但是前述肉體之模型,必須是星芒體在它自已的世界時,才能接受得到的訊息;睡時,星芒體接受這另一個世界(生育萬物的祥和世界,也就是靈界,這個世界是我們維持肉體模型之本源)的訊息影像,所以星芒體在我們睡時回到靈界,將這種祥和氣氛的能量帶回肉體。 睡著有夢是醒與睡著無夢的中間狀態,夢中情景與現實有時混淆一塊是為什麼呢? 例如,睡時夢見一個孩子掉到懸崖下,正在傷心懊惱,醒來才發現是一幅畫掉在地 上,這是因為星芒體與肉體分開,但是又與生命體相連,所以沒有了肉體感官來詮釋外在的世界,便會有許多與外在世界有關但無法解釋的怪夢,若星芒體在睡時與肉體生命體都分離了,則我們便會進入無夢狀態。 分離 回溯 而死亡,則是不但星芒體與肉體分開,而且連生命體也與肉體分開,當肉體獨立存在時就成為屍體,必然分解毀壞;這是自然的內在力量所趨使。 生命體在死時,會跟著星芒體離開肉體,最後生命體也會與星芒體也分離,只有當生命體仍維持著與肉體同樣的形狀時,它才有辦法與星芒體連在一塊,若其已無法維持這種形狀,就會與星芒體分離。 當星芒體與生命體相連,類似星芒體仍在肉體內,令星芒體無法在靈界有任何新的體驗,但它有著這一生經驗的記憶,因為生命體與其相連,所以這些經驗記憶影像,就成為人死後所現的「一生之回溯」。如果我們能超越肉體的障礙,則我們在一生中任何時刻,應該都可以見到這種一生的回溯之影像。 在活著的時候,也有極少數的狀態下,會有這種生命體與肉體分離的狀態,例如過度驚嚇時(如快要淹死時)就 會有一生回溯的影像出現,但是生命體在此時,必需與星芒體在一起,才會有這種所謂的「瀕死經驗」的出現,若生命體在過度驚嚇時與星芒體分離,則人們就會失去意識,就像睡時無夢的情形一樣。 死亡會讓我們見到自已的靈(或靈性),在生時,這個「我」的神識完全受肉體及生命體之束縛,完全受著外在感官世界的限制,而無法見到靈性的真像,睡時也是如此。因為在有肉體時,我們的星芒體的一切活動,不論在體內或體外,都是指向肉體的。 渴望 不得 不過在死時,這個「我」首先會受到的「慾望」的擺佈。若「我」在生時沒有過度的慾望,則在死後便會完全的滿足於內在所生起的這個靈性世界,若是「我」在生時 有過度的慾望,也就是超越了肉體及靈性本質的慾望,例如「我」可以渴望「好吃」的東西。這樣就超越了肉體需要食物及靈性需要吃的本質需求。如此一來當肉體不存在了,能夠享受「好吃」的工具--舌及味蕾等都不存在了,這種渴望便無法得到滿足,此時「我」便會有如同沙漠中沒水喝的人一樣的感受。 為了擺脫這種外界「慾望」之束縛,「我」必定得經歷一個淨化的過程,這些慾望在靈界是無法存在的,這些慾望於是就像被火化一樣的在靈界被消滅。我們生存在感官世界,乃是為了體會靈性的本質;任何超越靈性需要的, 感官類的享受,都等於是奪取靈性的生命。 這種破壞性的後果,只有在死後沒有肉體的障礙, 及感官世界的干擾時才會顯現。這種火化過多慾望的過程,也許聽起來很可怕,就像一般所述的地獄之火的懲罰,但是史丹勒的看法則是,例如我們愛一個人,超越了肉體感官之愛,這種超然之愛的感受,惟有在俗世的慾望被靈界之火燃盡了之後才會顯現。如果這樣看,便不會有畏懼而會覺得滿足與安慰。 體驗 傷害 在淨化過程中,另一件事,就是我們會再度經歷一次這一生。 但是過程是反過來,也就是從死前至出生,而一切一切,非靈性本質的,例如前面所說的非靈性本質的慾望都會顯現在我們面前。而且我們會體驗到這件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四十歲時傷害了某一個人,不論是肉體或心靈上的,我們會重新體驗一次這件事,只是此時,我們體驗的不再是我們攻擊傷害別人的滿足感,而是對方受傷害時所受的痛苦,所以當我們傷人時,我們事實上也傷害了自已,只是這種傷害只有在死後才看得到。 在生時,外在感官矇蔽了這一切。 死後,在生命體離開時仍然被未淨化的慾望所遮蔽;在靈界淨化之火中,有靈界之生物就是以這種慾望為食物,這些靈界生物之恐怖是無法用感官世界的恐怖來形容的,因為我們不正常的情緒與慾望, 在靈界所現的形象也是比任何世間的恐怖的動物還要更為恐怖的。 這個「我」於是感受到被帶往每一件這種事,以便翻出這種不屬於靈界的慾望,讓這種慾望被靈界之火燃盡。在我們如此燃盡一生的慾望後,就進入另一種生存狀態,只因意識才存在的那一部份星芒體於是解體。 那麼「我」會帶著什麼走呢?「我」會帶著一生經由感官所得的,屬於靈性世界的經驗走到下一生,這便是我們一生在靈性上的收穫。 天界 投生 此時「我」便見到自己內在的世界,我們會見到,靈界其實是反映著人間的一切的。有反映一切物質的地界靈性生命, 反映生命的水界靈性生命,反映感情的風界靈性生命,史丹勒特別提到戰場在此處反映的痛苦,還有反映思想的暖界靈性生命,我們在地球上所想的一切都可以在這裡見到。再往上是反映智慧的光界靈性生命。當然往上還有一層層的靈界,也就是說我們在地球上的所做所為,事實上是反映著這些天界的靈性生命的。 而這些靈界的生命,便是我們未來一生的塑造者。在死後,我們便能見到這些創造的力量。這是我們在生時所不能見的。在此處,我們在靈界的生命幫助指導下重建星芒體,準備再度投生。重建時我們可以內在的感受到這一切,因為在靈界一切都是由內發生,由內感受的。接著我們再度穿上生命體,我們便離開了這種內在的見性,也就是在我們投生前再度失去了意識。 不過在生命體連上星芒體前,我會再度見到自己在前世所犯的錯誤,也就是有害自己靈性發展的所作所為,於是我們會自己安排在未來一生彌補對方所受的痛苦,事實上也就是突破自己在靈性發展上的障礙。所以可見我們的前世,事實上決定了我們未來一生的命運。這既是所謂「命運的定律」,東方古老智慧為這個定律創造了一個字,就是「業」(Karma)。 所 以我們這一生中,若有苦有痛,我們可以又怨又恨、自哀自憐,或告訴自己這是自己在前世中所肇的因,所以有現在有這樣的果。也就是說,如今所受完全是自己找 來的。當然要能夠這樣想、這樣感受,我們得用最誠摯、最堅強的心來面對這一切,當我們面對一切的不如意能不斷這樣做時,便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力量,這種力量有著康復身心靈的力量,對生命的護持是全面性的。 慾望 意義 以上史丹勒所見許許多多,都與佛經所說的甚為相似,如渴望好吃而吃不到,就像佛經中所說投生於餓鬼道,受靈界之火的燃燒和見到靈界恐怖的生物就像是投生於地獄道,所以佛陀所教的戒律,也就是息滅貪、瞋、癡這些不當情緒慾望的法門,實在有它深遠的、慈悲的意義。 我們也見到,宇宙是多麼的公平,我們所做的一點一滴,都逃不過自己的眼睛。到最後,都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報,今生做者是。」 而我們若能了知這一點,將所有的懲罰,不論是世間的或非世間的,都如史丹勒所說,視為一種淨化、昇華的過程。靜靜的觀察自己的心,去體會這一點;我們也應該可以發現,世間沒有什麼不能原諒的人,也沒有什麼不能寬恕的事。 那麼,生也似夢,死也似夢,史丹勒又是如何的看待死亡呢?他引了用歌德(Goethe)的美麗詩句: 生命是自然創造的一種最美的現象, 死亡是為了豐富生命而使用的技倆。 本文取材自http://life.edu.tw/data/plan/091/H51300-0000006/index.html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