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一代茶聖千利休 】
2014/04/11 13:21:12瀏覽750|回應0|推薦2

http://youtu.be/VHHuqJUcV8g

木槿一日自為榮,

何需戀世常憂死。

-- 高麗女子_ 遺字

   摘自白居易《放言五首》

   於-千利休19歲

*********************************

人世七十,力圖命拙。

吾這寶劍,祖佛共殺。

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

今在此時才扔給天公。

-- 千利修 / 日本茶宗

   於 70 歲 被賜死

。。。。

【 茶聖千利休 】

茶在日本發展為茶道,這是日本獨特的一種文化。日本茶道被譽為「東洋精神真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以茶會來修養身心,及進行社交禮儀,是茶道的美學延伸。

十五世紀末,曾侍奉足利義政的茶人--村田珠光,吸收禪院茶禮,以樸素、淡泊為體,摒棄一味崇尚中國茶器的豪奢之風,創立了具有禪理的茶道。

經武野紹鷗等後人的完善,最後由千利休集大成,確立了日本的正宗茶道。

從此,飲茶由單純的趣味性、娛樂性,發展成表現日本人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的文化藝術活動。

這一流派自十六世紀後,演化為「裏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派,一直流傳至今。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但現在卻獨具自有之風。因為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正如桑田中所說:「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字上。

「佗」日語音為ワビ(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

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

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佗」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裏,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

自鐮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 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

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繁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足利義政時代(1435年—1490年)吃茶風氣很盛,茶道很發達,京都、奈良、堺三大城市成為茶匠的故鄉。茶道以村田珠光為始祖,經武野紹鷗,至千利休集大成。

千利休把茶與禪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一種以簡索清寂為本體的「佗茶」。這種以隱逸思想為背景的茶會,與足利義政東山時代流行的書院式茶會相反,一掃豪華的風氣,只是邀請幾個知己在一問狹小而陳設簡單的屋裏,利用簡單的吃茶器皿,在閒靜中追求樂趣。

當時的自由城市「堺」,不僅是個商業城市,還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全國的歌手、畫家、僧侶、曲藝家都集中在這裏。在堺的町眾(商人)之間流行著邊吃茶邊欣賞天下名物的風氣。戰國大名認為茶道是象徵著新的富有和文化,他們招請茶匠開設茶會。如奈良多聞山城主松永久秀在永祿八年 (1565年) 1月29日招請千利休開茶會, 水是著名的宇治橋三問的水, 茶是宇治茶園的上品, 那時利休是44歲。

多聞山茶會三年後,新的統一者織田信長登場。他酷愛茶道,從堺弄到許多名貴的茶具,還搜羅天下名物,招請天下茶道宗匠。在信長身邊有三名茶頭-- 千宗易(利休)、今井宗久和津田宗達。其中利休不僅作為茶頭,還作為一個堺的商人活躍。

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繼承其統一大業。秀吉也愛好茶道,玩賞信長遺留下來的茶具,並繼續把利休作為茶頭,天天與利休欣賞茶道。利休繼往開來,使過去鋪張奢華的茶風變成孤獨清閒,成為休養心身的一種手段。來參加茶會的人希望超脫世俗,進入潔心淨身的境堺,要求茶室具有山間自然的風情。嬌市內商業繁榮,市井喧嘩,富家相比,要求有一個清靜優美的環境,消除緊張情緒,放鬆思想,進茶室的目的是希望身心得到休養。因此利休創造了所謂「市中山居」-- 鬧中取靜的茶室。

現在作為利休最確實的茶室是大山崎妙喜庵的茶室「待庵」。它不是附屬於妙喜庵的,而是一所獨立的建築。天正十年(1582年)秀吉在天王山打敗明智光秀的叛軍以後,在天王山腳下的京阪交通要地山崎築城,還委託利休建造茶室。它就是天正十年11月至次年3月完成的待庵 -- 一所室內樸素粗糙的鄉村房屋。茶具中最高級的是掛軸,它以墨蹟為主。利休把掛軸放在茶會中間,表現了茶的精神。而墨蹟又以禪僧的為多數,青年時代經常掛圓悟克勤的墨蹟。

過去沏茶的工作是身份低的沏茶人幹的,所以煮茶的地方在茶屋以外的房間,或在走廊的一角。後來堺的商人自己沏茶,至利休為「天下一宗匠」的時候沏茶工作已經不卑賤了,太閣豐臣秀吉自己沏茶也是不奇怪的。從而安置在鄰室的爐子出現在客人眼前了,開始時放在茶屋的一隅,叫做「隅爐」;後來爐子面對客人叫做「向爐」;再後放在草墊外面,叫做「出爐」。

  總之,利休發展了村田珠光的所謂「和漢」境界 -- 完美無缺的「漢」與不完全的粗野美「和」的結合,達到了純日本的簡素美 --「和、敬、清、寂」。

  天正十三年(1585年)10月7日豐臣秀吉在皇宮小禦所開設茶會,給正親町天皇獻茶,準備在茶會上就任關白、太政大臣以及下賜「豐臣」這一姓氏。這個茶會是秀吉稱霸道路上菊(朝廷)和桐(秀吉)緊密結合的象徵。這次宮廷茶會是秀吉的茶頭利休發揮作用的舞臺,在會上確立了天下策一茶匠的地位。

那天使用的茶器是珍貴的唐物「新田肩沖」、「初花肩沖」和「松花」,其中以「松花」的價值最高,據說值40萬石,相當於當時日本一兩個國家的領地(當時日本共分66國),可謂價值連城。此次茶會,可以說是利休人生中規格最高的一次茶會,也正是從這時候起,他才被天皇賜予「利休」的法號,而此前,一直使用本名千宗易。

  茶會以後,利休成為一代宗匠,以後的15年是利休的黃金時代,在政治人文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此後奠定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流傳至今。

愛與美並不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消逝,它們無處不在,更生轉繹 ……

By: Cathy Yu

2014.04.11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lBlue&aid=124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