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飲食與營養 人體對癌症的自然防禦機制 – David Servan
2014/07/15 21:35:03瀏覽2226|回應0|推薦0

為了讓同學們更容易閱讀,茲將以下影片大綱節錄如下,如有錯誤的地方,再請指正,讓大家獲得正確的醫藥知識。

國加州大學電視臺公開課:飲食與營養人體對癌症的自然防禦機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Sw9ZTH2PtQ
 

飲食與營養 人體對癌症的自然防禦機制 – David Servan

 

   17年前是我人生的轉折點,當時我31歲,是一名野心勃勃的醫生和科學研究者。當時我負責一個神經成像研究室,有一天晚上有一名實驗對象沒有來,於是我代替他進入實驗,這時候有一名同事突然通知我說我的腦中有些東西,實驗無法繼續,我才知道我得了腦癌。

 

之後不久傳統療法挽救了我的性命,但沒過幾年又復發了,這是這類癌症的常見情狀,我又得去做手術,我做了一年化療及放療,這讓我意識到傳統療法可以再一次拯救我的生命,但如果只依賴它,我只會繼續在癌症的復發中繼續受折磨。

 

作為醫生及科學研究者,我盡可能地從科學的文獻中尋求解決辦法,希望可以增強身體對癌症的抵抗能力,我了解到所有人體內都有癌細胞,這是生物的自然屬性,癌細胞會產生這是無可避免的,我們所有人都暴露在致癌因素下,例如:汽車的廢氣。有趣的是,我們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這意味著雖然我們百分之百具有癌細胞並暴露於致癌因素中,但四分之三地的人能夠抵抗癌症的發生,因此可以總結大部分人的體內都有自然防禦機制,能夠辨別消滅癌細胞,不讓癌細胞轉化為癌症。顯然我的防禦機制失敗了,我想知道為甚麼防禦機制時常為失敗,以及如何強化防禦機制,進而避免癌症的復發,在我們社會中,癌症在不斷增加。

 

    美國乳癌患病率在二戰之後不斷在上升,如今已達很高的比例,很長一段時間科學界都認為癌症的發病率並沒有真正的增加,因為人口老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才導致癌症的比例增加。然而在我進一步的研究之下,發現癌症的比率確實有上升,因為青少年兒童癌症發病率在最近三十年內以每年1%~1.5%的百分率增長,兒童沒有老化問題,是因為我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增加了癌症發病率。

   

    我發現癌症發病率是一個非常區域化的現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癌症繪製的世界地圖,其中乳癌主要在西方國家發生,特別是北美、西歐和北歐,而結腸癌和攝護腺癌的情況也很類似。南半球的主要癌症發病地區在澳洲和紐西蘭,這些國家和我們生活方式是相似的,南美洲的發病地集中在阿根廷和智利,其生活方式也和我們類似,在非洲唯一發病的國家是南非(曾受英國殖民),而中東唯一發病的國家是以色列,可見我們的生活方式存在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特別是中國農村,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員沒有發現任何一例乳癌。想想你身邊就有多少人罹患乳癌,而整個中國那麼大卻沒有發現乳癌,這是多麼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這可能是因為中國女性的基因具有保護作用。但事實並非如此,在上海居住的中國女性及舊金山的華人女性,竟然和美國女性具有相同的乳癌發病率,因此這並不是因為中國人的基因,而是因為中國人生活方式與美國人不同。日本男性的攝護腺癌發病率也有類似情況,如果說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同才導致癌症罹患率上升。那麼從1945年開始,我們的生活方式到底發生了甚麼變化呢?

 

    讓我驚訝的是答案非常明顯,相關文獻中寫得很明白,主要有下列六大變化:

 

一、糖的增加。

1936年發現癌細胞只能以糖為食物,癌細胞不能以蛋白質或脂質為食,發現這一點的人還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研究顯示將具有放射性的葡萄糖注入人體內,可藉由儀器觀察到它們都累積在腫瘤當中,從1945年以來糖的消費量飛速增長,人類開始大量攝取糖分。

 

二、飲食中的脂肪。

1930年代晚期,反式脂肪被發明,1945年以後開始遍布食品工業,人類從來沒有吃過像現在這麼多的反式脂肪,我們甚至改變了動物飼養的方式,破壞了各種脂肪酸之間的平衡。

 

三、過度暴露於新的化學物質中。

很多都是1945年後新出現的致癌物質,例如:DDT,這是第一種化學殺蟲劑,1930年代晚期發明,二戰後開始投入使用。

四、 久坐。

很多人從早坐到晚不運動。

五、社交層面對於精神的支持。

研究顯示,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度過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但我們的人際關係逐漸疏離,它們本來能夠幫助我們度過難關。

六、人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

人體要產生維生素D必須讓皮膚暴露在陽光下,且不塗防曬乳,在過去二、三十年中,我們在陽光中暴露的越來越少,使維生素D缺乏。而維生素D是對抗癌症的最佳保護因素之一。

 

這就是近五十年來人類生活改變的六大因素,這些可能就癌症流行的罪魁禍首。

 

    首先看糖的攝入,19世紀美國人每人每年攝入5.4公斤的糖,2000年上升至69公斤。我們是如何將這麼多糖吃下肚的?1930年代發明了一種東西,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攝入大量的糖份,那就是可樂。2009年的一份研究顯示成年人攝取的糖量和罹患乳癌的風險有相對關係。

 

    第二大因素是脂肪,任何生物體皆須脂肪酸,因為它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但身體無法產生他們,只能從食物中獲得,其中兩類脂肪酸,ω-3和ω-6,這兩個脂肪酸性質差異很大。ω-6脂肪酸,代謝之後會成為促進發炎的物質,幫助凝血,並且刺激細胞增長。ω-3脂肪酸的作用則相反,他們能減少發炎反應,減少凝血,減少細胞增長。ω-6脂肪酸攝取過多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然而1940年人類發明了大豆油,特別是氫化後得到反式脂肪的大豆油,人類的攝入量從此飛速增長,更糟的是我們發明了集約式農場,所有的牛都只吃穀物,沒有食用青草,而草中富含ω-3脂肪酸,因此吃草的牛,牛奶中會有ω-3脂肪酸,黃油、奶烙、奶油、牛肉內也都會有,雞的情況也一樣,雞原來是吃草和種子,這裡面都富含ω-3脂肪酸,而現在這些動物只吃玉米和大豆,玉米和大豆富含ω-6脂肪酸,食物鏈中的ω-3脂肪酸消失了,ω-6脂肪酸則飆升。最糟糕的是蛋類,我小時候蛋類還是健康食物,富含ω-3脂肪酸,這對小孩的腦部發育很必要,而科學研究顯示在2000年的雞蛋,ω-6脂肪酸卻是ω-3脂肪酸的20倍。

 

    ω-6脂肪酸促進細胞生長,成人體內只有脂肪細胞和癌細胞能夠生長,美國超重人口逐年上升,肥胖是癌症的一大風險因素,不過人們並不會一肥胖就得癌症,需要10~20年後才會發病。研究顯示被植入乳癌的小鼠,餵食富含ω-6脂肪酸的玉米油的小鼠,腫瘤增加率遠多於一般小鼠,而在人類身上也一樣。新加坡研究女性乳癌發病率和ω-6脂肪酸的攝取量有顯著相關。

 

    化學汙染從1940年開始暴增,我們在植物上噴灑化學物質,除了可以防蟲害也是一種內分泌干擾劑,這些物質類似雌性激素,流到河裡甚至讓雄蛙變雌蛙,結果讓農場工人有更高的癌症風險,甚至不去農場的工人子女,因父母回家時衣服上的農藥殘留,導致有更高的癌症發病率。在居家生活上,乾洗殘留的四氯乙烯是致癌物質,所以乾洗店工人的癌症發病率比一般人高,住在乾洗店樓上的人也比一般人發病率高,所以取回乾洗衣物之後應先放在通風處兩小時再放進衣櫃。化學品和香水中,很多含有致癌物質,如:磷苯二甲酸酯,國際品牌奧迪香水的毒藥系列,名副其實是致癌毒藥。在加熱飲料和食物時,如果使用會釋放雙酚A的塑膠容器,雙酚A會阻礙化療殺死癌細胞。

 

    夏天讓皮膚暴露在陽光下20分鐘,並且不塗防曬乳,會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1994年到2004年間,各年齡層血液中,含有足夠維生素量的人數比例大量下降,充足的維生素D能顯著降低乳癌的與死亡率。

 

    在了解了這些資訊之後我們能做些甚麼呢?近年來治療癌症的方法一直專注於破壞癌細胞。確實殺死癌細胞很重要,但我們還應該加強身體的抵抗力,透過提供不利癌細胞生長的環境來抗癌,兩者可以同時進行,在傳統療法治療癌症同時加強身體的抵抗力。首先,人類體內的自然防禦機制,是確實存在,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會鑑別並摧毀癌細胞,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幫助這個防禦系統運作,使它的效果更好。一個最近的研究,哪些健康習慣能夠增加自然防禦機制,減少癌症的罹患率,有四大健康行為能幫助血液進行自然防禦,包括不吸菸、每天不喝超過兩份酒精飲料、每天吃五個水果或蔬菜,隨便甚麼水果或蔬菜,不一定要具有抗癌功能的,還有就是一次運動30分鐘,一周五次。四種習慣都有的人,14年後的死亡率是都沒有的人的四分之一,這四項健康習慣不只是對癌症有效,對心臟病也同樣有效。

 

    再來看對於已經得癌症的人,220名罹患乳癌的女性,接受相同的治療,不同的是其中一半的女性定期接受飲食健康知識和健康運動知識的課程,並接受瑜珈訓練,學會控制壓力,他們還學習如何透過朋友尋求支持以度過難關,這些女性經過11年,死亡率減少了68%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找不到哪種單獨的傳統治療方式可以和這個結果相媲美的

 

    接下來有個很重要的資訊,很多傳統癌症專家都不認同以上我講的那些方式,因為許多研究顯示,得乳癌後甚麼特殊活動都不做的女性,其死亡率和每天吃五個蔬菜水果的女性在九年後差異不大,正因為如此,許多腫瘤專家在被問起是否該改善飲食時,他們認為無所謂。相同的,每周進行五次三十分鐘運動的女性,他們的死亡率在九年後也沒有太大的差別。關鍵是同時吃五種蔬菜水果而且同時一周運動五次30分鐘的女性,他們的生存率在九年後明顯上升,這和治療癌症的原理相同,利用多種藥物的交互作用治療癌症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某些食物中具有抗癌效果的化學物質,如薑黃中的薑黃素,生薑的薑辣素,綠茶的兒茶素,花椰菜的蘿蔔硫素,甘藍菜的吲哚-3-甲醇,番茄中的茄紅素,大豆中的異黃酮等等,這些物質具有強力的抗癌效果。

 

    所有研究都顯示紅色肉類會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烤肉,讓肉中具有各種致癌物質,如亞硝胺,而且這些肉類中富含ω-6脂肪酸,畢竟現在的牛都不怎麼吃草。馬鈴薯會提高血糖值,我們還將馬鈴薯放到ω-6脂肪酸油脂中,油炸將各種抗氧化防禦擊潰,再加入富含高果糖玉米糖漿的番茄醬,還加入白麵粉提高血糖,這就成了薯條。

 

    典型的抗癌餐盤80%是蔬菜,只有少量的肉類,如果想要多攝取蛋白質可以吃魚,其中富含ω-3脂肪酸,這是核心概念,關於油脂,不要吃玉米油、葵花子油、大豆油,用橄欖油、油菜籽油做為替代,做菜時都用這些油,他們具有強效抗癌因子,雞蛋也很重要,但記得吃土雞蛋(含ω-3脂肪酸),多吃豆類,包括小扁豆、鷹嘴豆,這些都能提供蛋白質,代替動物蛋白質,多在菜裡加大蒜和洋蔥,他們具有強效抗癌因子,並能增加風味,最後盡量多加地中海草本植物,如蘿勒、迷迭香、百里香、薄荷、肉豆蔻,他們也具有強效抗癌因子,並能增進食物風味。水果如樹梅、草莓、藍莓、李子。不要吃甜點,因為含有過多糖分,但超過70%可可的黑巧克力,其中沒有太多糖分,且巧克力本身具有抗癌效果,它和綠茶一樣具有多酚,而且讓人容易飽足。每天喝一兩杯紅酒,其中還有抗癌物質白藜蘆醇。

 

    在一項研究中分為兩組人馬,分別使用維生素D和不具效果的膠囊,結果顯示服用維生素D的人,能夠減少75%罹患任何癌症的機率。戒菸雖能減少30%的癌症患病率,但維生素D的效用比它大得多,可是癌症中心的病人竟然都沒有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

 

    在癌症的心理層面上,對抗癌症不只是花椰菜和慢跑那麼簡單,有得過癌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近乎將人吞噬的內部鬥爭過程,人們常問壓力對癌症真的有影響嗎?一個研究對大鼠直入侵略性腫瘤,一個月後一半的大鼠排斥了腫瘤,自然防禦清除了腫瘤,另一組實驗在植入腫瘤後,使大鼠持續接受電擊,一個月後,大鼠變的絕望,他們無法控制環境於是放棄,你把手放入籠子中他們都不理你,停止進食、交配,結果是只有四分之一的大鼠才能排斥腫瘤,這種絕望狀態似乎影響了自然防禦機制對於癌症的抵抗能力,另一批大鼠同樣被植入相同腫瘤,也給予電擊,但他們通過學習知道,按壓籠子中的一個鈕可以避免電擊,於是他們有了希望,有趣的現象發生了,這些大鼠的存活率提高到六成,所以關鍵在於不要放棄,對於癌症的病患,知道自己還能做甚麼這很重要,這讓感覺到你是具有功用的。我們知道讓人不感到絕望的第一大因素就是來自外界的支持,人們之間的羈絆。

 

    這是真人真事,故事的主角名叫Mish,她是我在匹茲堡的一個病人,他五十多歲,罹患了具侵略性的乳癌,她做了乳房切除術,並進行化療和放療,治療非常殘酷,我問她最堅困的是甚麼時刻?她說,當我失去頭髮眉毛睫毛時,看看鏡子裡的自己,我感覺自己就像長著眼睛的燈泡。我問Mish,這麼艱難的處境中,是什麼幫助妳度過難關?幾天後她發給我一封郵件,內容如下:我剛患病不久,丈夫給了我一張卡片,卡片上是這麼寫的妳是我的一切,是我早晨的快樂,是我夢中性感溫暖愛笑的人,是我夢幻般的午餐伴侶,是午後激起我鬥志的人,是回家後安撫我的人,是幫我減壓的人,是我的專屬廚師玩伴愛人我的一切,一切都會好的,我會一直永遠在你身邊,愛妳的PJ

他一直在我身邊,他的卡片對我意義重大,不斷鼓勵著我。

 

    這封信表示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特別是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當然,困難之時,大多數人並沒有這樣的PJ,值得慶幸的事,研究顯示罹患乳癌的女性,具有1~2個以上可靠的女性朋友死於癌症的風險減少為原來的四分之一,能讓癌症死亡率減少為原來的四分之一沒有太多藥物能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向外界尋求支持,朋友不像丈夫或妻子只能有一個,你可以讓一個朋友幫忙接小孩,另一個知心朋友可以讓你像她哭訴,另外找人把你逗樂也是很重要的。

 

    總結以上的資訊,癌症其實就是體內兩種不同作用的平衡被打破,一方面是增加癌細胞增長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菸草、過量酒精、糖、麵粉、ω-6脂肪酸和反式脂肪、各種化學的汙染、久坐的生活方式加上沒有運動、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缺乏日曬。另一方面是抑制癌症的因素,包含吃具有抗癌效果的蔬菜水果、魚油和綠色蔬菜中的ω-3脂肪酸,吃花椰菜和甘藍菜類的蔬菜可以促進肝排除致癌物質,我們身體受到的危害也會減小。運動能清理體內致癌物質,增強免疫系統,降低血糖。良好的社交活動和壓力管理技巧。足夠的日曬,或補充維生素D

   

    考慮自己在兩方面中的平衡,改善至良好的狀態,很多人認為癌症是基因的問題,一旦得了就無能為力,但所有的這些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這是一種錯誤的絕望,我們需要爭取得是切實的希望,讓我們一起在切實的希望中對抗癌症。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CPA&aid=15104027